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金钏儿作为王夫人跟前的贴身丫鬟,侍奉了她十来年,却被人发现投井自杀,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贾环打小报告,贾宝玉被父亲暴揍; 宝钗劝解王夫人,把自己的衣服送给金钏儿发丧,两人的关系更加亲密。 先来看众人的说辞,几乎是一个“罗生门”的典型样本。 王夫人说:“我拿她当女儿看,只是打碎东西,我一生气打了她几下。虽说要把撵她回去,过几天就让她回来了。” 宝钗说:“大概是她在井边贪玩,不小心掉下去了。” 报信的老婆子说:“她被撵了出去,在家里哭天哭地,都不理会她,再发现时已经投井了。” 贾环说:“宝玉拉着金钏儿强奸未遂,打了一顿,于是金钏儿赌气投井死了。” 每个人从自己的私心或利益出发,讲出了不同的版本:王夫人、宝钗倾向于掩盖事情的严重性,以挽回自己“宽柔待人”的颜面;贾环出于嫉妒和报复心态,把事情夸大,起到火上浇油的效果。 那么,金钏儿投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文本中找到一些线索。 首先,是金钏儿与宝玉的“暧昧”关系,和她略显“轻佻”的言行,戳中了王夫人的痛处。 在《红楼梦》里,王夫人素来吃斋念佛,是一个有“慈善厚道人”之称的中年妇人,但她对一个人的敌意深重:赵姨娘。赵姨娘是丫头出身,生性糊涂愚昧,但又偏偏生下了一儿一女,还屡次设计陷害宝玉,让王夫人气不打一处来。 对赵姨娘的厌恶,在一定程度上,让王夫人对儿子身边的侍女们严加防范,对那些姿色出挑、举止轻浮的十分看不惯。宝玉到王夫人房里,趁王夫人午休,和金钏儿又是拉手,又是喂香雪润津丹,还说要讨金钏儿到自己房里。金钏儿则告诉宝玉,让他到东小院子里去拿贾环和彩云。 这一系列的动作和对话让假寐的王夫人很是气愤,她认为金钏儿是在“教坏”自己的宝贝儿子,必须要赶出去,否则就可能是下一个赵姨娘,是她“生平最恨者”。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无论金钏儿如何求情,她都无法避免被撵出去的结局。 在金钏儿之后,下一个被赶走的就是晴雯了,她的“罪名”几乎和金钏儿如出一辙。 其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撵出去”对丫鬟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王夫人打骂金钏儿之后,喊玉钏儿叫自己的母亲过来,把金钏儿领走。金钏儿一听到这句话,忙跪下哭道: “我再不敢了。太太要打要骂只管发落,别叫我出去,就是天恩了。我跟了太太十来年,这会子撵出去,我还见不见人呢!” 作为豪门大户的丫鬟侍女,到了一定年纪之后,通常有几种选择:要么嫁给主人、公子做姨娘,如赵姨娘、袭人等;要么嫁给府里的小厮或管家,如周瑞家的;或者赎身嫁到外面。 再者,人心的冷漠,严格的社会等级,加速了金钏儿的死亡。 金钏儿在王夫人面前苦苦哀求,但一向“慈悲”的王夫人就是硬下心肠,把她给赶走了。这里看似是写金钏儿受的委屈,实则写出了王夫人在“慈善”外表下的冷酷,是一个对下人有生死予夺身份的“主子”,这是主仆之间泾渭分明的社会等级所决定的。 再来看始作俑者贾宝玉,他看到王夫人一醒来,就马上一溜烟逃跑了,即使在知道金钏儿被赶走,也没有向母亲解释或求情。他的“公子多情”,只限于日常顽笑、吟诗作赋,或者到郊外悄悄祭奠,一旦涉及现实层面的问题,他就马上退缩了,这是他性格中怯懦的一面。 金钏儿身边人的反应也是冷漠的,她被撵回家后,在家里又哭又闹,但得到的不是安慰,而是“都不理会她”,处境之孤立无援,让她走向了投井的不归路。 重重压力的裹挟,把金钏儿逼上了绝境。她的悲惨命运,是古代社会底层女性生存状况的一个缩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