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绍琴教授宣畅气机法的临床应用

 汝州中医王国营 2020-03-28

 宋志香  李刘坤

    先师赵绍琴,为清朝三代御医之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继承清宫御医一脉,行医60余载,临证治愈各类疑难病症无数, 享誉国内外,著有《赵绍琴临证400法》、《赵绍琴临床经验集》、《赵绍琴内科学》、《温病纵横》、《文魁脉学》等书传世。其学术精湛,成就斐然,无论对外感热病还是内伤杂病,都深有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后世弟子李刘坤、宋志香继承赵老学术思想与诊疗经验,治疗病人也每获奇效。现将赵老的主要学术思想及诊疗经验进行探讨。

一、赵绍琴教授的主要学术思想

1.将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热病的辨证纲领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所创立的温病辨证纲领,其应用原本不分温热病与湿热病。而赵老根据临床经验认为,卫气营血辨证对温热病的辨证比较适合,而对于湿热病辨证不太适合,故在编著《温病纵横》时,特将其作为了温热病的辨证纲领,且对卫气营血不同阶段的治疗大法提出了如下独到见解:

1.1“在卫汗之”并非辛温发汗解表,而是邪在卫分,必当清疏之意。赵老认为,温邪闭遏卫气, 当先宣通卫气。“汗之”不是方法,而是目的。温病最主要的病机就是郁热,卫气营血皆然。故尔,治疗温病必须注重宣展气机、透邪外达的治则,宣透为治疗温病的第一要义。温邪郁于肺卫,当用辛凉清解之法,用药如淡豆豉、荆芥穗、薄荷、蝉蜕、竹叶、银花、连翘等。辛可宣郁,凉可清热,轻清举上,清解肺卫郁热。邪去热清则营卫通,三焦畅,气机调,津液至而自然的小汗出,并非用伤寒辛温解表的发汗法。这是赵老对“在卫汗之”的基本阐释。赵老还特意提出卫分证的禁忌:1)切忌辛温发汗,汗出 热不解,伤阴助热,或致昏厥之变;2)不可早用甘寒、 苦寒,防止寒凝、冰伏;3)若用升阳发散,则容易动血致衄或外发斑疹;若用大下,则克伤脾胃,易成洞泄; 4)若早用滋腻,则阻滞气机,邪不外透,病无愈期。

    1.2“到气才可清气”,意在说明温病不可早用、纯用、过用寒凉(西药抗生素也在“寒凉”之列),否则凝涩邪气,邪无出路,造成冰伏、凉遏, 夹食夹滞,坏症蜂起。因此,必须邪热真正传至气分始可清之,如用辛寒清气之法达热外出等。

    1.3.“透热转气”是指到营治营是其基本之法,但一定要懂透热转气之理。赵老认为,热邪入营,营热之所以不能顺利透转到气分,是因营与气之间 有阻碍。在清营热、养营阴的基础上,若再能排除营热外达的障碍,那么已入营分之热就能迅速转出气分而解 。 疏 风、清气、祛湿、化瘀、通腑、涤痰等排除营与气之间障碍的方法 都是透热转气的手段 。透热转气体现的是排除障碍、宣展气机、给邪气以出路的临证思想,凡有邪实存在,必须有针对性地用药去其邪阻,通畅气机,否则,若一味清热或滋阴,不仅效果不佳,甚则壅滞气机,使邪郁而化热,反致病进。因此温病入营的治疗,宜在清营养阴的同时,适当加入金银花、竹叶等具有开达、宣透作用的药物,以去其壅塞,排除障碍,宣畅气机,使邪有出路,则入营之热邪即易外透,转出气分而解。湿热入营,可用芳香化湿清热以开郁,疏通气机,使其外达。

    1.4“入血凉血散血”:血分证有热瘀、耗血、动血等病机,应予以凉血止血,养阴活血,泄热解毒等治疗,以达到血中阴复,热瘀得散,出血得止,血热得清,血流得畅的目的。常用药如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等。

