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伟老师聊太极[13]

 太极拳男科健康 2020-03-29

康伟老师在《全民太极APP》会员群的聊天记录

所有的方法都是工具,都是为了产生功能用的,一旦功能有了,还要用相应的工具不断强化它,一旦功能变成了本能,所有的工具就都没有用了。
所以,太极拳的习练,是练什么,扔什么,功能有了,所有的方法就都要扔掉了,只有功能,没有方法了,随便动,甚至不动,那个功能都在,这就是最后的“脱规矩而合规矩”。所以,练太极不是练方法,而是练感知和状态。过去天天死抠动作的位置和标准,但连这个动作在练什么功能都不知道,越练越傻,越练越呆,练了一辈子,什么功能也没有,永远抱着那些机械的动作抠吃,根本不知道这些都是要扔的东西。
动作和心法,都是练功能的工具,练出来了,这些就都扔了。所以,很多前辈们的拳大家看不懂,因为你还在看动作,但他们的动作已经没规矩了,甚至是随意划拉了,但他们怎么划拉,那些功能都在发挥作用,那才是“真意”,想都不用想!
这个时候才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的层面。但现在很多人,一上来就要求什么都不要想,要无心,要无意,这不是胡扯吗?是你现在这个阶段能干的事儿吗?走都不会,你就飞啊?
所以,现在大家必须用心用意,而且要在正确的心法指导下用心用意,默识揣摩,心意相通,形意相合,慢慢的脑子想什么身体就能做到什么,身体干什么,脑子马上就能感应什么,这时候你就上道了。
其实套路只是一个载体。太极拳的很多论述,如果不分层次,不分阶段的乱听乱看,只能是越来越乱,根本搞不清对错,就像上面说的,有说要有意要用意的,又有说要不用意无心无意的,谁对啊?其实都对,但你用错了时候就都不对。
推手接劲儿,两点很重要:
1,重心,是劲力的重心(不是身体重心);
2,掤劲,是一气伸缩的效果(不是身体用力)。
那个劲力的重心就是我们说的“虚中”,守中用中都是它。不阴不阳的那个'轴'。这个重心,是可以用意识带着在身体里走的,叫“走劲儿”。而这个“劲力”,就是那个“一气”形成的作用,没有那个一气,就不会有这个劲力,也就不会有这个“重心”了。明白了以上的逻辑关系,就会理解我常说的,对于初级阶段的习练者,根本就别谈掤劲不丢的事,你怎么可能有掤劲啊?很多的老师们一上来就要求掤劲不丢,这不是瞎扯吗,其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永远架着力量扔不掉了!
所以,现在练太极的看着动作好像是柔的,实际上内里的僵拙之力越来越多,越来越滞,还不如不练。有没有掤劲,跟有没有动作没关系,真有了,你就是站在那里,周身也都是碰到哪里,哪里的掤劲自然就出来了,所以太极拳周身是手,就是这个意思,哪都有劲,碰哪哪就打你。
所以,现在练太极,一开始就把太极状态形成之后的那些要求拿出来要求初学者,那不是典型的强为吗,而且这些是你强为都为不出来的东西!
所以,练太极,心法很重要,你的心意放错地方了,一切就都错了,跟动作线路没多大关系。很多人练了一辈子所谓的太极,实际一天都没练,因为根本就没心法。
名、利、欲,为修道之三贼也!
外国人的太极拳,大家看看好不好?
虽然动作不标准,但这种没有任何功利心的太极,反而会有不错的效果。
他们不想着比赛,也不想做给别人好看,你说放松,他们就放松,你说心平气和,他们就什么都不想,你说找舒服的感觉,他们就咋舒服咋做,看看他们的神态你就知道了,他们很简单,很纯粹,所以,他们锻炼的效果比我们现在有意强为的太极拳强多了。
所以,练太极拳,不把功利心放下,是出不来效果的。
目前很多对太极运动效果的研究结论,都是外国人做出来的,因为他们真的有效果了。
中国的东西,在别人的土地上,长的反而比我们要好,因为他们那里没有让太极拳功利化的环境。没人天天组织比赛,没人天天组织表演,练太极就一个想法,就是为了练好自己的身体而来的。所以他们简单,纯粹。
看看视频,动作比我们差,状态比我们好。
至少放松、自然、舒适,心无外物,他们做的了这样的状态。
外国人练太极,他们没想当大师,没想考段位,没想拿金牌,没想追标准。他们那里根本就没这些,所以他们也没想这些,他们就知道练太极是要慢慢的不着急,松松的不使劲,柔柔的不僵硬,静静的不说话,他们就真的在这么做,其他的一律不知道,所以他们反而舒适了,自然了,无心了,安静了,练太极的效果反而明显了,虽然层面还不高,但已经可以养而不伤了。
再看看我们的太极,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看到的效果都是伤害。
中国太极拳的本像,反而是外国人更接近它。
他们不是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不经意间自然接近了这种文化。
我们一打拳,就都拿那个动作标准来衡量你的对错好坏了,渐渐的你的所有注意力就都朝着那个标准去努力了,你就死死的被那个标准绑架了。
而看看那些外国人的拳,哪有一个是标准的?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要多标准,看着傻傻的,蠢蠢的没一个有样的,但其实他们才更本真,更纯静,这恰恰是太极要练的东西。有时候人傻一点不是坏事,大智若愚!
