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大街 旧时光》傅文兵

 太行文学l苑 2020-03-27

一百个人的心里有一百个南大街的样子,无论是幸福还是落魄、无论是甜美还是心酸、无论是恬静还是美好、无论是牵挂还是决绝。
【1】

南大街,楼不高,街不长,路不阔;平静过,热闹过,繁华过,失落过。不管你爱过还是恨过、无论怎样的岁月更替、时光变迁,你我从来都不曾忘却,只是深深地埋在了心底,成为了自己的抚慰、隐秘和确幸。  小时候在城里小住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是一年多的时光,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得上了百日咳,久不见好,怕耽误病情,又怕落下埋怨,只好被舅爷送到了父母的身边。

4、5岁的年纪,懵懂、记忆混乱。曾经住过的大院里,东西向有一座四层还是五层的楼房,被文革武斗的一方的用迫击炮一炮掀翻了屋顶,楼体支离破碎摇摇欲坠。

虽已是千疮百孔,险境重生,旋转的木质楼梯也已毁坏大半,但院子里一帮大点的孩子还是会偷偷地爬上爬下,楼里原先有着教学仪器的仓库,运气好有时能翻检出一件小小的物件,这也是爬上爬下最大的诱惑。虽然最终的结果还是让各自的家长一顿胖揍。

即使挨了皮肉之苦,皮不痒痒了,还是会偷偷地照爬不误。

有几日,因为父亲生病住院,被托付给了老乡照顾了几天,老乡大伯没事领着上街闲转,其实也就是出大门一丁点的距离,就走到了大十字的七一饭店门口,店门口支着油锅,满大街都是炸麻糖和油糕的袅袅香气,它会不由自主地钻进了自己的鼻孔,牵引着你不由自主地驻足相看,或许是看到了自己目不转睛地盯着一脸的馋相、还有那挪不动的脚步;大伯豪爽地给我买了一个刚出锅热乎乎、油汪汪油糕,油糕的味道已然不记得了,但大伯说的在外面买吃的,就买油炸过的东西,干净,吃了不得病的教诲却是今生都不会忘记,或许是自己对病有了切肤之痛。

饭店的正对面就是一座两层的国营商店,一层是副食日杂,二层是现卖汽水和奶油棒冰的地方。

汽水一毛还是多少早已不记得了,买了汽水必须就地畅饮,不然瓶子会另收钱的,往往是汽水刚一打开,还来不及入口,汽水就嘭地冒了出来,水汽四溅,惊的自己赶紧抱住瓶子往口里塞,只呛得自己连连倒退几步,险被呛倒,惹得旁人哈哈大笑。
上高中的时候,每天的下午到晚自习有一段40多分钟的闲余时间,可以用来吃饭也可以用来锻炼,这样的时间足以充裕到赶到七一饭店吃一碗浮着油星的汤河洛,哪怕只有小小的几片肉,对于不能忍受校内粗鄙的伙食来说,也算得上是人间美味了。

大十字往南不到二百米就是南大街的小十字,县城真正的繁华就是在这里。

实验饭店趁着开放的东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一跃成为县城里最豪华的饭店。
虽然10来块就能吃上一桌令人垂涎的酒席,但在当时的处境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上饭店吃一碗饭还是很奢侈败家的举动,更何况是一桌酒席。

谁也想不到,第一次到实验饭店大餐,竟然就是在二中就读的那年。

班里就读的老乡在那一年的新年时刻,提出了一人凑点一起去纪念一下自己的青葱岁月。

每人1元或是2元还是可以凑的起的,合在一起就是一笔巨款啊,就能享受人生第一次豪华盛宴,简直了。

可惜的是,物是人非,现如今,曾经风光一时的饭店早已了无踪影,曾经在一起的青春少年也各奔东西。

【2】

南大街曾经有一个神一样的存在----文化宫。

让它声名鹊起的是那一年的武侠热-----港剧大举涌入内陆,一举攻陷了内陆长期封闭带来了精神枷锁,武侠、仗义、除暴成为了改革初期人们的精神引领,也让人们长期压抑的心情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不是家家都能拥有一台神往的电视机,但聪明的广东人把“走私”的录像机及大批的录影带通过隐秘的渠道渗透到了内陆的每一个角落。

小县城一夜间充斥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录像厅。

文化宫自然是最大设备更高一级的录像厅。3、2角钱就能看2部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武打剧,虽然制作粗糙、剧情更经不起仔细的推敲,但人们一点也不在乎剧情的内容,更注重的是天性的解放。

学生娃有的是消耗不完的精力,但长期支撑这样的消费未免能够长远,但那么多蜂拥而入的学生娃是怎么样做到的呢?

