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三十二章 疱疹病毒
2020-03-29 | 阅:  转:  |  分享 
  
第章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Herpesviruses)是一群中等大小的双股DNA病毒,有100个以上成员,根据其分为α、β、γ三个亚科α疱疹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增殖速度快,引起细胞病变β疱疹病毒(如巨细胞病毒),生长周期长,感染细胞形成巨细胞γ疱疹病毒(如EB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是细胞,可。引起人类的有种疱疹病毒。疱疹病毒主要侵犯外胚层来源的组织,包括皮肤、粘膜和神经组织。感染部位和引起的疾病多种多样,并有潜伏感染的趋向,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第一节单纯疱疹病毒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结构

HSV基因组为一线性DNA分子,由共价连接的长片段(L)和短片段(S)组成。每片段均含有单一序列和反转重复序列。基因组中有72个基因,共编码70多种各异的蛋白质。膜表面含gB、gC、gD、gE、gG、gHgI、gJ、gL、gM糖蛋白,与病毒对细胞吸附/穿入(gBgCgDgE)、控制病毒从细胞核膜出芽释放(gH)及诱导细胞融合(gBgCgDgH)有关。gD诱生中和抗体最强已知的HSV糖蛋白均细胞毒作用。

()培养特性

HSV可在多种细胞中生长,常用的细胞系有细胞等。病毒初次分离时,原代乳兔肾细胞、人胚肺细胞较敏感。HSV感染动物范围广泛,多种动物脑内接种可引起疱疹性脑炎,小白鼠是足垫接种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致死性感染,家兔角膜接种引起疱疹性角膜炎,豚鼠阴道内接种可引起宫颈炎和宫颈癌。接种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形成增殖性白色斑块。

()分型

HSV有二个血清型,即HSV1和HSV2,两型病毒核苷酸序列有5%同源性,型间有共同抗原,也有特异性抗原,gG为型特异性抗原可用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作ELISA,DNA限制性酶切图谱及DNA杂交试验等方法区分型别。

二、致病性

,感染率达80~90%病人和健康是传染源,主要通过直接密切接触和性接触传播经口腔、呼吸道、生殖道粘膜和破损皮肤等多种途径侵入机体。人感染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粘膜或皮肤局部集聚的疱疹,偶而也可发生严重的全身性疾病,累及内脏。原发感染

6个月以内婴儿多从母体通过胎盘获得抗体,初次感染约90%无临床症状,多为隐性感染。HSV1原发感染常发生于1~15岁,常见的有龈口炎,系在口颊粘膜和齿龈处发生成群疱疹,破裂后,多盖一层坏死组织。此外可引起唇疱疹、湿疹样疱疹、疱疹性角膜炎、疱疹性脑炎等。HSV2的原发感染多见于14岁以后生殖器疱疹比较严重,局部剧痛,伴有发热全身不适及淋巴结炎。

潜伏感染和HSV原发感染产生免疫力后,将大部分病毒清除,部分病毒可沿神经髓鞘到达神经节细胞中或周围星形神经胶质细胞内,以潜伏状态持续存在,与机体处于相对平衡,不引起临床症状。HSV1潜伏于三叉神经节HSV-2潜伏于骶神经节。当机体垂体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发热、受寒、日晒、月经、情绪紧张、,潜伏的病毒激活增殖,沿神经纤维索下行至感觉神经末梢,至附近表皮细胞内继续增殖,引起复发性局部疱疹。其特点是每次复发病变往往发生于同一部位。最常见在唇鼻间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出现成群的小疱疹。疱疹性角膜炎、疱疹性宫颈炎等亦可反复发作。

先天性

妊娠期妇女因HSV-1原发感染或潜伏感染的病毒被激活,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影响胚胎细胞有丝分裂,易发生流产、造成胎儿畸形、智力低下等先天性疾病。约40~60%的新生儿在通过HSV2感染的产道时可被感染,出现高热、呼吸困难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其中60~70%受染新生儿可因此而死亡,幸存者中后遗症可达95%。

()致癌关系

一些调查研究表明HSV—1和HSV—2可能分别与唇癌、外阴癌及子宫颈癌有关,特别HSV作为宫颈癌的病因,曾受到人们重视近年研究表明人乳头瘤病毒与该癌有直接关系,因此宫颈癌成因也许是复杂的。

