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诗人王季友生平释疑

 丰城市王洲尚群 2020-03-29

​        近日看到几个关于王季友公生平论文,有人仅凭存世诗词推测,难免出现差错。我是季友公裔孙,族内保存有传承的宗谱,行传记载清楚明白,因而针对有人对季友公生平误解而释疑。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石树芳教授在2012年殷都学刊发表的论文“《箧中集》诗人――王季友生平考证”,一文,摘要中说:“王季友是盛、中唐时期有一定知名度的诗人,才学人品受到岑参、杜甫、钱起等人推崇,同时代殷璠《河岳英灵集》、元结《箧中集》并收其诗,但王季友身后湮没无闻,生平失考,诗歌散佚。今人较少关注,研究亦有疏漏。本文认为王季友隐居河南时期的身份是隐者、诗人兼商人,宝应元年因友人李勉的举荐出任华阴尉,此后仕宦经历与李勉息息相关,並于大历二年归隐山林。”,最后结朿语还说:“王迪诹《王季友年谱》亦将两位王季友混为一谈,主要事迹似更加接近御史中丞王季友,惜此谱失之严谨,疏漏之处颇多,尚待进一步考证”。

        2009年我参与了豫章王氏王家洲分谱编撰工作,当时根据豫章王氏多家老谱资料核实,编入新谱记载的王季友公行传如下:​王徵公,字季友,景肃公幼子。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甲寅三月十一日午时生,与兄仲友公同由豫章东湖徙居于丰城云岭里,公少有大志,颖悟绝伦,家贫卖履,博览群书。杜甫称为通经论道。李勉目为道德真儒,且好友著闻。登开元廿四年[公元736年]进士首第,授洪州司议,为御史中丞兼太子宾客。李勉,于邵作送行序,陈救时之策十条,君国重务九章,忤帝旨,遂休于家。日与生徒讲道于龙泽坑智度寺,有龙泽遗稿千余篇。著四书要说,六经通义,士大夫咸称慕之。会讲圭峰,帝寻复用之。累升至河西郡守、御史中丞、金紫光禄大夫。与李十五、李十六、郎士元、于邵、张九龄唱酬来往,赋诗不一。又有赠辜子春、沈千运、李季友、崔高士、于舍人等诗。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甲戍十二月十八日殁,享年八十有一,赠豫章伯。宋代塑像于儒学,立达尊祠祀之。又立像于龙泽书院祀之。其时黄次山称曰:足继尧舜仲尼之道。葬株山南龙泽坑智度寺后。侄仲舒撰墓志,陆贽撰祭文。今崇祀理学名宦祠。妣田氏夫人,继妣柳氏,开元丙辰[公元716年]三月15日生,诰封夫人。复妣龙氏夫人,开元癸亥(公元723年)八月十三日生,诰封夫人,俱葬公墓右。生子一:承显。

​       为了充实季友公生平,利用现代网络媒体查找。丰城王氏始祖季友公,是唐代著名诗人,与同代诗人杜甫、岑参、钱起、郎士元、于邵、辜子春、沈千运、李季友、崔高士、张说等人,有诗词往来,史上保存的唐宋诗词及四库全书中,找到了许多资料于以补充。

        季友公的父親王景肃,字元鲁,元暕之子。讳仪。唐高宗乾符二年丁卯(公元667年)八月十五日午时生,天宝己丑(公元749年)殁,享年83岁。开元时任丹阳太守,由万年业里徙居豫章东湖后傅,梁王卒,葬河南中山,江西各府县属其苗裔。妣吴氏夫人,继妣朱氏夫人。复妣房氏夫人,于嗣圣丁酉年(公元697年)十月十三日生,葬平坡。生三子:政、致、徵,即孟友、仲友、季友。以子贵封豫章伯。三脉同宗,以始祖开基地名,合称豫章王氏。

       经查景肃公开元时(开元713年12月-741年12月是唐玄宗李隆基所用的年号)。任丹阳太守。经查《江南通志》职官志,唐代润州刺史,确有王景肃之名”。唐时的丹阳即是现今江苏省的镇江市,镇江在隋朝统一后改置“润州”,唐天宝二年( 742)改润州为丹阳郡,镇江之名自北宋至今。开元初景肃公任刺史时,当时镇江叫“润州”。后人修谱时,时“润州”已改“丹阳郡”,因此将景肃历官“润州太守”改“丹阳郡太守”。

       景肃公任丹阴太守时,大约公元714年,此时年龄已47岁了,幼子季友该年出生,何时卸任去南昌没有记载,假设其任职三至五年,徒居南昌时间应在公元720年前后,此时三个儿子还不到十岁,全家老少五人仅靠积蓄又过10年,景肃公年龄就到了63岁了,为了生计不得不分离。季友公与兄仲友同迁丰城云岭里,大儿孟友可能已成家立业,並同父母回迁河南。