答案只有一个----混。

能混则混----往往是一张票混2、3个人,大摇大摆装作有票人的样子,把门人一栏,顺手朝后一指,连哼哼都不哼哼一声,就快速地隐身到黑漆漆的剧场里,门外拥挤着一堆往里进的人,把门人只好大度一回。

混的多了,自然会有票房损失,门口就会增加人手,混不进去怎么办,那就只好另辟蹊径了-----制作一张“票”。

工匠精神这时候就要体现了,首先是捡票根啊,不管是上半截的票还是下半截票,先捡回来抚平,再仔细地把捡来的票根复原,上下吻合、小心翼翼的用浆糊浅浅的溜细细的一线,最关键的步骤、也是检验是否成功的一步,上下沾贴,慢慢抚平,拿到阳光下透视,以看不出连接的缝隙为唯一的检验标准,就算大功告成。

你就是横着走,必须的是一副我买了票我财大气粗的样子,把门人都不会正眼瞧你,大大方方就“混”进剧院了。哈哈。

李大同学就是我们大家拥趸的高手,要不现在还在建筑领域做的风生水起,确实是有“大国工匠”的天赋啊。

时过境迁,现在决然不会这样做“投机分子”了,但囊中羞涩又想一睹为快,别无他选,无关乎所谓的“道德”。

混多了,自然会破绽,剧院也会变法,推出了不同颜色的门票,开场前10分钟临时决定这一场用哪种颜色的门票,混的破绽就显现出来了。

再往后,学业负担一步步加重,一阵风过去,去剧院的兴趣也就消失殆尽了。

时间是个好东西,该消失的一定会了无踪影,文化宫------也终于成为永远的过往。

神一样存在的地方,自然是呼风唤雨、聚风藏气的宝地。

紧挨文化宫的大十字附近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在这里成就了享誉全市【县】的美食-----老杨过油肉、茹岳拉面、砂锅饺子、北街面筋,一家家坚持不懈硬是开成了如今的“百年老店”。

亏的是开放之初的包容,这些大街两旁设摊摆点的小摊位,繁荣了市场、方便了民生、也成就了第一批大胆吃螃蟹的人。

能让这些美食发扬光大的不仅仅是勤劳、手艺和坚持。

一碗面、一碗米、一碗饺子、一碗小吃的背后更多的是艰辛和汗水,但能让这一美食走远的完全靠的是自己的“智慧”。

也有做的一时风光无限,但随即又消失踪影的;也有合伙做出名堂,又因为内讧分道扬镳的。

一碗普普通通的拉面,现在来看不见得是最美味的,但能一直神一样的存在,“机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家必须是个明白人,合伙人必须的是明理人,和则合,离则散。


对,我说的是茹岳拉面的故事。
这是一家背井离乡、孩子多难养活、不得不抛头露面、只能拼一把的“创业”故事。
背后的无奈都是为了“活着”。

没有什么手艺,有的只是“胆量”’。

要说有秘密,这或许就是靠“股份制”来营运、最早实行这样的规则的一家,尽管当时还没有股份制的概念,就是有也把它当为资本主义的“恶”来对待。

父母和子女都视同一股,同样的收益不分彼此,每家出一人操持事务,男人担当需要力气和技巧的炒菜和菜卤,女人负责擅长的拉面和卫生,当家父母负责质量监督和收银,账务全公开,收支全透明,彼此不猜疑,生意自然蒸蒸日上、长久不衰。

