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遗产之玻利维亚篇(7个)

 乐乐龙饲养员 2020-03-29

Bolivia

玻利维亚 世界遗产分布图

1波托西城(1987

2奇基托斯耶稣会传教区(1990

3苏克雷古城(1991

4萨迈帕塔考古遗址(1998

5挪尔·肯普夫墨卡多国家公园(2000

6蒂瓦纳科文化的精神和政治中心(2000

7印加路网(2014


1   玻利维亚波托西城(1987

City of Potosí

波托西城,位于安第斯山脉赛罗里科山下,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建于公元1546年,现为玻利维亚国波托西省的首府,城市保存了大量完好的殖民时代建筑,是欧洲基督教艺术在南美洲地区的具体展现,也因有丰富的矿藏,是一个著名矿都。

16世纪,波托西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复合体,其矿物开采依赖一系列水力工厂。遗址由工业遗址塞雷里科组成,水由复杂的引水系统和人造湖提供,这座殖民城拥有卡萨德拉莫内达、圣洛伦佐教堂、贵族住宅和工人居住区。

玻利维亚位于南美洲中部。东北与巴西为界,东南毗邻巴拉圭,南邻阿根廷,西南邻智利,西接秘鲁。属温带气候。东部和东北部大部分为亚马孙河冲积平原,约占全国面积的60%。玻利维亚是南美的一个内陆高原国,首都为苏克雷,但政府和议会所在地为拉巴斯,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因此,拉巴斯被看成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首都”。中部为山谷地区,属安第斯山东麓,农业发达,许多重要城市集中于此;西部为玻利维亚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主要河流有贝尼河、马莫雷河和圣米格尔河。与秘鲁交界线上有的的喀喀湖,海拔3812米,为世界最高的大淡水湖,可终年通航,是两国的交通要道和南美洲古文化的发祥地。东部和中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向西部山地过渡到亚热带气候,内陆高原为山地气候。占全国总面积一半以上的玻利维亚高原,地势平缓,海拔基本在1500米以下,最低处只有300米左右。高原基本为热带草原性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冬季干旱,而夏季则为雨季,降水较多。波托西城位于高原中部,其冬夏与北半球相反,每年12月底到3月底为夏季,6月底到9月底为冬季。玻利维亚总体降雨丰富,且时常会有阵雨,但少有连绵雨季。其冬季平均气温为13℃左右,夏季平均气温为29℃左右。

矿业城市波托西Potosi)位于安第斯山脉赛罗里科山的下方,赛罗里科山自南面俯瞰着这座城市。波托西海拔4000米,建于公元1546年,历史上以采矿业闻名,为波托西省的首府。附近有丰富的矿藏,盛产铅、锡、铜,是一个著名矿都。在16世纪,波托西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城市,拥有复杂的工业体系。提炼银矿的需要使得这里出现了许多水力矿场。复杂的引水渠和人造湖系统为该城提供水源,从事银矿提炼。波托西有过辉煌时期,1611年的一次人口普查显示,当时波托西有16万居民,是当时美洲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自从被发现后,从15421545年间,作为新大陆最重要的银矿之一,波托西经历了快速成长。当时,今天作为玻利维亚领土的这块土地从1538年开始被西班牙殖民当局统治;1543年它并入秘鲁总督管辖的范围。1545年,西班牙殖民者在这里的塞罗里科山上发现了银矿,于是大肆开采,波托西城也由此建立。1572年,代国王弗朗西斯科·德·托莱多结束了矿山的第一个混乱的开采热潮,引入新的工艺过程进行开采,建立称为“米塔(mita)”的压榨印第安人的制度。波托西的城市和其矿山经历了极繁荣阶段。1580左右,当矿山的生产基本完善的时候,产业基础设施已经达到了22条尾矿坝和大约100台轧碎机。这是波托西一直持续到17世纪的全盛时期的开始。在南美洲,这座城市兴旺发达带动了远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利马等港口城市的发展。波托西矿山也在欧洲的经济扮演了关键的角色。1617世纪是波托西城的全盛时期。富饶的银矿储量让波托西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之一。波托西皇家铸币厂就是在16世纪中后期建立的。当时铸币厂把铸造好的一部分钱币运往西班牙,另一部分则供当地居民使用。18世纪时,铸币厂曾经进行过一次扩建和翻修。冶炼、延展、模压等一整套工艺都得到了充实和改进,大大提高了铸币质量和铸造能力。19世纪中期,随着银矿因过度开采而枯竭、银价下跌,波托西的经济状况也开始走下坡路。铸币厂最终停产。现在,铸币厂已经变成了博物馆。在近200间展厅里,不仅展示着铸币厂的厂史资料和各个时期的钱币,还有铸造钱币和给钱币称重所用的工具以及各个时期不同的铸币方法。