少了许多后天的穿凿,先天的本真就回来了。
真正的太极发劲,外形是几乎不动的。是内能量的鼓荡流动,而不是任何外形部位的扭动。所以拳论曰“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内动不领人知”。
外形的扭动旋转,练出来的是肌肉和韧带的扭转力,还是外力、体力的东西,只是力量的形式不同而已。“整力”和“整劲”,是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所有的外家拳都是要通过各种训练练出全身合一的“整力”,但这种力在太极拳中叫“拙力”,是完全不要的东西。王芗斋的大成拳,是通过站桩去掉周身的僵拙力,慢慢养出内里的混元力,或叫“六挣力”,其实就是太极支撑八面的“掤劲”,都是一种东西,叫法不一样罢了!
想当年杨露禅打遍京城无敌手,太极拳是何等的厉害与威风,现如今太极拳又是啥样,大家可以自己琢磨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原因是大家根本就没闹清楚太极拳是怎么产生技击效果的。现在的人根本就没练太极功夫应练的东西,那怎么可能产生应有的效果。
为什么太极拳不许想打人,反而能练出打人?你要是想打人,反而根本练不出太极拳的打人。如果这两个问题都没搞清楚,我保证你练一辈子太极也打不了人。你天天想着这个手伸出去怎么打人,那只手伸出去怎么用劲,这个发力要打出多大力量,那个发力要对准什么位置,你好好想想,这些意识是主动还是被动?这都是你自己想干的事,你伸出一只手,别人要干什么,你知道吗?这些主动的意识和行为一有,舍己从人基本就不存在了。所以,太极拳出手不叫打人,叫接手,叫问劲,其实就是一接手,就要感知对方你要干嘛,你要怎么打,你要怎么动,然后才是我要怎么跟着你干事情。我的手出去,没有我要干什么的想法,心中一念无所思,只是去感知别人去了。
我们今天只说为什么练太极不许想打人这件事。所以,只要你带着要打人的意识,你永远都会是主动的意识,这种意识不丢掉,感知的意识是不会有的。没有了这个“”不主动”的感知能力,太极拳舍己从人的能力是出不来的,只能是外家拳了。
没有这第一步,后面的引进落空,沾粘连随,借力打力,我顺人背等等,全都是空谈了,一个也不会有。
你的被动感知能力有了,你才有了太极拳技击的基础。
练意,就是把常人主动的意,练成太极人才有的被动的意。太极拳,就是让自己动起来练感知,而不是动起来练力量、练速度、练招术,所以叫“知觉”运动,而不是肢体运动。
所以,我见过的练太极想打人的太多了,但和别人一接手,你想你的,他想他的,你根本就不知道别人要干什么,怎么可能引导和控制对方啊?只能是各干各的,互相较劲罢了。所以,前辈说的是真理,如果你想用太极的功夫打人,你练的时间就千万不能想去打人,如果总想着打人,你就去练其他的拳吧!
所以,太极拳有自身独有的特点和功效,和别的拳术是完全不一样的。不管是想出功夫,还是想出养生效果,都先好好的练“感知”能力吧!
现在练太极拳的,不管是竞技的还是传统的,有几个在练感知的?要么在练标准动作,要么在练招式推人,真正太极要练的东西根本就不知道,所以现在哪还有什么太极功夫啊!
