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工行亮眼业绩背后

 文野 2020-03-28
如何持续实现“穿越周期的稳健”?

本文由「轻金融」出品 作者:李静瑕

总资产规模超过30万亿,个人客户存款余额突破10万亿,个人客户总量达6.5亿户,不良率连续12个季度下降...
 
如果这一系列数字出自一家银行,毫无疑问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宇宙行。没错,这只是笔者从工行2019年年报中选取的一小部分。
 
多年来,工行已经积累了强大的传统银行实力:最大的总资产规模、营收、净利润、人才体量和用户群、领先的科技实力等。而每逢年报公布,工行都会有一系列指标创下新的记录。
 
在这背后,是工行持续稳健的经营思路与文化,形成了良好的基础和独特优势,经营业绩保持“穿越周期的稳健”。如果看工行各项指标的增速,依然是稳扎稳打;如果看资产质量,也是一如既往的稳。
 
近年,随着传统银行业即将成为过去时,工行在推动又一次转型,对内大刀阔斧进行多项科技改革,对外加大开放力度。“工行提出的跨业、跨境、跨界的转型战略,有可能成为大型银行战略转型的样本。”一位银行业分析师指出。

 

综合金融标杆“稳”


  
当前,全球大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在综合实力的比拼上。
 
从历史来看,工行素以稳健经营见长,各项指标的绝对优势几乎很难撼动。“工行的基本面十分稳健”、“稳健龙头,综合金融标杆”,翻开关于工行的研报,随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
 
2019年,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对银行业的经营带来了挑战。工行的经营稳健再次经受了周期和实践检验,体现了良好的对公、零售资源以及强大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从盈利增长看,2019年工行各项数据都平稳增长:客户存款增加1.57万亿元;拨备前利润5707亿元,同比增长6.9%;资本充足率提升1.38个百分点,至16.77%;
 
在业绩亮眼的背后,2019年工行都做了什么?从各个业务来看,工行的综合经营优势都进一步夯实。
 
从资产结构来看,2019年,工行积极调整贷款投向,压降“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境内人民币贷款新增1.33万亿元,增幅9.8%;交通运输、公共设施、能源、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贷款余额均稳居市场第一;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占比分别升至33%和37%;普惠贷款和民营企业贷款分别较年初增长52%和10%;
 
“稳”还体现在全面经营转型上,比如2019年工行个人客户净增超4300万户,创近年最好水平;信用卡客户破亿,领先全球同业;ETC 客户增加4203万户,增量市场第一,存款总量及分品种增量均保持市场领先。工行还强化对公对私业务联动,综合化国际化布局进一步完善;
 
稳健,还得益于风险管理的全面加强,厚植合规文化,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0.09个百分点,至1.43%,连续12个季度下降,拨备覆盖率上升至199.32%,风险抵御能力不断增强。 

 

第一个人金融银行“双第一”


当前,几乎所有类型银行都在积极推进零售银行转型,在某种程度上,零售转型决定了银行这一轮转型的成败。
 
值得关注的是,在2019年,工行还启动了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这是工商银行的一项长期战略和优先发展战略,其个人业务也取得明显成效。

 

具体来看,首先是个人存贷款增量位居市场第一。个人存款突破10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4万亿,增幅11%,日均增量突破1万亿,时点和日均增量保持市场双第一。

而如果从近三年来看,工行是唯一一家每年存款增长在1万亿以上的银行。这背后跟工行强大的综合金融服务实力息息相关。

其次,是个人客户增量再创新高。个人客户总量达6.5亿户,比年初增加4329万户,增幅7.1%,新拓展客户数和净增客户数都创了6年来新高;“工银e钱包”模式实现线上获客超过1300万户,占当年获客总量的30%。

此外,营业贡献在稳步增加。大个金板块的效益贡献在全行占比也达到46.1%,比上年又提升1.6个百分点,个人金融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6%,推动了全行盈利增长。

最后是智慧服务持续提升。工行已经基本实现全部境内网点的智能化改造,智能服务已经覆盖将近300项非现金业务,占比达到九成以上。

2020年,工行将从资源配置、渠道转型、场景建设、获客活客、产品创新、风险控制等多个维度,持续推进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进一步提升个金领域的领先地位。

同时,工行今年将会以打造客户的“极智体验”为中心,从多个方面持续推进智慧零售转型。比如,继续深化“全量客户”发展战略、推进“极智体验”工程、打造开放互联的生态体系,让金融服务更加“触手可及”。


 

金融科技创新四大突破


   
站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临界点,全球金融业都迎来一次极大的挑战。金融科技,考验的是银行的进化能力,唯有进化和创新的金融机构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成立30多年来,工行在每一轮新技术革命中都走在前列。可以说,工行素以稳健经营见长,却从来不乏变革的勇气。而工行还是那个勇者,勇于打破行业固有的思维和发展模式,着眼于更长远的科技变革。
 
过去一年,金融科技也是工行创新发展的“重头戏”,工行从生态、场景、架构、技术、体制等多端发力,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打通线上线下、界内界外,金融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一是IT架构实现大型银行的历史性突破。工行打造了主机加开放平台双核心的架构,现在90%以上的业务都部署在开放平台,更能适应开放化、生态化、业务量激增的业务发展趋势。
 
二是新技术加速转化应用。工行建成了云计算平台,打造了行业领先的企业级区块链平台,人工智能成功应用于投资顾问、智能客服等1000多个场景。
 
三是形成金融科技的新机制。目前,工行已经构建了“一部、三中心、一公司、一研究院”的金融科技新格局,提升了金融科技的战略规划、技术研究、资源统筹、人才聚集能力。
 
四是科技转型推动工行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工行手机银行客户去年净增4700多万户,创近3年新高,客户规模、活跃度、黏性均居市场首位。工行还通过开放平台API和金融生态云,将1000多项金融服务开放给2500多个合作伙伴,引入不同行业2万家合作伙伴。
 
工行的金融科技转型,也得到监管的高度认可。截至2019年,工行已经连续6年在银保监会信息科技监管评级中位居行业第一,有7项成果获得了人民银行2019年度的银行科技发展奖。
 
2020年,工行会进一步推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加快智慧银行落地应用,深入推进ECOS工程和新技术研发应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从而提升科技创新优势。

 

结语


  
可以说,过去的一年,工行正在以一个全新蜕变的形象给行业带来新的启示。这是工行过往多年积累的爆发,也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突破。
 
不过,2020年是工行转型又一关键年份,仍有诸多新战略需要深入推进与破局。身处行业老大哥的位置,工行要想保持“穿越周期的稳健”,需要持续以敏捷创新的姿态推动自身变革。这是工行和全行业都需要面对的挑战,也是需要去把握的历史机遇。
 
“2020年,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继续保持稳健经营,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工行力量。”工行行长谷澍表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