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人物贾诩,影响了三国的大局势

 四地闲夫 2020-03-28

贾诩这个人,在《三国演义》的小说或电视剧中都不是很有名气。他既不像周瑜那么风流倜傥,也不像诸葛亮那样有天人之才。但他做的事情,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甚至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这位不出名的关键人物。

小人物贾诩,影响了三国的大局势

01说动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本已没落的东汉王朝遭受重击

东汉末年,皇权旁落。少帝刘辩只是个摆设,朝政掌握在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手里。两大集团争权夺利,互不相让。外戚集团的代表是国舅爷兼大将军何进,宦官集团的代表是十个大太监,号称“十常侍”。

何进不敌,便想找外援。和司隶校尉袁绍商量之后,征召董卓带兵进京诛杀十常侍,这无疑于引狼入室。不过恶果何进是看不到了,因为董卓还没到他就被宦官们反杀了。

后来宦官们挟持着刘辩逃往北芒山,董卓前去救驾。有此功劳,又挟西凉军之威,董卓大权在握。经过一段时间的筹谋,废了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权倾天下。

董卓此人,性情跋扈,残暴不仁,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有志之士无不以刺杀董卓为己任,只是西凉军威猛,他又收了吕布这种猛将,别说刺杀了,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都没有成功。

小人物贾诩,影响了三国的大局势

电视剧中的董卓

直到司徒王允用出了美人计,离间了董卓和吕布这对假父子,唆使吕布杀了董卓,才为天下除此大害。

但是,对于汉献帝刘协、文武百官、老百姓们来说,局势却并没有变得更好。王允接替董卓之后,恃功自傲,对朝臣们态度严厉,还杀了名士蔡邕(蔡文姬之父),只因他曾是董卓旧臣,为董卓之死叹息了一声。

照此发展下去,王允有成为下一个董卓的趋势,过高的权力容易让人变得面目全非。但王允没这机会了,因为董卓旧将李傕、郭汜等人带着十余万人马反攻长安,吕布败走,王允被杀,东汉政权落入李傕、郭汜之手。

后来李、郭二人内讧,互相攻伐,打了几个月,死了几万人,还纵容兵将烧杀抢掠,对长安周边的经济民生造成极大的损害,曾经繁华的帝都,显出荒凉之态。

刘协不想再呆在这个地方,也企图找机会逃离他们的控制,便提议东归洛阳。一路上经过无数战乱,最后被曹操迎到了许都,成为曹操的傀儡。

小人物贾诩,影响了三国的大局势

可以说到了此时,才是天下大乱的真正开端。

然而,历史本来可能是另一种走向。

董卓死后,李傕等人本想解甲归田,又担心得不到朝廷的赦免。当时在李傕军中任职的贾诩便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意思是:听说长安那些大官想要诛尽凉州人,大家如果分散开来,一个小亭长就能把你们擒拿归案,不如凝聚在一起西行长安,边走边收兵,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事情顺利,掌权的就是你们,可以名正言顺的征服天下建功立业,如果不顺利,到时再逃也不晚。

就是这番话,说动了本来只想回家的李傕等将领,才会有了后来的反攻长安,让本已没落的东汉王朝,遭受了更严重的打击。

小人物贾诩,影响了三国的大局势

悲催的汉献帝

02劝说张绣归顺曹操,增加了曹操官渡之战的胜算

但是,如果要说贾诩是存心祸乱东汉江山,倒也不见得。以王允当时的态度,西凉诸军没什么好果子吃。和董卓关系不是很密切的蔡邕都惨遭杀害,曾是董卓心腹的将领们更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所以贾诩说反攻长安是救命的计谋,李傕想以此功封他为侯,被他坚定的拒绝了。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贾诩和李傕等人志向不同,李傕虽然亲近他,却也忌惮他。

兴平元年(194年),全国大荒,刘协拿出钱财米粮赈灾,李傕竟然侵占为己用。贾诩一再劝阻,他还是不听。大概从那个时候起,贾诩就知道李傕并非明主,后来找机会离开了他,投奔张绣。

张绣是骠骑将军张济的侄子。张济也是董卓部将,反攻长安时也有他,只是势力较弱,打下长安后被派去屯驻弘农郡。李傕和郭汜打成一团的时候,他还特意赶去劝说,后随刘协东归,被封为骠骑将军。