    2.将三焦辨证作为湿热病的辨证纲领

三焦辨证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创的温病辨证纲领,其应用原本也不分温热病与湿热病。而赵老根据临床经验认为,三焦辨证对湿热病的辨证比较适合,而对于温热病的辨证不太适合,故在编著《温病纵横》时,特将其作为了湿热病的辨证纲领。且认为治湿热必先祛湿,祛湿当先化气,化气必当宣肺和畅达三焦。如其临床常以升降散加减,以畅达三焦,疏通内外为目的,不用寒凉重剂,全靠宣畅逐邪 。常用药物 如片姜黄、白僵蚕、蝉蜕、淡豆豉、炒栀子、焦三仙、大腹皮等。

3.用温病方法辨治内伤杂病

赵老不仅善于用卫气营血辨证辨治温热病,用三焦辨证辨治湿热病,而且将苦宣折热、疏调升降、宣畅三焦等温病治法用于内伤杂病的治疗,同样取得良好效果。

3.1苦宣折热法:是用性味辛寒、苦寒而具轻清宣透作用的药物,以宣畅气机,清热透邪的一种治法,以栀子豉汤为代表方剂。赵老认为栀子豉汤具有“火郁发之”之功,凡病因为热郁而心烦懊憹者皆可用之。

3.2疏调升降法:具有疏通解郁、升降气机的作用,内伤杂病凡因热郁于内,导致上下内外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者,皆可用此法治疗,代表方为升降散。赵老运用升降散的主治病症甚广,但无论何病,其病机核心都是气机阻滞、升降失常。

3.3宣畅三焦法:通过宣通肺气、醒脾开胃、通利水道等法,达到宽胸理气,疏风化湿,调畅三焦的目的。杏仁、旋覆花、白蔻仁、薏苡仁等为赵老临床宣畅三焦的代表用药。

二、赵绍琴临证治法精髓------宣畅气机

    从上述赵老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临床治疗用药经验来看,无论其治疗温病病、湿热病,还是治疗内伤杂病,都十分重视宣畅气机。如治疗温病,谨遵“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凉血散血”之旨,就是步步注重宣畅气机,透邪散热。治疗湿热病强调“治湿热必先祛湿,祛湿当先化气,化气必当宣肺和畅达三焦”等原则,也是时时注意宣透,给湿热邪气以出路。治疗内伤杂病,善用“苦宣折热、疏调升降、宣畅三焦”之法,也充分说明其对宣畅气机的重视。因此可以说,“宣畅气机”是赵老治疗疾病的关键。继承赵老的学术思想,学习赵老的诊疗经验,就要继承和学习好这一临证治法精髓,无论对温热病、湿热病,还是内伤杂病,在治疗过程中,都要注重宣畅气机,该升的升,该降的降,该宣的宣,该通的通,如此则邪易去而体易安。

    三、验案举隅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赵绍琴医案)