古城的宗教建筑众多,有格拉卡教堂、胡安·巴蒂斯塔教堂、多卡尔莫教堂、内维斯教堂、圣本托教堂等。这些教堂均建于公元十六到十八世纪,内部装饰华丽,绘画精美,表现了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古城靠近大海,地势较高,对防守非常有利,同外部联系也非常方便。古城内的主建筑之间相互连接;街道曲曲折折,随地形变化而自然起伏;由此而在街道汇合处和教堂前的空地上形成众多的小广场。古老的建筑群掩映在繁密的棕榈树之中,让这座城市愈发显得婀娜多姿。波托西城内最有名的宗教建筑是主教教堂,它包括三座大殿。格拉卡教堂是十六到十七世纪兴建的,胡安·巴蒂斯塔教堂是十七世纪建造的,内维斯教堂、多卡尔莫教堂和圣本托教堂都是18世纪修建的。这些教堂的相同点是内部装饰豪华壮丽,绘画精美,具有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这是欧洲基督教艺术在南美洲地区的具体展现。

波托西由5个水库以及其大坝,一处皇家矿山,大约5,000处其他的矿山和城市本身组成。城市保存了大量完好的殖民时代建筑,从中央广场引出若干狭窄而弯曲的街道,周围屹立殖民时期的政府大院、市政厅、造币厂和大教堂。城中还有卡萨德拉莫内达集镇、圣洛伦佐教堂、贵族住宅区和工人居住区等遗迹。从1572年以后,城市根据“印第斯法”规划和发展,其中围绕中心广场的街道格栅尤其有规则。中心广场的建筑是巴洛克式和马提斯式的混合风格。大教堂还有很多的其他的纪念碑在18世纪被重建。造币厂也在18世纪重建,内有南亚美利加洲最大的城市纪念碑。洛伦佐大教堂在1548年建成,是波托西的最古老的马提斯式的建筑作品。环绕城市的14个分区是1个印第安居住区。

波托西是现代重要银矿山中的最优秀例子。它广泛传播了受印第安文化影响的巴洛克式和马提斯式的建筑风格,对安第斯山中部地区的建筑风格和纪念碑艺术发挥着持久的影响。全部生产设备与水坝、沟渠、选矿中心和干燥窑都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社会结构也同样好好地保存下来“波托西和全世界一件要事有直接和原始的联系:16世纪,因进口塞维利亚宝贵的金属,西班牙的货币大量涌入,引起经济上的变化。

1   玻利维亚波托西城7

1   玻利维亚波托西城4

1   玻利维亚波托西城5

1   玻利维亚波托西城9

1   玻利维亚波托西城12

1   玻利维亚波托西城14

1   玻利维亚波托西城10

1   玻利维亚波托西城15

1   玻利维亚波托西城13

1   玻利维亚波托西城11

1   玻利维亚波托西城16

1   玻利维亚波托西城18

1   玻利维亚波托西城17


2   玻利维亚奇基托斯耶稣会传教区(1990

Jesuit Missions of the Chiquitos

在巴拉圭创建传道会的耶酥教会的会员,在饱经了探险生旅之后,继续创建了这些传道会。圣弗朗西斯科哈维尔是于1669年被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建筑物,其余的建筑物均是在18世纪相继建造而成。这块受到特殊保护的领域只允许当地土著人口的出入,因此也只有当地人才有权享受到大规模的政治和宗教独立运动。这些传道会的存在独一无二地证明了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意义重大的有关社会文化方面的进步。