建安元年(196年),张济因军中缺粮,前去抢劫荆州牧刘表,中流箭而死。他的队伍就由张绣继承了。

小人物贾诩,影响了三国的大局势

也就是说,张绣和刘表有仇。但贾诩到张绣账下后,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联合刘表。

张绣对贾诩是非常尊敬的,《三国志》中记载他对贾诩执子孙礼。所以听了贾诩的话,与刘表结盟,屯兵于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成为刘表在北方的藩属势力,与他互为犄角。

建安二年(197年),已经挟制了汉献帝的曹操决心平定天下,率兵征张绣。张绣审时度势,觉得不敌,便干脆利落的投降了。但这个时候,曹操干了件事儿,惹怒了张绣。

曹操干的是什么事儿呢?纳了张济的遗孀,张绣的婶婶。曹操爱人妻那是出了名的,纳个美貌寡妇不算什么大事。不知道这位婶婶是不是自愿的,反正张绣觉得受到了侮辱,怀恨在心。

他大概是想,我把你当主公,你却想当我叔叔,好没道理!

张绣的战力摆在那儿,如果他心有不满,对曹操是个威胁。曹操就想先下手为强,杀了张绣,彻底吞并他的部队。结果消息走露,张绣率先偷袭曹营,曹操大败,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杀,猛将典韦也战死了,损失惨重。

小人物贾诩,影响了三国的大局势

电视剧中的曹操

魏晋学者傅玄所著的《傅子》中记载,张绣就是用了贾诩的计谋才能胜曹操。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又来征张绣,包围了张绣据守的穰城(今河南邓州)。双方正要决战时,曹操得知袁绍要趁自己后方空虚前去攻打许都,连忙率兵回撤。张绣和刘表联兵,攻击曹操后方部队,被曹操打败了。

但曹操急着援救许都,没与他们多纠缠,继续北撤。张绣不死心,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劝他别去,说“不可追,追必败”,张绣不信,追到曹军时果然又被亲自断后的曹操痛打一顿,只得黯然回师。

这时贾诩对张绣说:“促更追之,更战必胜。”意思是快去追吧,这次肯定能打败曹军。

张绣还以为他在说气话呢,无奈地说:“不用公言,以至於此。今已败,奈何复追?”之前不听您的劝告才败了,为何还要追?

贾诩自信满满地说:“兵势有变,亟往必利。”意思是战场上瞬息万变,你现在去能打胜仗。

小人物贾诩,影响了三国的大局势

张绣将信将疑地去了,真的击溃了曹操的后卫部队。这太神奇了,张绣迫不及待的问贾诩是怎么回事,贾诩解释了一大通,大致意思是:

曹操突然撤军,肯定是后方发生了什么急事,但他也防着咱们偷袭,所以刚撤时定然亲自断后,曹军士气仍在,又是精兵强将,你匆忙追去必败;但打了一场之后,曹操认为不会有追兵了,定是急行到中军,留别的将领殿后,留下的不会是什么猛将,打不过你。

张绣听得心悦诚服,从此对贾诩言听计从。

但是,贾诩虽然帮着张绣打了曹操两次,却真心欣赏曹操,认为曹操才是能有大作为的雄主。

前面说过,曹操本来在打张绣,是因为袁绍要攻许都才撤兵的。回师之后,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堵住了袁绍的正面进攻,这就是三国中极其有名的官渡之战。

小人物贾诩,影响了三国的大局势

曹、袁两军对垒相持时,曹操和袁绍都各自拉帮手。除了他们两家之外,当时的势力主要有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南阳的张绣。

孙策是不受拉拢的,他想趁曹袁大战时去偷袭许都,抢到汉献帝,不料突然被刺杀身亡,诸多盘算都成了空;刘表拥兵十万,兵强马壮,只要他出兵,就能左右官渡之战的胜负,但他目光短浅,哪家都没答应,保持中立坐观成败。

袁绍派使者找到张绣,张绣当时就想应下,没等他开口,贾诩就当着他的面回绝了来使。张绣也没生气,只是问他原因。

贾诩就给他分析,投奔曹操有三方面的好处:第一,曹操有天子,做什么都名正言顺;第二,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付出代价拉拢盟友;第三,曹操有霸王之志,不会计较私怨。

张绣觉得很有道理,选择忘却婶婶那回事儿,主动率众归顺曹操。曹操大喜,果然不追究之前张绣的背叛,拜他为扬武将军,并让其子曹均娶张绣之女为妻,两人成了儿女亲家。

小人物贾诩,影响了三国的大局势

对于促成此事的贾诩,曹操也没有亏待,拉着他的手说:“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拜他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不过当时冀州还在袁绍手中呢,这就是个空头支票。

