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时期厦门百家村的宏伟蓝图,只实现了一半?!

 行者无忌图书馆 2020-03-29

百家村,位于中山公园以东,这个地名厦门人并不陌生,它不是一个村庄,而是厦门最早规划的新居住区之一。百年以前,百家村还是农田,旧名“深田内”。当时溪流交错,池塘相连,阡陌纵横。1927年,为兴建厦门第一座公园—中山公园,政府在公园东门外深田内的旷野,第一次大面积集中开发一片平房住宅,兴建百来间石木结构的房屋,以安置原中山公园范围内被拆迁的居民,因此得名“百家村”。

▲百家村航拍(七喜 摄)

有许多资料上说由于当时百家村规划良好,布局合理,因此也被叫做“模范村”,这并不准确。严格来讲,百家村跟模范村在民国时期是两个不同的新区。1927—1932年,厦门的市政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一时间的繁荣也推动了厦门首次土地开发的高潮,从民国厦门经济顶峰时期绘制的《1931年厦门市全图》(规划蓝图)可见一斑,当时厦门市区东郊规划了大大小小的新区,路网纵横交错,犹如毛线球一般。

▲《1931年厦门市全图》局部(规划蓝图)(1987年复刻版)(石磊 提供)

百家村新区不过是厦门中山公园以东规划的7个新区之一,另外还有模范村、白鹤岩、水磨坑、蓼花溪山、妙释寺、功德寺等新区,公园之东南还有破布山、虎园、仙园等新区。当时规划的范围甚至覆盖了今天174医院、厦门一中、厦门宾馆、纪念碑、万石植物园等地。那么这些新区究竟都在哪里?实际实现了多少呢?

▲“1931年规划蓝图”与今日对比:底图为1931年规划蓝图,红色为1966年之前建成房屋,黄色路网为今日路网,绿色原点为今日地标。

本文所探讨的“实现与否”,时间下限为1949年。虽然战后的资料不足,鉴于改革开放前厦门是海防前线,市区的建设不多。因此将蓝图与1966年厦门的卫星图和地图做重叠对比,基本可以推断出民国时期这些规划新区的实际完成情况。

在这些规划的新区中,得到实施最为完整的非百家村莫属。从规划图上可见,百家村新区的范围比现在广义的百家村要小,北至中兴路(旧称复兴路),南至深田路,东至百家村路,西至新民市场(旧称民有路)。

▲1966年卫星图上可见百家村的核心区为安置房区,周边为别墅区

 
百家村的安置房为连排式的双坡砖木结构,由花岗岩石条垒砌而成,前期以平房为主,后来添建的楼房为二层至三层。住家的墙体连在一起,形成排列,前部带有小面积庭院,井井有序,整齐清爽。组团之间有小路相通,从北到南是合群路、东门路(旧称妙释寺路)、光荣路、尚武路、协和路、新民路。中心还建有一所的公共厕所。这样的规划在当时的厦门绝无仅有的,成为厦门第一次市政建设时期的典范。

▲百家村的安置房,图1、图2为平房,图3为双层。(《厦门名胜摄影大观》)

如今,百家村的北部基本保留了旧貌,民国时期规划的路网也未被破坏。中兴路南侧的双层石条房就是90年前百家村的安置房之一,至今保留完好,仍住有居民。合群路至尚武路的房屋尽管大部分经历了翻建或搭盖,但不少房屋的基座依然可见旧时的石条。

▲今百家村中兴路上的双层石条房

尚武路以南至深田路以北的地块,在上世纪90年代末旧城改造,建成由两栋12层住宅楼构成的百家村花园,每栋楼住有百来户居民,可谓是“新时代的百家村”。

▲2000年建成的百家村花园(红白色建筑)

当然百家村不单只有安置房。由于当时的良好规划与合理布局,百家村逐渐热闹起来,华侨和富商们也来投资买地、修建别墅,把自己的家安置在百家村周边。百家村新区外围的深田路、中兴路上遍布了不少别墅建筑。