三、免疫性

HSV原发感染后1周左右血中可出现中和抗体,3-4周达高峰,可持续多年。中和抗体在细胞外灭活病毒,对阻止病毒经血流播散和限制病程有一定作用,但不能消灭潜伏感染的病毒和阻止复发。机体抗HSV感染的免疫中,细胞免疫起更重要作用,NK细胞可特异性杀死HSV感染细胞;在抗体参下,介导ADCC效应亦可将HSV感染细胞裂解;细胞毒性T细胞和各种淋巴分子(如干扰素等),在抗HSV感染中也有重要意义。

四、微生物学诊断

(一)病毒分离

采取病人唾液,脊髓液及口腔、宫颈、阴道分泌液,或角膜结膜刮取物等接种易感细胞中培养1~2天,出现细胞肿胀,变圆,相互融合等病变,可作初步诊断。然后用免疫荧光法(IFA),ELISA进行鉴定,确诊HSV。必要时进行分型。

(二)同上标本,用IFA、ELISA等方法直接检测细胞内或分泌液中抗原,快速诊断HSV感染。此外用DNA分子杂交法和PCR法检测HSVDNA,。现多用于实验研究,将在临床推广应用。

五、防治原则

(一)预防

由于HSV有致癌可能性,减毒活疫苗和死疫苗不宜用于人体。现研究中的各种疫苗如膜蛋白(提纯的gG、gD)亚单位疫苗,gB、gD基因重组痘苗病毒疫苗和多肽疫苗,在动物试验中显示良好效果,有应用前景。

孕妇产道HSV2感染,分娩后可给新生儿注射丙种球蛋白作紧急预防。

(二)治疗

疱疹净(IDU)、阿糖胞苷(Ara—C)、阿糖腺苷(Ara—A)、溴乙烯尿苷(BVDU)等治疗疱疹性角膜炎有效,与干扰素合用可提高效力。国内用HSVgCgD单克隆抗体制成滴眼液,用于治疗疱疹性角膜炎,取得显著疗效。

无环鸟苷(ACV)对疱疹病毒选择性很强的药物。ACV必须经HSV的胸腺核苷激酶(TK)激活后磷酸化为一磷ACV,再经细胞激酶磷酸化为三磷酸化ACV。ACVTP对dGTP有极强的竞争性,故可终止病毒DNA合成。ACV主要用于治疗生殖器疱疹感染,使局部排毒时间缩短,提早局部愈合。此外ACV还常用于治疗唇疱疹、疱疹性脑炎、新生儿疱疹,疱疹性角膜炎等,均有疗效。

阿糖腺苷(AraA)系通过宿主激酶作用就可磷酸化成有活性的AraATP,选择性地抑制HSV多聚酶,终止病毒DNA合成。由于AraA不需HSVTK酶的作用,故可用于耐ACV毒株(TK-株)感染的治疗。能防止疱疹性角膜炎病变严重恶化,减低疱疹性脑炎和HSV全身感染的死亡率。

第二节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ZV)

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两种不同的病症。在儿童初次感染引起水痘,而潜伏体内的病毒受到某些刺激后复发引起起带状疱疹,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

一、生物学性状

本病毒基本性状与HSV相似。只有一个血清型,一般动物和鸡胚对VZV不敏感,在人或猴纤母细胞中增殖,并缓慢产生细胞病变,形成多核巨细胞,受感染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水痘: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经呼吸道、口、咽、结膜、皮肤等处侵入人体。病毒先在局部淋巴结增殖,进入血液散布到各个内脏继续大量增殖,经2~3周潜伏期后,全身皮肤广泛发生丘疹,水疱疹和脓疱疹,皮疹分布主要是向心性,以躯干较多。皮疹内含大量病毒,感染的棘细胞内生成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和多核巨细胞。立痘消失后不遗留疤痕,病情一般较轻,但偶有并发间质性肺炎和感染后脑炎(0.1%)。细胞免疫缺陷、白血病、肾脏病或使用皮质激素、抗代谢药物的儿童,病情较严重。带状疱疹:是潜伏在体内的VZV复发感染。由于儿童时期患过水痘愈合,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感染神经节中,当机体受到某些刺激,如发热、受冷、机械压迫,使用免疫抑制剂、X光照射,白血病及肿瘤等细胞免疫功能损害或低下时,导致潜伏病毒激活,病毒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的皮肤细胞内增殖,在皮肤上沿着感觉神经的通路发生串联的水疱疹,形似带状,故名。多发生于腰腹和面部。1~4周内局部痛觉非常敏感,有剧痛。