杨某某,女,24岁。初诊日期:1985年1月14日。前日外感发热,体温38.3C,自觉微恶风寒,少汗,鼻塞流涕,咽红肿痛,微咳,头晕口干,两脉浮滑且数。

辨证:外有风热上犯,内有肺胃蕴热。

治法:治以辛凉,佐以苦甘。

1.1中药处方:内服汤药

(1)辛凉宣透风热外邪:薄荷3克(后下),连翘10克,荆芥6克,淡豆豉10克,辛夷花6克(后下),苍耳子10克,前胡6克。

(2)苦寒内解肺胃蕴热:炒山栀6克,黄芩6克。

(3)甘寒清热生津:芦根10克。

1.2外用喷剂:冰硼散吹喉。

经上述治疗,患者3日病愈。

按: 本组配方的整体作用为辛凉清解,既不偏于温散,也不过于寒凉,能达到很好的宣透肺卫、解表清热效果。方中不仅用了辛凉解表药薄荷和辛凉透热解毒药连翘,也用了辛温解表药荆芥、淡豆豉、辛夷花、苍耳子等,还用了苦寒清热解毒药山栀、黄芩,甘寒清热生津的芦根等,整体上来看,是清透兼顾,以透为主,正符合《内经》所谓“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的配合大法。另外,从本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来看,与一般风热表证稍有不同。其除见发热恶寒等卫表郁闭症状外,还有明显的咽红肿痛。而感冒后咽红肿痛明显,往往是平素即有肺胃蕴热。内有肺胃蕴热,最易招致外邪侵袭;而外邪侵袭,又易使肺胃蕴热加重,故一感冒即见明显的咽红肿痛。这实际上是外感兼有内热的病证,治疗这样的病证,如果仅仅解表,不清肺胃蕴热,则往往汗出表解而热不退,或虽热退而咽喉肿痛不除。故赵老治之,并非单纯解表,而是在解表剂中,加入了苦寒清热解毒的黄芩、山栀,以清泄肺胃而解毒利咽,此外还特意外用冰硼散吹喉,以加强局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效。

2.支气管哮喘(赵绍琴医案)

  张某某,女,56岁。初诊日期1983年11月7日。 哮喘十二年,秋季发作为甚,平素咳吐稀痰,发则喘憋痰多。近日哮喘发作,喘憋痰多。 舌苔白润,脉滑 。

   辨证:外寒引动肺内伏痰伏饮、肺气郁闭、痰饮内停。

治法:宣肃化痰为主,益气温中健脾为辅。

中药处方:下述药物随证加减,患者2周痊愈。

   (1)解表散寒,宣肺平喘,肃降痰饮:麻黄,细辛,桂枝,桔梗,杏仁,款冬花,前胡,冬瓜子,五味子等。

   (2)益气健脾,温中化饮:黄芪,白术,干姜,炙甘草,茯苓,半夏 。

    按:哮喘之作,尤其是哮喘日久之虚哮,往往与外邪引动肺内伏痰伏饮有关。而肺内伏痰伏饮,又不仅仅是肺本身的问题,往往与脾、肾有关。如脾虚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则易使体内津液聚而成痰,藏伏于肺,故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更有肾虚者,不能温化蒸腾水湿,则津液化而为饮,也易停聚于肺,若再受风寒等因素影响,触动伏痰伏饮,导致气道挛急狭窄,肺气宣降不利,则易哮喘发。故治疗哮喘,既要注意祛除诱发其发作的风寒等外邪,又要注意化除其内伏的痰饮。而化除痰饮,不仅需要宣通肺气,更需要注重健脾益肾。该患外感寒邪引动肺内伏痰伏饮、肺气郁闭不宣,喘咳为其标,脾阳虚不能温化痰饮为其本,故治以温散寒邪宣肺化痰为主,以健脾温中为辅。

3.肝硬化(赵绍琴医案)

程某某,男,47岁。初诊日期1983年10月31日。经超声波检查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腹水,脾脏肿大,腹壁静脉曲张,面色晦暗,食欲不振,偶流鼻血。脉象细弱,舌苔薄浮而黄,舌质红,二便如常。

辨证:气滞湿阻、热郁血瘀、肝肾阴虚。

    治法:疏肝理气,利尿化湿,清热利水,活血化瘀,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中药处方:下述药物随证加减2月,腹水消退,食欲佳,神清气爽。

(1)疏肝理气,醒脾消食:柴胡,黄芩,青皮, 川楝子,郁金,炒白术,佩兰,陈皮,木香,焦三仙,鸡内金,茯苓, 枳实。

(2)化痰利水,通降三焦:杏仁, 旋覆花,枇杷叶,莱菔子,竹茹,槟榔,大腹皮, 茯苓皮,冬瓜皮。

(3)清热化湿,活血凉血:蝉衣,僵蚕,莲子心,黄连,防风,防己,川芎,姜黄,赤芍,茜草,白头翁。

(4)滋养肝肾:党参,当归,白芍, 麦冬,五味子,沙参,生地,炙鳖甲,败龟板,生牡蛎,熟地, 黄精等。

     按:肝硬化腹水虽为久病,虚证居多,但要注意有余之症,即要注意虚证中往往夹有实症、热症,不可一味补益,而应及时泄热除邪,宣畅气机,疏通经络。本案肝硬化患者面色晦暗,脉象细弱等气阴不足的一面,又见腹水、脾脏肿大、腹壁静脉曲张等气血瘀滞、水湿内停的一面,可谓本虚标实之证,故治疗应在理气行水,活血软坚基础上,补益气阴。在肝硬化的治疗方面,赵老提出“郁”、“瘀”、“虚”是肝硬化的主要病理改变,以“郁”为其根本,故在治疗上,要以疏肝调郁为主要,强调要先治“郁”,再治“瘀”与“虚”。