所以,练太极拳,不是练用招用力,而是练被动的感知能力,所以才叫“练意不练力”。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在脑子里搞清楚,我在干嘛?为什么要这样干?如果连这个都没搞清就去干,基本等于白干。就像我们练太极拳要慢练,我们就慢练了几十年,但我慢练在干嘛?我为什么要慢练?太多的人到现在也是一脑袋浆糊。
慢练,就是在练对微变化的感知和控制能力,随着这种能力越来越强,就产生了超乎常人的意识和行为灵敏度,自然就产生了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功能功效了。
如果不清楚这些,只是每天慢慢的做动作,脑子根本没感知,你练一辈子又有啥用啊!
前辈说,功夫是拳里练出来的,但现在练推手的,基本都不练拳,因为他们觉得练拳根本就没用,其实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练什么,也根本就不知道练拳跟推手到底有啥关系。我身上的东西,都是打拳练出来的。推手就是练怎么把这些东西用好,用的更有效而已!
先虚,然后达到“极虚”,然后“虚极而空”,要分清“松柔”和“柔软”的本质区别。一根皮筋,把它拉开,它柔不柔?你把皮筋拉开,它照样可以在你的手指上绕来绕去,怎么绕都行,这就是“柔软”,但它能把你的指头勒红,这说明什么?虽然它很柔软,但它带着很大的力量呢,所以,它不是“松柔”。松柔,是不产生力量的柔软 。现在所有人都把柔软当太极拳的松柔了。所以,练舞蹈、体操、杂技的,上场就拿太极拳的冠军,因为人家练的就是柔软,你跟人家比这个,不是死定了。但他们浑身都是力量,软软的有力量叫“柔力”,练太极,这个都不能要。看看那些太极拳的冠军们,有一个会松的吗?都是在玩柔力。
柔软是没松。身体的力要彻底的放松掉,之后另外一个不是身体的力才会出来,才是太极拳的“劲力”,身体的力量不管是软的硬的,都是不要带的东西。所以,练太极拳,别想打人的事,当你还没有那个劲的时候,只要想打人,你现在身体的力量就来了,这样就永远别想把它彻底的松掉了,所以很多人一辈子都练不出太极功夫,不是太极功夫难练,都是急着想出功夫想打人,结果就是永远扔不掉该扔的,永远长不出该长的,一辈子白练。
我前20多年,几乎天天推手练功,刻苦程度你们现在根本比不了,结果还是啥也不是,太极的东西一点没有,白干。回来踏踏实实的搞清楚理论,踏踏实实扔掉身上所有的力量,再也不去推手用力了,5、6年的时间,身体的东西空空荡荡了,内里的东西反而越来越清晰的出来了,这时候再和别人接手,对方懵了。练太极,就是脱胎换骨的过程,你不舍得彻底的脱胎,就别想真正的换骨, 至于那个新换出来的骨到底是啥样,你现在真的别去想,有了你就知道,你现在能想到的都不是,因为你原来根本就不认知它,怎么想的出来呢?
想养生的朋友们,只要你松松的调整身体状态,就有好效果,松不彻底也没什么太大关系。
想真正出功夫的,如果你不把自己彻底松干净,松透彻,真就别想用太极功夫打人了。
你现在还在想着我已经练了几年了,应该能出点功夫了,应该能和别人用上点了,所以你总也舍不得自己身上的那点东西。这样的东西我存了20多年,最后啥用也没有。啥时候我摸到你的身上啥都没有了,你就该有大长进了。太极拳,就是干了一件常人想不通的事,就看你能不能真的下决心去干这件事。
要分清什么是松,什么是懈。大家可以好好看看冯志强老师的拳,再看看其他人打的混元太极拳,仔细看看他们在状态上的最大区别是什么。现在打混元的,大多数都是一个“懈”。让大家进一步分清什么是松,什么是懈,什么是松而不懈,大家再好好看看我们放松松开,松而不懈的那些课程。脊柱和四肢的骨节是拎住和松开的,而不是向回压缩的,就松对了。看看冯老师的身形是拎的挺挺的,脊柱骨节绝不是松懈下坠的。两臂松松的向外放开,而不是回缩懈怠。
太极拳所有的要求,都不是动作的要求,而是放松的要求,沉肩是松肩,垂肘是松肘,塌腰是松腰,落胯是松胯,虚领顶劲是松脊柱,脚踏浮萍、如履薄冰是松膝松踝,这一切都要求都不是做动作,而是松的方法。
现在都把这些当动作要求了,等于白练 。像我们第一课讲的,微曲膝收胯是松出来的,而不是做出来的。
太极拳要的是柔软无骨,要把骨头的支撑作用练没,所以不要想让骨头去干事儿,这样骨头的感觉和作用会越来越强烈,和太极拳要的东西正好相反。我们总说骨肉分离,我们的理解是骨头和肌肉要离开,这又是一个谬之千里的理解。传统文化中经常说的骨,肉,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骨肉。道德经: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圣人为腹不为目。这里的腹、骨,都是“内”的意思。目、肉,都是“外”的意思。
弱其志,强其内!内强不借于外,所以叫“自强”。
别把分清内外想的那么难,如果认识明确,方法正确,勤于修炼,就是3、5年的事儿,
用3、5年的时间认识你生命的本源,并使它不断的壮大,伴随你一生健康有活力,你觉得不值吗?