其实没有什么秘密,这秘密,就是一家人的善良、坚韧和齐心。

【3】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文明社会的进化离不开这个通向现代文明的阶梯。

但书籍的定义在当下已经不仅仅是纸质书的概念。现在占领这个领域的是时代必然的产物--电子书和无穷尽的网络书城。

书香并没有远去,只是以不同的形式依然散发着它的芳香。

南大街的书店自打记事起就像是有魔力一样 深深地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孩童在这里相遇、徜徉。

书店也可能是南大街上至今唯一没有改变经营业态的奇迹。

如今的小人书虽然没有绝迹,但也是一书难求,如今的孩子也可能早已不屑这种可以被称为“文物”的东西了。嫌弃的是载体不是“书籍”。

但在时光倒流几十年前的时代,南大街上却有着一种如今早已绝迹的营生---摆小人书。

几百册的小人书一字摆开,坐着凳子的、更多的坐在地上的小孩津津有味、安安静静地翻看着小人书,2、3分看一本,划算又解渴,是当时街上的一景。

大人们可以放心地把这里当做孩子的寄存处,姑且去处理自己的事情;孩子乐的不再跟随大人们满大街溜腿,饱一饱眼福,看一看书中乾坤、异域世界乐此不疲。

这也许就是现在流动图书馆的前身了吧。

父亲当年与书店打交道多,有时候会刻意到门店旁边的一间小房子里,看一看有没有不在店里上架的小人书,有一种刊本只有小人书一半的微型书,薄薄的,页数不多,但与店里面上架的小人书截然不同,内容多是短小的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更适宜小孩子阅读。

过了小十字往南不过数十米,一间窄窄的屋子里,经营者与读书写字相关的买卖,你猜到了?修钢笔。

一元多一支的钢笔,是学生的必备之物,但也是宝贵、珍惜之物。

现今的孩子用的多是一次性的碳素笔,经济方便,很难理解笔还会用来修?不是用完即换吗?

但就是这小小的钢笔,能用上钢笔的孩子大多也都在小学3年级以上了,太小,光是吸墨水就会经常弄得自己一手一脸的墨水。

小孩子贪玩、又对新鲜事物想一探究竟,经常会把钢笔大卸八块,简直把钢笔作为了玩具。

笔尖往往会因为用力过猛而分叉、打弯,墨水管经常不能吸墨,笔管不是这个掉了就是找不见了,更主要的是一元钱在彼时真真切切算是一笔“巨款”了,想买新的,想都别想。

这修钢笔的营生也就应运而生、不觉为奇了。
 
南大街最漂亮的不是一街两旁的苏式建筑,而是街道两旁整齐的梧桐树。
更准确的叫法是“法桐”。

也有人叫“美龄树”。----蒋夫人最爱此树,南京城因此满街栽下法桐树。

梧桐树,它不妖娆、也不做作、更不矫情。

但它懂“陪伴”、也解“风情”。

这种阔叶大树,夏天遮天蔽日,只有叶子的缝隙间会洒下丝缕阳光,人在树下走,像撑了一把行走的巨伞,丝毫感觉不到一丝丝的炎热。

款款行走的人们不疾不徐,用不着避让、也没什么需要避让,树叶沙沙作响,像音符也像律动。

梧桐树的树干,遒劲有力,稳重如山,正如本地人的性格一样沉默寡言、朴实无华。
 
这些和南大街几乎同龄的大树,见证了南大街的变迁、亲历了南大街成长,化作了自己的年轮。

年华易逝,岁月易老;旧时光里流淌的是岁月、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
 
【4】

南大街是旧县城的一条连接南北的通衢大道,当仁不让也就成为了老县城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

曾经的几十年里 ,这里的商业生态固化且清晰;几乎看不到私人的买卖和作坊。国营和大集体性质的门店牢牢地霸据这片风水宝地。从大十字到小十字再到新市街口,老晋城人如数家珍、捻口即来;饮食服务公司的门店涵盖了大大小小的饭店、酒楼、理发、澡堂、旅馆甚至是牙科诊所;糖酒公司拥有老字号的顺兴永糕点铺;果品公司专营水果铺、百纺公司几乎包揽了全部的百货商场和特色商铺;土产日杂、五金交电甚至蔬菜公司都见缝插针都能找到自己的门市;格局稳定、各把一市,造就了开放之初的商业生态,也成就了各自的“特色”甚至是“特权”。