4.慢性肾炎(赵绍琴医案)

  娄某某,女,43岁,初诊日期:1983年11月7日。患慢性肾炎四年有余,贫血,长期西药治疗,及中药益气养血补肾,每日大量进食肉蛋等高蛋白饮食,病情不断加重。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常有腰痛浮肿,化验血色素8克,尿液检查,尿蛋白+++,红细胞5~7个,夜寐梦多,心烦急躁,气短而喘。两脉弦滑略数,沉取濡软,舌苔白腻。

辨证:湿阻热郁,气血瘀滞,络伤精泄,气血亏虚。

治法:疏风化湿、凉血活血通络为主,健脾补虚为辅。饮食宜清淡,忌高蛋白饮食。

中药处方:下述药物随证加减治疗1年,患者病愈。

  (1)疏风化湿:荆芥炭,防风,防己,独活。

    (2)凉血活血通络:茜草,生地榆,赤芍,白头翁,片姜黄。

    (3)宣降三焦:杏仁,前胡,苏子,旋覆花,竹茹。

    (4)健脾补虚:黄芪,焦麦芽,焦三仙,茯苓,半夏,生白芍,熟地黄。

   按:赵老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的基本病机是热郁血分,治疗大法是凉血化瘀,并率先提出慢性肾病非虚论、慢性肾病忌食蛋白论、慢性肾病宜动不宜静论、慢性肾功能损害可逆论等一系列学术创新之说,合称为“慢性肾病新论”。此患病程已久,且见面色苍白,疲乏无力,气短而喘等虚弱之症,赵老并未简单地诊断为虚证而用补益之法,而是根据其夜寐梦多,心烦急躁,两脉弦滑略数,舌苔白腻等症,认为其内有湿阻热郁,致使气血瘀滞,血络受伤,精血外泄而致气血渐虚,故治疗不直接补益气血,而是先用荆芥炭、防风、防己、茜草、生地榆、杏仁等药,疏风化湿、凉血活血通络,以祛邪扶正。赵老临床祛湿善用荆芥、防风等所谓的风药,即取风能胜湿之意。 用荆芥炭者,意在减少其发汗解表之力,增加其收敛止血之功,以治疗尿蛋白及尿中有红细胞之症。防己既可祛风胜湿,更可利水消肿。茜草既可凉血止血,又可活血化瘀通络。生地榆重在凉血止血,善治大小便血证,但也有一定的活血作用。此处用生地榆而不用地榆炭者,即取其既可止血,又可活血之功,以避免单纯止血而留瘀之弊。用杏仁不在于止咳,而在于宣降肺气。肺气宣降正常,则外可以疏通卫表,使湿邪郁热透表而解;内可以通降胃肠,疏畅三焦水道,使体内邪热湿毒从大小便而去,以减轻肾脏负担。诸药合用,外透之,内清之,下导之,使湿浊除,郁热去,肾脏血络不再受伤而逐渐恢复,则肾病易愈,气血易复。

5.过敏性鼻炎(李刘坤医案)

    王某,男,37岁,初诊日期2013年4月28日。多年来身体发胖,有脂肪肝,过敏性鼻炎时常发作,今年春季发作更重,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特来求中医诊治。刻诊体重205斤,鼻塞鼻痒,喷嚏连连,清水样鼻涕常流,晨起及遇冷更甚,面目红赤,鼻头红赤更甚,身体困倦,舌淡红而胖,苔白,脉滑数。