这一切都是在放松不用力的状态下,这是本,是前提。
因为太极拳讲不用力,所以凡是研究力的,基本就和太极没什么关系了。
你在水里找力头力尾,找力的终点,有吗?

(李经梧推手视频)如果你不知道是李经悟,很多人都会感觉是假的,是师徒配合而已,因为一般人看来违反常理,无法理解,但真正的太极功夫的体现,看上去就是反常的,你如果不亲身试一下,是怎么都不会相信这是真的,试过了你都会糊涂,为什么我沾上他就不会动了,任人摆布?
真正的太极劲到了一定的程度,你一沾上他,一股弹性力量会即刻传遍你的全身,你的身体在它的作用下不自觉的就会僵硬使劲,而你身体产生的这股劲会被那个弹性力量沾粘并牵拉住,你想放都放不下去,这就是太极拳所说的“被拿住劲了”,这时候对方只要走他的劲,你就只能被他牵着走,就由不得你了,所以,太极拳打人,是拿住了才打,但这个拿,可跟那些反关节的擒拿完全不是一回事的。黏,化,拿,发,这些才是太极的功夫。
大家看看视频上的那两个人,一沾上老头子的手,身上马上就较劲发硬了。
现在的很多人也在演示这种效果,真正懂的人一看,假的!
俩人手一搭,对方的劲根本就没被拿住,身体还是完全可以自主的状态,就在那里乱蹦乱跳,到处乱跑,那不就是胡闹吗。
现今像李老师这样能拿住人劲儿的,至少我现在还没看到谁会。
能控制对方的意气就叫“拿住对方的劲”了,如果不接触就能拿得住,接触了反而拿不住了,你信吗?!
一个人蒙着眼射箭都很准,挣开眼就射不着了?
练太极真的要有科学的逻辑,不能总搞那些自欺欺人的把戏了。
推手就是意气通过肢体的接触点产生效果的过程。
一看腰顶,所有人就天天琢磨腰怎么顶怎么挺,不知道人家拳论说的是“腰和顶”这两个地方。
腰之主宰和顶之领动,缺一不可!
都告诉你“缺一”何必费功夫了。一定不是一个,两个以上才叫缺一。
你的身形对不对,就看你腰和顶有没有。
'得来万法皆无用'是啥意思?
太极拳最后得到的万法,都是那个“无”所起的作用。
万法皆“无”之用!那个“无”是什么?第一句就告诉你了,“道本自然一气游”。
是“道之本”,道之本又是什么?是那个“自然一气”,这就是那个“虚无”的东西。
所以,太极拳“用无不用有”,与道之体用合一也!孙禄堂乃深谙传统精髓之人,所以才能写出那四句经典之论。四句话摆在那里一百多年了,都把它奉若神坛,就是没人懂它的意思。
没文化,多可怕!现在人一解,就是万法都没有用,差到哪儿去了。都没有用你练它干嘛?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
这个“利”:是作用的意思。
这两句话,就把太极拳从根儿上说透了。
那个中,不是你外形实体的中心,而是身体里那个能量体的转动轴心,它可以通过意识放在这个能量体的任何位置,所以它才可以在不同的位置上跑,但在你不认识那个虚的能量体时,这个“虚中”你是不会有的。所以说,内动不令人知!真有那个虚中的人,他移那个中,你根本不会知道,因为外形根本就没怎么动,轴就已经挪地方了。
千万别把重心和中心放在一起,死了!我不断强调,你现在明白了什么是'中',什么叫守中用中这些概念就行了,免得错误的认识影响你,你也可以鉴别各种说法的对错了,但现在千万别去找,别去做,因为你从来就没练这些东西呢,现在根本不会有,你现在做的一定都是外形的东西,那根本就不可能是。
大家切记!别拿身体外形做里面的东西,做不出来的,甚至你连想都想不通了!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拳论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这个就像我们说的捋、挤一样,我的手向外伸,劲却向里走,对方会向前栽,阳象阴性;我的手向回缩,劲却越来越大,阴象阳性,一般人哪里想的通啊,但参加过实修营的会员们都试过了,它就是这样的效果,如果你只用外形而没有内作用,任你咋折腾也不可能产生两个同时相反的效果。
偏沉则随!以前经常说的所谓秘诀、不传之秘,现在有体会了吧,像'中'这样的概念和练法,如果不给你讲透,你一辈子也别想掌握。师傅最后告诉了哪个衣钵弟子,他的功夫一下就超过别人了,就有了拿住人的东西了。过去靠这个本事吃饭,鼎立门户,当然只能传给自己家的人了。还有那个“正”,也算是秘诀,所以“中正”为太极拳立身之大根大本,所以太极拳才强调“立身中正”。拳论“式虽有歪斜,然歪斜之中不离其中正也”!