       云岭里座落在槠山山脉下的一个小山旁,距徐孺子老家仅2-3里。徐孺子,讳稺,东汉名士,世称“南州高士”。曾屡次被朝廷及地方征召未出汉灵帝初年逝世,享年七十二岁。徐稺因其“恭俭义让,淡泊明志”的处世哲学,受到世人的推崇,被认为是“人杰”的典范和楷模。兄弟二人立志以徐孺子为榜样,在山脚下搭棚建舍,开荒种田,过着农耕生活。由于发奋苦读,用心钻研,很快就成为当地很有名气的儒生。

       十五、六岁的少年王季友在这里度过了五、六个春秋,找到了心爱的姑娘做妻子,还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承显。 我们宗谱记载:五十一世 承显公,字元隆,又字元容,号安甫,季友公之子,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甲戌岁十二月初九日生,居丰城正信乡云岭里。与从兄仲舒同应良方正,举授江陵太守。于长庆甲辰(公元824年)八月廿六日殁,葬株山龙泽坑智度寺后。妣右,娶杜氏,于天宝壬辰年(公元752年)三月十六日生,葬平岡,生子二:缉辉、缉荣。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季友不仅娶妻生子,两年后还登开元二十四年进士首第。宗谱记载尚书牒文曰:“吏部尚书谨奉,中书省牒开元二十四年三月准敕,据礼部移文选中黄甲科第一名王季友,谨准敕宜赐进士除授御史台治中书。合干行下遵依书填敕牒,至准敕奉行故牒须至牒者。开元二十四年三月日。右仆射检校吏部尚书臣严武,吏部侍郎臣韦庄,知写黄验封官臣陈升,检校滕录臣黄德康”。

       季友公入京任职时,宰相张九龄欣赏其才干,将姨妹嫁给他。 不久张九龄受到奸臣李林甫迫害,调离降职到荆州任长史,此时唐玄宗提拔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宰相。此时王季友针对时弊,呈救时之策十条,君国重务九章,忤帝旨。因姻兄受迫害厌倦时政,无意与李林甫之辈为伍,也休于家。回到丰城老家不远的槠山、龙泽坑、智度寺,开办“龙泽书院”,同时着手编撰家谱。

       唐开元己卯(公元739)年,請其姻家(姐夫)张九龄写了一篇谱序。其谱序写道“昔我高祖龙飞晋阳,元良辅弼以成厥熏,皆王公仲淹先生之门弟,今圣天子恢隆骏业,忠良委任不外王君季友之道义,相传季友为仲淹先生之后,博极群书根深源邃,又况孝经准的动见事为,四书六经之著述,传诵学者虽董仲舒、杨雄、郑康成辈莫能及之,孟氏之后一人而已,其有光于仲淹先生也不既多乎。且世系本于周灵王太子晋,由直谏不用遂为庶人,至子成败狄始赐以王姓焉。其后世居太原,支分派别不可胜纪。至景肃则家豫章之东湖,其家丰城之云岭里者,季友其始也。季友居此不数年,而登首第,历具表激浊扬清,奸邪迸迹虽去国何愧焉。故闭门不接客者二年,益切以昆季散处之为虑也。遂辑世系,备以仲淹先世旧法而成之。自晋公以下越秦汉晋宋,陈隋勋名行实周悉详备。余与王为姻家,故熟知王氏之宗源,有非当时钜族名家之可仿狒。而季友以下懋盛光大,足继前修,又非他族之足颉颃者亦可验矣!且手书远徵以序其端,因备而告诸方来。开元己卯春桐月,荆州长史张九龄识。”

        张九龄为季友公撰修家谱写的谱序 一直被我们豫章王氏家谱保留,各支系都有记载。这使我们发现张九龄跟季友公的关系,序中“余与王为姻家,故熟知王氏之宗源”一句,使我们联想到姻亲关系,也就是说季友公中状元入京做官时,张九龄赏识其才干,将姨妹许配给他,就是他的继妣柳氏夫人。

       大家都以为柳氏是季友公发妻,据我们宗谱记载,他的原配发妻为田氏,未中状元前,就已结婚生子,唐代诗人杜甫作《可叹》诗,文曰: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近者抉眼去其夫,河东女儿身姓柳。

