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撰写机关文稿时,审题立意从哪里切入呢?这里有“三条路”可走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0-03-28

审题立意很重要,审题立意的要求也很高,那么我们在具体文稿写作中怎样进行审题立意呢?

就一般的文章写作而言,审题要审清文稿体裁,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说明文;要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稿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內选材;要审清文稿重点,抓住题目的“题眼”,等等。

撰写机关文稿时,审题立意从哪里切入呢?这里有“三条路”可走

对于机关文稿来说,要想把文稿的主题理清楚,把撰稿的角度找准确,有三条路可走,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第一,是什么?

我们撰写任何一篇机关文稿,无非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或者论述一个什么问题,不会是简单地去记叙什么,或者空发一番议论。所以,这个问题“是什么”必须明确。当然,问题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有深有浅,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定要注意认真梳理,分清主次轻重。一篇文稿不管要解决、说明或论述的问题有多少,但归纳起来核心问题只有一个,这个核心问题就是文稿的中心思想,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也是我们撰写这篇文稿始终要围绕的中心。因此,我们在审题立意的时候,首先必须抓住这个核心问题,并以此统揽整个写作过程。该文的其他内容都从属于这个问题。

怎样抓住这个核心的问题呢?有一个很便捷的方法,那就是弄清上级精神和领导意图。当领导把稿子写作任务交代下来的时候,其主要意图是什么,写些什么,要怎么去写或者写到什么程度,这是审题时必须明确的。

上级精神和领导意图是起草文件的关键性因素。如果对上级精神或领导的主要思想和意图把握不准、领会不透,行文的重点和方向就很有可能出差错,提出的意见建议就没有办法“对症下药”,甚至于失之亳厘、谬以干里,不仅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会让领导不满意、不高兴。

有的同志在一个单位写稿子行,换个单位就不适应;在老领导手下写稿子时得心应手,换个领导就感觉跟不上思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习惯性地按老思路写稿子,与新单位或领导不合拍,自然就会出问题。

单位和单位之间的要求不一样,领导和领导之间的风格也不一样。比如,有的领导注重是理论性,要求有理性分析;有的领导重视实践,要求用工作事实或数字说话;有的领导强调要具体,要求要条理清晰,有一二三四;有的领导喜欢旗帜鲜明,要求观点明确;有的领导喜欢旁敲侧击,要求庄重严肃;如此,等等。因此,无论起草什么文稿,事前都必须设法去了解和掌握有关的“精神”和“意图”。这是做好机关文稿写作的前提和关键。

当然,要做到对领导的思想和意图心领神会、与领导“心有灵犀”并非易事。领导大都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政治修养和理论水平,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多,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认识和见解都比普通干部群众敏锐、深刻。有时由于我们达不到领导的高度,对于领导的思想和意图没有及时领会;有时由于领导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将思想和意图向撰稿人员作详细的交代。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去挖掘、去探索、去研究、去把握领导的思想和意图。

撰写机关文稿时,审题立意从哪里切入呢?这里有“三条路”可走

可以借鉴的经验是,一要研究上级或领导近期工作的情况;二要研究上级或领导特别关注的重大问题;三要研究上级出台的文件或领导近期的讲话。领导的思想和意图往往是从他的工作、调研、思考、学习中产生的,是从他对事物的反复思考、比较中形成的。要把握好领导的思想和意图,就必须对这些情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进行归纳和概括。这一点是起草文稿的人员切不可忽略的。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同志接到撰稿任务后,特别轻车熟路的内容,感觉驾轻就熟,不假思索,提笔就写,表面看起来效率很高,文思敏捷,结果却可能是“欲速则不达”,文稿不合领导或上级部门的“口味”,或者领导意图已经发生了变化,却没有表现出来,这正是犯了不重视审题立意、没有完全领会上级精神和领导意图的“大忌”。

第二,为什么?

