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最讨厌哪个季节? 大概是冬天! 毕竟在取暖落后的那些年代,别说文人了,谁都不会喜欢冬天。 不过文人的不喜欢,不只是因为冷,更因为墨都被冻住了,没办法顺利地写字和画画! 尤其是北方的冬天,连皇宫里的皇帝也不例外,于是,笔耕不辍的雍正,首先给自己的砚台配了个“锅炉”! 雍正收藏使用过的砚台多达上百方,在这么多砚台中,他最感兴趣的是一种用火加温的铜砚台,这种不怕冻的砚台其实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流传到清代后,立刻成为皇室贵族的必备文房。 ▲清 康熙 松花江石夔龙纹暖砚 但是追求完美又爱动脑的雍正,指出了这种砚台的不完美,并提供了具体的改良方案。他认为在铜砚底部生火加热不妥,因为火在底下,砚台显得太高,不方便也不美观,还不如在砚台旁边另做一个炉子,炉子的下面安几个脚,上面再安个铜丝罩,既能把砚台烤热,炉子里还能烧香。 面对如此高品质的改造方案,宫廷造办处反复研制了九个多月,终于将两方自带“锅炉”的砚台呈了上来,然而雍正并不满意,同样提出了整改意见:暖砚做高了,矮些才好,盛水的地方深了,留一个指头的距离吧!火炉下的如意脚也不好看,你们再改改。之后造办处又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反复改进,终于做出了让雍正看得上眼的暖砚。 就是下面这个装置。 ▲清 雍正 赤铜暖砚 虽然暖砚并不是雍正发明,但他对暖砚的创新却使他在制砚史上留下了姓名。这种暖砚令水暖与炭暖合二为一,既完善了暖砚的功能与造型,又增添了“瑞脑消金兽”的情调。另一方面,还新创了用水屉温砚的形式。 下面来看看在此之前的暖砚什么样儿! 暖砚最初是谁发明的已不可考,现存最早的暖砚来自宋代,这种陶质的砚台中间是空的,在里面放一根小蜡烛,即可缓缓加热墨汁。 ▲宋代陶制火暖砚 ▲宋代鼓形水暖砚 ▲辽代 张匡正墓壁画中的暖砚 暖砚被广泛使用,是从明代开始。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由于天气寒冷,砚台里的墨汁很容易结冰,极大地影响了文职人员的办公效率,于是,暖砚就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中官员的办公标配。 为了方便批阅公文,这种暖砚有两个砚池,可同时研磨黑墨与朱墨。官员们手中的暖砚多选用名贵材质制成,且造型奇巧绝无雷同,一般的寒门士子是用不起的。普通人家的读书人,多是趁做饭时,把陶砚扔到灶火里烤一下,趁热取出来后,赶忙写上几笔,然后再重复加热,字没写几个还抹得到处是黑。 ▲元代书法家钱良祐的石暖砚 砚的上面还刻着制作时间——“至正元年冬日制”。 ▲明代 正德碧海腾蛟铜暖砚 这是明代正德年间官员孙玺的一方暖砚,铭文中标示了砚主人的身份与制砚时间。“正德己卯(1519年)秋九月吉,赐戊辰进士同知扬州事平湖孙玺命工铸”。 ▲明代 石暖砚 到了清代,随着暖砚档次的增多,除了贵族们用的高极品,只注重实用性的暖砚也逐渐普遍了。 清代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中记载了普通暖砚的制作方法,每到冬天,市肆砚匠一般用锡制成笔筒形,下面放上油灯点火,上面置砚研磨。 ▲清代 镂空暖砚 ▲清代 紫砂暖砚 ▲清代 铜匣暖砚 ▲民国 陶制火暖砚 暖砚的功能可分为“水暖型”和“火暖型”两大类,“水暖型”就是把墨堂之下凿空,通过注入热水使砚面发热。 “火暖型”是用炭火烧烤或放置油灯加热,一般由石砚、炭火炉、砚匣三部分组成,这种类型的暖砚,由于要经受炭火的长时间烘烤,端石、洮石等滋润柔滑的水坑石很容易被烤焦开裂,只能选用质地致密、硬度更高的歙石或松花江绿石制砚。 因而,雍正改良的水暖与炭火合一的暖砚,就很好地消解了这个问题。这种暖砚先利用匣内碳火炉加热,其上还设有专门的铜水屉,再用水温同时加热砚石,可用温水研墨,还能顺便暖手,真是太讲究了! ▲清代 乾隆 端石铜鎏金福寿纹葫芦形暖砚 ▲清代乾隆 歙石铜镀金龙纹匣暖砚 如果没有暖砚,流传至今的艺术作品会不会减少很多啊? 至少也得降低几十个冬天的创作量吧! 今天已经没有人会用得上暖砚了,作为中国传统文房的重要组成,暖砚有着其他文具所不具备的特殊魅力,它既是实用的文房用具,又是工艺价值极高的艺术品,堪称集古人智慧与审美情趣之大成的一株奇葩! |
|
来自: liangdatushu > 《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