就这一句,你真搞明白,就要别人的命了。这样核心的东西,被我们现代人解读成了身体直直的不能歪斜,荒谬之极!中者,'五、十'之数也。'五、十'河图里面是常数,属于中性,不阴不阳。今天讲的中土就是这个常数的意义所在。
河图中的十个数,有代表阴性的,有代表阳性的,只有'五'和'十',即不显阴,也不显阳,是中定之性。看看,没有传统文化知识,怎么能看懂拳论啊。我们的会员现在已经很不错了,一句话放在那里,就都能理解了,好大的进步啊!拳论里这样的话很多,没文化,基本都是谬之千里的理解了。我们课上讲过河图,讲过数,这些概念在拳论里都是有用的。现在的太极拳专家们认为陈鑫的图说中讲河图就是在瞎扯,牵强附会。可惜连'五'、'十'都不认识,还谈什么“立身中正”啊。
现在理解的立身中正,就是傻傻的站成一根直棍,不许歪斜,那不是自己练成个死靶子,找打吗。只是一两句真的没办法讲,至少也要用一节课的时间。'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形如搏兔鵠,神似捕鼠之猫'。语出武禹襄先生的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你把这段话留好了,讲完了中正,你就彻底明白这段话的真实含义了。讲中正,要用八卦了,错卦、综卦,复卦、杂卦。
错综复杂!知道了八卦的中正关系,你才会懂什么叫“支撑八面”。拳论里,用的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概念,不懂传统文化的真实含义,看拳论就只能是胡猜瞎解,谬之千里。你迷迷糊糊的信,就是迷信,你搞清楚了,就是哲理。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八卦五行,把自然万物变化发展、生生不息的规律和哲理认识和描述的清清楚楚,而且历经千年而放之皆准,可惜后世之人事不师古,浑然不解前世之意,视精粹为糟粕,罪莫大焉!太极拳阴阳之变化,尽皆于此,因此,不通易理皆妄谈拳理。
(评拳友上传拳架视频)单就“松”这一点而论,松的还不错,尤其是下肢能松了,这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背上的松还欠缺,可能他自己也没这里的意识。但太极拳不仅仅是松,在松的状态下要运动,一运动,就牵扯到如何运动的问题了,那些太极的运动规律就出来了,渐变、和谐、平衡、中定。这些功能性的东西我们的会员都很清楚了,可他就不知道了,所以虽然松的还不错,但一运动,啥规律和功能都没有,所以如果从太极拳整体要求看的话,这拳就啥都不是了,完全不知道在干嘛,该干嘛。所以这拳打的没界限,不知道哪里是阴极,哪里是阳极,没了分寸,就散乱了,看着挺活,实则违规。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练太极拳,脑子里先要有规矩,有东西,不然几十年下来,啥都没得到,白搭了功夫!
你把现在身上的力量扔的差不多了,太极劲就要出来了。摸你身上软软的,但是还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东西才是太极劲。
我们一般人只有你身上是软软的,你就没有力量了。
阴中之阳,柔中之刚,才叫劲,而不是力。
你如果不舍得真正的去放松不用力,一辈子也别想有那个劲。
你推上他,他的身体没有硬点,软软的,他的力量像压飘在水面上的大木块儿感觉到的浮力那样,忽悠忽悠的,但很强大,如果是这样的,说明这个人是太极劲了。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记住,是先达到极柔软,然后在这个状态不变的前提下才能出那个柔中刚。
而且这种劲不是脚上蹬出来的,你就是把脚抬起来,那个劲还是那么大,有没有脚它都那个样。
周身完全不产生力量的状态叫无极状态,是产生太极劲的基本条件,“无极生太极”!
