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货郎》万云建

 太行文学l苑 2020-03-27

秋分午后,窗外小雨淅淅沥沥,温柔得像是母亲拍着孩子的手。随意拿起一本书,我慵懒地窝在沙发上翻看,南宋苏汉臣的传世名画“货郎图”吸引了我:古树梅枝下,货郎担杂货纷陈琳琅满目;货郎微微笑着,慈祥地目视周遭嬉戏的四五稚童……这场景栩栩如生,不由得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

儿时农村,走街串巷的货郎们都是一些吃得起风里来雨里去的苦,但又心思活络不安心死守庄稼微薄收成的人。农闲时节,他们就会推个豫北农村家家都有的独轮车,拿个拨浪小鼓,出来挣个零花钱补贴一下油盐酱醋或者小孩读书的日用花费。院中屋里,或正在玩耍写字的自己,或正在缝补劳作的家人,每每听到这通熟悉的“噗哩通,噗哩通”鼓声,便知道是货郎担来到了。对了,不同的声响可代表着不同的从业者,竹梆声是卖油翁,铁裢声是骟猪的,小锣声是耍猴的,隔着院墙不见人影单听声响也从来不会弄混。

“咱缺啥吗?”

“不买啥?”

大人们照例如此互相问答一声后继续忙活手头的劳作。孩子们却是迫不及待地或连奔带跳或一溜烟般窜出院门,邻居小伙伴们大半也早已经在了。货郎担停着,就兴高采烈地围着看;货郎担走着,也能忽前忽后连追几个巷口,满眼满脸都是对稀罕玩意的羡慕,对村外世界的幻想。

当年,供销社系统还是最主要的商品官方买卖渠道,货郎担里便只能是一些非常零碎的或小孩或女红或家用的小件用品,有哄小孩的糖果和小刀小枪,有日常家用的小勺小碗漏斗漏勺,有女孩用的橡皮筋红头绳,有阿婆媳妇需要的针头线脑和纳布鞋用的顶针锥子等等,纷繁小件在木头格子里、架子上五颜六色各归其位。要买的东西有时候没找到,没关系,嘱咐一声下次就会特意给你稍带到家门口来。

货郎都来自附近村落,七绕八绕总能攀上一个共同的远方亲戚,或起码知道是咱们村里谁谁的啥啥。来得多了,名字面孔自然都已熟稔于心,所以乡里乡亲熟人社会中基本不用担心缺斤少两或价格不公,他们的定价策略都是进货价上加个几分几毛,童叟无欺无疑是最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招牌。除了用钱买,记得还有兼收破烂以物换物的,最多的是废铜烂铁、破塑料鞋、辫子头发等,都可以折成零钱或直接交换成想要的杂货。因为这个原因,家里但凡有丁点价值的破烂都会被临时堆积在一起。听着爹娘的唠叨“别扔了,货郎担来了可以换东西”,也算是一种幼年的惜物教育。

近几年春节回老家,山村里的零售小店星罗棋布,网上购物也悄然大行其道,货郎担应该绝迹于世间了吧?

神游身外已久,掩书坐起,暮色和水汽氤氲中,小雨早已悄悄然停了下来。

【作者简介】:万永建,生于源于豫北山村,负笈工作于沪经年,心怀故土故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