患水痘后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终身不再感染。但对长期潜伏于神经节中病毒不能被清除,故不能阻止病毒激活而发生带状疱疹。

三、微生物学诊断水痘一带状疱疹的临床症状典型,一般不需作微生物学诊断。必要时可刮取疱疹基底部细胞涂片染色检查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和多核巨细胞,亦可用膜抗原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染色检查细胞内抗原。

四、防治原则

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减毒活疫苗预防水痘感染和传播有良好效果,经免疫的幼儿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可维持几年。应用含特异抗体的人免疫球蛋白,也有预防效果。

无环鸟苷、阿糖腺苷和高剂量干扰素可限制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病情发展及缓解局部症状。

第三节巨细胞病毒CMV)

亦称细胞包涵体病毒,由于感染的细胞肿大,并具有巨大的核内包涵体,故名。

一、生物学性状

CMV具有典型的疱疹病毒形态,其DNA结构也与HSV相似,但比HSV大5%。本病毒对宿主或培养细胞有高度的种特异性,人巨细胞病毒(HCMV)只能感染人,及在人纤维细胞中增殖。病毒在细胞培养中增殖缓慢,复制周期长,初次分离培养需30~40天才出现细胞病变,其特点是细胞肿大变园,核变大,核内出现周围绕有一轮“晕”的大型嗜酸性包涵体。

二、致病性

CMV在人群中感染非常广泛,我国成人感染率达95%以上,通常呈隐性感染,多数感染者无临床症状,但在一定条件下侵袭多个器官和系统可产生严重疾病。病毒可侵入肺、肝、肾、唾液腺、乳腺其他腺体,以及多核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可长期或间隙地自唾液、乳血液、尿液、精液、子宫分泌物多处排出病毒。通常口腔,生殖道,胎盘,输血或器官移植等多途径传播。

(一)先天性感染妊娠母体CMV感染可通过胎盘侵袭胎儿引起先天性感染,少数造成早产、流产、死产或生后死亡。患儿可发生黄疸,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性紫及溶血性贫血。活儿童常遗留永久性智力低下,神经肌运动障碍,耳聋和脉络视网膜炎等。

(二)围产期感染

产妇泌尿道和宫颈排出CMV,则分娩时婴儿经产道可被感染,多数和症状轻微或无临床症状的亚临床感染,有或肝功能损伤。

(三)儿童及成人感染通过吸乳、接吻、性接触、输血等感染通常为亚临床型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潜伏在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病毒激活,引起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炎、间质性肺炎、视网膜炎、脑炎等。

()细胞转化和可能致癌作用

经紫外线灭活的CMV可转化啮齿类动物胚胎纤椎母细胞。在某些肿瘤如宫颈癌、结肠癌、前列腺癌、Kaposis肉瘤中CMVDNA检出率高,CMV抗体滴度亦高于正常人,在上述肿瘤建立的细胞株中还发现病毒颗粒,提示CMV与其疱疹病毒一样,具有潜在致癌的可能性。

四、免疫性

机体原发感染CMV后能产生特异性抗体机体对相同毒株再感染有一定抵抗力,但不能抵抗内源性潜伏病毒的活化,及CMV其他不同毒株的外源性感染。细胞免疫功能CMV感染的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细胞免疫缺陷者,可导致严重的和长期的CMV感染,并使机体的细胞免疫进一步受到抑制,如杀伤性T细胞活力下降,NK细胞功能减低等。

五、微生物学诊断

唾液、尿液、子宫颈分泌液等标本离心沉淀,将脱落细胞用姬姆萨染色镜检,检查巨大细胞及核内和浆内嗜酸性包涵体,可作初步诊断。

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人胚肺纤维母细胞中,由于CMV生长周期长,细胞病变出现慢,为了快速诊断,可将培养24小时的感染细胞固定,用DNA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检测CMVDNA。

