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玉可曾受过“惊”?

 参玉 2020-03-27

    你的玉可曾受过“惊”?多半因为它还没到家。

  

    诸君请先不必大惊小怪,和田玉不是人,我们讲的也并非是封建迷信怪力乱神,所谓“惊玉”,是老年间玉器行业对玉石受到磕碰的委婉说法。多数人在接触和田玉后的一段时日里,都难免发生失手坠落的惨剧,也不必过于自责,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话说,笔者自己在这二十来年的玉器收藏生涯中,尽管处处提防小心,至少也曾有过三两次此类惨痛教训。为了让不可挽回的悲剧不再重复发生,咱们得从中悟出个道理来。

 

    先从古人收藏的和田玉、瓷器等易碎珍玩的工具说起,大件的瓷瓶或和田玉陈设多放置于室内的多宝格、万历橱中,这类家具虽然看似玲珑空旷,实则边缘上多装有护栏,十分安全。

  

此外,一些精致小件的文房珍玩,即便是在帝王之家也不会随意放置,更多的是按照体积形状,分门别类地打造出精巧的藏宝阁,便于日常贮藏,以便酒酣耳热之际拿出来与同好品鉴,玩赏过后便会物归原处,再次尘封。

  

哪怕是方寸之间的玉扳指,也多会有为之专门打造的套盒,而且严丝合缝,装在其中少有晃动。当然以我们今天的条件,动辄就量体裁衣的打造海南黄花梨、小叶紫檀或剔红、百宝嵌的盒子也恐非易事。这些当年的储物盒,拿到今天也多成了旷世奇珍,咱又不和乾隆和珅斗富攀比,退而求其次,有条件的话买个红木的官皮箱作为自己和田玉藏品的归宿也未为不可。如果一时求之不得,那就请自己的玉器暂居于塑料整理箱中,也好过让他零落在抽屉之中。

  

然而,再坚固华丽的箱柜也只是盛器,对于和田玉珍藏,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平日的举放传递,这些习惯对于和田玉算得上是生死攸关,多数被摔坏的精品都毁于其间。“玉不过手”是今天已经家喻户晓的行业规矩。此外,自己拿玉器时,一手托底,另一手挚口沿或者挂绳,养成这一习惯可大大提高您藏品的安全性,如果是家之好,一起赏玉,选择在床榻之上,也可算是个无奈之举。

  

上述从储存和田玉的工具到日常接触的习惯,看似对其已经呵护有加,但从根本上讲,我们手上的玉器藏品之所以“受惊”,那还是因为咱们对造化眷顾的这些通灵宝玉尚且缺乏敬畏之心,自己还是过于轻浮躁动,难以承袭这穿越千古而来的福祉。

  

所以笔者也一直认为,和田玉收藏对我辈而言绝非只关乎钱财得失,那些每日都只讨论和田玉升值与否,满口铜臭的人,真心喜欢的不是玉本身,而是人民币。对于我们,和田玉的收藏正是自我完善、自我修行的过程,所以我们这个栏目也才叫做“参玉”,望诸君在这场参悟的旅途里终成正果,也望在大家的善意分享之中,找到更多的知音,相望于江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