所以,练太极,先归无极!
所以,练太极才叫你放松不要用力。
这就是太极拳的虚性,“脚下虚灵,踏虚而立,虚不接物”。太极拳的脚下,是这样的要求。
这些内能量的东西,别瞎猜,也别在身上乱找乱感觉,你没有形成的时候,猜也没用,找也不会有,等你通过正确的修炼慢慢的有了,慢慢的又被你感知了,你就叫懂劲了,这时候是啥你就都清楚了。这种东西跟你原来认识的筋骨皮的力量和感觉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这些内容,是我们明年高级会员区要讲的内容了。
很多人说太极是练筋膜的劲,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不是!如果是筋膜的劲,它只能在你自己的体内,是通不出去的。筋膜也是个实物,它在哪,劲就表现在哪,而内能量的劲,是可以通过接触点传到对方的身体上产生作用的。我经常一搭手,就把对方的后脚跟拔起来了,这个我们好多会员都试过了。我在你的手上一沾,一领,你的脚就起来了,手和脚这么大的距离呢,不是那个能量通过去和你的脚说上话,我怎么能把它牵起来啊。
我们的会员被我推时,感觉手的接触点上没多大的力量,但马上会感到整个身体僵硬不会动了,身上的劲怎么都甩不掉,躲不开,浑身的不舒服,这些也是很多会员都体会过的,然后总问为什么会这样。我说,我的劲不是在你的手上,而是在你的身体里面呢,你当然躲不开了,除非你脱离和我的接触,否则它劲一直在你体内,你就别扭死了。所以,太极劲,和我们现在认识的力量体系完全不在一个认知纬度上,什么时候你认知了那个纬度,你就开启了一片全新的天地,但这片天地的真实景色,只有你才能看得到。所以,我总和大家说一句话,真想练好太极拳,就把你现在的所有东西扔干净。太极拳让你不断放松不用力的运动,就是让你在运动中不断的扔东西的过程。
(会员:老师,脚对腰让一步,怎么理解?)
别把腰砸脚上,拎住腰,就是在让脚。
腰要虚,脚要虚,喉头要虚,顶要虚,肩胯要虚……,中国的内家功夫,就是要把身上所有的地方都练虚了,练神还虚,虚至虚灵,不虚,就永远不会灵,永远不能活。
所以,虚,是为了活,为了灵,使身体充满活力,产生灵机。看看现在人们的太极拳吧,越练越呆,越打越僵,越压越实,越抠越死,关节僵化,神情呆滞,与真正的传统核心内容大相径庭,不如不练。
猫、老虎,猫科类,都是内家高手,它们不懂什么易经八卦,它们没有认知,为何还是那么牛!它们虽然不懂,但它们本然就是。
易经八卦就是自然本性规律的总结,只是人把它说出来了而已。
动物不懂,但它们本然的就在体现这些规律,而且不会违反,但人就不同了,不明规律,事事都在违反。这就是人的“我知我见”。
太极拳下身要正、要松、少动。上身是吊着的,要活,手臂要松开松长,随脊柱生动作,腰与胯是要有反向动作的,各做各的事……
真正练虚练空了,太极就管用了。一无应万有。不抵不抗,空空荡荡。
(会员课后总结:若要棚劲生,就要换力性;若要换力性,就要无极生;若要无极生,就要练虚性;若要练虚性,就要僵力扔;若要僵力扔,就要练松功;若要练松功,再听康师明。)把练太极的次序说明白了,总结的非常好,太极就是按这个进程练的!
现在人练太极,一上来就讲掤劲不丢,内外三合,虚实转换等等,看看这些都是啥时候的事儿啊。一开始能有吗?如果明理得法的修炼,3~4年就可以了。
不练到一动皆动的地步,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外之合,就更别谈内合的事了,做到真正的内三合,已经是登堂入室的高级阶段了,是练到相当阶段的结果,哪里是初级练习的方法。
在运动中始终保持能外三合,才是真正的形整!外三合是“整合”,为动之合;内三合是“化合”,为静之合,两个层面!现在市面上对内、外三合的所有解释,至少我至今还没有看到解释正确的!很是惋惜。
我们前人留下的理论精华,已经被我们后人曲解丢失怠尽了。建议目前大家不要管什么外三合内三合的事,因为根本的概念还没弄明白,根本就不可能去练,而且初级阶段根本就不可能练三合,基本条件还不具备呢,就像我们说的“掤劲不丢”一样,不练到“虚”,根本就不可能有掤劲。现在两条最重要:1,真正的学好练好放松;2,通过练习让你的意识联接和感知到你身体的各个部位。
这两条是所有东西能够实现的前提!
