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的一些基本知识 (8)

 爱雅阁 2020-03-28
对联的一些基本知识8

四十二、物色

   物色即饰“物“以“色”,在巧联中有重要作用。它能创造鲜明的视觉形象,反映事物的特征,从而提高对联的深刻内涵。

              如下联:

              鹅黄鸭绿鸡冠紫;

              鹭白鸦青鹤顶红。

  将自然界中最能表现颜色的几种禽鸟入联,虽多种颜色堆砌却不觉生硬,语言自然,风格绮丽,被人喜爱。

  有一关帝庙联不仅使用物色,还是一副迭字对:

              赤面赤心扶赤帝;

              青灯青史映青山。

              物色应注重色彩在联中的主导作用,方能显出其特色。

              请看下联:

              绿水搅黄泥,红火黑烟,烧出青砖白瓦;

              翠湖凌紫阁,丹梁碧枝,停浮玉殿金宫。

  其中色彩字绿、黄、红、黑、青、白、翠、紫、丹、碧、玉、金,几乎占去联中一半,把一个凌紫阁的建筑过程细微地描绘出来。

            四十三、数字

  数量词在对联中有着特殊意义,用数量词组成的对联的作用主要有:创造形象和意境、加大对仗难度、进行数学运算、数字合称词的阐释、连续嵌入自然数等。

      请看下联:

              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

  此联巧用了数字成对,出句构思奇特,下联对仗贴切,用数应用乘法,合理、自然,而且符合事理。

              下联是庐山东林寺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上联叠用“三”字,“三教”,指儒、释、道三教;“三人”,指儒陶渊明、释慧远、道陆修静;“一花”,指菩提花;“一世界”,指佛家过去现在将来为一世,东西南北上下为一界;“一叶”,指禅宗的一个宗派;“如来”,指释迦牟尼。此联为后人写三人谈儒论道流连忘返而且留下言谈三笑的故事。联语以一对三,工整独到,境界优美。作者善于从驳杂的事物中提取完美和谐的艺术体裁,有巧夺天工之妙。

             四十四、方位

   所谓方位法,即在对联中重用方位词,以造成描写空间上的特殊效果。常用的方位词主要是“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前后”等。

   江西滕王阁有一名联,为清同治进士金桂馨所撰:

              大江东去;

              爽气西来。

   作者抓住滕王阁的自然特点,以最洗练的语言进行高度的概括,达到一种超然洒脱、大气磅礴的境界。一“东”一“西”,囊括了事物的独特情韵。犹如一副写意画,给人一种横空出世之感。

    再看下联:

              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往东甩;

              思前想后看左传,书向右翻。

  联句中巧妙嵌用了“北南西东,前后左右”八个方位词,其实真正表达方位的只有“北”、“南”、“东”、“西”,其余的方位词与别的词搭配,词义产生了变化。比如“西瓜”是瓜名,《左传》是书名,两者与方位无关系,“思前想后”是时间范畴词,其意义与方位词关系不甚紧密,然而读起来仍和谐统一。或许,这就是作者的创作初衷。

               再看下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相传此联为乾隆下江南经通州时与纪晓岚相对而成。联句以南北东西入联,此迭字法上联三出“通州”,三现“南北”;下联三出“当铺”,三现“东西”,然而联尾的东西两字在这里也产生了变化,从方位词变成了名词。形同而义变,情味盎然。

     四十五、虚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请看下联:

              君恩似海矣;

              臣节如山乎。

  原来此联是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的门联,原本无联句尾处两虚字,为“君恩似海,臣节如山”,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颂皇恩的对联。洪承畴后来投敌卖国,遭人唾弃,便有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成为一副绝妙的讽刺联。

              再看这样一副对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这副对联是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称为名联。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不是东西”,上联的“也“字和下联的“之”字都运用得很好,如去掉虚字,则难称佳作。