我们撰写机关文稿,尤其是起草文件的时候,经常用的开头就是“为了……”。

比如,国务院《2012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第一段最后一句话也是“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巩固前一阶段取得的治理整顿成果,继续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现就2012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作出以下安排。”

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第一段就是:“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为积极有效地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同时指导其他产能过剩行业化解工作,特制定本意见。”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这说明“为什么”的问题是起草文稿必须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规定和限制着文稿的论述范围和重点,影响着文稿展开的方向和途径,是贯穿全文内容、组织结构的线索。很多时候,它既是一篇文稿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也是文稿的结论和归宿。

解决好“为什么”的问题,还要注意文稿适用的场合和对象,弄清是写给谁看或读给谁听的。任何机关文稿,写作目的都是为了给人看、给人听的,不像作家写文章,写得不好,自己不满意,可以束之高阁,这就涉及到机关文稿使用的场合、对象等问题。

撰写机关文稿时,审题立意从哪里切入呢?这里有“三条路”可走

有经验的同志常说,在起草文稿时要“关起门来当领导”“闭着眼睛做文章”,也就是说要“越位思维”“换位思考”,以便准确设定文稿的适用环境、范围与效果,想象身处其中看了、听了的感受。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有效解决文稿的“适用性”和“针对性”问题,避免文稿起草的盲目性,保证文稿起草工作有的放矢,达到适时、适当、适度的目的。

第三,怎么办?

大多数机关文稿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很多文稿就是为了告诉你怎么办,要求你怎么做的。因此,“怎么办”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审题立意时要切入的重要问题,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其实,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就是一个对症下药的过程,需要我们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症状”去寻找治疗整个疾病的“药方”。

写作者要了解实际,掌握相关的素材,熟悉工作运行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新态势,靠事实说话,凭逻辑推理,这样文稿写好后才有可操作性,才有针对性,才能取信于人。写文稿的过程,也是给领导出主意、提建议、当参谋的过程,要解决某个问题,如果你想不出点子,拿不出招数,也就提炼不出观点,拿不出政策。有些公务员在文稿写作时对要解决的问题缺乏见解,不知道从哪里去提炼观点,主要原因就在于不知道如何观察、分析、研究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学会掌握看问题的正确方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审题立意。

第四、练好“三种能力”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要想在写稿子时能够快速切入,审题立意做得好,还需在平时的工作中,就要有意识的锻炼、提高三个方面的能力。

⑴较好的理论水平和能力。科学理论和上级的重要精神、指示和要求,是我们审题立意重要的思想和政策工具。机关公务员必须努力学习这个体系,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研究解决出现的新问题。要有清醒的政治头脑,以正确的政治思想作指导,才能保证深刻地理解和认真地贯彻大政方针政策,提炼出有思想深度的主题。

机关文稿不同于其他文章,不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主题、思想、观点必须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和政策性,“一字入公文,九牛拖不出”,我们必须要具有较好的理论政策水平和能力,才能保证文稿的方向性,才能避免文稿撰写中出现不应有的失误。

撰写机关文稿时,审题立意从哪里切入呢?这里有“三条路”可走

⑵较好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机关文稿和实际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较好的业务水平,对实际工作不熟悉、不理解、不掌握,是写不出指导工作的高质量的文稿来的。如果业务上不精通、不熟练,写出文稿来很容易出现提出问题抓不住症结和重点、分析问题抓不住实质和关键、解决问题抓不住要害和方向的情形和现象。

所以,我们进入国家机关,成为一名机关干部,不管你是做哪方面工作的,都要尽可能弄清本机关、本部门的工作职能、业务范围、主要内容,当前的中心任务是什么,与本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性文件有哪些,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多少,有关业务涉及的专业知识有哪些,上级机关和本单位领导最近有什么意见和要求,等等。