▲深田路49号别墅

▲东门路46-48号别墅

百家村路以东,就是模范村新区的范围。模范村的范围西至百家村路,东至174医院,北至自强路,南至深田路。

▲1966年卫星图上的模范村区域

模范村的建筑多以花岗岩条石砌成。自强路南侧有一幢双排的石条房,与百家村的安置房大同小异。南侧的和衷里原有三栋条石砌成、风格类似的别墅,可惜两侧的两栋均已翻建。

▲自强路石条房

▲和衷里建筑

模范村中心的位置是东门路4号,也是这一带最宏大的老别墅,建于1930年前后,为缅甸华侨柯清源所建,俗称“柯清源别墅”。楼高5层,大门口半圆形探出式的阶梯庄严而有气势,每层楼的窗户形态各异,窗楹的铁艺装饰十分精致。柯清源的荣昌公司是厦门民国著名的地产商之一,开发了不少模范村的房屋,因此把自家的大楼建的漂亮也不足为奇了。1951年别墅归174医院所用,今为医院办公楼。

▲东门路4号别墅

模范村的外围也跟百家村一样,以别墅为主。东北部的别墅集中在中兴路与自强路一带。模范村西部,百家村路70号别墅占了半个街区,原本建筑的门面装饰非常漂亮,内有假山。可惜前两年易主拆除翻建,新建的建筑与之前完全不同,令人惋惜。

▲今百家村路70号建成时旧影(已翻建)(紫日 收藏)

模范村东部今为174医院及闽侨宾馆,随着医院及宾馆的扩建,有一部分老宅及路网已经消失。有趣的是,在闽侨宾馆的停车场中间,两栋翻建不久的别墅略显突兀,门牌号上的路名是新德路。这一带原本叫新德里,是当时模范村的居住点名之一。

▲新德里别墅(位于闽侨宾馆停车场内,已翻建)

百家村、模范村新区的成功,使得政府大量的在郊外通过开山挖坡或者填塞洼地河溪来开辟新区。根据1933年《思明市政筹备处汇刊》中记载,1932年计有32处零星土地开辟新区,共开发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不过接下来的几个新区大家可能就比较陌生了。

▲1932年零星土地开发新区表,单位不详,估计是方丈(1988年《厦门市房地产志》)


模范村以东,规划有白鹤岩新区。白鹤岩新区因白鹤岭上的白鹤岩(寺)而得名,在今天电信大楼及174医院一带。这个新区并没有实现。不过1958—1961年,在白鹤岭的西侧,建了一个小型的华侨新村。这个华侨新村规模不大,仅有8栋别墅,但是每栋别墅风格各异,有闽南风格的红砖洋楼,有外形像倒扣着的船的船型屋,也有屋顶尖耸的荷兰风洋楼。由于建于山麓地带,别墅一栋栋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风味。

▲1959年建设中的白鹤路华侨新村(杨羽翔 收藏)


白鹤岩新区的南边,当时的规划是水磨坑新区。新区因水磨坑溪得名。水磨坑溪是老厦门的十一溪之一,发源自狮山,流向深田内,从东岳前注入筼筜港海中。规划图中的水磨坑新区范围一直到了现在厦门一中的后山,路网错综复杂,但都未实现。细看当时的规划路名十分有意思,如“舜日路”、“尧天路”、“华胄路”,浓浓的中国风。

▲水磨坑新区的规划路名

1950年代初,在水磨坑新区的东部建了厦门一中新校舍(即今一中初中部),南侧建人民游泳池。1960年,辟文园路从中穿过。如今这一带与当初的规划截然不同。

▲1950年代末的人民游泳池与厦门一中(杨羽翔 收藏)

水磨坑溪的西南,规划有蓼花溪山新区。此新区以山下的蓼花溪得名。蓼花溪也是老厦门的十一溪之一,源自太平岩,经万寿岩,汇注中山公园三河而入海,后被填筑成今天的蓼花路。这个山实际上叫做日月礁(又称“日月石”)。蓼花溪山新区的范围除了厦门宾馆一带外,跨越文园路,包括了今天的烈士纪念碑,不过除了沿虎园路、蓼花路有几栋别墅外,新区并没有实现

