分享

那些年,20多万人参建酒埠江水库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0-03-27

治理江河水患,解决水治问题,是几千年来人类历史上的头号难题。古往今来,治水传统与华夏文明相生相伴,无数仁人志士、帝王将相为此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向大自然宣战,先后修建了8万座水库。1958年攸、醴两县人民修建的酒埠江水库便是其中之一。

▲1959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谭震林亲临酒埠江水库建设工地视察(资料图片)

▲酒埠江水库建设场景(资料图片)

1958年春,中共攸县县委提出了引攸水济沙河的设想,得到了湖南省水利厅的支持,同时也得到当时在攸县进行民主办社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谭震林的重视。当时,省水利厅副厅长史杰到攸县,与县委、县人委领导共同研究,决定在酒埠江镇筑坝,拦截攸水,以攸县为主联合醴陵修建一座大型水库,定名酒埠江水库。

工程于1958年10月开工,攸县组织民工22万人参加修筑大坝、压力涵洞、电站、船闸、溢洪道、引水坝、进水闸等工程;醴陵成立以监委副书记桑海为首的指挥部,率领泗汾、清水江、八里坳、大障、茶山、石亭等公社的5000名劳力和150名国家干部,修筑附坝。1959年3月完成任务约60%,11月组织5000人继续施工,1960年5月完成。枢纽工程总计完成土石方410.4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工日735万个。枢纽总造价1966万元,全部由国家投资。

1966年12月,兴建主副坝防浪墙、溢洪道安装闸门、溢流堰加固工程,其中溢洪道安装闸门于1967年竣工。1972年10月,枢纽工程加固,湘潭地区成立指挥部,攸、醴两县分别负责主副坝防浪墙加固、溢洪道右岸加宽等工程,1972年冬竣工。1976年5月,决定在白石冲、兴建非常溢洪道,同年6月开始,次年6月竣工。

主坝164-167.5米高程之间的心墙质量差,在164米高程处新加心墙与原心墙结合不好,局部没有连接,1980年,164米高程以上全部开挖回填,1981年1月竣工。

▲东干渠跃进渡槽建成投入使用(资料图片)

▲灌区总干渠 通讯员 谭琦 摄

·名片·

酒埠江水库及灌区

酒埠江水库及灌区工程是株洲市境内最大的水利工程,它是一项以灌溉为主,发电、通航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洣水支流攸水中游,拦河筑坝高达164米,正常蓄水量2.08亿立方米,灌溉着湖南省攸县、醴陵及江西省萍乡的52万亩农田,受益人口82万,可同时发电9900千瓦/时。水库、灌区工程的建成和配套完善,使约占株洲全市耕地面积四分之一的农田为稳产高产田,为醴陵、攸县双季稻成建制过吨粮创造了条件。

(稿件由酒埠江灌区管理局提供,请作者与晚报联系稿费事宜)

▲灌区工作人员深入田间了解灌溉情况

通讯员 彭政 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