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乌梅丸之意驱蛔 医患绝处逢生

 医之道也 2020-03-27
《伤寒论》中的乌梅丸是治蛔虫病的祖方,驱蛔行之有效。

《伤寒论》中的乌梅丸是治蛔虫病的祖方,驱蛔行之有效。为什么还要突破经典创立新乌梅丸?在缺医少药的年代,确有中医人用智慧创造了新乌梅丸驱蛔的传奇,造福患者,同时成就了医者。

据《方剂活用一例》记载:1968年冬夜,粤北偏僻山区的一位老妇突发蛔虫腹痛。经辨证论治急需乌梅丸治疗。可是当时既无中药又无西药,怎么办呢?送医院吧,离这最近的公社卫院也有50里地,需要走崎岖的山路,又适逢阴雨连连,天黑路滑没法送。腹诊发现患者腹中有坚硬团状物,不送医院又恐患者是肠梗阻。

在这两难之际,插队在粤北偏僻山区的广西桂林中国人民解放军181医院的一群中医人迎难而上,想的只有如何救治病人。虽说乌梅丸中药物找不到,但可师其意而不泥其方。乌梅丸组方之意是温脏安蛔,方中用乌梅酸以制蛔安蛔,以蜀椒、干姜之辛温温脏驱蛔,以黄连黄柏苦以下蛔为主药。柯韵伯云:“蛔从风化,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他们针对酸、辛、苦味就地取材:取食醋30亳升,鲜指天椒20克,老姜15克,苦楝树根皮15克组成一个新乌梅丸。后三味水煎成大半碗兑食醋内服。服后15分钟病人腹痛减轻,半小时后症状基本缓解,1小时后可安然入睡。第2天大便排岀蛔虫30余条,第3天排岀蛔虫7条。没花一分钱,老妇的蛔虫病就治好了。

这则医案真是绝处逢生的最好注脚。一方面,患者危境得以逢生;另一方面,医者在绝境中找到了岀路,创制了简、便、廉、验的新乌梅丸。这些中医人在绝境中急中生智,创造了经方活用的传奇。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