由于受到16世纪哲学家关于“理想城市”观念的影响,耶稣会的一些教士于16961760年间建立了六个当地基督教徒聚落,其建筑风格完美地融合了天主教建筑和当地传统。现存的六处遗址分别是圣弗朗西斯科哈维尔(San Francisco Javier)、康塞普西翁(Concepción)、圣阿尼娅(Santa Ana)、圣米格尔(Santa Ana)、圣拉斐尔(San Rafael)和圣霍斯(San José),共同构成了前奇基托斯地区活的遗产。

2   玻利维亚奇基托斯耶稣会传教区1

2   玻利维亚奇基托斯耶稣会传教区14

2   玻利维亚奇基托斯耶稣会传教区12

2   玻利维亚奇基托斯耶稣会传教区6

2   玻利维亚奇基托斯耶稣会传教区25

2   玻利维亚奇基托斯耶稣会传教区15

2   玻利维亚奇基托斯耶稣会传教区30

2   玻利维亚奇基托斯耶稣会传教区29

2   玻利维亚奇基托斯耶稣会传教区28

2   玻利维亚奇基托斯耶稣会传教区31

2   玻利维亚奇基托斯耶稣会传教区24

2   玻利维亚奇基托斯耶稣会传教区25

2   玻利维亚奇基托斯耶稣会传教区23

2   玻利维亚奇基托斯耶稣会传教区21

2   玻利维亚奇基托斯耶稣会传教区17

2   玻利维亚奇基托斯耶稣会传教区27

2   玻利维亚奇基托斯耶稣会传教区22


3   玻利维亚苏克雷古城(1991

Historic City of Sucre

玻利维亚第一个首都苏克雷城是16世纪上半叶由西班牙人建立的。当地保存完好的一些16世纪宗教建筑,例如圣洛伦佐教堂(San Lázaro)、圣弗朗西斯科教堂(San Francisco)和圣多明戈教堂(Santo Domingo),都体现了当地建筑特色和欧洲外来建筑风格的融合。

苏克雷创建于公元1538年,位于安第斯山脉的东部,整个苏克雷城横贯于一个宽度为2800米的山谷中,并且位于海平线上。它被两座山峰所包容,一个是斯开斯卡山,另外一个是群克拉山。

1538年,彼扎罗建立了整个地区的政权,从那时起,苏克雷城的前身拉普拉塔开始创建。1554年,苏克雷城的第一座教堂,拉扎罗教堂建成。拉普拉塔成为主教所在地并取得城市的地位是在1533年,1561年开始建设首府大教堂。1561年,拉普拉塔成为夏卡斯朝拜者的圣地的首府,统治着秘鲁北部,即现在的玻利维亚,它附属于利马总督,在成为里奥·德·拉普拉塔的总督前,利马总督控制了整个玻利维亚、奇利和巴拉圭。

大量的教堂、修道院的建立,使拉普拉塔成为文化的中心,在1624年教士们建立了圣佛朗西斯-维泽而大学,并且于1776年创建了著名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拉普拉塔在1545年到1560年间与繁荣的矿城波多斯紧密相连,其水银矿的繁荣与发展推动了整个欧洲的经济。在1825年,苏克雷将军在阿加库乔的胜利导致了玻利维亚的独立,新的政权以解放者玻利维亚的名字命名,并且维多利亚将军将首都命名为苏克雷。

苏克雷城建筑在一个开放、通畅的直角格中,城市的历史中心是一个巨大的广场,名为“Plata del 25 de Mayo”。其他较小的广场、花园和绿地使得整个城市的人文与充满绿色的环境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由几大宗教团体创建的众多的塔和钟楼在安第斯地形中建筑了一道优美的风景线,这些可以上溯至西班牙初期(在16世纪)的建筑与后来的纪念碑相结合,共同形成了多样的风格。如: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混合式,新古典主义和古典主义。从正面来看,它们通常是白色的,并且用砖角、阳台、铸铁的花格图案和木制的百叶窗。它是建筑上融合了拉丁美洲当地风格和从西班牙引入的外来风格的成功的,保存完好的示例,是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

