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房海林作品集》

 太行文学l苑 2020-03-27


    

一、月夜太行

古往今来,月亮是人们赞颂的永恒主题,成为圣洁的代名词。曾记得学生教科书中一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倾倒了几代年轻人。而我就是崇拜《月色》者之一。今日虽已步入不惑之龄,对月色的向往另有一番感受。

近几年心里总有许多遗憾,很少见到明月清空。尤其在2005年,美好的月光之夜更是少见。过去人们在元宵节闹春,在中秋节赏月,有许多文人墨客留下过多少美丽动人的不朽诗篇。2005年正月十五之夜,纷飞的雪花,把月亮遮掩得严严实实。中秋节之夜,又被绵绵细雨把月亮驱逐到九霄云外。这样两个传统赏月的美好夜晚,却不见月光。民间有一句谚语:“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月”,也已被岁月验证。但是,就像山高遮不住太阳那样,再厚重的云雾,再狂傲的雨雪,也不可能永远把月亮淹没,总有一天月亮会向人们展示其靓丽的面容,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终于,中秋节过后一个月,农历九月十四晚上,久违的月亮向大地献出美好的月色。这一天,我乘坐长途汽车从外省回乡省亲,在外打工的我,归心似箭,谁知车不作美。中午12点发车,预计晚上八九点钟准能到家。汽车刚爬行了两个多小时就发起了脾气。驾驶员停停修修,修修停停,汽车像一头犟驴不服使唤,一直到晚上6点多还未走出一半路程。旅客们怨声载道,却也无可奈何。驾驶员也弄得满身油污,灰头土脸。

虽然汽车耽误了行程,却使我得到一个意外收获,本来心急烦躁的心情,也因为意外而使我的心情开朗起来,甚至是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这都是月亮改变了我的心绪。

晋豫交界的太行大峡谷,是我这次旅程的必经之路。当汽车终于恢复常态时,东方的一轮明月已经照亮了巍巍太行山。透过车窗,银盘一样的月亮悬挂在清朗的夜空。天空象一袭巨大的蓝色幕布,没有一丝云彩,往日繁星似锦的夜空,今日的星辰却十分稀疏。大概是月亮的光辉遮没了星光,也许是那些小星星敌不过强大的月亮,自动隐蔽起来。只有那些自以为有力量与月亮比试的闪亮星辰,在争夺夜空霸权的较量中,顽强地与月光抗衡着,闪烁着暗淡的星光,点缀在月亮的周围。虽然是众星捧月,却也显示出她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汽车在高山峡谷中奔驰,我的目光久远地注视着窗外的月下美景,思绪进入一个现实与幻想交流的世界。这时,我又嫌车跑得太快,两眼贪婪地望着天上的月亮和月光照耀下的太行美景,象一条十分饥饿的汉子,总有一种美不胜收,看也看不够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是幻觉,而是长期被一种沉闷之感禁箍着,压抑的心情一旦畅开,那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呢!曾经的蓝天白云、清风明月已成为久远的回忆,取而代之的是被灰蒙蒙笼罩下的世界,天变得越来越低,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极不舒服。象今天这样的好天气、好月光已经很少见,更显得十分珍贵。能碰上这难得一见的时光,真是我的福气。我因祸得福,又怎能不留恋这美好的时刻!如水的月光倾洒在山石田土和森林草木之上,显得明明亮亮,显得朦朦胧胧。在这美好的月色之中,会有哪些故事发生?在这朦胧的被后,又隐藏了多少美丽?蓝天、明月、星辰,还有那些闪亮在太行山山顶山腰上的明灯,相互辉映,相互增光。广迤的苍穹,倩丽的夜景,柔和的月色,一帧长幅画卷,容不尽今日的意境,大自然奉献出的美丽值得人类去珍惜。

月光下的太行大峡谷,劈立千峰,奇象万千。谷底的大道也变得灰白起来,弯弯曲曲,蜿蜒百折,就像无数个“S”连接起来一样,车到山前疑无路,拐弯之处出峡谷。远山在月色中也变得雄奇恢宏,看不清山石树木的色彩,只有山的伟岸胧括,与自然界的一切物种溶为一个整体。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天却是十五的月亮十四圆。她像被长期遭受冤屈而终于恢复自由清白,狠不能把积蓄已久的能量一下子全都释放出来一样。一张圆圆的笑脸,把那银色中略带青色的光亮,轻柔地,无声无息地,毫无保留地洒满大地,洒满人间。但在这太行大峡谷中竟然也有不领月亮的情,不愿接受月光青睐的地方。它背向月亮,牢牢地把持着黑暗,像鬼魅一样妄图遮挡住月亮的光明。要是在白天,窄长曲折峡谷的峭壁悬崖上,那生命力倔强的松柏,郁郁葱葱,茂密的森林,吐露着绿色的气息,时令的山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溪水自由流淌,鸟雀欢快歌唱,把太行山妆扮得五彩缤纷。然而,这时的色彩和欢歌已被黑夜所蒙蔽,峡谷里静静的。虽然有明亮的月光,但好月亮不如赖白天,一切都模糊不清。只有车轮与路面磨擦滚动发出的“沙沙”声不绝于耳,沿着谷底银灰色的曲线,轻快地向前奔驰。走过七里栈、八里崖,转过王莽桥、羊肠坂,美丽的月光,时而被大山遮没,时而又像战胜者,从山顶上露出光明。眼前变幻着光明与黑暗,交替着不同的山光景色。阵阵轻风吹拂,道路两旁的树木摇拽着身躯。高大的白杨树上,树叶“哗哗”鼓掌,欢迎我们这些夜行的客人。一排排垂柳,摇摆着长长的枝条,就像美丽的少女们挥舞着彩带,夹道迎接远道的亲人。月色走太行,让我领略了太行山迷人的月色风光,美丽绝伦的月光,让我享受到心情的舒畅。啊!月色下的太行,给人们无限遐想,我多么想尽情地歌唱,赞美月光,放歌太行,歌颂这人间仙境般的太行雄风。只是“滚滚车轮疾向前,匆匆已越万重山,太行月色关不住,永留美好在心间”。