            四十六、联绵

              在汉语中,有一种词叫联绵词。所谓联绵词,就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们或有双音、迭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窈窕”、“磅礴”;或无双声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蜈蚣”、“胭脂”、“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白白”、“津津”、“脉脉”等等。在对联中,联绵词必须对应联绵词,不能与其它词性的词相对。古代严式对更主张在联绵词中必须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例如:

              独抱琵琶寻旧曲;

              数教鹦鹉念新词。

              联中“琵琶”对“鹦鹉”,此联属联绵对。

              再如:

              入室饮茶,直步可登麒麟阁;

              临池染翰,何年得到凤凰台。

              联中以“麒麟”对“凤凰”,视为联绵对。

              福州春意亭联:

              莺啼燕语芳菲节;

              蝶影蜂声浪漫诗。

              江西蓝桥公园佳婚事联:

              有情终配鸳鸯侣;

              相爱总结连理枝。

              再有杭州梅竹亭联:

              雪里梅花红烂漫;

              霜间竹叶碧玲珑。

   第一联中“芳菲”对“浪漫”,第二联中“鸳鸯”对“连理”,第三联中“烂漫”对“玲珑”,都属于联绵词相对。

            四十七、标点

    所谓标点法,即在对联中突出标点符号的特殊作用,多以符号代替数字使用,以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下面是1976年“四·五”运动悼念周总理的一副对联:

               ?

              !

   全联仅用两个标点符号成联,隐含着极深沉的意义。上联一个“?”,下联一个“!”,如果不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中,是难以评断其内在的含义的。全联没有文字却胜过千言万语。可说是楹联史上最短的对联。

            请看下联:

              ??????

              !!!!!!

    1949年,南京大专院校举行反饥饿、反内战游行,国民党特务镇压学生运动,打死两名学生。在举行的追悼会上就有这样—副无字联。对联巧用12个标点,并采用层盖手法,问叹相对,悲痛交织,情感层层递进。上联是向反动当局质问,血泪控诉;下联是写向反动势力讨还血债的决心,真乃“此处无声胜有声”。

   19483月,南京政府召开国民党代表大会,中央大学教授乔大北撰写一联嘲讽之:

              费国民血汁已?亿;

              集天下混蛋于一堂。

              联语直抒胸襟,愤不可遏,骂得痛快淋漓,有理有据。作者为国人鸣不平,怒目之态跃然纸上。上联的一个“?”是说南京政府盘剥了人民多少资财,本来就是一个未知数,不得而知。作者的无限愤懑,也许就在这一“?”中。

             四十八、其他

            1.倒顺法  2.制谜法  3.易词法  4.同出法  5.连环法

            6.落帘法  7.卷帘法  8.脱靴法  9.婉曲法  10.同划法

 ----------------------------------------------------------------------          -

              1.倒顺法

将联语中的某些字来回反复使用,使楹联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趣,这种制联方法称作倒顺法。如: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此联以“水、车、风、扇”前后倒顺回读成联,并利用词性的活用变化,产生了回环往复之趣,形象地描绘以“水车车水”和“风扇扇风”的形态,富于哲理和生活情趣。

   喜爱对联的朋友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秀才进京应试,路遇一富家小姐对联招亲,其上联是:

              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

   联语以“走马灯”倒顺回读成联,巧妙而又工整,秀才对此印象很深。应试时发现有一题正是要求对联,其联是: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联中以“飞虎旗”倒顺回读成联,形象逼真地描绘了“飞虎旗”的静态和动态。秀才以“走马灯”对之,考取了功名,回程途中又以“飞虎旗”对招亲联,娶得了佳人。一联成就其功名姻缘,岂不妙哉?