比如,你从事的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从宏观上,就要认真研究目前食品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原因是什么,出台过哪些文件和政策,整个历史演变过程是怎样的,涉及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有哪些,这个问题为什么始终无法解决,症结在哪儿,等等;从微观上,要认真了解本单位在整个领域的地位,都做过哪些工作,目前正在做哪些工作,有什么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应该在哪些环节上下功夫,单位领导对这项工作的要求和指示是什么,等等。这些,都需要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了解和掌握。

当涉及到某项具体工作时,要注意掌握该工作的性质、特点及业务要求,加强调查研究。如你对企业改制不太熟悉,可以到一个企业去了解改制方案如何制订和施行;你对征收拆迁不太熟悉,可以去考察一个地方征收拆迁的整个流程或者到被征收拆迁户中去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只要多介入、多了解,也就慢慢熟悉了。

此外,还要注重多向专家学者和业务骨干请教,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专家学者和业务骨干一般在一个或几个方面有较深的研究或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多向他们请教,哪个方面不懂就向哪个方面的行家请教,必定大受裨益。

⑶较好的分析归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这是公务员必须要掌握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国家公务员考试要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学会怎样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来看待问题。

撰写机关文稿时,审题立意从哪里切入呢?这里有“三条路”可走

一要全面地看问题。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一个缺乏全局观念的人,对局部也很难做到胸有成竹、运筹帷幄。只有树立全局意识,才会站在全局的高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如果没有全局观念、大局意识,就容易有失偏颇,找不准突破路径,在工作上就有可能造成被动,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所以,人们常说:要“立足本职,着眼全局”。“立足本职”是根本,但仅有这一条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着眼全局”。

二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可分为两个互相对立和互相统一的部分。就整个世界的发展过程来讲,一分为二是普遍的,但也不能机械理解,应该看到事物可分性的内容、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和排斥,也要看到双方的联系和统一,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既要看到积极方面,也要看到消极方面,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如果片面地看问题,只看到一个侧面而看不到另一个侧面,只看到有利的一面而看不到不利的一面,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比如写作中常常需要分析经济形势,如果只看到成绩而看不到问题,就会滋生盲目乐观情绪,影响今后的发展;反过来,如果只看到问题而看不到成绩,又会丧失信心,同样会影响今后的发展。只有既看到成绩又看到问题,既看到困难又看到希望,才能使人们正确认识形势,从而以成绩为起点,化压力为动力,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

三要普遍联系地看问题。事物都是有联系的我们工作中的每一个问题都不会是绝对孤立的,必定与其他相关工作联系在一起。要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之间,以及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考察分析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寻找解决问题的观点与方法。

四要发展地看问题。对于一项工作,不能只看到它的眼前,更重要的是要向前看,去看它的将来,看它的发展,看它在下一步的具体工作实践中可能还会遇到什么问题、发生什么问题、需要采取哪些对策。这样才能把问题分析透彻,才能提炼出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观点,真正发挥机关文稿的指导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必须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未雨绸缪,争取主动,这对于领导工作、文稿起草都很重要。领导讲话、工作计划、文件和政策性的调研报告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到“预”的内容,需要在预测事物发展走势的基础上提出工作任务和目标。某些带战略性、长远性、全局性的工作,更离不开科学的预测和准备。

也许有的人要说:预见不预见是领导的事,我们按领导的意见写就是了,要“预见”何用?不对!作为文稿起草者,理应胸怀全局,洞察大势,善于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提出见解,这对于写好文稿、当好助手和个人成长,都是重要的、必要的。

撰写机关文稿时,审题立意从哪里切入呢?这里有“三条路”可走

五要历史地看问题。我们常说,要学会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对每一项工作,都要尽可能弄清楚来龙去脉,要善于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去总结归纳、提炼观点,找到对当前工作有益的启示,指导现实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既要注意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去提炼,认真回顾过去自己是怎么做的,从成功的经验中得到启示;又要善于从他人、从外部、从地方相关的历史经验中去借鉴、去提炼,看看别人又是怎么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