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降低抗血小板治疗出血风险
2020-03-27 | 阅:  转:  |  分享 
  
降低抗血小板治疗出血风险,有何妙招?2012-03-23?来源:国际循环关键词:?抗血小板治疗?出血风险?ACS发表评论?出血性并发症是AC
S及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随机试验和注册研究中的结果不尽相同,约为2%-15%,值得临床医生关注。?
北医三院?高炜教授高炜简介: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管医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
医学会(心血管)北京分会委员,《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等多家杂志编委。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内科及心
内科具有较广泛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对危重急症病人的治疗有较丰富的经验,如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和严重心律失常等,掌握血流动力学
监测技术、主动脉气囊反搏术和人工心脏起搏术等。出血对ACS患者预后影响很大,Circulation2012年2月的一篇文章报道
,发生出血事件后1年内患者的死亡率为2.7%-40%,死亡率与出血的严重程度相关。部分患者可能直接死于出血,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发生出
血性并发症后往往需要停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易于继发缺血性事件,尤其是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此外,出血和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是相
似的,高危人群可能同时暴露于出血和缺血风险之中,而且往往又接受了更为积极的药物或介入治疗。所以,一旦发生出血就不可避免的成为缺血性
事件的高危人群。降低出血风险的关键在于预防和关注出血事件。需要注意一下几个关键点:1)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前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
史,尤其是消化道溃疡病史,有无消化道出血,胃食道反流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注意询问有无脑血管意外病史;2)注意询问是否在使用口服抗
凝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3)要对患者出血风险进行评估,可采用CRUSADE出血风险评估表。高龄、低体重、女性、糖尿病、贫血、伴
随肾功能减退、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均为出血高危人群;4)对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依从性进行评估;5)主要出血事件中消化道出
血占50%以上,所以对消化道出血高风险人群可以给予胃粘膜保护剂、H2受体拮抗剂(PPI)作为一般性预防措施(西咪替丁亦影响CYP2
C19途径,不宜选择)。质子泵抑制剂与氯吡格雷间是否存在“临床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尚不能完全确定,但大多数研究认为是安全的。对于消
化道出血高危患者,“按需(间断或必要时)”使用PPI,并尽可能选择对CYP2C19影响小的PPI,如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
拉唑等。2011年ACC/AHA指南建议:有胃肠道出血病史患者,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单独或联合使用时,应给予使胃肠道出血复发风险最小
化的药物,如PPI(I/B)。2011年ESC指南建议: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有胃肠道出血或消化性溃疡病史患者建议使用PPI,但最
好不选奥美拉唑;对存在多个其他危险因素,给予PPI是适当的,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年龄?65岁、合用抗凝剂或类固醇(I/A)。6)
在介入治疗后心内科医生要密切关注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不要仅仅关注心血管事件、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变化,还要注意询问出血相关的症
状和体征,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例如,患者出现头晕头痛时,要注意血压,也要考虑到可能合并颈椎病或脑缺血,但更要注意有无贫血和脑出血等
出血性并发症。这样的教训在临床上并不少见。7)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应常规进行门诊随访,除心血管相关的症状体征及必要的检查外,还要关注
出血问题。特别强调要进行血红蛋白和大便潜血的检查: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后的?2-3个月是出血的高危阶段。必要时还可行幽门螺杆菌的检
测。8)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间不是越长越好,一般认为,左主干病变、多支架植入、分叉病变多支架治疗等可适当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间,大部分患者以1年为宜。
献花(0)
+1
(本文系鲈鲑鱼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