     2.制谜法

  为了使创作的楹联能表达某种特定的创作意图,有时在楹联中不直说,而是隐寓于上联语之中,要“捕捉”其联意,和猜谜语一样,一要费一番思索的,用这种方法制作楹联叫制谜法。用制谜法所创作的楹联实际上就是谜目的谜语楹联。这种楹联往往具有双重的含义:一重是楹联本身的宣示之意,是比较明确的含义;一重是其深层之义,是在联语背后所隐寓的含义。这样的楹联,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宣传性等多种效果兼备,在民间更为多见。常见的制谜语的楹联,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联中隐字

              东生木,西生木,掰开枝丫用手摸,中间安个鹊窝窝;

              左绕丝,右绕丝,爬到树尖抬头看,上面躲着白哥哥。

  这副楹联所表现的似是讲农家小孩爬树取鸟蛋,描绘相当形象生动,凡农家孩子多有体会。其实这是一副谜语联,上联隐一“攀”字,利用隐示法,先隐示“木木”,利用象形法,隐示“大”和“爻”,再加一“手”字,则组成“攀”字;下联用同样的方法,将“幺幺、木、白”隐示出来,可组合成“乐(繁体)”字,颇富巧思。

               (2)联中隐事

              雄鸡鲤鱼猪婆肉;

              香菇木耳曲子耙。

  相传此联出自湖北某地的一个杂货铺。楹联中所列举的六味食品都是温补的“大发”食品,也是一般杂货铺里常有出售的食品。该联所隐示的是“开门大发”之意。这样的楹联看似粗俗平常,实则匠心独具,耐人寻味。

               (3)联中隐物

              万顷波涛乘骑过;

              不胜将军弃甲逃。

 该联上联指“海马”,下联指“酱(败将)”,在谜语联中,这种写意隐物的楹联是很多的。

              (4)联中隐物指事

              吴下门风,户户尽吹单孔笛;

              云间胜景,家家皆鼓独弦琴。

  此联为苏州王鳌与松江徐阶的戏谑联,上下联似乎是讲吹笛弹琴之事,实则上联所要表达的一层意思是指“吹火筒”,下联则隐指“弹棉花”一事。这样的楹联均能一语二用,语意双关,联意含蓄。

               3.易词法

  易词,即在同一联中,将一个词作词用之后接着又做词组使用。有的是将一个固定的词分离,重新组句,达成原词异义的效果。

              请看:

              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

              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

              “膏药”和“脾气”是两个固定词,在联中,作者突发异想,将两词分离成与原来词义截然不同的词来,让人大开眼界,去领悟中国汉字的魅力。同时也完成了一种劝导,让人改掉脾气才是高人。据说这是一副中药店联,只当给患者吃了一付舒心丸。

              请看下面一副联:

              复生,不复生矣;

              有为,安有为哉。

  此联是康有为为纪念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撰写的一副挽联。谭嗣同字复生,与康均为同盟会成员。上联的第一个“复生”,为谭的字,是名词。第二个即是再生之意,偏正结构。下联第—个有为是作者的名字,是名词,第二个“有为”含有所作为之意,也是偏正结构。联不仅对得好,更巧的将是二人的名字做了巧妙的组合。

               4.同出法

   同出即将出于同一事物的几个词语巧妙地组合到联中,使上、下联各表其意而又互相对应。

              如:

              荷叶莲花藕;

              真丝蛹茧蚕。

    荷叶、莲花、藕为同一根上长出来的东西。真丝、蛹、茧、蚕也是同一动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变化的不同形态,只是“真”对“荷”有些不妥。

            下联也属同出手法,比上联显得更准确、工稳。

              炭黑火红灰似雪;

              谷黄米白饭如霜。

   上联写木炭,下联写大米,相传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少年时随父到御花园玩,与弘治皇帝的一副妙对。

     5.连环法

   即联中巧用同字、谐音、同旁等不同的修辞方法,嵌成联句环环相套的形式,以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符合这一特定要求的联句即为连环式。

              请看这样一副对联:

              点灯登阁各攻书;