(作于2006年)

二、记住乡愁

2015年1月30日,我收到一则短信说:“最惊险的黑缝漏倒了!”寥寥九个字,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好长时间一直放不下心来,我心里感到十分纠结,甚至是一种悲哀。一道悬浮在绝壁上的石头缝隙,实在是微不足道,而为什么它能牵动我的心灵,让我百度惆怅?         

黑缝漏虽然名子有点儿土,它却是从小伴随我成长的见证,因此,在我编写的故乡风貌的一书中有它的身影,并将它命名为“一线天”,以一个美丽的景点向游客推介。它的浑然倒塌,使我的笔下之句成为千古绝唱。2014年我还用中华新韵写过一首《七律·故乡黑缝漏》:“断壁孤悬一线天,古遗险道可登攀。高端狭窄斜身过,低处台阶不胜寒。上下迂回经冷热,风霜雨雪历千年,谁人开拓云天路,后世褒扬祭祖先。”诗中不泛对它的溢美、对它的吹捧,也有对它的怀古之情。    

黑缝漏其实就是故乡绝壁上裂出的一道石缝,就像我诗中写的那样“高端狭窄斜身过,低处台阶不胜寒”,它的上端是一道只能容一个人斜着身子才能通过的狭窄的石缝,下端却因为石缝没有一通到底,只好用石块一块块地垒砌起来,一级一级的台阶,直到与上边的石缝相接,石缝内再砌上台阶,与下边的台阶连接成一个整体,一道原来根本无法逾越悬崖峭壁,因为让人开拓出的“云天路”,使崖上崖下的人们得以行走捷径,可以亲密接触,可以上下劳作,有了它让上下两个村子拉近了距离。在百丈高的绝壁之上,不知是哪位神仙用刀削斧劈出一条缝隙,也或是地壳运动自然形成的,先人们却利用这条天然缝隙,修筑成可通上下的通道。在我的记忆里,黑缝漏又是我开启文化之门的必经之路。从我记事起,它就屹立在那里。也不知道它存在了多少年代,几百年?上千年?甚至更长!石头缝隙内,两壁已经被前人和今人们磨砺得光滑无比,留下岁月的苍桑。我们的先人们是何等的智慧与勇敢,在无路的地方开拓出一条天路来,让当代人和后辈们享用不尽,真可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是有了这条天路,才能在1960年在黑缝漏上边的小村庄开办一所学校,我们这一代人也才得以有学校读书,开启知识之门,让我们知道了“天没边儿,海没沿儿”的无限之大的精彩世界。从1960年到1967年,整个小学阶段整整7年,我们与黑缝漏结下不解之缘,每天上上下下四个来回,本来粗涩的石头台阶已经让我们这群风华少年用自己稚嫩的脚板蹭得光滑起来,我们踏着前人的足迹,留下我们无穷的足痕。我们的先人们怎么也不可能预见到他们的后来人用那么稠密的脚步去经历他们留下的无价“财富”,也根本无法预料到他们当初的辛苦,在若干年后会成为学子们开启知识之门的必经之路。这就是黑缝漏的历史与作用,是我无法忘怀的记忆,是我感恩的永恒定格。        

七年的爬上爬下,人人练就了上下如飞的功夫,虽然它陡峭险峻,我们却能做到如履平地。虽然我也曾一不小心一个蹉脚从半道滚落而下,它却给了我丰富的情感,以至于在我结束那七年美好的正规教育后,从此结束了我在学校的求学之路。在我步入社会,走出故乡之后,黑缝漏始终是我念念不忘之地,每次回乡探亲,必定会重走黑缝漏,足登久违的石头台阶,双手托着左右石壁,清凉与温暖交织的感觉,顿时让我仿佛回到了天真无邪的少年求学时代,感觉它的亲近、亲切、友好、安逸。        

近十年来,故乡以其独特原始的绿色风貌吸引了无数的游客,黑缝漏也以其险峻与古老,成为游客观光览胜和探险的景点之一,它的历史作用继续向广度延续着……        

如今我心中的“偶像”浑然倒塌,长久存在与心的念想已不复存在,怎不让我愁肠百结?屈指算来我离开故乡已有40多年光景,自己最亲近的亲人朋友、乡亲故交,也已经一个个作古而去,本来美好的故乡影子,让无情的时光岁月冲击得支离破碎,就连我认为永恒的黑缝漏也会离我而去。真是时事难料,时光难留,无何奈何花落去。       

故乡是我生长的根,不论我走到那里,不论我漂泊多远,不论我飞得多高,故乡永远是我心灵的港湾。虽然我们当今的思想意识已经很开化,很多人不可能死抱着“叶落归根”的陈旧观念,但在我的心胸深处,永远也不会抹掉故乡的影子。记着它,就是我的念想。

三、魅力鲁班豁

鲁班壑是林虑山著名的景点,也是林州历史上一个美好的传说。我的家乡就在它的东方,曾无数次眺望那个很高很小的壑口,在林虑山整齐的峰顶之上,南北呈一条直线一样,巍峨耸立,屏障着林州大地。突然间,在那条线的中央向下凹出许多,给世人留下许多遐想的空间。年愈古稀的我,住进城里也已20多载,虽与鲁班壑近在咫尺,虽然总有亲近拂摸它的愿望,即便是去年我与家人已经走近了它的脚下,但终久没有真正走进它的怀抱。鲁班壑成了我的神秘之地。