大量的教堂、修道院的建立,使拉普拉塔成为文化的中心,在1624年教士们建立了圣佛朗西斯-维泽而大学,并且于1776年创建了著名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拉普拉塔在1545年到1560年间与繁荣的矿城波多斯紧密相连,其水银矿的繁荣与发展推动了整个欧洲的经济。在1825年,苏克雷将军在阿加库乔的胜利导致了玻利维亚的独立,新的政权以解放者玻利维亚的名字命名,并且维多利亚将军将首都命名为苏克雷。

苏克雷城建筑在一个开放、通畅的直角格中,城市的历史中心是一个巨大的广场,名为“Plata del 25 de Mayo”。其他较小的广场、花园和绿地使得整个城市的人文与充满绿色的环境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由几大宗教团体创建的众多的塔和钟楼在安第斯地形中建筑了一道优美的风景线,这些可以上溯至西班牙初期(在16世纪)的建筑与后来的纪念碑相结合,共同形成了多样的风格。如: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混合式,新古典主义和古典主义。从正面来看,它们通常是白色的,并且用砖角、阳台、铸铁的花格图案和木制的百叶窗。它是建筑上融合了拉丁美洲当地风格和从西班牙引入的外来风格的成功的,保存完好的示例,是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

3   玻利维亚苏克雷古城9

3   玻利维亚苏克雷古城8

3   玻利维亚苏克雷古城5

3   玻利维亚苏克雷古城14

3   玻利维亚苏克雷古城10

3   玻利维亚苏克雷古城11

3   玻利维亚苏克雷古城6

3   玻利维亚苏克雷古城13

3   玻利维亚苏克雷古城15


4   玻利维亚萨迈帕塔考古遗址(1998

Fuerte de Samaipata

萨迈帕塔考古遗址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一座小山丘,山上有许多雕刻,被认为是14世纪到16世纪当地古镇举行仪式的中心;另一部分位于小山丘南面,是当时的行政和住宅区。一块巨型雕刻石块占据了小镇下方的大部分面积,是古拉丁美洲文化传统和信仰的唯一见证,在美洲再无可与之媲美之石刻。

这个遗址早在公元300年就被Mojocoyas文化的人们占用,并用作仪式和住宅中心,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人们开始了对这块巨石的塑造工作。印加人在14世纪占领了它,使其成为省会。挖掘发现的特征证实了这一点 - 一个巨大的中央广场周围有巨大的公共建筑和相邻的农业山坡梯田 - 这是这种类型的印加人定居点的特征。1520年代,它成为了抵御查科地区好战的奇里瓜诺人入侵的堡垒。这个吸引印加人前来的遗址的战略位置也得到了后来西班牙人的承认。波托西的Cerro Rico的银矿于1545年开始挖掘,Samaipata的殖民地定居点成为从亚松森、科恰班巴、波托西和圣克鲁斯到高地安第斯山脉的殖民地中心如拉普拉塔(现代苏克雷)的重要高速公路。随着新城镇SamaipataValle de la Purificacion的建立,这个古老的定居点不再具有军事上的重要性,被遗弃了。