有了张绣的加入,曹军势大不少,又有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来投,献计烧了袁绍的粮草,再经过数番恶战,最终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十万精兵,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但张绣投奔曹营,对于曹操的意义绝不是多些兵马这么简单。因袁绍势大,看起来很有胜算,曹操手下许多将领与之暗通款曲,准备一有不对就转换阵营。张绣的到来,间接证明了曹操更有前途,稳住了军心,也坚定了将领们抗袁的决心。

也许正是看到个中价值,贾诩才会劝说张绣归顺曹操,增加了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的胜算。曹操是个不吝于奖赏战功的人,贾诩为张绣挑选的这个时机,非常的合适。

这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更能让曹操感念于心。

小人物贾诩,影响了三国的大局势

电视剧中的贾诩

03参与曹魏继承人之争,暗助曹丕上位

投到曹营之后,贾诩继续发挥着作用,虽说“冀州牧”之职是虚的,但曹操对他很看重,许多事情都征询他的意见。

赤壁之战前,贾诩劝说曹操应该以安抚百姓为主,时机成熟再征讨刘备和孙权。可曹操太过急切,认为北方之霸袁绍都打不过自己,何况是孙刘?结果大败而归,对贾诩又信了几分。

向南发展受挫,曹操的目光就看向了关中,准备稳定大后方,休养生息后再征孙刘。但关中本有韩遂、马超等势力,大家表面上虽然归顺曹操,实际上不愿意曹操进军于此,便结成联军共同抗曹。

曹操问贾诩怎么办?贾诩回了四个字:“离之而已。”

离间计是老招式了,但招不在老,有用就行。以韩遂和马超的关系,用离间计显然是最妙的。曹操依计行事,写信离间马超和韩遂,果然使得他们发生内乱。

曹操趁乱出击,一举平定了关中。

小人物贾诩,影响了三国的大局势

电视剧中的马超

此战贾诩立功颇多,但他对曹魏政权最大的影响并不在此,而是参与曹魏继承人之争,暗助曹丕上位。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已经是63岁的老人,却还没有立继承人。曹丕和曹植暗中相争,矛盾激化。

曹丕有务实之能,且排序居长,但曹植才华横溢,更得曹操欢心。曹操举棋不定,贾诩则看中了曹丕。

曹丕平时也很尊敬贾诩,向他问计。贾诩就说:“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意思是:希望您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从早到晚都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这样就可以了。

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既然比不过曹植的才华,那就不在才华这一项上相比,而是发挥实干精神,并刻意表现自己的孝顺,博得了曹操的认同。

小人物贾诩,影响了三国的大局势

电视剧中的曹丕

曹操曾问贾诩对于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言。曹操问他为何不答,他微笑道:“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于是曹操大笑,当年就立了曹丕为继承人。

怎么回事呢?袁本初是指袁绍,刘景升是指刘表,他们都因废长立幼而导致基业尽毁,占便宜的那个人正好是曹操。血淋淋的例子就摆在眼前,曹操认识到了废长立幼是乱家之源,从中吸取了教训。

贾诩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虽然是曹丕上位的大功臣,却相当低调。

《三国志》中的记载是: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意思是,贾诩认为自己不是曹操的旧臣,却参与到“立嗣”这种影响未来的大事,担心曹操猜疑,闭门自守,不和朝臣有过多的来往,儿女婚事也不攀结权贵,天下谈论智谋之士时都十分推崇他。

小人物贾诩,影响了三国的大局势

贾诩的这种谨慎,让他安安稳稳的活到了曹操去世。

之后曹丕继位,贾诩的丰厚回报就来了,拜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三百,前后共八百户。长子被封为驸马都尉,幼子也列侯,一门富贵。

曹丕有着雄心壮志,篡位称帝之初就问贾诩:“我想统一天下,你觉得应该先打蜀还是吴?”

贾诩的回答是哪个都不打,先治理好国家再说。但曹丕没听,去打东吴,没达成预期目标,只好接受了孙权的议和。

黄初四年(223年),贾诩去世,享年77岁,是三国中难得的高寿者。

总之,在三国的历史中,贾诩只是个小人物,但就是这个小人物,影响了三国的大局势。他是一个真正的聪明人,眼光独到,从未失手。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