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父亲》

 古陶闲人 2020-03-28

赏原创古诗散文,感受如画意境!邀您一起感受生活之美!


冯应乾原创

父 

01

庚子年春节,虽然亲友不曾往来,应酬少了百分之百,反而有充足的时间,常回家看看。《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与父母同住一个小区,几乎春节每天都要一起吃吃饭看看电视拉拉家常。尤其是久违的父子情深,在这个春节里越发浓浓,真应了“书通父子情”。

02

父亲今年七十八岁了,退休多年,平时喜欢时事政治,每日新闻联播是雷打不动的,当然,酒也是每天必备品。酒不在多,一二两足够。“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父亲饮酒的品行一直是我楷模。父亲同时也养成了午休的好习惯,闲时到小区或者附近的洗马池公园走走,自由自在。父亲的身体状况估计就是六十多岁的年龄。虽之前我也回家,但总是匆匆忙忙,与父母也说不上几句话。我觉得读初中离开家后,就没有与家人一起平静地呆过一周。要知我在家里从来不喝一滴酒,外面喝酒可以说是常态。父亲常常也打电话给我说:二娃,你少喝点酒,我在电话里都闻得到你的酒味。幽默的父亲这么一说,我只有嗯嗯地应答,我知道父亲从我说话的语速与口气就知道我是喝了半斤还是八两。茶壶有嘴难说话——热情在里头。这个春节,我破天荒地在家里喝酒,陪着父亲慢慢地闲聊。是呀,一晃我都快半百之人了。想起几十年来与父亲的点点滴滴,真是父子情深,一言难尽呢。

03

我记忆中的父亲特忙。那时父亲在工厂上班,天天风里来雨里去。从家到工厂走路要一个多小时。先从家门前的土马路走到沙坪水泥厂,再走河坝到工厂。如果夏天长江洪水呢,就走到八九九厂再翻越一座大山。那时没有公交车,也没有其它代步工具,上班靠双腿。每天天未亮,母亲就起来给父亲做早饭,吃过饭父亲就在晨曦中出发了,太阳下山后父亲又走路回来。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父亲现在身体好,他总说是锻炼出来的。是呀,他走的路可能绕赤道也有好几圈了。关键是父亲上班兢兢业业,从不迟到早退,这点让我看到了那个时候工人阶级的自觉性与伟大力量。“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父亲每天回来,爱买点瓜果或者其它,但我最喜欢的是他每天必带回些书报,我总是如获至宝。如今我能写点自己喜欢的文章,给那时看书报有很大关系。

04

家里劳动力少,所以父亲下班回来天气好的话,还要帮家里做农活。“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我自己几岁时也得跟着大人在田地里劳作。重活做不了,可以做力所能及的。比如挖红苕、掰玉米、摘蔬菜等。哪如现今的小孩“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呢?尤其是简单的农活,既锻炼了我们的身体,也让我们知道了粒粒皆辛苦。由于父亲懂电工知识,那时生产队灌溉用的电机,或者哪家的电灯需要修理,只要喊到父亲,他从来不推辞。邻里乡亲大家关系非常融洽。如今老家被大学城覆盖了,再也见不到美丽的家乡,可那些在田野里劳作的影子依然清晰地烙印在我心底。父亲身体力行的榜样让我在以后学习工作生活中不敢有一点怠慢。

05

那时工人阶级真的不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父亲对我严格要求,常说“父怜母惜掴不得,却生痴笑令人嗟”,作这样的家长他不赞成。本来我是家里的独儿,但如果没有做好作业做好家务活的话,父亲在上班之前肯定要收拾我一番。虽祖母一味护着我,但我也挨了不少棍子。这时祖母一边安慰我一边说黄荆棍下出好人。好在我学习好,小学一直是三好生,故在学习上被打骂的也少,尤其十一岁到几十里外读初中,那就更没有受到皮肉之苦了。读初中高中时,父亲分别来开过一次家长会,老师也洒脱,这样学生轻松家长也轻松。不如我的小孩读书,家长会次次开,我认真做笔记,结果与孩子一交流,不听我的。我的言传身教根本没用,她还振振有词说年代不一样了。好在孩子学习习惯好,成绩优秀,不用我操心。父亲也说我,你读书时我就放手让你学,但你管孩子多了就适得其反。父亲的开明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06

小时父亲给我印象是能说会道,好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时夏天特热,农活忙完,每到夜晚,一个坝子里尽是各家乘凉的。在太阳落山时,我们就用水把地下打湿,等它地上的热气蒸发,然后把凉板床搬出来。没有电视没有收录机,大家就爱听我父亲讲故事,天南海北,古今中外。父亲讲得津津有味,无论大人小孩都听得如痴如醉。我总是望着天上的星星,在父亲快人快语的故事中慢慢地睡着了。我很怀念那时的儿童生活,不知苦累,快乐地生活着,没有学习之压力,那种生活犹如《村居》诗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家后面的大坡,就是我们小伙伴的欢乐谷。一放学,我们就在上面玩各种游戏,等到大人喊回家吃饭了,大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父亲放任我们玩,很少说你要好好读书,但他心里随时与亲朋好友说,你们爱存钱,我也爱存钱,娃娃喜欢读书,我就把钱存在娃娃身上,将来收取利息。虽是玩笑话,但我知道父亲肯定有望子成龙的心思。

