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全碑

 addlss 2021-07-14

汉代有些石碑、刻石固然风格卓绝,名动各世,甚至后人难以企及。然好归好,架不住时间久远残破损毁,如《熹平石经》《郙阁颂》《杨淮表记》,或者字数太少如《莱子侯刻石》《何君阁道碑》,半天能临个几十通,又或者字数少再加漫漶模糊的如《开通褒斜道》。而像《曹全碑》这书法颜值爆表,字数又多,且品相十二分完好的汉碑实不多见。

曹全碑拓片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现藏于西安碑林。无额,通高253厘米,宽95厘米。碑阳20行,行45字,主要记载了时任郃阳县令曹全生平和其西政疏勒、平定起义、安抚百姓、扩建官舍等事迹。碑阴题名5列,计郃阳县吏57人。

不知何年埋于地下,明万历初年出土于陕西郃阳故城莘里村。所幸是一直睡了一千多年,出土时石碑状况完好无损。出土后石碑在移至城内时,不慎边角磕碰,右下角“因”字才出现残损。且在万历年末,大风吹折树木,把石碑拦腰压断,这才有了自“商”至“吏”斜裂一道。这碑心想:尼玛,我还不如好好躺地下睡着呢。

《曹全碑》的出土让明代末期的书法家们为之一振,深受郭宗昌、王铎、傅山等大佬的青睐。他们的带头与大力鼓吹,引导了一个时代的书学风气。后亦对明末清初的隶书产生过巨大影响,让明末清初的书法家们认识到了姿态各异、各具风格的汉隶的真实面貌,引发了一个崇尚、摹写、取法汉代隶书的“汉隶复兴”时期。

汉朝书法在从篆到隶的过渡上,全社会自发地放弃了小篆而改向隶书书写。在东汉后期完成了从古隶到八分的转换,并在此上开始了书法化的艺术形式美的加工。

《曹全碑》的章法布局疏朗,行列井然有序从容不迫,在整体规矩的章法中又参差错落,不至呆板。结体扁平舒展,秀而不媚,柔而不靡。整体书写秀气典雅,其用笔线条圆润,起笔藏方,寓方于圆,简洁凝练。波横、撇、捺这些笔画向左右伸展成开张之势,笔画虽然柔而不失笔力遒劲。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在现在看来也仍唯美至极。清万经《分隶偶存》评此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清人孙承泽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

碑阴:

隶书在两汉至于巅峰,巅峰之后,要么涅槃,要么滑坡。除去走向魏碑和楷书的一路,另一支则走上程式化,以致于从六朝到唐宋的隶书都是呆板无神,缺乏灵动。宋人对六朝以后的隶书没有丝毫的好感。而从唐至宋,又无多少可以出神的汉代碑刻,所以唐宋至明,隶书可以说是气息衰微。钱泳曾经说:“三国既分,图籍无征,钟法一变,遂有真书,流为行草,而隶书由此绝矣。”

在公众号对话框,或者留言处输入关键字 曹全碑 即可获取此帖的下载链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