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律和说琴谱系列(二)——虞山派与虞山传谱(上)

 风吟楼 2020-03-28
虞山琴派

很多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能看过著名学者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在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也多次提及此书,一时间竟然成为了畅销书)。此书以“万历十五年”这样一个年代为线索,展开了一部大历史观视角下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朝政的紊乱、帝王的无奈、政教的分离、现实与理想的错位错综于那个躁动的时代。

于此同时,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心学”思潮也影响渐深,万历十二年(1584年),在王守仁逝世后五十四年,王守仁的牌位被放入孔庙,他与薛瑄、胡居仁、陈献章一起成为明朝从祀孔庙的四位学者。
皇权文化、士贵族文化、市井乡野文化、流氓文化、以及新思潮的碰撞与矛盾,使得社会风气正在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一部分士人开始选择了远离尘世,隐遁山水之间,于静谧飘逸的琴音之中,寻求世俗之外的玄远意境和孤高心气。古琴是与他们一起寄情于世外桃源的伙伴,为他们演绎出一片至善脱俗的唯美天地。

虞山琴派,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与繁荣、死亡与新生交替的嘉靖、万历时期诞生了。

虞山琴派发轫于苏州常熟、太仓一代,以严天池(1547-1625,名瀓,字道澈)、徐上瀛(约1582—1662,别名青山,号石泛山人)为代表。很多朋友都知道《谿(溪)山琴况》吧,正是徐上瀛的著述。虞山琴派被誉为“黜俗归雅,中流砥柱”,在浙派之后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于后世琴界影响深远。

严天池像

徐上瀛青山琴谱(录有溪山琴况)

虞山派在其琴学传承上,渊源有序。从琴曲风格来看,可追溯到唐初的“吴声清婉”,近则继承了宋明之际“浙派徐门”的琴学传统,其间又受到明代宫廷琴谱和吴地民间音乐的影响。在审美上,虞山琴派倡导的清淡和雅、博大和平之琴风,与围巾嵇康、宋代崔遵度等琴乐审美风格可谓一脉相承。

虞山琴派师承如下:

(摘自章华英老师《古琴》)


严天池其人

说起严天池,还是个官二代。他的爸爸严讷是嘉靖二十年(1541)的进士,翰林学士,后来又做了官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在严讷中进士6年后,有了小天池。

有了这层关系,严天池自小的生活则不乏光环笼罩又任性自如。严天池活了79岁,除了58岁时去福建邵武做了3年知府,其一生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享受生活并精进古琴上。他追求适意、闲雅、恬淡的生活,注入登山临水,谈禅问道,赏花品茗,抚琴作画,饮酒赋诗。他的好友薛志学这样评价他“绝不闻户外嚣音,自翰墨外,辄取古琴,焚香一弄,悠然自得……间尝坐听,不觉竞心顿消,洋洋乎道澈之和平袭人”(见松《弦馆琴谱》薛志学序)。

他一生为古琴主要做了三件事情:
1.组织“琴川社”,创立虞山琴派;
2.编订《松弦馆琴谱》;
3.立主“轻微淡远”琴风,摒弃琴歌之风;

今严天池墓

1936年五月,琴家谒墓留影

松弦馆琴谱(四库全书中唯一录入的明代琴谱)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