用ELISA检测lgM抗体和lgG抗体,适用于早期感染和流行病学调查。LgG抗体可终身持续存在,lgM抗体与急性感染有关。

不论是初次感染或复发感染,当病毒血症时,可用葡聚糖液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成涂片,加CMV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酶或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内抗原。

近年应用免疫印迹法和分子杂交技术直接从尿液,各种分泌物中检测CMV抗原和DNA是既迅速又敏感,准确的方法。

六、防治原则

丙氧鸟苷(ganciclovirDHPG)有防止CMV扩散作用。如与高滴度抗CMV免疫球蛋白合用,可降低骨髓移植的CMV肺炎并发症死亡率,如果耐丙氧鸟苷的CMV感染可选用磷甲酸钠,虽能持久地减少CMV扩散,但效果比前者差。国外研制CMV病毒活疫苗,能诱导产生抗体,但排除疫苗的致癌潜能第四节EB病毒EBV)

EB病毒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故名。

一、生物学性状

EB病毒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园形、直径180nm,基本结构含、衣壳和膜三部分。

EB病毒仅能在B淋巴细胞中增殖,可使其转化,能长期传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EBV的基因组,并可产生各种抗原,已确定的有:EBV核抗原(EBNA)早期抗原(EA)衣壳抗原(VCA)膜抗原(MA),,二、致病性

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根据血清学调查,我国3~5岁儿童EB病毒VCA-lgG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或引起轻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青年期发生原发感染,约有50%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EB病毒活化形成得复发感染。

由EBV感染引起或与EBV感染有关疾病主要有三种:

(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多见于青春期初次感染EBV后发病。临床表现多样,但有三个典型症状为发热、咽炎和颈淋巴结肿大。随着疾病的发展,病毒可播散至其他淋巴结。肝脾脏大、肝功能异常,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偶而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如脑炎)。此外,某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的患儿中可呈现致死性传染性单核白细胞增多症。

(二)非洲儿童淋巴瘤(即Burkitt淋巴瘤)

多见于5~12岁儿童,发生于中非新几内亚和美洲温热带地区呈地方性流行。好发部位为颜面、腭部。所有病人血清含BV抗体,其中80%以上滴度高于正常人肿瘤组织中发现EBV基因组,故认为EBV与此病关系密切。

(三)鼻咽癌我国南方(广东广西)及东南亚是鼻咽癌高发区,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HBV与鼻咽癌关系密切,表现(1)(2)病人血清中有高效价EBV的gA或EA-IgA抗体(3)三、免疫性

人体感染EBV后能诱生抗EBNA抗体,抗EA抗体,抗VCA抗体及抗MA抗体。已证明抗MA抗原的抗体能中和EBV。上述体液免疫系统能阻止外源性病毒感染,却不能消灭病毒的潜伏感染。一般认为细胞免疫(如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反应)对病毒活化的“监视”和清除转化的B淋细胞起关键作用。

四、微生物学诊断

EBV分离培养困难,一般用血清学方法辅助诊断。在有条件实验室可用核酸杂交和PCR等方法检测细胞内EBV基因组及其表达产物。

(一)EB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用免疫酶染色法或免疫荧光技术检出血清中EBVgA抗体,可诊断为EBV近期感染。在鼻咽癌血清中可测出VCA-gA抗体达90%左右,病情好转;抗体效价不降对鼻咽癌有诊断价值。尤其我国学者大规模人群调查,发现抗EA-lgA效价上升,极大地增加了得鼻咽癌的危险性,为该癌肿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手段。

(二)嗜异性抗体凝集试验主要用于传染性单核白细胞增多症的辅助诊断,患者于发病早期血清可出现lgM型抗体,能凝集绵羊红细胞,抗体效价超过1:100有诊断意义,但只有60~80%病例呈阳性,且少数正常人和血清病病人也含有此抗体,不过正常人和血清病人的抗体豚鼠肾组织吸收。豚鼠肾组织。

五、防治原则

目前有二种疫苗问世,其中之一为我国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的同时表达EBVgp320和HBsAg的痘苗疫苗,重点使用在鼻咽癌高发区。另一为提纯病毒gp320膜蛋白疫苗,正在英国大学生患者中作小规模接种,以期观察该疫苗是否能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

无环鸟苷(AC)和丙氧鸟苷(DHPG)可抑EBV复制,均有一定疗效。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