脊柱要用意识连接和感知,但不要用力,用意识感觉脊柱骨节间的松开、放空,把力量扔掉,逐渐成为“虚”的中心,到此状态,太极劲就从这个中心生出来了。
欲知此中真消息,需寻脊背骨节中。
别人向我身体的正中间按,都感觉完全没东西可推,就是因为脊柱空虚了。
今天的推手课,通过推手的实践,学员们真正认清了什么是“进退需有转换”,进而真正体会了什么是“单重”,什么是“双重”,和过去的认识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我们被推时之所以总想向两边转,向两边躲,就是因为中间的脊柱是实性的,怕推。
自始至终的用意识领着脊柱渐变的不间断的移动,我们的意识对脊柱的认知就会越来越清晰,慢慢就会产生对脊柱的控制能力。
很多学员脊柱移动不起来,就是平时练的时候没有注重这个练习,意识对脊柱的感知能力不够。
太极拳并不神秘,只是有很多问题我们没有搞清楚。没有了解和掌握事物的过程,只是一味的关注和追求最终的结果,这就是现在习练太极拳的通病。
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是太极拳功夫产生的基础,深刻理解这些思想理念,是心悟,把这些理念用行为呈现出来,叫体证,也就是所说的太极功夫,所以,没有了核心理念的认知,太极功夫自然也就没有了!
当今的太极拳是蓬勃发展,还是濒临灭绝?
当今的太极拳是否可以技击,还是只能表演?
看看现在练太极还有没有核心理念,就一目了然了。
练太极的天天嘴上挂着引进落空,看见谁做出来了?不懂'消、息、盈、虚',哪会有引进落空啊?
我们祖先几千年的积累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和超长能力,几乎被无知的后人扔光了。
看真正的太极功夫,就看是不是别人推到你身上自己就失控不稳了,而不是你用什么招数把对方用力摔出去了,这样是摔跤要练的东西!
太极总是进不了奥运,就是根本说不清自己的特点,说是太极推手,外国人一看,你这就是摔跤啊,奥运项目里有了,你说不是摔跤,区别在哪里呀,不都是靠我绊你,你背我的技巧把对方摔倒吗?没区别啊!说的我们自己也傻眼了。
真正的太极拳,是最终看你有没有太极劲,有这个,就有了太极拳的核心要素,而有了太极劲,还要把劲运行起来,让它产生作用,即所谓的“走劲”,劲走(即运行)起来,就产生了不同的运劲方式,可以走螺旋,可以走缠丝,可以走抽丝,可以走吞吐——等等,这些都是太极劲的作用特点,所以,有没有缠丝劲和有没有太极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作用,一个是本体。
陈氏的走劲主要特点是缠丝,杨氏的主要特点是抽丝和松沉,吴式的主要特点是吞吐,孙式的主要特点是开合,但不管是哪一氏,都必须先有太极劲,才会有走劲的特点。
就像打乒乓球,有的横拍,有的竖拍,有的快攻,有的削球,技术特长各有所现,你说那个才是真正的乒乓球,有意义吗?
走劲,是走内不走外,拳论谓之“全凭心意用功夫”,外面看不见什么特别刻意的动作,但接触上了,你机会感觉到劲的作用了,所以,真正的缠丝劲,根本就不是我们现在做的胳膊大腿拧来拧去的外形动作,真正的顺逆缠丝,外形动作是看不出什么形的。
《怎一个空字了得》,这篇文章把太极拳的体用根源说到彻底了。
好好看看我们“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这一课的内容,正确理解了传统文化中“体”和“用”的基本概念,才能真正明白文章中“虚为体,实为用”,“空为体,不空为用”,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体用”合一的描述,没有明确的“体用”基本概念,看这个文章基本就像看天书了。
所以,对传统文化概念的学习和理解,是我们真正弄懂太极拳理论的基础!