礼仪中心由一块巨大的红色砂岩构成,长220米,宽约60米,完全雕刻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几何形状、壁龛、运河、宗教意义重大的船只。这座纪念碑俯视着下面的城镇,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安第斯山脉和亚马逊地区规模最大的仪式建筑之一,是水力使用的证明,在净化和生育仪式中,对神灵和实体的崇拜在自然界中表现为神圣的动物。它是前西班牙传统和信仰的独特见证,在美洲没有任何地方可以与之媲美。西侧的雕刻包括两个圆形底座上的猫科动物,这是整个遗址中唯一的高浮雕雕刻。印加时期的一堵石墙的遗迹切割了许多雕刻品,表明印加时代之前。这包括两个并行的通道,在它们之间和旁边有一些较小的通道以z字形切割,这就产生了这个特性的本地名称“爱尔福厄特”。它由一个深切割的圆组成,在其墙壁上切割有三角形和矩形壁龛。再向东是一个可能代表猫科动物头部的结构。岩石南面的大部分表面最初由一系列至少五个寺庙或避难所所占据,只有墙上的壁龛能保存下来。发掘发现了印加和前印加时期的遗迹,因此这里被称为三种文化的广场。殖民时期的房子,只有幸存下来的石墙,是典型的阿拉伯-安达卢西亚风格,有一个中央开放的庭院。行政和政治部门位于岩石南部的一系列三个人工平台上。它由一系列与不同时期的文化聚居区相对应的建筑结构组成:“Ajllahuasi”或所选择的房屋 - 女性住房,其作用是制作印加的衣服,以及在仪式中牺牲作为印加的妻子,Kallanka用于军事用途,“Court”或商业区域用于交换产品,“Tambo”区域提供武器,衣物和器具,不那么复杂的农业作物和居民区用于监测。

在最早的记载中,萨迈帕塔就以其广泛分布的红砂岩而扬名。岩石上雕刻着许多别具特色的图画,有运河、盆地,也有楼梯和座椅。这些雕刻画中,两条并列分布的小运河最引人注意:它们沿着一条由东至西的直线相互交错,分布于三条呈菱形的雕刻线之内。在岩石的最东面部分,人们还可以辨认出两个猫科类动物的画像,它们可能是美洲狮,或美洲虎。此外,顺着岩石的南北侧方向,还分布着许多壁龛,而且每一个壁龛的空间都很大,足以容得下一个成年男人。在印加时代,人们猜想这些壁龛能组成一座庙宇。19921994/95年间,受玻利维亚国家考古协会(INAR)的邀请,波恩大学人类学学院的一组科研人员在艾伯特的带领下,在这处遗址上展开了考古挖掘工作。他们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精确的测绘了这里的岩石及其周围的环境和构造,并在这块上面生长着浓密的半热带植物的岩石下方,发现了一个考古建筑群。萨迈帕塔考古遗址中,清晰的揭示了印加人举行仪式的中心所在地以及从高原上和东部低地地区迁徙过来的早期居民的住宅遗址。印加人的庙宇遭受摧毁后,西班牙人在岩石的南面建立了一个庭院,作为他们抵御来自苏格兰低地的要塞。"爱尔福厄特"这个词很可能就是来源于这个时期。印加帝国还进一步向东扩展,例如,在萨迈帕塔东南大约60公里处,人们发现了一个印加据点,被称之为"福塔雷萨" "La Fortaleza")。它坐落于一个高原上,是迄今为止所知的印加帝国最东面的占据点。

4   玻利维亚萨迈帕塔考古遗址8

4   玻利维亚萨迈帕塔考古遗址3

4   玻利维亚萨迈帕塔考古遗址6

4   玻利维亚萨迈帕塔考古遗址10

4   玻利维亚萨迈帕塔考古遗址5

4   玻利维亚萨迈帕塔考古遗址1


5   玻利维亚挪尔·肯普夫墨卡多国家公园(2000

Noel Kempff Mercado National Park

挪尔·肯普夫墨卡多国家公园(占地1 523 000公顷)是亚马逊盆地最大和保护最为完好的公园之一,海拔高度从200米到近1000米。该公园有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栖息地,包括赛拉多(Cerrado)大草原、森林和亚马逊高地常青林。肯普夫国家公园展示了距今10多亿年前到寒武纪之间的自然进化历程,据估计,公园内生存有约4000种植物、600多种鸟类和许多世界上濒危的脊椎动物。