2018年4月28日,应朋友之约,我第一次登上了鲁班壑。 

我66岁,一位大哥76岁,一位大姐71岁,三位上岁数的人临时组成一个登山小团队,开始了攀登鲁班壑之旅。我们乘坐林州旅游一路公交车到达红旗渠边的鲁班壑村,几经打听,找到登山之路。远远望去,鲁班壑下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起伏的山峦被森林覆盖着,其中的神秘让我有一种一探究竟的冲动,就一头扎进无边的青纱帐中。因为我们这个团队是一个高龄团队,登山的速度比较缓慢,在林荫之中缓缓地向上攀登着。一路之上我们碰到过几个家庭式的团队,三五成行,孩子们占了一半。人家都比我们年轻,走得比我们快。我们一边聊天,一边行走,虽然走得悠然自得,但毕竟岁数不饶人,不大一会儿,就是浑身冒汗。走走歇歇,一路搜寻猎奇。林荫疏密相兼,我们就象钻进了大山的肚子一样,在崎岖徘徊的山道上,感受着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亲切与温馨。

今天是个好日子,风轻云淡,蓝莹莹的天空,偶尔有一朵白云慢慢漂移着。树林里阵阵清风吹拂着已是满头大汗的人们,让人清爽惬意。走过杏林,穿越板栗林,深入橡树林,亲吻着洋槐花的香甜和草木清香,呼吸着充沛的氧气,观赏着盛开的山花,野菜、中药材都是山中之宝,比比皆是。

鲁班壑在旧时代曾经是林县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之一,跨过鲁班壑,再向下到达太行大峡谷谷底,再登上西岸的二夹山就会进入晋界。我不知道这条晋豫交通干道开凿于何年何月,却知道它是一条很古老的路。新中国解放前这条路还是一条伤心之路、悲惨之路。听我同行的大姐说,她家的邻居给她诉说过,邻居的爷爷就是走鲁班壑上山西讨荒的,在山下碰到一位算卦的先生,他抽了一签,先生说签意是有去无回。邻居说算卦先生的卦很灵,他爷爷自从经鲁班壑讨荒走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连尸首都没有下落。在山神庙听一位女士说,曾经有一个讨荒人,走到鲁班壑的路上因几天没有吃到一点东西,饿倒在山道旁,奄奄一息。三天之后偶遇一位过路人,过路人从口袋里摸出一小把生小米,撬开将死之人的口,把小米喂进他的嘴里,又找来一点山水灌入他的口中,用水把生小米冲下肚子。就凭这一把小米几口水,把濒死的讨荒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时光好过一点后,这位被救者千方百计找到了那位救命恩人表示感恩。 

由此可见,千百年来,不知道在这条道上留下过多少人的脚印,磨穿了多少双鞋底,又有多少人在这条路上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现代社会的大交通四通八达,太行山早已不是当年的“天堑”,这条晋豫通道也早已失去它本来的意义,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尘埃里。只到当今的登山热和大旅游,人们才重新发现了它的价值。红旗渠的威名和以它带来的轰动效应,使得大旅游的建设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这不,红旗渠森林运动公园正在鲁班壑脚下的红旗渠岸边紧张地建设施工。这个旅游工程究竟覆盖多大区域,我不得而知。但在今天的登山中,我发现鲁班壑古道上挖掘机正在向鲁班壑开辟新路。我曾询问筑路者,要是完成这条路可能要花费两年吧?正在忙碌的筑路者却很有自信地回答我的疑问:两年,我们不赔干啦?上边只给了我们两个月期限!我想,这伙筑路者大概只管用机械挖出路基,两个月也可能能完成任务。至于还要在他们挖好的路基上用石料砌筑栈道,两个月的期限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为了不妨碍施工,建设者先在山上开辟出一条供人们登山的临时便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便道,走着走着,路径又绕回到被人们踏出来的捷径上。我们在路边就地取材,找到几根粗荆条木当拐棍,能助力不少,有的地方更要手足并用才能上去。就这样,我们亦步亦趋,不时地与超过我们的小孩们开一下玩笑,给我们的行程增添了不少乐趣。已经十分累了,我们坚持着,鼓劲向山上爬着。但我们发现,有不少家庭团队却没有跟上来。我们说,我们一定不能放弃我们的目标。

近几年来,由于身体的原因,我很少登山,这次是我重新“出山”,虽然我很有信心,但也是不知道身体能否争气。我们走得很慢,只到中午我们才登上了山神庙,正好庙主人在吃饭,我向她问了每人一碗面条,是用山韮菜炒鸡蛋,配上自制的粗芝麻盐儿作调味,吃起来风味独特,非常有食欲感,也可能是我们已经饥肠辘辘,亟待补充能量,所以吃起来既香又爽。庙主人告诉我们,至此已经走过了一半路程。到这时我们已经花了两个多小时。当我们稍微歇歇,继续向更高攀登中,已经有不少人从顶峰折返回与我们相遇。其中最大的团队有好几十人,当与我们擦身而过时,我询问得知他们是从安阳来的。这支团队大部分是年轻人,其中有不少人手中提着黑色塑料袋,鼓鼓囊囊的,一只手还拿着金属长柄夹子,边走边夹拾路边的垃圾。原来他们是安阳人寿保险组织的一次环保志愿行动。对于他们的行动,我们从心里由衷赞赏,人家安阳人大老远的跑到我们林州来为我们清捡垃圾,要是我们林州自己人都能象他们那样,我们林州将变得更加干净漂亮。 

