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鹿原因何得名?“茶乡之尾”今在哪?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0-03-27

▲航拍鹿原镇 记者 谢慧 摄

▲炎帝陵 记者 谢慧 摄

炎陵县城往西19公里,洣水岸边一巨石上,有清代石刻“鹿原陂”三个楷书大字,人文圣地炎帝陵就位于这里。鹿原陂,又名鹿原坡。1996年12月,炎陵县撤王家渡镇、塘田乡,两者与三河镇河光村,合并为鹿原镇。 下面就鹿原镇地名的源流,作初步考释。

变迁

一镇一乡一村,合并为鹿原镇

镇域民国时期属康乐乡、炎陵乡。1950年,设塘田乡,属二区(后改为三区),区治塘田圩。1952年王家渡乡成立,1956年更名河西乡。1958年9月,为先锋人民公社,11月又更名塘田公社。1984年改乡,1990年1月更名王家渡镇。

1996年12月,由原王家渡镇、塘田乡和三河镇河光村,合为鹿原镇。因境内有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故名。位于炎陵县西北部,镇政府距县城约19公里。

将炎帝陵所在地,改名为鹿原镇,是有根据的。炎帝神农氏,是原始社会渔猎时期过渡到农耕时期的氏族部落联盟首领,中华民族始祖之一。据《帝王世纪》《路史》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任已,又曰女登,为少典正妃。相传一天任已游华山之阳,在一石室生下炎帝。炎帝功绩显赫,尊为人皇,世号神农。相传炎帝在位120年,崩葬长沙茶乡之尾。茶陵西汉前称茶乡,“茶乡之尾”指的就是现在的炎陵县鹿原陂。

鹿原陂,又名鹿原坡、炎陵山,古称白鹿原。相传古时这里森林茂密,常有白鹿于此照影戏水,古人认为此地吉祥,称为“白鹿原”。后于此筑陂,引水种稻,故又称“鹿原陂”。

清同治《酃县志》卷之四《炎陵》记载:“茶陵睦乡有潞水兆,相传炎帝先卜葬于此,弗吉,乃归栖鹿原。今潞水尚有古坑,土人犹呼为‘天子冢’云。”

《酃县志》还记载了宋乾德五年(967),宋太祖遍访天下古帝陵的故事,于“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即鹿原陂)觅见帝陵。”当年修葺,置五户守陵,禁在坟山樵牧。后称此地为炎陵山。

故事

“五家渡”还真有五户人家居住

旅游

5年前的炎帝陵景区,有两家大酒店

王家渡集市,历代朝廷祭祀炎帝陵祭祖御道之必经,又为清代县内西片物产聚散地。

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多,交通改善,炎帝陵祭祖观光旅游业的兴起,进镇创业经商者众多,集市集镇发展较快。2000年后,新街两旁多3到5层红砖贴瓷楼房。主街长约600米,宽约26米,两边许多小商店,小超市。县属企事业14个单位驻此。

2014年,全镇有各类个体商铺200多家,个体工商业从业者1200余人,逢圩日圩场人流超过2000人。同年末,炎帝陵景区有两家观光旅游酒店,床位300余张,可接待500人住宿。炎帝陵附近及神农大道沿线有农家乐、个体饭店10余户,全职或兼职从事旅游服务业的村民达600余人。2008年,长约1000米迎宾路改造工程竣工,对面桥头至田心河堤全长500余米路段,进行亮化、美化、绿化。2014年,镇区水、电、通讯、网络设施齐备。

1988年,炎帝陵经重新修复对外开放。据统计,对外开放近30年来,炎帝陵景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500多万人次,仅2016年就接待游客104.2万人次,入境游客达8.7万人次,被海内外炎黄子孙誉为“神州第一陵”。

相关链接

人文圣地炎帝陵

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圣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炎帝陵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旅游观光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洣水环流,古树参天,景色秀丽……走进炎帝陵,人们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在这里,历史与人文交织,时光在一座座殿宇间静止。

1986年6月28日,由酃县人民政府主持,陵殿修复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到1988年10月胜利竣工。重修后的炎帝陵殿金碧辉煌,重檐翘角,气势恢宏。2003年,炎帝陵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2006年,“炎帝陵祭典”顺利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炎帝陵祭祖大典”跻身“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

酃县(今炎陵县)原王家渡镇内先后发现商代、西周米山坡文化遗址、朱下坪文化遗址、坎上文化遗址。荆山村另发视东汉罗家墓群。这表明商代、西周,境内有人居住,东汉前散布着村落。五代后唐年间(923~936)茶陵尹姓后裔,迁入王家渡泷湖定居。北宋淳熙十一年(1184),谭嗣祖从茶陵白沙洲,迁入酃县康乐塘村后,又陆续有陈、唐、扶等姓迁入;元明清时期,又有霍、段、潘、黄、刘、罗、陈、张等诸姓,迁入王家渡。

清代、民国时期,境内有王家渡圩、塘田圩两处集市。王家渡圩古称甲南市。清道光五年(1825),废渡架桥后,圩场更兴。

不过,王家渡在清初叫“五家渡”。因为这一带原来只有罗、刘、张、王、谭五户人家居住,有渡口,故名。为何改名呢?相传跟王姓人多势大有关。因改名的事,当时其他几姓还与王家打官司,但因王家有人在外地为官的原因,官司没打赢。后来,官府就正式称此地为王家渡。清光绪《湖南通志》已录“王家渡”地名。

民国时,王家渡圩历为保、甲驻地。民国二十一年(1932),为四区区治驻地,集市集镇略有扩展。民国二十六年境内设为康乐乡、炎陵乡、鹿原乡三个乡,鹿原乡政府设在王家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