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参考文献既要权威又要多元

 heshingshih 2020-03-28

文 | 老踏

编辑 | 月如洗





本文节选自老踏新作《发论文、拿项目其实很简单》。

从一篇学术论文的“结构化次序”来看,参考文献出现在最后,是论文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这里和大家聊聊参考文献的问题。

参考文献的选取要尽可能做到权威+多元。一个是参考文献的来源要具有权威性,再一个是参考文献的来源要具有多元性。

如果我们的参考文献是一篇学术论文,那么这篇论文发表期刊的级别越高就越具权威性,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在你关注研究领域所归属专业的权威期刊上,比如说政治学专业的《政治学研究》,社会学专业的《社会学研究》,民族学专业的《民族研究》等;或者这篇论文没有发表在权威期刊上,但是被四大中文社科转载期刊(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了,那也可以,因为这样一种论文出处都能在外部给我们提供一个关于参考文献学术价值的评价。

除此之外,被引频次也是评价一篇学术论文价值的很好参照指标。一般而言,被引频次越高的论文,它的学术价值也相应越高。因此我们在引用和列举参考文献的时候,要努力选择这样的论文。

如果我们的参考文献是一本专著、译著,那么像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这样一些国家一级出版社,这些专门出版学术类著作的专业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和译著,恐怕要比省一级的某某文化出版社、某某人民教育出版社来得更专业,也更具权威性。

关于权威性的另外一个维度,是选取参考文献的作者。我们要尽量选取论文选题研究领域之内公认的牛人、大咖们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著作,而少去引用名不见经传的学界普通人的文章和著作,然后尽量避免引用那些在学界存在巨大争议、引起广泛非议的学者的作品,除非你是写综述性的、评论性的论文,或者你打算站队,力挺这个学者及其观点。

除了参考文献来源的权威性之外,还有一条是文献来源的多元性。在我们这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之中,既有专著、译著、论文集,又有期刊论文;既有中文的,也有外文的(这一点可能不同学科不一样,做中国古典文学或者做中国某个朝代的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可能没必要一定出现外文文献);既有历史上公认的经典文献,也有新近发表(出版)的文献;比较忌讳的是参考文献的数量比较少,或者往死里引用某一文献的观点,把这个文献用得太多以至于都没剩什么内容了。

参考文献除了权威+多元之外,我还想提醒大家一定注意参考文献格式的规范统一。很多学术期刊对于参考文献的开列形式都是有明确说明的,我们努力遵从这些规范来组织论文的参考文献。也就是说,我们要针对自己投稿的目标期刊来规范自己参考文献的开列形式。这个工作我觉得还是非常值得一做的,因为我们做好了这个工作,编辑拿到我们投稿过去的论文进行审阅的时候,就会觉得我们尊重其要求并能够严格按照要求来写,首先会产生好感,如果录用的话修改起来会比较省事省心省时。

同时,一定要注意编辑的阅读体验,我们要有推己及人的本事,编辑在审阅我们投稿论文的时候阅读体验越好,他的工作量越小,那我们这篇论文被录用和发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不要忘记我们辛辛苦苦写出来的论文是希望被发表的,而不是被我们个人珍藏,变成抽屉文学。所以,为了能够让论文发表,尤其是能够发表在一个不错的期刊上,我们对于参考文献格式的规范统一就是必须完成的功课——其实对于整篇论文而言也是这样,要努力做到形式规范。等论文被发表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所有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关于论文投稿的问题,我将在后面的文章中专门展开讨论,这里就不展开了。

选取参考文献的质量和层次,基本就决定了我们这篇论文的质量和层次。如果你选取的参考文献都是权威期刊和国家一级出版社,文献作者又都是中外学界一线牛人大咖,那你的文章本身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发个CSSCI期刊或者北大核心期刊总归还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权威期刊论文没有那么多,那至少也要保证我们的参考文献来自北大核心及以上期刊,或者是文章确实是发表在了普刊上,但是它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甚至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了。如果我们论文的参考文献基本都是某省教育学院学报、某个十八线城市高职院校学报,那就有点尴尬了,也就别指望我们的论文会发表在高级别的期刊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