从山神庙往上的路径,显然还是原来的古道石径。用五彩石铺成的石径,早已被岁月和人们磨蹭得光滑无比,镜可照人。站在半山腰,一眼望去,脚下是碧波荡漾的绿色海洋,好一派气势恢宏的景色,顿感心胸开阔,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们林州,名符其实的森林之州!一路向上,盘盘环环,七折八回。这时段我们走得更加缓慢,因为我们都已经很累的样子,那位大姐更是上不动了,走三五步就会停下来喘息一下,她满面红润,虽然她口上说能行,我看扎实是累得不轻。但为了我们的既定目标——登上鲁班壑,我们相互鼓励,相互搀扶,终于在下午两点四十分左右登上了向往已久的鲁班壑口的顶端。立在壑口山梁上仰望两端的峭壁山峰,我感到它们仍然高不可攀,就象两把利剑直刺苍穹。两端上口相距估计有好几百丈远,与我们平时在山下看到的真是大相径庭。它们象一对卵生兄弟对峙两相,虽然近在咫尺,但相见却不能相握,这又是多么巨大的憾事也!山梁上的宽度不到百米,座卧着两座浑身上下都是用红砂石砌成的石屋,稍东一点儿的还是两进小院,是一座鲁班庙,庙门大开着,门口台阶上坐着一位老妇,我们想向她打听一下周围道路情况,她却无所表示。她见我们开口向她问话,有些歉意地说,我耳朵聋,听不见你们说啥。我们又走向西边的小屋,小屋里也只有一位稍年轻点的女子,她说她是卖凉粉凉皮儿的,在石屋内的一个角落摆放着她的简陋的生意摊子,屋内有几块石头和几只凳子,还有一卷羊毛毡子和一个铺盖卷儿,说是放羊人的行李,抬头看到屋顶有几处露着天。我询问卖凉粉的女子,原来这座小石头房子是石板岩供销社盖的房子。

上山时,我们人人都热得汗流浃背。一到鲁班壑口,两厢来风,两耳风声呼呼,很大的风势把我们的浑身炽热吹散,顿感浑身清凉爽快。再看大姐,刚还是满脸涨红的面容,瞬间就恢复了她的本来面目。向东眺望,林州平原上阡陌纵横,村庄密布,城市美景,顿收眼底。而山坡上的气氛明显有了差异,下部是青纱、密林、绿海,山半腰上部却是树叶稀疏,有的树木叶子才刚刚吐绿,路边有灌木丛生,盛开着黄白小花,鲜艳夺目。山上山下两重天,上下相差一个节气。向西看,是美丽的太行大峡谷,在大峡谷的对岸,树木林幛,三层绝壁都被绿色覆盖,山峰峻秀,高崖之上的山村,隐隐可见。据卖凉粉女子介绍,从这个壑口向北可达国际滑翔基地,向南可达黄华,向西下去就是石板岩三亩地。

我们在鲁班壑口盘桓了有半个小时,就心满意足地照原路往回返。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话说的不假。上山的时候是用力向上,张大口呼吸,心脏的压力很大。而下山时,上山时的那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虽然消失,但腿上脚下的力度需要增大,拿捏着放慢速度,就象需要刹车一样。一旦走得太快,就会蹾了腿。再加上光滑的石头古道,一不留神就可能滑倒。虽然小心翼翼地向下走着,可还是比上山时快了一倍,上山我们花费了四个多小时,下山却只用了两个小时。 

我没有登过泰山,同行的大哥说他去过,登十八盘也是挺累的。而我们的鲁班壑虽然没有泰山的高度,但盘度不比泰山小。我上山时没有注意,在下山时我刻意留意了一下,从壑口下到山神庙这半截路中就有50个盘环,要是与泰山相比,那泰山可是要小巫见大巫了。

鲁班壑眼下还正开始开发建设,还保留着原始风味。我已经看到,用不了多长时日,一座风景俏丽的旅游胜地将会崛起于林虑山上,一座世界人文山水城市将会矗立在红旗渠畔。

四、挠痒花开百日红

小时候,我们老家石板沟老万家门前有一棵花树,有两米多高,一对把粗,树冠如伞状,直径有一米五六,树皮呈白灰色,光滑无比,夏天里开出的粉红色花,十分好看。它是我们村方圆十几里以内唯一的一棵。大人们说它叫挠痒树,人们用手指轻轻一挠树干,全树上下果真象人怕痒那样抖动,我们小孩们好奇,只要一到那棵花树前,都会情不自禁地去挠它几下,看着它浑身发抖的好玩的样子,我们都会开心地哈哈大笑。至于挠痒树的学名叫啥,大人们说不上来,我们当然也不知道了。

这种挠痒树,过去很少见,即或是在县城偶尔见到,也是一种稀罕物。我要庆幸我的老家的先人们的远见卓识,早早地给我们后辈人栽培了一棵。只是到近十年来兴起的绿化美化城市乡村热,一些过去人们从没有见过的花卉树木在我们的城乡渐渐多了起来,而挠痒树也随之成了人们的喜爱,到处可见的景观花卉。

现在,挠痒树的学名百日红已经广泛普及,作为人们喜爱的景观花卉,也已经遍布城乡,尤其是在城市的道路两旁,公园里、街心花园、街边花圃里、广场绿荫里,到处都有百日红婀娜多姿的身影,给城乡带来美丽,给人们带来愉悦,给空气带来芳香,给环境带来生机。

