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汤阴:距今500多年的石桥40米长,明清时官方专用御路

 建安视觉 2020-03-29

  河南省汤阴县,距今500多年的石桥40长,明清时官方专用御路.(王建安  摄影)

  

河南省汤阴县,汤阴古称荡阴,因在荡水之南得名,公元前350年后,出现荡阴地名。汉高祖二年(公元205年)置县。《说文解字》对字解释:水出河内荡阴东入黄泽。为汤之古音,传后人为简省,去草字头改为汤。

  

 在汤阴县城西北的北汤河上,有一座名桥叫汤河桥,又名广济桥。该桥连接之路原为古代驿路(也有的称御路),是南北往来的重要通道。始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万历二十一年(1693)重修。该桥长40.1,宽7.90,引桥宽9,为五孔弧形石拱桥,白石质地。

  

 汤河桥建成至今虽历经500余年的风雨沧桑,但是由于结构合理,石质优良,又经之后的多次维修,至今保存较好。只是由于此处地势低洼,1996年在桥的东侧又新建桥梁一座,该桥遂成为人们观赏游玩的去处。2000925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我古代的陆路名称很多,如有驰道、御道、御路、官道、驿路、饷道、马道、私路、栈道、山道等。其中有的是以性质命名的,如御路、官路、驿路;有的是以用途命名的,如贡道、饷道; 有的是以形态命名的,如栈道、复道等。

  

古代道路,在商朝殷墟遗迹,有碎陶片和砾石铺筑的路面,战国时期,在山势险峻之处修筑栈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通向全国的驰道网。汉朝在邮驿与管理制度上更加完善,隋朝修筑了数千里长的御道。

  

 驰道、御路、御道是供皇帝专用的,但只有宫中的御道常设,其他都是临时性的。如隋炀帝要从榆林出塞,炫耀武力,先通知突厥染干就役而开御道,很明显,这里的御道是供隋炀帝往返行驶的路,是临时性的。皇帝走过之后,自然要开放。

  

马路,在人们印象中是宽敞平坦的大道路,很多人认为,马路,是从西方传进来的概念。其实,中国最早记录马路一词的,是《左传·昭公二十年》:褚师子申遇公于马路之衢,遂从。马路,古代是指可以供马驰行的大路,一般是指官道驿路

  

现在的马路是指城市或近郊的供车马行走的宽阔平坦的道路。一般是沥青柏油或者水泥混凝土浇铸而成的。现代道路概念的马路,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上海开埠之后的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