    辨证:湿热痰浊壅阻于内,风寒之邪闭塞于外,肺失宣降。

    治法: 疏风散寒,宣降肺气,清化湿热痰浊。

    中药处方:下述药物辨证加减治疗3月余患者过敏性鼻炎痊愈。

(1)疏风散寒,宣肺化痰,通腑降浊:炙麻黄,牛蒡子, 薄荷,桔梗,杏仁,竹茹,芦根,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冬瓜子,炙杷叶,浙贝,射干,枳实,厚朴,生槟榔,决明子,生大黄。

(2)清化湿热:藿香,佩兰,桑叶, 菊花,银花,连翘,黄芩,知母,生石膏。

(3)补益脾肺:生黄芪, 炒苍术,陈皮, 茯苓,生薏仁,法半夏,白芍,五味子,太子参。

     按:过敏性鼻炎中医称为“鼻鼽”,临床主要表现为阵发性鼻塞鼻痒,流清水样鼻涕,喷嚏连连,有的伴有流泪、头痛等症。 一般多认为由脾肺肾虚而感受风寒所致,故治疗多以补虚为主,兼以发散风寒。而本案患者除鼻塞鼻痒,喷嚏流涕外,伴有面目红赤,舌淡红而胖,脉滑数等症,显然并非体虚感寒所致,而是湿热痰浊壅阻于内,风寒之邪闭塞于外,肺失宣降而起,故治疗不以补虚为主,而以清化湿热痰浊为主,兼以疏风散寒,使在内之湿热痰浊去,在表之风寒之邪除,肺气宣降复常,鼻塞鼻痒、喷嚏流涕等过敏症状自消。

6.痛风(李刘坤医案)

    赵某某,男,48岁,初诊日期2015年8月11日。十多年来,患高尿酸血症而痛风时作,且有过敏性鼻炎、中耳炎、手癣,经久不愈,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特来求中医诊治。刻诊尿酸高(449),双踝作痛,双手脱皮瘙痒严重,困倦嗜睡,双侧耳鸣,听力下降,时有鼻塞流涕,小便色黄,大便粘腻不爽,舌淡红而胖,苔白,脉濡数。

    辨证:湿热蕴蒸,壅阻表里,筋骨虚弱。

    治法:清利湿热,疏透表里,强筋壮骨。

    中药处方:下述药物辨证加减治疗3月余患者痛风病情控制。

(1)清利湿热:茯苓,猪苓,滑石,泽泻,白鲜皮,生薏仁,竹叶,石菖蒲,通草,黄连,地肤子,龙胆草,炒山梔。

(2)疏风透邪,通腑泄浊:苏叶,白芷,辛夷,苍耳子,决明子,生槟榔,生大黄。

(3)健脾燥湿,疏畅气机: 青皮,川楝子,郁金,太子参,党参,生黄芪,炒苍白术,陈皮,姜半夏, 枳实,厚朴,木香,桔梗,薤白,竹茹,旋覆花,瓜蒌皮。

(4)强壮筋骨:炙龟板,生龙牡(先煎),煅磁石(先煎),煅赭石(先煎)。

    按:该患者病症虽多,既有高尿酸血症而痛风时作,又有过敏性鼻炎、中耳炎、手癣而见手掌脱皮瘙痒,耳鸣鼻塞等症,但据其脉舌色症分析,均系湿热蕴蒸,壅阻表里,筋骨虚弱所致,故治以清利湿热,疏透表里,强筋壮骨之法,并注意饮食调养,使内外湿热祛除,筋骨强壮则不仅尿酸降至正常而痛风消除,且手掌脱皮瘙痒痊愈,鼻塞耳鸣等症也明显减轻。

7.脱发及白发(李刘坤医案)

    屠某某,女,51岁,初诊日期2014年9月7日。近年来,白发多,脱发多,且身体衰老明显,困倦乏力,头目不清,腰膝酸软。面色掌色暗浊,大便稀溏,胸胁不舒,舌淡,苔白,脉濡缓。