百日红有许多美丽的别名,紫薇、满堂红、千日红、痒痒树、挠痒树。它喜欢在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中生长,喜欢在石灰性土壤和肥沃的沙土里生存,但在粘性土壤中也能生存生长,它有一定的耐阴、抗寒、抗旱力,而且有较强的抗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的性能,所以,百日红不仅是人们十分喜爱的景观花卉,而且是绿化环境,净化空气的首选植物。

眼下正是高温酷暑三伏天,尽管现代科技有了很好的降温防暑技术,可人们仍然被热浪熏蒸得狼狈不堪。而这个季节却是百日红十分喜爱的季节,每年的农历六月至十月是百日红的花期。其花期之长,是任何开花植物无法比拟的。世上千万种花都可以说是“昙花一现”,月季花期长,它也是一个月更新一次。而百日红却是不间断地开放着美丽的花。从这种意义来说,百日红是一种高尚的植物,它无私地长久地向人们奉献出它的美丽

百日红外观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其内在的药用价值也十分丰富。尤其是在紫色花序中含有β-花青苷类成分,既可内服又可外用,还可当茶饮用。具体来说有十几种药用功效:治小儿夜啼、治小儿肝热、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治风热头痛、目赤肿痛、治小儿癫痫、治咯血、治小儿腹胀、治小儿惊风、治头风痛、治小便不利、治痢疾等等,开的花可以止咳平喘袪痰,行气,温胃,利水,消肿,适用于肝硬化、肝腹水患者食用。

人怕痒,这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然而,树竟然也有这种怕痒的毛病。在没有风的情况下,用手指在树干上轻轻抓挠几下,树枝就会摆动起来,摆动的幅度相当于被二级风吹动了似的。这就有点奇怪了。树干为什么被挠而颤抖呢?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植物本身生物电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是紫薇树身光滑,枝条很柔软,所以稍一接触就会全身摇晃;还有人认为,因为这种树能对外来的刺激产生反应,并能将这种反应迅速地传递到树梢而引起枝条的摆动。不管怎么样的说法,世间本来就很奇妙,一些现实存在的奇异现象,即使是眼下发达的科学技术,还是无法破解。

百日红花朵繁茂,花色艳丽,有多种颜色,多紫色,紫为正色,故称紫薇。白色花称白薇(或银薇),红色花称红薇,紫带蓝色花称翠薇。它开花的花期最长,自夏开到秋,烂漫不绝,可开百日以上,所以叫百日红、满堂红。紫薇宜于远望,树干光滑不易攀援。

是日,我骑着单车走在宽阔大路上,虽然行色匆匆,却无法摆脱道路两旁美丽景色的诱惑。虽然伏天的阳光十分毒烈,也挡不住我的好奇。双眼除了观察路上的障碍物,不时地躲避车辆和行人,还不失时机地欣赏道路两旁的风景,从城里到乡下,都是种植修剪得既整齐美观又层次分明的绿化带,我真有点儿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感觉。当我行至客运中心向东时,早已望见不远处,一条色彩艳丽的云霞,竟然从天上降落到地上。当身临那片象彩色火烧云的跟前时,才看清它的真面目。原来是正在盛开的紫薇花,也就是挠痒花、百日红。浅红色、粉红色、雪青色、雪白色、粉白色、青蓝色,五彩缤纷,近看是花朵,远望是云霞。再加上周围修剪整齐的常绿灌木,正在盛期的行道景观树林,从低到高,层层向外扩展,更衬托出百日红象鹤立鸡群,高端大气。我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举起相机,流连在花海云霞之中,亲吻着花的芳香,欣赏着花的美丽,爱不释手地把它们留在我的相机中,留在我的记忆中。流连之中,我有种感叹,世界是美好的,需要人类的呵护,精心的经营,持续的耕耘,才能让美丽最大限度地为人类提供无限的财富。

百日红的高雅、无私、情真、笃爱、高尚的品格,历来就是文人骚客笔下的庞儿。历代诗人们留下了许多赞美诗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笔下的百日红:“紫薇花对紫微翁,名目虽同貌不同。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浔阳官舍双高树,兴善僧庭一大丛。何似苏州安置处,花堂栏下月明中。”再看看后来人笔下的百日红,宋人杨万里:“似痴如醉丽还佳,露压风欺分外斜。谁道花无红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明人薛蕙:“紫薇花最久,烂熳十旬期,夏日逾秋序,新花续放枝”。百日红自小就在我的心中绽放,它婀娜多姿,它千媚百娇,它风情万种,它欲放还羞!我写不好诗句,但也跃跃欲试,也是一种赞美:“暑气熏蒸如火烤,道旁绿树送清风。骑车游屣千重路,慢步欣赏百日红。五色花丛流异彩,万株艳丽吸双瞳。心旌摇荡含情意,无尽诗篇满腹中。”

五、观看《燕振昌》有感

基层干部燕振昌,

党性良心总挂肠。

四十四年忠使命,

七旬老迈敢担当。

舍家顾国观全局,

无怨无私受赞扬。

公仆精神昭华夏,

为民服务永奔忙。


六、创造“速度”的大众人

我在大众煤矿几十年,工人们直率、诚实、勤劳、勇敢,曾经创造过许多奇迹,同时也创造了许多佳闻轶事。有一些笑话使我无法忘怀,虽然听起来可笑,却又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尤其是曾和我在一个采煤小组的老工人赵志法创造的笑话,甚至改变了人们的习惯用语。 

速度”新用

赵志法是小店七泉村人,一直在井下当采掘工,踏实能干,不怕脏累。他1973年在井下被瓦斯烧伤,1974年重返采煤第一线,被工友们戏称为“烧鸡”。又因他经常与工友们戏戏吵吵,说话常用错词语,或词不达意,又被人们送外号“妖气”。但是,他却是改变“速度”词意的人。

