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桃杀三士事件中的晏子,担得起仁义之名吗?

 思明居士 2020-03-27

前言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其实这些人每个时代都有很多,但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却呈现出了爆发之势,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简单来说,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文明正好处在从青铜时代步入铁器时代的节点上,这就导致之前大家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各方面制度,都开始发生大规模的改变。社会的生产力急剧提高,原先所制定的各方面制度,自然就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在这种背景下,用来适应新时代生产力的制度被人提出,于是各种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就如同雨后春笋一样的冒了出来,并且让整个社会的思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众多名儒大贤井喷的重要原因。

二桃杀三士事件中的晏子,担得起仁义之名吗?

齐国名臣晏子像

晏子就是当时之潮流下应运而生的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名望。他先后侍奉三代齐君,在内坚持原则,辅助国政;对外能言善辩,捍卫国格,深受齐国国君和人民爱戴,他的事迹也被编纂成书,史称《晏子春秋》,此书是记载他生平事迹和思想的经典。晏子推崇以礼治国,所以后世认为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并且从其生平的言行举止来看,很符合儒家克己奉礼的思想。

但是,在《晏子春秋》中有一个叫做《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读起来让人觉得甚是奇怪,因为这个故事中的晏子似乎和儒家形象格格不入,失去了仁义之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后世的误解还是真实情况的反应呢?下面就让笔者带领大家走进历史的记载,去探索其中的蛛丝马迹。

二桃杀三士事件中的晏子,担得起仁义之名吗?

《晏子春秋》是记载晏子言行的书籍


晏子设局后世赞扬其智慧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这个事情讲的是什么,这个故事讲的是三个勇士为了争夺两个桃子导致三人自杀身死的故事,而之所以三人要争夺桃子,是因为晏子巧妙设局。据《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中记载: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晏子提出要杀三位猛士,理由是有危害国家的可能,为了国家安稳不如消除掉这三个隐患。同时他还说这三人没有对君王的尊重,也没有对长官的礼仪(长官就是晏子),无论在国家内外都没有立功表现。

二桃杀三士事件中的晏子,担得起仁义之名吗?

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中三位猛士相貌英武

对于他的说法,齐王表示很赞同,但是齐王也认为三人太过勇武,很难伏法,一时无计可施。于是我们的主人公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局,就是二桃杀三士,他用二个国君赏赐的桃子离间三位猛士,逼迫他们内斗,最后导致三人都胸怀愧疚,携手自杀。而提出此计的晏子,自然被人夸赞有高明的智慧。

之所以被后世众人夸赞此计高明,是因为晏子的处置成本十分廉价,只有两个桃子。而且还因为他在史书上的记载绝大多数都是机智过人、波澜不惊、言辞犀利、不辱国格、心系百姓的正面形象,所以人民理所当然认为死掉的三位猛士是晏子的对立面,也就是所谓的奸臣或者佞臣。

二桃杀三士事件中的晏子,担得起仁义之名吗?

汉代二桃杀三士壁画

不过笔者认为,单单因为三人是被晏子设局杀死就判断三人是奸佞小人未免也太武断了,《晏子春秋》一书中,主人公的形象极其高大正面,大可以记载三人祸国殃民的恶行或者为三人盖棺定论,称其为奸佞。可是回顾文章,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三人让我们的主人公动杀心的理由竟然是在他经过时没有起身和他见礼,这就不由得让人深思,甚至开始怀疑我们这位在史料记载中形象颇为正面的主人公的动机了。

二桃杀三士实为消除隐患

当三位猛士得知齐王设宴邀请他们的时候,自然心中不胜欢喜了,可是当他们发现只有两个桃子时,都想享有桃子,于是决定比拼功劳的大小,功劳大者得桃。据《智囊·术智部·晏婴二》中记载:

"公孙接曰:'接一搏豨,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田开疆曰:'吾伏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

如此看来,这三人有搏虎杀鼋之能,并且曾经为国带兵取胜,并非晏子所说的"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猜测,有人在撒谎。

二桃杀三士事件中的晏子,担得起仁义之名吗?

鼋是巨大的鳖型生物

其实,关于这件事,在《晏子春秋》中也有记载,也是三位猛士比拼功劳去争夺桃子,连功劳都是一样的,但是唯一的区别是公孙接展示自己功劳前的一句话,他说道:"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是无勇也,士众而桃寡,何不计功而食桃矣。"

这句话说得有很有意思,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感受一下当时的情况,首先齐王决定宴请他们,但是赏赐只有两个桃子,按理说齐地富庶,不至于物产贫瘠到连国君也只能找到两个桃子,正常人肯定会认为这里有问题。

二桃杀三士事件中的晏子,担得起仁义之名吗?

