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野生动物、疾病、大流行——感染了7500万人的致命瘟疫

 Zenliber 2020-03-27
原创 悦奔一生医学部 悦奔一生 2020-03-26

野生动物、疾病、大流行

——感染了7500万人的致命瘟疫

1400万年前,一段复制错误的RNA偶然出现在一只猴子的体内,并意外的包裹上了一团蛋白质,这似乎有些使它不舒服,但依旧执行着生存与繁衍的本能。这个病毒对它的生命似乎没有太大影响。[1]

2008年,罗伯特·谢弗领导的一个团队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发现灰鼠狐猴有一种内源性的慢病毒,其基因构成有与HIV高度相似的部分[2]。这表明在马达加斯加岛还未飘离非洲时期,HIV先祖就已经出现。(至今为止,这些狐猴也存在着对SIV与HIV的免疫力)

 

马达加斯加岛上的灰鼠狐猴

数万年前,停留在非洲大陆上的这个内源性慢病毒在漫长进化史的不稳定的复制中再次出现了故障,白颈白眉猴中SIV病毒首次出现。而捕食颈白眉猴的黑猩猩族群,也因为捕食,出现了SIV的感染。

大多数SIV在灵长类体内并不会出现致命的后果,这也使得SIV在历史的进程中长期存在,而SIV也进化成了更接近HIV-1的SIVcpz。

到20世纪,非洲黑猩猩这一族群濒临灭绝,同时SIVcpz这一病毒可能伴随黑猩猩的灭绝从时间长河中永远消失。然而对病毒来说,却是很幸运:SIV成功在感染人类后突变为了HIV,并成功延续了自己的基因。

有限人传人到世界大流行

20世纪,非洲面临大量欧洲殖民,与资源的掠夺,使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人被迫离开农村地区,由于非洲当地人不热衷于在丛林中从事农业活动,所以他们转而将非驯养的动物作为他们的主要肉类来源。就是这种过度的滥杀行为增加了血液暴露的风险。[3]

一项血清学调查显示人类感染SIV在非洲并不少见:在喀麦隆狩猎或使用肉食的村庄中有7.8%SIV抗体阳性,而在这些村庄中直接参与捕猎的人中17.1%SIV抗体阳性。[4]

SIV的进化树

这些感染SIV的人中,并没有像感染HIV后的致死的症状出现。SIV在人体内表现的相当乖巧,虽然人和黑猩猩基因高度相似,但是依旧存在区别,这些微小的区别使得SIV在识别CD4+T细胞时存在一定困难,仅能在人际间有限传播。

RNA病毒的高不稳定性注定了它的多变,1915年-1931年间,一例SIV感染者的病毒基因出现了决定性的改变[5],病毒对CD4+T细胞识别变的异常敏感,致命性提高的同时传染性大幅度提高。

20世纪的殖民入侵给非洲人民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和人口的流动。大量男性劳工被吸引到这个城市,扭曲了性别平衡,直到男性人数超过女性2:1,最终导致性交易激增,使得新兴殖民城市内性交易激增,梅毒、疱疹等性传播疾病疯狂肆虐。[6]

2014年,牛津大学和比利时鲁汶大学的科学家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刚果首都金沙萨当时每年存在约100万的流动人口,[7]这座城市也是20世纪20年代已知的第一批HIV感染的万恶之源[7]。

1955年的金沙萨——这场大流行的中心

人口增长、性和铁路的“完美风暴”使艾滋病毒得以传播。“完美风暴”在金沙萨只持续了几十年,但当它们结束的时候,病毒已经从局部爆发,转变为了全球肆虐。

1959年第一个已知的HIV感染者死在了刚果,同年6月28日的纽约市,49岁的船员——阿杜因·安东尼奥死于一种奇怪的肺炎,医生对这名男子的进行了尸检,发现了罕见的成人出现卡氏肺孢子虫成人的疾病的情况,并保留了阿杜因的肺作为标本供以后的研究”[8,9]这是非洲外的人员首次出现HIV感染高度疑似病例。[10-12]

1980年后,美国陆续报道大量艾滋病案例,因为经济发展,全球交通更为便利,至此艾滋病疫情正式开始了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时至今日已经感染了超过7500万人,现存感染者超过4700万人。

野生动物与瘟疫

近现代以来,贫困地区人们为了生存,或是物质丰富地区人民为了口欲,捕杀野生动物的情况日渐增多,造成野生动物所携带的病原体获得了接触人类的机会,部分幸运的病原体逐步适应人体环境,多种新传染病因此产生。

从人们追求皮草服饰和大量猎杀土拨鼠导致19 世纪末鼠疫的全球第三次大流行,至HIV全球以前,到近年来 SARS、MERS、埃博拉病毒、SARS-COV-2等疫情都与捕杀、食用野生动物脱不了干系。

与致病微生物和瘟疫共生共存,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真实经历。学会与瘟疫共生,在瘟疫后继续前行,是人类从一次次瘟疫灾难中得到的启示。人类没法完全避免瘟疫的发生,但是一些行为的改变,大可使得瘟疫来的不是那么的频繁和迅猛。


参考文献

[1]HIV precursor in monkeys ancient: study". CBC News. 17 September 2010.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March 25, 2013. Retrieved 17 September 2010.

[2]Gifford RJ, Katzourakis A, Tristem M, Pybus OG, Winters M, Shafer RW (December 2008). "A transitional endogenous lentivirus from the genome of a basal primate and implications for lentivirus evolu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5 (51): 20362–67. 

[3] Chitnis A, Rawls D, Moore J (2000). "Origin Of HIV Type 1 In Colonial French Equatorial Africa?". AIDS Research and Human Retroviruses. 16 (1): 5–8.

[4] Kalish ML, Wolfe ND, Ndongmo CB, McNicholl J, Robbins KE, Aidoo M, Fonjungo PN, Alemnji G, Zeh C, Djoko CF, Mpoudi-Ngole E, Burke DS, Folks TM (2005). "Central African hunters exposed to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Emerg Infect Dis. 11 (12): 1928–30.

[5] Sharp, Paul, Elizabeth Bailes, Roy Chaudhuri, et al. "The Origins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Viruses: Where and When?" The Royal Society (2001): 867–76. Print.

[6] de Sousa JD, Müller V, Lemey P, Vandamme AM (2010). "High GUD Incidenc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Created a Particularly Permissive Time Window for the Origin and Initial Spread of Epidemic HIV Strains". PLOS One. 5 (4): e9936. Bibcode:2010PLoSO...5.9936S.

[7]James Gallagher (October 2, 2014). "Aids: Origin of pandemic 'was 1920s. Kinshasa'". BBC. Retrieved October 5, 2014.

[8]Hennigar, G.R., Vinijchaikul, K., Roque, A.L, Lyons, H.A. (1 April 1961). "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 in an Adult. Report of a Cas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 35 (4): 353–364. 

[9]Lyons HA, Vinijchaikul K, Hennigar GR (December 1961). "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 Unassociated with Other Diseas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Studies".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08 (6): 929–36. 

[10]"Strange Trip Back to the Future – The case of Robert R. spurs new questions about AIDS", TIME Magazine, November 9, 1987

[11]"A History of HIV/AIDS in North America and the World" (PDF). Regional HIV/AIDS Connection. 2012. Retrieved 25 April 2015.

[12]Garner, Katy, ed. (2 December 2011). "HIV Positive not so Negative Anymore". Sacramento Press. Retrieved 25 April 20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