速度”一词,新华字典的解释是: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距离。在人们的习惯用语上,快慢的程度叫速度。然而在大众煤矿的三、四千工人及其更多的家属中,却把“速度”改变为快慢程度,包括矿里一把手布置工作时要求办事“要快一些”或“要迅速一点”,也要说成“速度一点”。平时工人们在生产中要求别人工作或行动快一些,就说“速度、速度”。这个“速度”的始作甬者就是赵志法。

一次,赵志法在采煤工作面采煤,他让运料工去运料时,要求运料工说:“等着下棚,速度一些!”他是把“迅速”说成了“速度”,但其意义在无意中得到了提高。

速度”一词让赵志法用错后,迅速在全矿传开,并向矿外扩散。人们讲话只要涉及到“快”的问题,不论是生活用语,还是工作或生产用语,都是要求“速度”一些。从赵志法发明“速度”新词意,到现在已经过去30多年,人们对这种说法已习以为常。 

先进汤”

涧西矿井井下淋头水在,围岩压力大,地质环境十分艰苦,在井下干一个班,有许多职工浑身上下被淋头水浇湿,对工人身体危害很大。矿领导十分关心爱护工人,规定凡是被水淋湿衣服的工人,可以提前半小时上井,职工食堂专门给他们做新鲜可口的热汤喝,好暖暖身子。工人们称之为“滴啦水汤”或新鲜汤。有一次赵志法在淋水的地方干活,淋湿了全身,在提前上井时,高喊井底把钩工向井口发上人信号:“我们上井喝先进汤哩”。他把新鲜汤错说成“先进汤”,引发周围人们哈哈大笑,并又在全矿职工中广泛传播这个笑话。后来,人们逐渐用“先进汤”替代了新鲜汤的习惯说法。

先进汤”是给在艰苦地方作业人员的奖励,先进人喝先进汤,可谓用语贴切也。 

骑马达”

马达是人们对电动机的俗称。 

有一次,工人们在闲聊时,谈论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人都在瞳景未来的幸福生活。赵志法也高兴地说:“将来我们的工资提高了,有了钱,我也要骑上马达上下班,回家打来回”。他实际上是说“要骑上摩托回家”,可他把摩托混淆成了马达。 

维新不维新”

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老百姓买自行车不好买,都要托关系或凭证去购买。赵志法的内兄在林县豫剧团当团长,凭关系给赵志法买了一辆天津产的红旗牌自行车。赵志法高兴得不得了,把自行车当成宝贝去看护。一天下班后,他又在那里保养车子。他在尾灯上包上红绸带,用塑料带把车架子全缠住,打了上光蜡,把自行车擦得一尘不染,油光澄亮,吸引了许多工人围观。他高兴地拍着自行车向大家玄耀说:“你看这维新不维新”。在场的人一听此话,哄然大笑。其实赵志法要说的是“你看威风不威风”或“威武不威武”,他弄不清“威风”、“威武”和“维新”的词语差别,想来点儿文的,但又用错了词。 

打底眼”

有一次,赵志法所在的小组在鲁仙矿井井下掘进岩巷,用风钻打眼爆破。在临近班终,还剩下柱窑不够标准,栽不上柱子,需要再打眼放炮。赵志法用电话往井上空压机房要风。机房值班员是位女工,赵志法在电话里大声说:“开开你那压机,打打底眼,最后一码儿,就像先前一样,得的哩”。“打底眼儿”在方言里有一种骂人的成分。但赵志法说的都有是实在话,主观上没有骂人的故意。只是有些地方少说了一些字,使那位女工听后感到受了侮辱,就到领导那里告了赵志法一状,引起一场纠分。 

什么最大?”

除了赵志法在不经意中发展性的使用词语外,还有很多能言善辩之人,讲话出语惊人。 

对于能言善于辩者,在大众煤矿,甚至是在全林县都称其为“雅”,比如说有的“雅客”是临死吃了一升炒豆子—死牙。而在大众煤矿工人中称得上“雅”的不泛其人,要论“雅”中高手,就数申二妞,这是全矿公认的。 

申二妞是一位男性职工却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子。他能言善辩,思维敏捷,语言应变能力强。据说他还在生产队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在一次侃大山时,人们提出了什么最大的问题,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莫衷一是。申二妞语出惊人:“什么最大?共产党最大!”众人问何以见得?他说:“歌里不是唱‘天大地大,没有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吗!”在那个突出政治的年月,对申二妞的定性,大家都不敢提出异议。到煤矿当工人后,申二妞的“雅”也出了名。八十年代已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人们没有了那么多忌讳。一次,一伙工友坐在一起聊天,大家有意将了申二妞一军:“听说你过去说天下数共产党的恩情大,现在又数什么最大呢?”申二妞当即回答:“数皮儿大”。大家一想,世间一切物体都有皮,皮儿包裹了一切,申二妞的结论又一锤定音。 

郜发修放驴—复杂”

在大众煤矿,工人们创造了许多有趣的歇后语,比如“郜发修放驴—复杂”就是其中一例。 

郜发修,林县临淇公社欠十步大队人,在家务农时放过驴。他于六十年代后期参加大众煤矿,当井下采掘工。他肯吃苦,干劲大,诚实肯干,是全矿有名的“大庆式工人”。有一次,一伙同事在一起聊天,天南海北,乱侃一通,阵阵笑声解除了一班的劳累疲乏。郜发修在谈述自己的经历时说:“放驴也不是轻松活,很复杂,既要放驴,又得割驴草,铡草,喂草,拌料,垫圈,出粪,麻烦事很多。”旁听者有善于总结规纳中心者,总结成一句话:郜发修放驴——复杂。”这句歇后语很快在全矿传开,家喻户晓。 

