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的“剩女”数量突破80万,一组图让你明白大龄单身的心理

 成功是什么 2020-03-27

文/老K

2007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中,“剩女”这个词正式成为一个词语,它特指27岁以上的单身女士。

根据北京一组调查数据发现,当下北京的“剩女”已经超过80万,那究竟是什么心理导致越来越多女性不愿意走向婚姻呢?老K这里给大家分析一下。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上迁婚”,指社会习俗中,女性总是要选择比自己高一个阶层的男性为婚姻对象。

北京的“剩女”数量突破80万,一组图让你明白大龄单身的心理

如果一张图不行,就再来一张,“上迁婚”有一个必然的结果:剩女和剩男,而且有不同形成机制。

下图更直观一些。(原图来源于网络,作者未知)

北京的“剩女”数量突破80万,一组图让你明白大龄单身的心理

“剩女”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阶层,因为阶层每向上一级,人数就会锐减。

“剩男”集中出现在社会底层,因为没有女性可以“上迁”到这一层。

最终北京统计局的网站上面找到北京201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做了一个类似的计算。

北京的“剩女”数量突破80万,一组图让你明白大龄单身的心理

▲数据来源:北京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蓝颜色的柱子表示的是30到34岁北京男性的未婚比例,红色的柱子表示的是同年龄段女性的未婚比例。

我们看到,在2010年的时候,30到34岁的人里面,在北京有17%的男性和12%的女性处于未婚状态,远远地高于全国平均值。

网上有组图也特别形象反映了这个现象:

工薪阶层VS剩女

北京的“剩女”数量突破80万,一组图让你明白大龄单身的心理

这是一个工薪阶层和剩女的对比图,在这个图中可以看出工薪阶层不会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只要温饱大概就可以满足,而这些女性更加追求生活品质,自然不能满足她们的需求了。

暴发户VS剩女

北京的“剩女”数量突破80万,一组图让你明白大龄单身的心理

这组图中可以看出,虽然暴发户很有钱,但缺少文化底蕴和才华的他们会让女性感受不到尊重和温暖。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把婚姻想象成登山。大家如果去过西藏的话都会知道,登的山越高会觉得呼吸越困难,每呼吸一口能够给我们供的氧气越少。

北京的“剩女”数量突破80万,一组图让你明白大龄单身的心理

所以当我们想象,如果在婚姻中想达到马斯洛需求层次之山的顶端,那么我们为婚姻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越来越少地能够为婚姻供氧。

如果一个女子只要求最底层的温饱和安全需求,那么自然容易满足,但如果女子要求男士能够满足她自我实现的需求,那么势必需要男士花很多的时间去和自己的妻子交流,去倾听、去帮助她。

这些大部分暴发户是很难做到的。

文艺青年VS剩女

北京的“剩女”数量突破80万,一组图让你明白大龄单身的心理

虽然文艺青年有趣有才华,但大部分缺少成熟男士的阅历以及金钱,很难满足女性这方面的需求。

学者VS剩女

北京的“剩女”数量突破80万,一组图让你明白大龄单身的心理

这组图中可以看出来,虽然学者有钱有地位,但显得保守和刻板,与他们生活起来会感觉乏味与单调,缺乏激情的婚姻显然也不是“剩女”们需要的。

富二代VS剩女

北京的“剩女”数量突破80万,一组图让你明白大龄单身的心理

图中可以看出来有品位的富二代虽然大部分女性都喜欢,可现实情况是哪有那么多即专一又贴心的富二代呢,所以自然剩女遇到爱自己的富二代的概率是很低的。

(⭐️优质心理学和心理成长社区,这里会每日分享优质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大家一同成长讨论吧!)

现代社会人们对配偶的期待要求太高了,总是希望一个人可以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但是其实“你是我的一切”并不是幸福婚姻的最佳配方。

北京的“剩女”数量突破80万,一组图让你明白大龄单身的心理

上海交通大学的沈洋教授在最近的一篇文章里面写道:

我一直觉得爱情在当代社会被过分强调了,越是依赖越是相爱,失去的时候就越痛苦。

即使白头偕老,最后的最后还是要一个人离世,或者一个人独自活着……与其强调如何获得爱情,更紧迫地是应该学习如何独处与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