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其所是,非我所愿”,从心理咨询个案看如何提升立体思维水平

 王明鹏 2020-03-29


咨询个案回顾

某高中住校生,一月前突然不愿和同学说话,且慢慢感觉不舒服,发展到不敢接触陌生人,无法上学,回家休息。自述与家人一起不害怕,自己出门或者遇到陌生人感到“不舒服”,恐惧害怕担心。本人迫切希望恢复正常,返校学习。

咨询提问如下:

可以帮助什么?身体检查结果如何?了解心理咨询吗?什么是心理问题与心理现象?

目前症状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当下感受如何,有何想法?

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确定咨询目标?介绍合理情绪疗法是什么?介绍系统脱敏法是什么?介绍两个辅助技术?

咨询结束时候,询问现在感受如何?简要回顾情况?问可以坚持作业不?

咨询结束后随访得知,个案没有及时完成作业,也几乎没有进行许诺的脱敏训练,个案脱落,没再继续联系咨询,属于典型的“一次性咨询”。

心理咨询感想及反思

总体还有章法,表现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了具体化,深入化,多次问感受细节,诱因细节。

二是如同讲课,认知重建步步进逼,有效果。

三是及时询问确定咨询目标,讨论了“症状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四是认知与行为疗法配合。认知重建为接受恐惧,主动贴标签,设置系统脱敏恐惧等级。

然而关键失误也很明显:

一是具体化技术使用不够韧性,委婉不够。比如求助者自认为认知不合理,没有追问不合理认知是什么,没有深入问出不合理认知所在。

可能之一是不应该恐惧却恐惧,这是心理冲突,是表面症状下的核心。

二是关键有效提问技术不够,比如没有询问求助者自我处理方式有哪些?以前有效例外方式有什么,没有提问这个,失去了求异思维的再次植入可能。

三是诊断出现严重错误,不应该,这是比较明显的人际交往恐惧,一度思维定式为场所恐惧。

四是没有使用好求助者家庭系统支持。如果坚持按照行为疗法咨询,必须坚持家人做好配合。

五是其他。

对照咨询个案检视思维

无论是这个心理咨询个案,还是日常工作生活遇到问题,都会不自觉采用习惯化思维方式处理。

按照《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7版)说法,问题解决包括四部分,“辨识问题”“选择策略”“问题解决中的障碍”“判断与决策”,这是作为思维和智力章节的核心部分,围绕回答的问题就是:“善于思考的人都具有哪些能力?”

津巴多教授给出的答案是,“善于思考的人不仅掌握了被称为算法和启发式的有效思考策略,还知道如何规避在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时会遇到的障碍。”

比如工作中安排某项任务时候,我们会考虑时效要求、质量要求、投资限额等,也要思考必须遵循的工作规程,过往类似任务等,如何推进任务顺利进行,且一定思考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对策略。

须知,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出现问题才是正常的,总是没有问题反而是不正常的。

常规具体工作中,就“选择策略”而言,选用了“规程”作为“算法”,“类似任务”作为“启发式策略”,也就是寻找类比,还有目标分解,以及逆推等。

作为心理咨询个案,则不是这么容易,因为更多工作发生在人的“主观世界”,算法几乎用不上,启发式策略更加关键。


对照立体思维检视与启发

这里说的立体思维包括横向思维、纵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属于宽、深、高的“三位一体”。

对照本个案以及上面津巴多心理学问题解决要点,大概得出以下几点启发:

一是习惯化的惯性思维是纵向思维,即症状——原因——目的——对策,可以说这是写文章、做演讲、干工作适应性的,也是解决问题三步曲,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不过心理咨询不是这么简单的程序化,不是所谓“算法”程序或者公式决定的,因为心理是主观感受。

二是多作横向思维训练,没有人是孤岛,人是社会动物,心理问题是关系问题的产物。

借助“启发式”策略,有意识考虑逆推、类比、分解目标这三种方式,事实上心理咨询就是目标非常明确的,完全可以倒推出来合适的解决方式,类比则是借助曾经乃至他人经验,分解目标视作欲望与需要的步骤化、过程化,循序渐进,不着急。

是觉察批判性思维意义,看到症状问题和人际关系,讨论可能原因与动机目的,倒叙解决问题,方法就在例外中,一小步法则,这些都是思路与技术,重要之道在于要看到求助者当下需要。

我们不能自以为是,不是在演讲,也不是说单口相声,而是在为求助者服务。服务,就是随着服务对象起舞,把对方需要进行恰当启发引导,从而同步共鸣,看人家“脸色”行事,察言观色会意,而非照本宣科,灌输理论。

“如其所是,非我所愿”,按照求助者的需要去反应,也就是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所在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