文中“身外需有意,物我一体”,有什么意?如何一体?我们正在讲的“消息盈虚”,就是实现上述状态的基础,不懂“消息盈虚”,根本就不可能有身外之意,物我合一。
这几年让你们放松,别用力,不用力运动,在不生力的范围内运动,脚不许蹬地等等,都在干嘛呀?就是让你先练体空(身体),外空(外形),这是内空,性空的基础。
“气以直养而无害”,就是练内空,性空了,真正体空,性空之时,“无极”之性体就修成了!
练真正的太极拳,千万别再下坠、别再蹬脚、别再憋劲、别再强为了。
如当今太极拳这般左弓右蹬、前弓后蹬、五趾抓地、力起于足以及所谓的立身中正、掤劲不丢等,练一辈子,跟真正的太极拳连边儿都沾不上,枉费了宝贵时光!
先要完成“脱胎换骨”,然后才能“骨升肉降”,所以骨升肉降的骨,已经是换完之后的“骨”了,不是我们现在身上的“骨头”,大家注意要对这个关键点有清楚的认识,否则就彻底的错了。现在骨头本能的支撑力量,也就是现在的骨力,是不能用的,要通过正确的放松功法彻底的把它去除掉。文中所说的骨力,已经不是现在的骨头的力量了,而是“气敛入骨”之后的“气力”,准确的应该叫“骨劲”。拳论谓之:欲知此中真消息,需寻脊背骨节中。那么“消息”又指的是什么呢?所以,拳论不是瞎读读就可以的,要真正仔细的研究才能搞通。搞不清这些基本概念,怎么可能看的懂拳论。有了“消、息、盈、虚”,才会有“引、进、落、空”。
所以,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先辈留下的拳论、心得等,基本上是看不懂的,后人就不断的瞎猜乱解释,最后,谬之千里的东西就越来越多的,离太极拳的本意本性也就越来越远了,太极拳的功能功效也就越来越没了。
太极拳的理论和修炼,都是一层一层环环相扣的,不是不成体系的随便胡扯瞎练的。
领起来的动才能灵动,领动是灵动的基础,没有虚领的功能,是不会有最后虚灵的效果的。向上拎和向下沉是一对阴阳!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虚领,是想象着脖子上有根绳子把你吊起来了,就像上吊的那种感觉,而不是自己向上挺脖子。
要多体会手臂没抬之前,身体放松的感觉。这只猫,哪儿都是松的,但头是拎着的。
天天在那里抠动作,找角度,定高度,追难度,把活人练死了!僵力去除之后,身体里会逐渐产生一种松活的力量在体内流行涌动,并随着动作产生强大的效果。
沉,是内里的气机下沉,不是身体下沉。就是我们课里讲的,浊气下降。所以对初期的习练,我一直不建议站桩。
内动有阴、有阳、有中定。
以腰带胯,不要关注胯,不用动胯,腰带多少动多少。腰向上旋起来,不用脚,对方会感受劲很大。
我打了你,让你知道什么是上善若水,你被打了,让你明白什么是有容乃大,你摔倒了,让你感受什么是中。
先把腿练空,气下沉至腿脚反弹才叫劲起于脚。
虽然太极要松,但要“松沉直竖”,也就是说要松,还要拎得起,拎得住!
松的稀里咣当的一定不是好拳。
尾闾是腰胯放松到一定程度自然掉下去的,不是人为的去练什么练出来的。
越有意的练,越松不了。
练功都是一层一层练过去的,老师不跟你说,是因为阶段还没到,说了也没用,哪有什么不传之秘啊!你到了那个时候,他一定传你!
就像今天王茂斋和王子英的剑,那都是在走劲儿的层面上了,看外形已经没任何意义了。
简单的说,阴阳相济,不是阴完了变阳,阳完了变阴,实了再虚,虚了再实。这些都是单阴单阳,不用练,谁都会!
真正的阴阳相济,是阴阳同出,在一个点上同时有两个东西,越前就越后,越实就越虚,越小就越大,越开就越合,这才是阴阳相济,阴阳混一的东西,没有经过这种训练的人是干不出来的。
动中求静,是修炼太极的全过程要坚持的大原则,每个阶段要求的静是不同的,随着功夫的深入,最终会发展到得中、从而守中,即守最后、最根本的这个静的阶段。
最初期的那个静,就是身体自然放松的那个状态,但这只是能够得中的前提之一,离守中的那个静还差好几步呢。
要真正明白太极要求的松是什么,松到什么程度产生沉,真正沉了才能产生劲,这个过程是不容易的。
不着于物,不死于象,离形得似,何非月圆!当你真正感悟到“太极”的时候,什么式的太极都不重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