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市场开放的大潮势不可挡,南大街的旧格局在一夜之间换了天地。精明的南方人一路北上,寻找着一切可以成为商机的区域,信息不对称、交通不发达,成就了一批批来谋生的浙商、温商,即使是国营的门店也一步步被外来会念经的“和尚”分化、瓦解;从一小片柜台、一小片门面、一小间门店一步步“蚕食”、“肢解”、“侵占”。官方的说辞是“承包经营”。这样的“繁华”成就了南大街的“巅峰”,但也转眼就被新市街以老凤展、银都大型商场的开业形成的新市街“商圈”打了个措手不及、一落千丈。

曾经南大街的精华就在小十字,百货大楼、实验饭店两大地标对峙而立。最先倒下的是被称为老晋城老三样最正宗的实验饭店;百货大楼倒是苦苦支撑,但也捱不过外部的冲击、最终也走到了门店分割、支离破碎的结局。曾经棘手可热、一房难求的南大街遇到了自己的冬天、或者说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苏醒的“冬眠”这一尴尬地步。一蹶不振、元气大伤;南大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了衰落、落魄、低端、廉价、混乱的代名词。

直到今天的“新生”,也还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继续忍受、经历这一“阵痛”。这变化的几十年里,南大街的南北两头,商业形态经营相对稳定是那些门帘略显寒酸的小饭店、小食品店。北口不用说,以文化宫旧址周边就开立有大大小小几十家的小餐馆,本土的、外来的、种类繁多、风味各异,但几乎家家都做出了自己特色,拥有各自的拥趸。以大十字为中心的这一小片区域,也可以成为最早的美食集聚地,最起码没有特别难吃的小店。因为是老城区,价格优势非常明显。就是有一点让人不能忍受-----堵。是经常性、持续性的堵。说是大十字,是和小十字相比,东西向的街道宽了那么一点点,也就是三步跨两步就过了马路。

这里的交通形不成微循环、老街的道路非常窄、小商小贩特别多,周边的小学校林立、一到上下学的时间就成了“一锅粥”,一锅粥就是形容这里的“堵相”最恰当不过的词汇。南口最出名的就是朝阳市场的饮食一条街,对,不是美食一条街。出生不名贵,场所极简陋,卫生谈不上,口味因人而异;但架不住地理位置好啊,旁边有村里人进城爱购的批零商场、大华市场、观巷市场,抬脚几步就到了老县城的县标-----人民广场,出入方便,饭菜品种多、选择余地大、价格亲民,最关键的是在这里,你随到随吃,从早到晚,一直相伴;这样便利的码头,不红火、不挣钱也说不过去啊。因为改造,朝阳市场已经成为了史册、成为了永远的历史,但你能忘记这里的老豆腐脑、小六元宵、小太素丸子、天津小笼包给你留下的味蕾满足的“高光”时刻?

逝去没有遗憾,“重生”总有时日。南大街的变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所有县城、老城衰败的“背景”,但它也是一个又一个“新”时代的“参与”与“见证”。南大街安逸过、也动荡过;繁华过、也落寞过;年轻过、也衰老过;不变的是一代代在这里生活的居住者早已看惯世事变化的那一种豁达和安详;不变的是一批批背井离乡、曾经在这里寄人篱下的淘金者那一份心酸和收获;不变的是早已经搬迁到新城、曾经嫌弃这里的人们心存的那一份念想和不舍;不变的是一代代老晋城人对它的那一份“爱恨交加”与割离不开的那一份“情怀”和“乡”愁。变化的是人心,不变的是“情感”。

你好!南大街,好久不见,重新认识一下!
【成文于2019年12月10日】


【作者简介】:傅文兵,男,1968年2月出生,山西晋城泽州县人,大学文化程度,现就职于晋城市工商银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