07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初读白居易这诗我还真没有多少感触。警校一毕业,记得当时可以去德阳公安局,但父亲有次写信就把白居易这首诗寄给了我。不知不觉,我竟回到父亲原来工作的地方上班。即使回宜宾工作,我也是少有回老家,如读书时一样天马行空地耍,尤其初中高中同学大多在宜宾市区,今天这里一起钓鱼明天那里一起跳舞,日子过得舒心。其实是我贪玩的本性不改,人又耿直,结果从不喝酒的我,由于与班上喝酒厉害的徐罡张家彬一起喝,我也被熏陶成划拳喝酒的高手中的高手。我爱跟张五哥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啊,害得我的本事就只剩下划拳了。不过,由于很少回老家,父亲也只是听说我喝酒厉害,故随时提醒我。所以我回家里从不喝酒,只是今年春节太特殊,我主动说在家里陪父亲喝两杯。

08

“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父亲对我社交方面很少提出自己的看法,知道我社交广,朋友多。有次他说,吃得亏打得堆。你没有被欺骗过说明你没有真正悟透人生。正因为你受了骗,你就会更懂得生活,更能珍惜真正的朋友。说真的,我的好多要好的朋友父亲都认识。初中的德奎、元发、李俊,高中的徐刚、家彬等。父亲待他们既是晚辈又是朋友。去年春节,父亲说去德奎家看看,三四十年了。父亲母亲去时还说感谢德奎在读初中时对我的帮助。诚心诚意交往的人,不依时间流逝,永远是那么亲切。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德奎兄待我如兄弟,随时去他家玩的情形,有时一个暑假,要去耍上一两周呢。尤其初中毕业,德奎兄到我家来,居然肩扛一捆自家的甘蔗,从李庄坐船到宜宾沙坪的河边,走十多公里路到我家。当时父亲都感到非常惊讶!不是甘蔗的贵重,而是那甜甜的甘蔗里甜甜的情谊。一个人的幸福,从一个人的朋友对他的态度就可以略知一二。

09

父亲七十大寿,我正在北京出差。因公务原因,确实不能赶回来,父亲叫我把工作干好就行了,心意他领了。自从那以后,每有时间,我都请上父亲跟我一起出去游山玩水,唯一遗憾的是母亲不喜欢坐车,故少有同行。去苏杭游玩,父亲感觉到沿海的城市发展太快了,当时他出差到上海路途上花的时间可久了,如今坐高铁沿江而下,千里之行几个小时而已。有次国庆,我与几个同学回他们老家川东北,特邀父亲与我同行。我们在仪陇县朱德故居参观时,父亲竟把朱德的历史娓娓道来,让我大吃一惊。他对朱德父母赞赏很高:“父母徳高,子女良教。”我也喜欢历史人物,但父亲把朱德功勋与中国兴衰联系一起,让人大开眼界。尤其朱德在宜宾呆过,很有亲切感。后来我们去达州赵清华的老家,那一夜赵清华把我与陈静灌醉了,父亲在一旁一直提醒我少喝点。不过,父亲看到我同学对人尊敬,为人耿直,也夸古语说的好: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10

“繁华荣慕绝,父母慈爱捐。”这句话对我来说,繁华蓉慕可以绝,但父母慈爱不可捐。是呀,我毕竟不是一个归隐者,断绝对尘世荣华富贵的追求很容易,抛弃了慈祥父母的爱抚确实做不到。这个春节,宅在家里,也许用心沉淀下来的人都能感受人生的功名利禄都是浮云。我望着眼前呵护我一生的父母,我内心总觉得自己仍是少年。父亲是一本书,年幼时我总觉得父亲是一本难读的书,等自己过了不惑之年,才真正懂得父亲用他的脚步丈量的岂止是生活,而是对生活对家人的爱。物质匮乏年代,给我最大感觉是人的精神生活非常充实。看到父母身体力行地劳作,自己也尽心尽力地做好份内的事,一家人其乐融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鼓励。至今想起,心里也是暖融融的,即使遇到再大困难,我也能以一颗平和心去面对,这得感谢父亲的谆谆教诲。

11

时光在酒杯中流逝,一瓶酒在不知不觉中减少,而酒暖人心的热度却在不断上升。“慈孝之心,人皆有之。”我端起酒杯,恭恭敬敬地来到父亲面前,好好地敬父亲一杯酒。父亲说今天他破例多喝一杯,但你在外一定要少喝点酒,如想喝酒就回家来,父子俩好好喝。我突然觉得父亲是一座山,但比山高比山更巍峨,父亲的肩膀一直担起一个家的重任;父亲是一条江,但比江宽比江深,他用他宽阔的水域滋润着我:父亲也是一颗树,但比树质朴比树纯粹,让我在迎着风吹雨打时候依然保持着站立的姿势。
2020年2月20日于宜宾临港








作者简介

        冯应乾:辛亥年辛丑月壬寅日面世于万里长江第一城,曾用名源流、源远流长,发表上百篇诗歌游记散文于各类报刊,“弱冠”之年有诗歌入选《世界当代华语诗选》,现为宜宾市诗词楹联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词协会会员。本人笃信‘’唯读是静,唯书是养。”静养乃愚生之悟道亦。











*本文由冯应乾【原创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