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诗记】朱彝尊:辽海月明霜满野,阴山风云草连天​(上)

 真友书屋 2020-03-29

朱彝尊是清初重要诗人,关于他在诗史上的地位,刘世南在《清诗流派史》中说:“他是秀水派的始祖,又是浙派的奠基人。”朱彝尊跟王士禛齐名,二人被并称为“南朱北王”。

关于朱、王并称的最早出处,严迪昌认为是出自赵执信《谈龙录》中的一段话:“或问于余曰:‘阮翁其大家乎?’曰:‘然。’‘孰匹之?’余曰:‘其朱竹垞乎?王才美于朱,而学足以济之;朱学博于王,而才足以举之。是真敌国矣。他人高自位置,强颜耳。’曰:‘然则两先生殆无可议乎?’余曰:‘朱贪多,王爱好。’”

朱彝尊撰《曝书亭集词注》七卷,清嘉庆十九年序嘉兴李氏刻校经廎藏板本,书牌

朱彝尊撰《曝书亭集词注》七卷,清嘉庆十九年序嘉兴李氏刻校经廎藏板本,卷首

虽然赵执信跟王士禛的关系很不好,但至少在这里他说了句公允话,有人问他:王士禛算不算诗学大家?赵说:当然是。那人又问赵:谁能跟王匹敌?赵认为:只有朱彝尊。同时赵还讲出了朱、王二人的区别。而“朱贪多,王爱好”一句,成为了后世评价王士禛与朱彝尊之间区别的重要评语。

朱、王二人相识于康熙六年,关于相识的经过,朱彝尊在《王礼部诗序》中说:“今年秋,遇新城王先生贻上于京师,与予论诗人流别,其旨悉合。示以赠予一章,盖交深于把臂之前,而情洽于布衣之好。先生之于诗,洵乎其辞之工矣,爰出壬寅以后所作雕刻行之,而属予为序。”二人是在北京相识者,在一块儿论诗时,因为观念相投,使得相互之间熟络了起来,而这句话中所说的“示以赠予一章”,指的是康熙六年,王士禛在扬州,朱彝尊前往相见,但正赶上王外出,故而二人未曾碰面。事后,王听到朱前来之事,于是写了一首七律赠送给朱。那时王已经在业界有了诗名,而朱只是个布衣,王能赠朱诗一首,令朱颇为高兴。

关于朱彝尊早年的经历以及后来仕清之间的矛盾,也是后世关注的主要问题。明朝灭亡时,朱彝尊年仅16岁,而他在17岁时就已经成了上门女婿,后来他渐渐跟妻妹有了私情。这段事也是后人津津乐道的八卦故事。从顺治十三年到康熙十七年,也就是他从28岁到50岁这个时期,被称之为朱彝尊的游幕阶段。其中有一段时间,他来到了广州,并且结识了屈大均等一批移民。

朱彝尊撰《曝书亭集》八十卷,清康熙四十八年刊贻安书屋印本,书牌

朱彝尊撰《曝书亭集》八十卷,清康熙四十八年刊贻安书屋印本,卷首

朱彝尊为什么有这么久的时间到处漫游?一般会把这件事视之为朱到外挣钱养家,但刘世南认为真实的原因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朱彝尊其中的真实目的,就是结识有着反清复明思想的志士。清末刘师培在《书曝书亭集后》中,有一个很长的段落来分析这个阶段朱的行为和心态:“夫朱氏以故相之裔,值板荡之交。甲申以还,蛰居雒诵。高栗里之节,卜梅市之居。东发、深宁,差可比迹。观于《马草》之什,伤满政之苛残;《北邙》之篇,吊皇陵而下泣。亡国之哀,形于言表:此一时也。及其浪游岭峤,回车云朔,亭林引为知音,翁山高其抗节。虽簪笔佣书,争食鸡鹜,然哀明妃于青塜,吊李陵于虏台,感慨身世,迹与心违:此一时也。”

朱彝尊在此阶段跟明英烈山阴祁氏兄弟有着密切的交往,因此,邓之诚在《清诗纪事初编》卷七中称:“(彝尊)壮岁欲立名行,主山阴祁氏兄弟,结客共图恢复。魏博之狱,几及于难,踉跄走海上。会事解,乃赋远游,以布衣自尊。”

明末清初,许多正直的文人都有着反清复明的思想,而朱彝尊的曾祖朱国祚是明光宗时著名的宰辅,朱家当然对前明有着本能的怀念,因此朱彝尊有着反清复明的思想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他到51岁时,突然去参加了清廷举办的博学鸿词科,这前后之间的巨大反差令后世大感不解。严迪昌认为朱彝尊此前跟祁骏佳、祁班孙以及魏耕等人之间的交往,是他“前期生涯的一段堪称光彩的历史”。后来祁班孙被送戍边,朱彝尊写了首《梦中送祁六出关》:

酌酒一杯歌一篇,沙头落叶何纷然。

朔方此去几时返,南浦送君真可怜。

辽海月明霜满野,阴山风动草连天。

红颜白发双愁汝,欲寄音书何处传?