春秋古城

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从公孙接的话里来分析,他上来首先夸了晏子一句,说他"智人也",就是聪明,有智慧,有办法的意思。但是我们之前知道,这位猛人在晏子从他身前经过的时候都懒得起身,难道面对齐王赏赐时候,他要在国君面前替晏子脸上贴金吗?他完全没有必要讨好晏子,他应该首先感谢国君的恩德才更符合他的武人性格才对啊。如此看来,这句话可能并非在夸奖晏子。

笔者认为,公孙接说话时,已经从当前的局面中读出了今天三人会有劫难,所以他狠狠讽刺了晏子来泄愤,那句"智人也"其实是他的反讽,是一种发泄行为,接下来他又和田开疆抢先抢了两个桃子,目的就是为了避祸。但是二人没想到古冶子做出了十分极端的行为,不免心中有愧,一时激动也步了古冶子的后尘。这也正中齐王和晏子的下怀,在他们心中这是消除了潜在的隐患。

二桃杀三士事件中的晏子,担得起仁义之名吗?

公孙接画像

用儒家言论掩盖自身权谋

这件事虽然结束,但是在后世激起了巨大的风浪,很多人抨击晏子丧失了仁义之心,有悖于儒家的仁政思想。这里要做一下解释,虽然晏子和孔子没有交集,何况晏子出仕和孔子成名不是一个时代,但是由于他把礼看作治国根本,据《说苑·修文》中记载:

"齐景公登射,晏子修礼而待。公曰:'选射之礼,寡人厌之矣。吾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晏子对曰:'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夫臣勇多则弒其君,子力多则弒其长,然而不敢者,惟礼之谓也。礼者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御马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婴未之闻也。'景公曰:'善。'乃饬射更席以为上客,终日问礼。"

由于其治国理念和儒家的克己奉礼思想高度相似,所以后世认为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儒家不重阴谋,多以教化育人,讲究仁爱思想,所以晏子这种权谋的行为被后世所不齿。

二桃杀三士事件中的晏子,担得起仁义之名吗?

儒家的思想和晏子的思想不完全相似

对于这件事,我们要分两面看,首先晏子的所作所为,称不上光明磊落,算不上好的行为。他对三位猛士不尊重他心怀怨念,但是却禀告国君三人有谋反之嫌疑,如果此事成真必然对国家社稷造成巨大的危害,并且积极献策去诛杀三人。

之所以他这么积极去推动这件事情的原因就是他根据治国之礼的思想认为,无礼的猛士就会弑君,三位猛士对晏子无礼所以必然会弑君,这种想法极其片面而且毫无道理,所依所据完全就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因而后世对这件事多以抨击为主,反而对死去的三人充满同情,认为他们敢作敢当、义薄云天,成就了三人的美名。

因此有人说晏子试图以儒家的克己奉礼掩盖自身的权谋,但其实这点也是不太客观的,因为晏子的时代孔子的思想并没有闻达,所以不要以后人之想法去要求古人。晏子的礼更多的是出自周礼,讲究君臣有别,不可谮越,如果有臣子违背,他不介意以雷霆手段除之以正君臣之礼,这是有别于孔子教化的思想,所以他无需后人为他正名,这也正是这件在我们看来不太能体现出仁义的事情在《晏子春秋》上堂而皇之出现的重要原因。

二桃杀三士事件中的晏子,担得起仁义之名吗?

淄博地区出土的齐国青铜器文物


结语

人们总是愿意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待事物,因此觉得过去很多的事情充满奇幻,不符合自己的见识。殊不知每一件事情的发生必有其前因和后果,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和独特背景,有其不同的文人环境和社会风气。比如二桃杀三士这件事情,许多人在古籍上读到了晏子在内坚持原则,辅助国政;对外能言善辩,捍卫国格,深受齐国国君和人民爱戴的现实,所以认为他不会做出如此决绝之事。

但其实晏子至始至终有其坚持的治国原则,那就是以礼治国,而他所谓的礼传承于周礼,并不符合随着社会发展和改变产生的儒家之礼,但是却被后人穿凿附会,将他归于到儒家大贤的行列,所以自然后人认为他杀人手段不符合儒家仁政思想,从而对他产生怀疑。

不过至始至终,这都是后世人的推断猜想,在晏子看来,最重要的事情是辅助君王治理国家,用自己的治国策略让国家富强百姓安康,纵观他的言行,似乎并不在意自己是否能得到仁义的评价,所以后世完全没必要对此事过分解读,认为他因为担不起仁义之名就应该被从儒家的流派中除名,实际上,正是有了前人许多在礼之道上的摸索,儒家的克己奉礼思想才能更完善、更成熟地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晏子春秋》

2《智囊》

3《说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