    辨证:气血不足,湿浊内阻。

    治法:益气养血,理气化湿。

    中药处方:下述药物辩证加减治疗2月,病情控制。

(1)益气养血:生黄芪,炒白术,党参,当归,川芎, 白芍,熟地,鸡血藤,丹参,制首乌,女贞子,旱莲草等 。

(2)理气化湿:郁金,竹茹,枳实,陈皮,泽泻,茯苓,生意米,通草 。

(3)补肾荣发:炙龟板,菟丝子,补骨脂,炒杜仲,川断,生龙骨,生牡蛎, 怀牛膝。

     按:该患者50岁左右即衰老明显,见困倦乏力,头目不清,腰膝酸软,白发及脱发多,面色掌色暗浊,大便稀溏,舌淡等症,显然系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脾虚湿停所致,故治以健脾胃,补气血,化湿浊,壮筋 骨之法,则很快获得明显效果,不仅体力精力及面色明显改善,而且头发增多,白发变黑。可见中药用之得法,即有很好的抗衰老功效。

8.习惯性便秘(李刘坤医案)

      张某某,女,60岁,初诊日期:2013年5月20日初诊。多年来大便秘结,刻诊患者体重84斤,身高163cm。面色萎黄,身体极度乏力,手足冷而多汗,大便干燥坚硬,不用泻药加开塞露则不能排便。脘腹胀满,嗳气食少,头晕心悸,入睡困难,舌淡而瘀暗,苔白,脉沉细无力。

    辨证:气虚而胃肠无力运行,血虚而肠腑失其濡润。

    治法:益气养血,润肠通便。饮食多吃带皮粮食及叶类蔬菜。

    中药处方: 下述药物随证加减治疗近2月,病情控制。

(1)益气养血活血:太子参,川芎;当归,白芍,熟地, 鸡血藤,丹参,桃仁,赤芍, 黄芪, 党参。

(2)理气降逆:郁金,乌药,佛手,青皮,杏仁,木香,旋覆花,陈皮,法半夏,枳实,厚朴。

(3)润肠通便:生地,麦冬,玄参,北沙参,火麻仁,柏子仁,肉苁蓉,生首乌,决明子,生槟榔,生大黄。

    按:老年人患习惯性便秘,其原因与年老体衰,气血不足有关,但并非唯一的原因,而许多老年人长期饮食精细、蔬菜不足,也是造成习惯性便秘的重要因素。本案患者的情况即是如此。因此,治疗此类病症,不仅需要药物补益气血,更要嘱其注重饮食调养,增加膳食纤维摄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9.耳鸣(宋志香医案)

Albe 男,38岁,西班牙国籍(英国工作),38岁,初诊日期:2016年5月28日。2月前从西班牙来到英国伦敦,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出现左耳鸣,声音如火车轰鸣,到西医医院就诊,被告之需手术治疗,且可能会遗留部分耳聋。患者惧怕手术,遂来伦敦宋氏医馆求助。自发病来,情绪抑郁,睡眠差,感乏力,小便频。舌诊:舌边尖红,可见气滞点;震位升发不足,兑位肃降不足;舌根白腻苔。脉诊:左关脉弦硬,右寸脉浮滑。