朱彝尊撰《曝书亭词拾遗》三卷《附志异》一卷,清光绪二十二年常熟翁氏刻本,书牌

朱彝尊撰《曝书亭词拾遗》三卷《附志异》一卷,清光绪二十二年常熟翁氏刻本,卷首

朱彝尊跟明英烈后人有着如此密切的交往,并且积极参加反清复明的秘密活动,那为什么他突然就转舵了呢?康熙十八年,清廷首次开考博学鸿词科,朱彝尊被推荐前往应试,而后他成为了翰林检讨,同时做了《明史》纂修官,故而有人认为朱前往参加鸿博科,就是为了实现自己修史的愿望。朱彝尊写过一首《兴化李先生清寿诗》:

世事有屈必有伸,吾思逊国忠节臣。

诏书张目不肯草,何得复作叩头人。

一时史笔授曲学,壮夫气短懦夫嗔。

褒忠之典岁久阙,草野议论徒纷纶。

这首诗被解读为,他想通过修史来表彰那些明英烈。后来朱彝尊又七次给《明史》总裁上书讲解自己的观念,以及自己能参修《明史》的感激之情。而后他又做过日讲官、起居注侍臣,在55岁时入直南书房。康熙帝对他恩宠有加,不断地给他赐砚、赐物,甚至还赐宅地,同时还允许他在紫禁城内骑马。朱彝尊所得到的这些荣耀,也让他十分地看重,把这些事情全都记录了下来。

当然,朱彝尊在考中鸿博科之前,不可能预知而后得到的恩宠,那他50岁的这个分水岭是什么样的思想而促成者呢?刘世南在《清诗流派史》中,用一首朱写的《吊王义士》做了揭秘,朱在该诗前写了一段小序:“毓蓍义士受学于都御史刘公宗周。公闻南都不守,绝食。义士上书于公曰:‘慎勿为王炎午所笑!’乃衣儒巾蓝衫投柳桥下死。与义士先后死者:潘生集、周生卜年。”序后是一首七律:

中丞弟子旧家风,杖屦相随誓始终。

闭户坐忧天下事,临危真与古人同。

短书燕市遗丞相,余恨平陵哭义公。

此地由来多烈士,千秋哀怨浙江东。

朱彝尊作此诗后的第二十三年,成为了清廷的官员。而刘世南认为,朱这么做的玄机正包含在此诗之中。《明史·刘宗周传》附王毓蓍传,此传中称:杭州失守,刘宗周开始绝食,王毓蓍给刘写了封信,劝其自杀,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俄一友来视,毓蓍曰:‘子若何?’曰:‘有陶渊明故事在。’毓蓍曰:‘不然,吾辈声色中人,虑久则难持也。’”

朱彝尊撰《曝书亭诗录笺注》十二卷,清乾隆三十年序惇裕堂藏板本,书牌

朱彝尊撰《曝书亭诗录笺注》十二卷,清乾隆三十年序惇裕堂藏板本,卷首

刘世南认为,朱彝尊参与了《明史》的修撰,他当然了解这段对话,那既然如此,朱彝尊为什么还要仕清呢?刘世南认为王毓蓍所说的那句“吾辈声色中人,虑久则难持也”,回看朱彝尊早年的经历,他恐怕也是位声色中人,这样的人确实难以持久地坚持一种信念。

当年,清廷强征吴梅村入京为官,侯方域就给吴写了封信,侯在信中力劝吴不要仕清,但侯自己最终还是参加了清廷的省试。黄宗羲曾经评价侯方域说:“夫人而不耐寂寞,则亦何所不至矣!”黄的这句话指的是侯方域曾经的经历,当年侯的父亲被抓进了监狱,但侯照常每天寻欢作乐,“每食必以妓侑”,于是才有了黄对侯的那句评语,说他耐不住寂寞。而关于侯方域的故事,恰恰可解朱彝尊仕清的原因,如此说来,他早年参加秘密的抗清活动,是出于一种真情,而后随着社会事态的平缓,他又耐不住寂寞,到清廷去做官。

朱彝尊的这种行为让他的朋友们看不惯,于是就有人写诗来讽刺他的前后不一,方薰在《山静居诗话》中有如下记载:“朱竹垞、李秋锦两先生齐名于时,同举康熙间宏词科,朱官检讨,李归田里。赋《桃花》云:‘水岸亭皋各占春,生来未涴马蹄尘。千株一笑谁倾国?烟雾休遮著眼人。’‘行路逢崔也乞浆,隔邻非宋亦登墙。齐名若个先呼李?料得东风爱艳妆。’后竹垞罢官,著《腾笑集》,李题后云:‘供奉吟笺绝可师,换来风格又经时。风人不信偏愁好,才脱朝衫便有诗。’皆于言外见意焉。”

对于别人的讽刺,朱彝尊本人是怎样的心态呢?刘世南说:“朱氏的变节,他本身也是俯惭衾影,仰愧神明的,所以把仕清后的诗集题名为《腾笑集》,取《北山移文》‘于是南岳献嘲,北垄腾笑,列壑争讥,攒峰竦诮’之义,骂自己‘虽假容于江皋,乃缨情于好爵’,是假隐士。”看来,他也觉得自己的这种行为不是很光彩。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