5   玻利维亚挪尔·肯普夫墨卡多国家公园1

5   玻利维亚挪尔·肯普夫墨卡多国家公园4

5   玻利维亚挪尔·肯普夫墨卡多国家公园2

5   玻利维亚挪尔·肯普夫墨卡多国家公园3


6   玻利维亚蒂瓦纳科文化的精神和政治中心(2000

Tiwanaku: Spiritual and Political Centre of the Tiwanaku Culture

蒂瓦纳科是玻利维亚印第安古文化遗址,位于的的喀喀湖以南约20公里处,海拔3500米。蒂瓦纳科在古印第安语中是“创世中心”之意。公元400年玻利维亚人在的的喀喀湖边建造了这座古城,很快居民聚居中心就繁荣发展起来,成为一座繁忙的城市,修建了许多梯形金字塔、法庭和城市中心建筑,大批宗教建筑、绘画雕刻以及高度发展的古印第安文化都集中在此,5世纪到9世纪为鼎盛时期。

蒂瓦纳科城(Tiwanaku)是古拉丁美洲印第安王国的首都,当时这一强大的帝国统治了南安第斯山脉及之外的广阔地区。公元500年至900年间,蒂瓦纳科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一地区的文明与美洲其他地方的古拉丁美洲帝国文明有所不同,其历史遗迹证明了这一文明在文化和政治上的重要性。

遗址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阿卡帕纳金字塔,这是遗址中最长的建筑。二是大卡拉萨萨亚神庙,它是蒂瓦纳科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三是“太阳门”,是该遗址中最著名的古迹,用一整块巨大的安山岩雕凿而成,门框的上下左右均布满了轮廓清晰、刀法雄健的石雕神像和各种花纹图案,门上端正中部分有一个维拉科查太阳神像的浮雕。太阳门上的雕饰最集中地反映了蒂瓦纳科文化的艺术特色。第四部分是位于一座巨大的庭院中央的石墓宫地墓。

考古学家对这一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上,蒂瓦纳科遗址的梯形金字塔和城墙上还紧密排列着大量的雕刻十分精美的石头。据估计,曾经有3万到4万人口居住在往日这座生机勃勃的古城内外。但不幸的是,现代人类对蒂瓦纳科古城当时的手工业、食品贮藏系统、美洲驼队和蒂瓦纳科人创造的蒂瓦纳科式捕鱼法所知甚少。

有考古学家描述蒂瓦纳科古城中心和城周围的壕沟更象是为仪式庆典服务的,而不是用于战争中的进攻防御。而且由于常年降雨量很达,壕沟还起到了将雨水分流到城中其他下水道中,引流入蒂瓦纳科河的作用。阿卡帕那是最大的梯形金字塔,曾被认为是一座人工堆建的小山。经过考察,人们后来发现阿卡帕那的地基是由一块一块经过完美切割的石头严丝合缝地垒砌起来的,成为蒂瓦纳科的标志性建筑。蒂瓦纳库古城中心还有六个带有垂直石柱的T形台地,是蒂瓦纳科的另一个显著标志。台地的地面满是灰土,极有可能是从周围的壕沟中挖出来的。

考拉塔在法庭遗址周围挖掘出一些遗骸和大量的手工艺品显然是城中的能工巧匠的杰作。这些遗骸的姿势是坐着的,其中一人拿着一件陶器,上面描绘着代表蒂瓦纳科的神物美洲豹和美洲狮的图案。在周围当地居民还发现了祭祀用的美洲驼、陶器、铜器、银器和黑曜岩。从发掘出来的东西看,蒂瓦纳科主要敬奉着一位带着有翅膀随从的门神。这个有人形的有翼形象在许多发现的陶器上很常见,是保佑蒂瓦纳科日常生活中农业丰收、渔牧业富足的神明。

蒂瓦纳科有着自己独特的与当地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相适宜的农业耕作,他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这一地区的湿地。蒂瓦纳科人挖出多条相距1630英尺宽的渠(有些地方长达650英尺),渠和渠之间用于耕种,渠中养鱼和种植水生植物,用于使用和肥料。渠中的水还可以调节土壤的温度,保证作物不被冻坏。实际上,这种被证明为非常成功的耕作方式一直被艾马拉人沿用至今。

蒂瓦纳科人一直统治着南部河谷,在公元400年到500年间,他们控制了的的喀喀湖的西部和北部地区,也把他们的货物和耕种方式带到了这些新的地方。在这段时间内,蒂瓦纳科人和周围地区贸易往来频繁,载满货物的美洲驼队穿梭在城市之间,整个经济网络覆盖了安第斯南部的大部分地区。