    辨证:肝郁气滞,痰热上扰清窍。

    治法:疏肝解郁, 透热肃痰, 袪瘀通窍。

    9.1 中医治疗:电针灸,拔罐,耳背静脉放血,每周一次治疗。

    (1) 疏肝解郁:合谷,太冲。

    (2) 透发心肝肺之郁火:背部大椎,肺俞,心俞,肝俞拔罐。

    (3) 通调三焦,引上焦之痰火下行,以济肾元:针灸百会,印堂,天突,亶中,中脘,

气海,关元。下丹田神灯。

(4)通耳窍之经络:耳门,听宫,听会,翼风。

   (5)袪淤通窍:耳背静脉点刺放血。

   (6)水火济济,安神助眠:脐针坎离卦。

    9.2 中药处方:下述中药浓缩粉,每周80克(每克中药浓缩粉相当7克原生药),每天2次口服,随证加减治疗2月,患者病愈。

   (1)疏肝解郁以通气:柴胡,香附,郁金。

   (2)养血活血以祛淤:当归,川芎,赤芍,丹参。

   (3)豁痰透热利三焦:石菖蒲,薄荷,菊花,黄连,栀子,竹茹。

   (4)补肾荣耳:巴戟天,熟地黄,泽泻。

    按: 患者工作压力大日久,肝郁气滞化火,肝火携脾之痰湿,上蒙耳窍致耳鸣。左肝郁不升,右肺不降,肺之痰火不能肃降至肾水,则痰火蒙蔽耳窍之症难以缓解,且导致相火不位,肾阳不足。膀胱气化无权,肾寒湿凝聚,患者出现肾阳虚的尿频乏力。故而针药并用,疏肝解郁,透热肃痰, 袪瘀通窍,补肾荣耳,患者病愈。

10.偏头痛(宋志香医案)

    Alax 男,20岁,英国人。初诊日期:2016年12月29日。近日由于学习压力大,心情不好,睡眠欠佳。1天来感受风寒,患者出现左偏头痛,左额头、左太阳穴,左枕部明显。左眼眶痛畏光,恶心。自服止痛片无效,疼痛难以忍受。舌尖红,苔白。脉弦紧。面部项背部散在痤疮疹 。

    辨证:外有风寒闭郁,内有肝郁化火, 灼伤脑窍。

    治法: 祛风寒透郁热,疏肝解郁,通络止痛。

    10.1中医治疗:立即电针灸,拔罐

(1)开寒闭透郁热,行淤祛痰:背部膀胱经痤疮疹拔血罐。

(2)疏肝解郁清胆热:合谷,太冲;外关,足临泣。

(3)引上焦之痰火下行,助心肾相交:印堂,天突,亶中,中脘,脐针离震坎卦,关元。

(4)祛风通络止痛:攒竹,丝竹空,太阳,听宫,翼风,风池。

     上述治疗一次结束,偏头痛症状消失90%。

10.2中药处方:下述中药浓缩粉3天量共计30克,每天10克热水冲服,偏头痛痊愈,未再复发。

    (1)透发郁热:荆芥3g, 薄荷6 g,竹叶6g, 菊花6g。

    (2)活络止痛:白芷3 g。

(3)祛风寒止痛:羌活2 g。

(4)疏肝解郁:柴胡2g,栀子2g

     按:患者心情不好,肝郁气滞,郁而化火,加之外感风寒闭郁卫气,郁火上扬于头面脑窍,出现偏头痛,眼眶痛畏光。肝郁,肝血不舒,肝之清阳不升,肺胃痰火不降,患者出现恶心;相火亦不能归位于肾水,摇动心神,睡眠不佳。通过对该患开闭透热,疏肝解郁,通络止痛,使气机宣畅,病去痛止。

  11胃息肉(宋志香医案)

    Jill 女,60岁,英国人,初诊日期:2016年6月16日。患者恶心烧心厌食心下痞满3年,感觉食物堆在胃里,不易下去。西医行胃镜检查显示胃息肉,食道裂孔疝。予口服兰索拉唑,无效。胖大舌,齿痕;舌红,水滑苔;舌震位瘀大,坤位萎小。左关脉弦,右关脉郁大。

    辨证:肝郁脾虚,湿热壅胃。

    治法:健脾气降胃浊为主,兼以疏肝解郁。

    中药处方:中药浓缩粉7天量共计约80克,每天2次开水冲服,随证加减用药5周,诸证消退。

   (1)升脾降胃,清热通腑祛湿:黄芪,白术,佩兰, 甘草,莱菔子,薏苡仁,半夏,枳实,芦根,生大黄,白花蛇草,半枝莲。

   (2)疏肝解郁:柴胡,川 楝 子 ,黄芩,栀子。

按:恶心厌食心下痞满3年,胖大舌,齿痕,舌质红,水滑苔(脾虚,湿热壅胃);舌震位大,坤位萎小(肝郁克脾)。左关脉弦(肝郁),右关脉郁大(胃气不降),中焦升降失调。患者脾虚胃降浊不利,湿热壅塞于胃,致痞满恶心。胃浊不降,则肝郁不升,肝郁克脾,加重胃病。故辩证为脾气虚胃不降浊湿热壅胃为主证;肝郁气滞为兼证。治予健脾气降胃浊为主,疏肝解郁为辅,使中焦气机升降协调,则胃浊去诸症消。