泽下人——是些哩”

大众煤矿的工人全是本县人,来自全县15个公社。各公社的方言不同,风俗不同,就连人的性格、脾气也各有差别。人们规纳出:城关人寡,姚村人洋,河顺人炮,等等。寡是说待人小气、抠、吝啬。洋是说人爱穿、好打扮,与土相对。炮是指好说大话、虚话。而说到泽下人,都会说:“泽下人——是些哩”。 

据说,泽下公社某村有一年轻后生,当了民兵排长后,家里的活儿就不做了,一回到家就游手好闲。他爷爷看不惯他这种行为,就训了他几句。他听后却说:“我现在已经当了干部,孬好也是些哩。”这则笑话就被人们戏称为“泽下人——是些哩”。

七、甲秀淇河

在以前,我很少去关注淇河。所以,淇河在我的认知中就是一条微不足道的小河,怎能与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媲美?5月26日,这个认知被颠覆了。中原古镇临淇镇组织的“诗画临淇”活动,让我对淇河重新定位。我们诗词学会和作家协会一行联合采风临淇,从南部山区到万泉湖,一路虽然是走马观花,行色匆匆,但也颇有收获。尽略淇河两岸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红色乡村、特产风物,走访英雄故里、劳模风采,观赏风力发电工程、名胜古迹。在获得第一视觉印象之后,我回到住所,又对临淇和淇河文化进行了一番深入研究。至此,我才发现淇河流域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很厚重,真乃“淇河风光天下秀,淇河文化甲天下”! 

翻阅淇河历史和文化,古今都是一本很厚重的典籍。作为中州古镇、名镇的临淇,依托淇河,保护淇河,发展淇河经济,传承淇河文化,是新一代淇河人的夙愿。淇河沿岸的人伴水而生,傍水而兴,“诗画临淇”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打造诗词淇河、文化淇河,更是我们这一辈诗人和文士们的义务和责任。 

林州有四大河流,淇河在林州最南端,它含沙量小,水流清澈,水味甘甜,是目前中国北方污染最轻的河流之一。淇河不仅是一条清洁的河,更是一条古老美丽的河。千万年来,在沿岸人民的操持下,逐渐将淇河打造成一条独具风骚,极具魅力的文化淇河。淇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棋子山,故称为淇河。它流经两省五县,在淇县淇门镇淇门村流入卫河,属于中国华北地区海河水系南运河水系支流。淇河在春秋战国时期曾为黄河支流,属黄河水系。古淇河并未注入卫河,而是流至浚县申店后,折向东北,流经官店、同山、瓮城、蒋村等地,注入古黄河。公元前494年,因黄河改道,淇河南注,申店以下淇河故道断流。公元204年,即东汉汉献帝建安九年,曹操率军遏淇水(即淇河)入白沟(即今卫河)。淇河成为卫河支流。淇河行程之短,总长才161公里,却历史弥长,名震华夏。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淇河流域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淇河文化和地区繁荣。殷商和西周时期,淇河中下游就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朝歌是商纣王的都城,西周卫国是“诸侯之长”。这些都不是人们杜撰的作秀,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大量证据所佐证。在淇河中下游两岸就有新石器时期至东周的古文化遗址65处,汉魏以后的古遗存、古石窟、古墓葬更是无可胜数,淇河西岸的花窝遗址,距今已有7130年之久。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1932年发掘的大赉店文化遗址和辛村文化遗址,曾轰动国内外考古界。那里出土了大量文物,被国民党蒋介石运到了台湾,后又到美国展出,遭到郭沫若、沈雁冰等540名文化界著名人士的强烈抗议。一条穿越太行山千谷万岭而来的淇河,孕育着沿岸的繁荣,从许多遗留和仍在使用地名就可以看出来。1500多年前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和更靠前的成书于春秋时期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都较多地记述了淇河风土人情和优美风光。在商代就设置了淇河县,东汉初年将原来的郎城改名为淇阳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永安元年在临淇村设置临淇县,隋代开皇三年又分置淇阳县,直到隋大业元年,才将临淇县、淇阳县并入林虑县。但是临淇和淇阳城的名子却一直延用至今。再如现在的淇县、鹤壁市淇滨区、淇县的淇门镇淇门村、浚县的的淇门村等等,都是因淇河而名,因淇河而兴。淇河早已以一个著名的文化符号,深深地扎根于中华大地上。

在中国众多的江河之中,淇河虽然小,但它却是一条诗河、史河、文化河。淇河秀美的风光,“水影山光,胜过桃源”,使它素有“北国漓江”之美誉。沿岸美景胜地数不胜数。豫北最大的涌泉群——石门泉涌汇成万泉湖,成为林州最美丽的游览胜地,石门古寺、沉金岛池、洞泉神水、探水神龟、慕景之椿、天仙桥,都是最有看头的景点,万泉湖那一望无际的湖面,碧绿平静,象一面巨大的镜子,将山川美景倒映在水中。稍少风吹,平静的湖面微波涟漪,在日光的照射下,水面波峰闪闪发光,游人驾舟其上,如入仙境,沉迷忘归。在淇河四周有雷音寺、关帝庙、红泉河、络丝潭、阳台寺、龙泉谷、石门水库等,还有英雄故里占元村,全国劳模、百姓福根的白泉村,八路军豫北联中旧址,被称为“红桥”的淇河大桥等红色景区。其中,阳台晨钟、雷音暮鼓、淇河晚照、石门涌泉、龙泉幽谷最具盛名,从字面来看,已经勾画出淇河临淇段一幅精美绝伦的画卷,如果你不身临其境,那将是你一生的遗憾! 