6   玻利维亚蒂瓦纳科文化的精神和政治中心1

6   玻利维亚蒂瓦纳科文化的精神和政治中心12

6   玻利维亚蒂瓦纳科文化的精神和政治中心9

6   玻利维亚蒂瓦纳科文化的精神和政治中心5

6   玻利维亚蒂瓦纳科文化的精神和政治中心6

6   玻利维亚蒂瓦纳科文化的精神和政治中心4

6   玻利维亚蒂瓦纳科文化的精神和政治中心15

6   玻利维亚蒂瓦纳科文化的精神和政治中心7

6   玻利维亚蒂瓦纳科文化的精神和政治中心13


7   印加路网(2014

Qhapaq Ñan, Andean Road System

印加路网由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共同申报。遗产项目共计包括149个遗产点,其中在阿根廷境内共有14处遗产点,在玻利维亚境内共有4处遗产点,在智利境内共有34处遗产点,在哥伦比亚境内有9处遗产点,在厄瓜多尔境内共有28处遗产点,在秘鲁境内共有60处遗产点。

印加路网是南美洲被殖民前覆盖最广、最先进的运输系统。该路网以两条分叉众多的南北走向的道路为基础。其中最有名的一部分是马丘比丘小径。部分路网是由先于印加帝国的文明所建造的,特别是瓦里文明。部分的路网还在西班牙殖民时期沿用,比如皇家大道。

在东线,道路高跨普纳草原和高山峡谷,从基多延伸至门多萨。西线道路在沿海平原修造,但不包括环抱山脚的沿海沙漠。超过20个线路跨过西边的山区,其他则在东部山脉的山峰和低地间穿梭。有的道路甚至超过海拔5000米。这些道路连接着印加帝国的各个地区,从北边省会基多到南方的圣地亚哥。印加路网总长有40000公里,使3000000平方公里的领土能互相联通起来。这坐落在海拔500800米之间的纪念碑式的道路可宽达20米,连接着人口稠密地区、行政中心、农业区和矿场,同时还有仪式中心和印加人心目中的神圣的空间。这些道路为帝国的民用和军用通信、人员流动以及后勤支持提供了简单、可靠、快速的路线。主要的用户是帝国士兵、搬运工、美洲驼篷车以及办理公务的贵族和个人。其他人若要在道路上通行则需要许可,并要在一些桥梁交纳通行费。尽管印加的道路规模、建设和外观变化很大,但最通常是在1米到4米间调整宽度。大部分路网是印加人声称对众多的传统路线享有专有权的结果,其中一些诸世纪以前建成的传统路线大多是由瓦里文明早先所建。许多新的路段被大幅改造或升级,例如穿过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的路段和喀喀湖的西缘路段。印加人开发技术以克服在安第斯山脉领土上的困难。在陡峭的山坡上,他们建立了类似巨型楼梯的石阶。在海岸附近的沙漠地区,他们建立了矮墙,以避免沙飘过来覆盖道路。印加人为了跨过水路运用了各种手段。皮筏被用于穿过宽阔蜿蜒的河流,石桥或芦苇浮桥运用于沼泽高地,印加索桥则使得深谷如同平地。一座位于库斯科西边的、横跨阿普里马克河的桥跨距45米。山沟有时可以通过悬挂篮子,或称“oroya”来实现通行,它们能超过50米长。有时,印加路桥是成对建造的。马丘比丘远离通常的路线,它作为皇家庄园,居住着印加执政者和几百个仆人。它需要从库斯科以及其他地区定期获取商品和服务,考古学家在那里没有发现大型政府仓储设施的事实证明了这一推断。一项1997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表明,该地区的农业潜力恐怕不足以支持居民居住,即使考虑到季节变迁的因素。

9   印加路网4

9   印加路网8

9   印加路网10

9   印加路网28

9   印加路网33

9   印加路网35

9   印加路网30

9   印加路网29

9   印加路网15

9   印加路网21

9   印加路网25

9   印加路网3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