12.荨麻疹(宋志香医案)

    徐某,女,29岁,中国籍,初诊日期:2016年9月10日。2个月前,自觉受风后,脖子突然出现散在红色风疙瘩每个约7*7mm,瘙痒。西医查过敏原显示对树木过敏,诊断荨麻疹,予糖皮质激素软膏艾洛松外用,白天可缓解,但夜间再发。近10天来,荨麻疹加重,全身散在出现大的红色风团疹,剧烈瘙痒,艾洛松仅能缓解几分钟。夜间尤甚,难以入眠。烦躁,大便干燥。舌绛红,瘀点,苔黄。脉弦,双寸浮大数。

    辨证:风热袭表,肺气闭郁,阳明不降,血瘀风盛。

    治法:袪风止痒,宣透肺热,通降阳明;凉血化淤,补气固表。

    中药处方:下列中药共三付,煎煮每天一付,一天2次口服。同时取剩余中药水涂在皮疹上。病人3日痊愈。

(1)清透风热:薄荷10克,荆芥穗10克,藿香10克,竹叶10克,银花10克,紫花地丁10克。

(2)疏风止痒:白鲜皮15克,土槿皮5克,海风藤15克。

(3)活血凉血:丹参10克,赤芍15克。

(4)通腑解毒:枳实10克,苦参15克,生大黄5克(后下)。

(5)固表防风:生黄芪10克,防风10克。

    按:患者夏季受风后,脖子突然出现散在红色风疙瘩瘙痒难忍,风热相搏在肌表出现红色瘙痒风团疹,且疹无定处,双寸脉浮大数,舌苔黄。为风热袭表,肺气闭郁,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宣,阳明难降,导致大便不通。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血行风自灭。患者舌像显示多处瘀点,为血淤之像。血行艰涩,风邪难除。夜间气血入里,使卫表的气血相对不足,风热之邪更易袭表使风团疹加重。予袪风止痒,宣透表气,清热解毒,通降阳明,活血化淤,补气固表等治疗,患者迅速痊愈,未再反复。

四、总结

赵绍琴教授认为疾病多由邪气阻闭气机,人体气血循行障碍,内郁不宣,邪气不得泄越,蕴蓄于内引起。即“郁”是多种疾病病机的关键。所以治疗疾病宜善用解郁、疏利、宣泄等宣畅气机之法,以开散郁结,宣通其滞,调畅气血,通达营卫。他一生喜用升降散(白僵蚕、蝉蜕、广姜黄、生大黄)加减,寒温并用,升降相因,宣畅三焦,条达气血,使周身气血流畅,有利正气恢复,邪气外出,疗效卓著。在用药方面,赵老善用风药是其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所谓风药是指那些质轻气清具有疏解宣透作用的药物,如荆芥、防风、苏叶、白芷、独活等,其药皆具辛味,性平或性温,一般常用于发散表邪,而赵老则取其宣畅气机之功,广泛用于升阳、疏肝、解郁、疏卫、胜湿消肿、疏通经络、疏风止痒、助行药力等方面,均取得独特疗效。李刘坤、宋志香临证之时,运用赵老的经验,凡有气郁、血瘀、湿阻、痰壅、热结、火郁、食滞等实邪阻滞存在,必有针对性地用药去其邪阻,宣畅气机,同样取得良好效果。可见,“宣畅气机”是赵绍琴教授临床治法的精髓,体现的是排除障碍、宣展气机、畅通三焦,给邪气以出路的临证思想。无论是治疗温热病、湿热病还是内科杂病,只要在治疗的过程中,适时而合理地宣畅气机,就会对正气的恢复和邪气的祛除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