▲日月礁(蓼花溪山)(杨羽翔 收藏)

1939年年底,日本居留民会在此建立厦门神社,成为日本人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1945年战败后,神社荒废,其建筑物陆续被拆除改为厦门市广播电台、厦门市交际处,今为厦门宾馆。今天在厦门宾馆明宵厅一侧,还保留有神社的两只狛犬(石狮)。

▲虎园路街景,前方为厦门宾馆南门,当时的厦门神社即是从右侧的坡上去的

妙释寺新区在百家村新区的西侧,因公园东门内的妙释寺得名。妙释寺新区内的居住点原称妙释寺北里、妙释寺南里,1960年代后改名为东门北里、东门南里。从1966年的卫星图可见,当时东门北里、南里一带房屋密集。不过2000年后,随着公园东路拓宽,以及后来建造深田大厦(原厦门日报社址),东门北里、东门南里都拆除了,变成了绿地及停车场。

▲1966年卫星图上的妙释寺新区

北面的功德寺新区因公园北路东端的功德寺得名。功德寺,俗称三宝佛,今已圮。功德寺新区的范围大概在现在鹤寿路以北,溪岸街以南,老公园东路以东的地块,这个新区有没有实现有待进一步核实。解放以后,这里设有看守所(已拆),俗称“蛤仔孔”。2000年开辟市府大道时,这一带的老建筑多被拆除,原有路网亦被改变。现存的建筑以1970年代后建的宿舍楼为主。

▲鹤寿路街景

在今公园南路—虎园路以南,同安路、兴华路东西两侧的区域,当时被称为破布山新区。破布山山麓原本有许多坟墓。新区因迁骸、整平破布山麓而得名新区中的几个居住点被命名为忠孝里、仁爱里、信义里,民国味十足。

▲1966年卫星图上的破布山新区

如今这一带的路网跟当时的规划基本无异,最特别的是当有几条路斜向交叉的,形成了数个三角街区的格局。建筑以独栋别墅为主,至今仍保留了不少民国时期的老宅。不过“破布山”这个称呼,如今已经很少人提及了。

▲信义里与虎园路的三角口街景

▲兴华路7号别墅

▲虎园路5号别墅大门

虎园新区因虎园路得名。范围大概是从两条虎园路形成夹角的东南、白鹭宾馆以及警备区。从1966年的卫星图看,片区内的路网清晰,一栋栋房屋整齐有序。不过由于南边今被划归警备区的缘故,所以大部分区域一般人无法进入。

▲1966年卫星图上的虎园新区

从规划图上看,仙园新区范围不小,往东一直到了天界寺一带。天界寺又称“醉仙岩”,或许仙园新区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从今天看,仙园新区的范围大致在万石植物园内,东起植物园西门一带,覆盖了万石岩水库,一直到天界寺北侧。很明显,这个新区没有实现。如果实现了,可能也就没有今天的植物园了。

▲1931年规划图上未能实现的仙园新区

为什么这些新区有一半都没能实现?究其原因,是1931年后东南亚华侨工商业者因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往厦门侨汇锐减,投资日少,令房地产价格一跌再跌,而厦门的土地又不断开发,致使供过于求。再加上日本展开侵华战争,局势动荡,房地产投资者持观望态度。许多新区的建设戛然而止,更不用说卖地建房了。因此其他未完成的新区就逐渐被大家所遗忘,唯有百家村延续了下来,而后大家就用百家村来泛指百家村及其周边的区域了。

▲民国时期百家村、破布山一带新命名的马路,极具时代特征,许多延续到了今日(节选自《厦门快览》)


本文所分享的观点是对现有资料进行的个人解读及推断,鉴于资料、能力有限,若与事实有出入,欢迎知情者留言指正、补充。

参考资料:

《厦门市志》(1947)

《厦门市房地产志》(1988)

《厦门市土地志》(1996)

《厦门路路通》(2005)

图/文:厦门手绘地图(特别说明除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