淇河充沛的水源世世代代孕育着沿岸人的生活,也成就了许多美丽富饶的村庄。临淇境内的淇阳城村就是其中之一。淇阳城俗称郎城,始建于公元583年,毗邻淇河,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年历史。西汉末年,邯郸人王郎因追捕东汉光武帝刘秀来到临淇盆地时,见这里山河秀美土地肥沃,便在此屯兵筑城,郎城由此得名。东汉王朝建立后,人们嫌王郎名声不好,便取“村庄位居淇河之北”之义(古称河北为阳),改名“淇阳城”。历史上的淇阳城,不仅是林州古城之一,还曾是淇阳县城的所在地。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林虑郡,析置淇阳县,大业二年(公元607年),入林虑县。淇水在其南。” 由此可见,淇阳县仅存24年,但淇阳城和郎城的名称,却一直流传使用至今。淇阳城村建有一座闻名遐迩玉皇庙,映日生辉,设计巧妙,工艺精湛,雕龙画凤,栩栩如生,深得民心。 

位于五龙镇淇河边的荷花村,一听名子就叫人神往。相传在很久以前,村子临河中央的一块大石头中间长出了一株荷花,盛开在淇河中,村人以为吉祥之兆,将村名改为荷花村。荷花村位居淇河最美之地段,水美鱼肥。村中最有名的风景有王祥卧冰水倒流,晒经坡和东庵。中国的地形是东低西高,河流一般是向东和东南方向流淌,而淇河到荷花村后来了一个向后转,转向西南方向流淌,这就不合常理。在荷花村流传着一个王祥卧冰求鲤救母的故事,十多岁的王祥为了满足母亲在弥留之际想喝鱼汤的心愿,在寒冷刺骨的季节,来到冰冻的淇河,脱去上衣,卧于冰面,用自己的体温化冰取鱼,其孝心之诚感天动地,将其事迹列为中国二十四孝之中,成为中国孝子的楷模,淇河也为王祥的孝举而改向西南流淌。荷花村在历史上还曾出过一位清官冯栋,是明朝嘉靖知州,居官十年,政绩突出,却一贫如洗,因此深受世代人景仰,村中的东庵就是冯栋祠。荷花村附近的淇河里盛产鲫鱼,村人用铁锅烧鱼,成为皇宫美食贡品,现在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名吃,被列为淇河三宝和三珍之一。

淇河美丽而富饶,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它孕育过一代商王朝,哺育过众多的英杰名流:大禹、周文王、鬼谷子、王梵志、许穆夫人、花木兰、黑山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燕、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大文豪罗贯中,都曾在淇河两岸留下过足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景观比比皆是,现在仍然受到人们瞻仰的古迹还有西周辛村墓地、黑山农民起义军遗址、罗贯中晚年隐居处、淇河天然太极图、青岩石窟、白蛇洞、白龙潭、白龙庙、鸡冠山、隋唐双塔寺、千佛洞等等。

淇河,还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诗歌之河,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学士、骚人墨客的青睐。历代描写和赞颂淇河的诗文非常多,流传下来的诗文也很多。据说现存历代有关淇河的诗文有300多首。最早有文字记录的是春秋时期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书中描述淇河的诗歌就有近50首,其中卫国民歌就有39首(当时的淇河流域属卫国),《全唐诗》中有近40首淇河的诗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许穆夫人就出生于淇河边,她曾写出了《载驰》、《竹声》等爱国诗篇,成为千古颂唱的不朽名篇。李白、杜甫、高适、苏轼等等的诗仙诗圣们的诗文都曾闪烁着淇河的光辉。许穆夫人在《竹声》中吟诵:“藋藋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诗经》中有一首我国第一首叙事诗《氓》,诗中写到:“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说的就是淇河。在《南乡子》中写道:“淇水千古流,一河诗赋唱九州。润泽阎浮八千里,忱酬!荫庇昆黄到永久”。《诗经·卫风·淇奥》中诗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到唐代,淇河的影响波及潼关内外,大江南北,成为远近驰名的胜地,咏颂淇河的诗文再次大批涌现。在《全唐诗》中,光吟咏淇河诗人的名子就有一大串:骆宾王、宋之问、陈子昂、王维、沈佺期、高适、岑参、沈颂、柳宗元、李嘉佑、胡曾、崔国辅等等,单从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字,从这些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显赫的位置,就可知道淇河在唐代文人心目中有多么崇高。

至于当代,吟诵淇河的诗篇美文更是比比皆是,美不胜收。在淇河下游的鹤壁市就创建了淇河诗苑。2014年9月13日鹤壁市淇河被中国诗词学会命名为中国诗河,这是中国首条以诗歌命名的河流。在中国文学史上,除了黄河、长江,没有哪一条河流能象我们的淇河这样,如此被历代人关注和吟诵。由此可见,淇河和淇河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之深远。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山水甲桂林。而淇河厚重的历史、文化、风光却盖过了桂林和漓江。所以我说:“淇河风光天下秀,淇河文化甲天下”!

【作者简介】:房海林,退休闲人,林州市诗词学会会员,没有笔名,没有网名,唯有真名。学识浅薄,生来愚钝,虽努力学习诗词格律,然长进不大,偶尔凑合几句,自觉难入大雅之堂。爱好文学,长于写实,欠缺浪漫,谨守“谦虚、低调、诚实”之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