              移椅倚桐同赏月。

   联中出句“灯”与“登”、“各”与“阁”既音同,而且“登”、“各”又各自是灯(古字“)、“阁”字的偏旁。对句中的“椅”和“倚”是同偏旁,“同”又是“桐”的偏旁,读音相同而且“移”和“椅”声母也相同,符合出句的要求。

               6.落帘法

 即在联句中以同一词语开头,又以同一词语或谐音结尾,使联句现出一种文字和音韵的美感。

              请看下联:

              教无所教偏成教;

              官不成官却是官。

   联句以“教”、“官”二字起头,又以“教”、“官”二字结尾。落帘格与回文格不同,落帘格联不能倒读。此联为讽刺清末教官一职,此职当时无足轻重,但为此官者又非鄙则吝,故有人以此联讽之。文字幽默苛刻,嘲讽轻快得体。

   明大学土解缙曾写过这样一副联: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此联的上半句为落帘式,重在谐音。“蒲”、“桃”的谐音为“葡萄”,“梅”、“桂”的谐音是“玫瑰”。而后半段的“本”、“香”亦为落帘式却重在同音。

    苏东坡与黄庭坚的一副应答对,也属落帘式: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苏、黄二人为挚友,一天他俩在松下下棋,忽有松子落到棋盘上.苏东坡信口念出上联,黄庭坚知是让自己对下句。对联上句下句各以“松”、“棋”、“柳”、“钓”引出上半句,下半句对以同样的字落笔,前后遥遥相衬,形成鲜明的对称美。另外后半句的“子”、“丝”也同样具备落帘效果。联句构思精美,立意新颖,形象鲜明、生动、自然,对仗亦工。

               7.卷帘法

 卷帘也称倒叙、逆挽。即与小说、散文中的倒叙法相似,是一种先说后事,后说先事的方法。很像帘子倒卷而上.所以称卷帘格。

              例如: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

            上联先说从军归来之况,下联再说离家从军之事。

              8.脱靴法

              在联句中形成先抑后扬、先引后拔、(缺)如西安莲湖公园奇园茶社联:

              奇乎!不奇,不奇也奇;

              园耶?是园,是园非园。

   奇园茶社是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工作者梅永和夫妇建的秘密交通站。当时此联挂出世人不解,解放后人们才知道此联的真正含义。作者王超北是我情报处负责人。联语不但使用了脱靴法,还运用了嵌名法,四处嵌名,不显雕琢。

              9.婉曲法

              婉曲也称折绕。有些要表达的意思,作者不想直接说出,或因社会等各种原因不敢明说。而是采取一种迂迥的表现手法。使读者透过委曲、含蓄、隐约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内在含义。这种方法称为婉曲法。

              请看一副旧联:

              月无贫富家家有;

              燕不炎凉岁岁来。

              联中两句为折体。作者故意将本体隐去不说。联中要说的意思是:还笊钗颐瞧逗沂?没有的,只有月亮和燕子不嫌弃我们,常光顾这里,暗喻世态的炎凉。联语通过月和燕而收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这比直接说出来要好得多。

              10.同划法

              同划,联中均由同笔划数的汉字组成。

              古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屋後流泉幽咽洽香草;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繁体)。

              这不是一副普通的迎春联。其妙在上、下联都是九个字,其中的每个字都是由九划组成,这是对联中一种非常特殊的形式。古人称“消寒迎春联”。因从冬至(一九)到九九正好是八十一天,上、下联句笔划正好是八十一划。这样从冬至开始,每天写上下联各一笔,到九九的第九天,全联全部写完,至此,严冬已去,春到人间。故此,称此联为“消寒迎春联”。

   这种联构思精巧,须费尽心思,选择适当的字、词组句,又不能以辞害义,写起来有一定难度。古来以其难方显得此对珍奇。此联趣味性强,既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又可作为一份别致的日历。所以历来为人们称为联中上品,颇受一些人的喜爱。有人说它:“是对联写作的—个奇迹”,此话不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