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家张伟民,却更像一位诗人。阅赏他的工笔花鸟画作品,你能感觉到每一幅作品中都流露着丰富细腻的情感,使人犹如品味着一首首充满梦幻般东方意境的现代散文诗。 诚如他自己所言:“每天的创作,恰是一次心灵的跋涉;诗化的植物与创作者的心态,表现的是一种精神志向与理想状态,呈现的是生命的体验。”
张伟民:1955年生,浙江杭州人。现任职浙江画院。曾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获学士、硕士学位。历任杭州市西泠印社编辑、浙江省二轻工业设计学校副校长、浙江画院副院长,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第六、第七届文联委员。现任浙江画院中国工笔画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杭州市美协副主席,浙江省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国家艺术基金专家评委,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全国美展,全国首届中国画大展,国际水墨画大展,中国“百杰”作品展览等等。曾获得全国美展优秀奖,杭州市一等奖。省、市金奖各一次。被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评为“ ’97中国画坛先生”的称号。 著作有:《张大千画荷》、《工笔花鸟画技法大全》、《工笔花鸟画入门》、《画家自画自说》、《中国历代名画技法丛书》中:“崔白”、“李迪·宋徽宗”《当代工笔精英画家选集》被中国书画报、中国美术报、文艺报、美术、新美术等专业期刊、报纸刊登与介绍。“在花面前,我是个知足的人。”张伟民这样说,几十年写花画花,花已经成为生命中最不可或缺的存在,是知己,是爱恋,是理想的彼岸。张伟民是一名典型的杭州人,自小就生活在钱塘的湖山之间,西湖就是他家的“后花园”。西子山水的滋养,给张伟民的丹青生涯绘制了最初的温润底色。从小张伟民就爱画花鸟,后来在中国美院研究生阶段,他跟随陆抑非学习,全才导师给他奠定了视野和学术基础,创作开始全面铺开。他不满足简单的花好月圆,一花一草也要传递出个性的精神神态,融工笔的勾勒、渲染与没骨、兼工带写、泼墨法为一体,悉心勾勒着万物的微末变化。区别于传统绘画的色彩原则,他以情为轴心,大胆尝试对比色和丰富色彩的调动,却能处理得毫不流俗,具有现代意识感的美学特征。有一次,张伟民到香港去办个展,有人问他,你从扎实的传统学习中走过来,创作却为何如此现代?张伟民笑笑,引用了戴望舒的一句诗:“你牵引我到一个梦中,我却在另一个梦中忘记你。” 他进一步解释,“把它运用到绘画上,其实是说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我们在传统中得到良好的营养,但现实的冲击和表达的欲望更重要。”在他看来,工笔画经历过两宋的巅峰时期,经过明清后却落入刻、板、僵的窠臼。 “当我以元明清文化发展的审美思想回头审视宋画,发现宋画在个人心性表达上还有诸多发展空间。而艺术的落脚点恰恰在于发现自我,表达自己,检验人类的基本情感。”除却绘画的时光,张伟民也是那个年代标准的文艺青年,喜欢写作,散文、现代诗一应俱全。他的画册画作与文字总是相辅相成,那些诗一般的文字,凝结了他日复一日对艺术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而这所有又最终反哺于画面,呈现出独属他的面貌。诗性工笔的创作,是他数十年不断探索的结果。唯美梦幻的意境谋划,实入虚出的绘画语言,工笔意写的“营造法式”,大块的墨色渲染,挺健的细笔勾勒等共同构成其作品的诗性。他创造了一种别于古人,又区别于其他画家的既有生活又有现代构成图式的个性风格。其实在创作中,他很少对物象进行直接的、简单的描绘,而是把分散的、无数次的美的感受与认识,逐渐集中起来,明晰起来,舍去了那些与主题无关的细节,最终把生活中的实景转化为画面中朦胧静谧的画境。所以看他的画,总是既“熟悉”又“陌生”,既具体又超越自然。这些经过画者重建的现实,渗透着画者的精神情感和审美认识,是心境与意绪的袒露。   

































 









 
  






  






 书画论坛 与你分享后序: 本微信公众号为【书画论坛】微信群的服务窗口,要加入【书画论坛】微信群请联系微信号:hhyu58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