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踏平欧洲的蒙古铁骑,为何不敌朱元璋的农民军?

 灯下悦读 2020-03-29

作者:逆北

蒙古人为什么打不过朱元璋,笔者认为这一问题是存在很大漏洞的。首先,朱元璋在崛起的过程中,他的敌人除了陈友谅、张士诚之外,便是元朝政府。而元朝政府虽然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可是也有不少色目人与汉人精英参与其治理。

因此,与其说蒙古人打不过朱元璋,不如说是元朝政府为什么打不过以朱元璋为首的政治集团。

那么这里我们就要说道说道了。元王朝虽然享国不到百年,但体量庞大,朱元璋想要推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可为什么偏偏倒的那么快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元政府对地方驾驭不力。

大明开国后,有一天,朱元璋跟臣子聊天,当聊到前朝衰亡的原因时,朱元璋认为元朝管理宽松,才导致了亡国,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举个例子,1279年忽必烈南下灭宋时,他的军团人数在20万左右,其中蒙古本部骑兵和色目人总共不到五万,汉军则占到了其总数的四分之三。而统一全国后,忽必烈也没有巩固地盘,而是实行了大规模的战略收缩。

蒙古本部人马与汉军中的精锐,大体上被集中到了长江下游与大都附近。在这之后,为了应对窝阔台和察合台汗国联军讨伐的挑战,忽必烈更是将大量主力派往大漠深处驻扎。

而其他地区,仅被安置以以少量的汉军(他们的战力也因和平时期的到来而衰退)。所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红巾军起来造反后,反抗最积极的是地方上的民团(比如朱元璋口中的“奇男子”扩廓帖木儿),却不是元政府的军队。

当然了,光说军队数量有限,显然也是难以服众的。除了大部分地方驻军数量有限外,对地方的行政管辖,元政府也有些力不从心。

例如,他们给地方派驻蒙古人担任的达鲁花赤掌印官,而其他辅助管理的职位,却大部分要依靠汉人来管理,许多蒙古人不识汉字,也乐得清闲,这便在很大程度上架空了达鲁花赤的权威。因此,元政府对地方控制不力,是朱元璋得以“革命”成功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元政府内讧,错失翻盘良机。

朱元璋扫平应天府周围的元政府残余力量后,他的三个敌人很快浮出了水面,一个是从长江中游杀奔而来的陈友谅,一个是盘踞苏州的张士诚,还有一个是力量最弱的方国珍。他们对朱元璋地盘的进扰,牵制住了他北顾的精力,换句话说,如果这时候元政府发动对朱元璋的突袭,谁笑到最后还不一定。

但是,此时的元政府也有自己的闹心事。由于长期处于和平状态,元顺帝在中原的军队已是腐朽不堪,不敷为用。红巾军抓住机会频频出击,大有席卷幽云之势。

为了缓解压力,元政府不得不倚重于地方的民军与借乱局拥兵自重的将领。其中能力较为突出的,便是扩廓帖木儿、张良臣和李思齐。

(扩廓帖木儿)

这三人果然不负所望,他们虽然借平乱跟元顺帝漫天要价,但也重创了面前的红巾军。红巾军的溃败给三人扩大势力提供了空间,但也让他们为争夺这空间而撕破了脸。元顺帝一看有机可乘,也打算借三人内斗来加强中央权力。结果,当朱元璋在鄱阳湖水战中击败陈友谅时,扩廓等还在为一点地盘纠缠不清。

朱自然不会给他们喘息的时机,陈友谅等相继覆灭后,徐达的大军立即渡过淮河,直扑大都。元顺帝这时候再想呼唤支持,但已没有了威信。在明军摧枯拉朽的攻势下,三人各自为战,纷纷败北,朱元璋入主中原,也就成为了定局。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

第三,内陆城镇的防御束缚住了元军的机动性。

元朝军队当初之所以能如入无人之境,是因为其拥有大量机动作战的骑兵。一名战士最少有三匹马,来回换乘,而且又擅于骑射,所以集中起来总能给对手致命一击。

但是,为了同明军争夺内陆的城镇,蒙古骑兵不得不去承担他们并不擅长的守城战斗。明军发现元军的骑兵拥塞在狭窄的街巷中,立即集中火铳齐射,元人战马受惊,阵型大乱。明军的重装步兵趁势突入,杀得其人仰马翻。所以城镇间的战斗让元军吃了不少亏,这也是朱元璋得以打败元政府的重要原因。

不过,当蒙古骑兵放弃了城市,退入了人迹罕至的大漠后,他们机动作战的优势立即释放了出来。徐达和李文忠等企图远征和林(今乌兰巴托),彻底击垮北元。结果,长距离的行军让各部疏于联系,且都暴露在了空旷地带。

蒙古骑兵利用自己对地形的了解,从两翼包抄,打死打伤明军无数,这也让朱元璋痛苦万分,从此边防重心由进攻转入防御。所以说,朱元璋的胜利离不开“地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