丈夫正色动引经,酆城客子王季友。

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

贫穷老瘦家卖屐,好事就之为携酒。

豫章太守高帝孙,引为宾客敬颇久。

闻道三年未曾语,小心恐惧闭其口。

太守得之更不疑,人生反覆看亦丑。

明月无瑕岂容易,紫气郁郁犹冲斗。

时危可仗真豪俊,二人得置君侧否。

太守顷者领山南,邦人思之比父母。

王生早曾拜颜色,高山之外皆培塿。

用为羲和天为成,用平水土地为厚。

王也论道阻江湖,李也丞疑旷前后。

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

吾辈碌碌饱饭行,风后力牧长回首。

       该诗《全唐诗》解释说“王季友,河南人。家贫卖履,博极群书。豫章太守李勉引为宾客,甚敬之,杜甫诗所谓丰城客子王季友也。”王季友年轻时家贫,以卖草鞋为生,出生富家的妻子柳氏嫌弃他,离家出走。王季友在孤苦贫困中发奋攻读,后来考上状元,成为一代名流,离弃他的柳氏后来又回到他身旁。这样跌宕起落的人生,使杜甫大为感叹。季友的人生有点戏剧性,大悲大喜,大辱大荣,在他一生中相互替换,从卖履穷汉到新科状元,其转换恰如白云苍狗之变。

       我们认为上面说的出生富家妻子柳氏嫌弃他,是有原因的。柳氏并不是因他穷或丢官嫌弃,而是受到当朝压力,宰相李林甫为了加害季友,竟对柳家恐吓致使不敢同回。柳氏其实在婚前就知季友有原配田氏,因崇拜他的人品才干,加上姐夫张九龄的作媒,心甘情愿做了他的二夫人。

         我们修谱前到过季友公居住的丰城云岭里,那里是满山松林,南侧是上百户姓王的屯溪村,该村治保主任给我讲了个历史故事说:“那时候季友兄弟俩在那里搭棚建舍,开荒种田,农耕苦读,后来衣食无忧。当地有一年轻漂亮女子的父亲,见季友公忠厚善良、品学兼优,竟将女儿许配季友为妻,婚后生活幸福,不久就生了一子。中状元进京任职后,由于朝政奸相把持,政务繁杂,抽身不出回家探亲。此时田氏盼夫心切,找算命先生求计,该人略懂风水竟告之曰:“只要在门前山边挖沟,你丈夫必回”。田氏不知是害他,依计而行,果不多久,季友公竟罢官而回,田氏不久也因病去逝。这个消息很快传到柳氏,于是匆忙趕到乡下与季友相会,夫妻十分恩爱,并将田氏生的儿子视为己出。后来夫妇二人同在株山《龙泽书院》办学。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3第1期第14卷总第47期刘珈珈《盛唐诗人王季友生平考辩》论文,用了六个小标题:1、含混的生平介绍与两个王季友,2、隐居与出游滑州,3、华阴与虢州之仕,4、洪州幕府与丰城客子,5、生卒年考辩,6、王季友小传。该文写道:“说到卒年,其实杜甫《可叹》诗已透出王季友的死讯。此诗结束时写道:王也论道阻江湖,李也丞疑旷前后。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吾辈碌碌饱钣行,风后力牧长回首。诗作于季友幕府生活结束不久之后的大历二年(767)之末,此时李勉正官位显赫,杜甫又对李非常崇敬,不会以死来咒他,那么死为之句所指的自然是王季友了,故确定王季友逝于此年似无大错,杜甫此诗实际上应是获悉季友死讯之后的悼诗”。

        该文确实失误,杜甫写诗不是在大历二年(767)之末,我们认定在开元26年(公元738年)左右,即季友公登开元丙子科(736)进士,任职不久回家中之时。杜甫得知好友突然发生仕途及婚变,作《可叹》诗用于感叹世事无常,如《白云苍狗》。论文竟说是为季友作的哀悼诗,实乃大错特错。

        还说:“《河岳》、《箧中》所录王季友诗稳重老成,淡泊自如,而贞元之王季友仅有顷圣和应制诗,空泛浮浅,一派新科少年口吻。 由此可证假设不能成立。此可以断定,三个时期的王季友决非一人,前两期为一人,第三期为另一人。换言之,《河岳》、《箧中》所记之王季友是玄宗至代宗时期诗人,主要活在盛唐期,而《登科记考》中之王季友则是贞元时期新科进士,为中唐诗人,二者不可合一。

        据宗谱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季友公已有41岁了,由时任左辅治书御史岑参,左拾遗工部臣杜甫,礼部尚书崔灏等人荐状文曰:“荐状。中散大夫治书侍御史赐绯鱼袋臣岑参等,切见王季友学问渊源识度廉洁、爱君尤国、论道经邦,厥德不回寮佐所嘉,今臣忝职近侍,滥居清要仰惟,广启视听之门,大开进贤之路。参等谨诣阙门,径奉荐状以闻。伏候,敕旨。天宝十四年四月日,左补阙治书侍御史臣岑参、礼部尚书臣崔颢、工部尚书臣鲍防、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臣杜甫、右补阙供奉知制诰臣李政。臣等旨阙以恭候敕命。”帝寻复用之,累升之河西郡守,御史中丞,金紫光禄大夫。

         刘珈珈《盛唐诗人王季友生平考辩》论文还说:“德宗(贞元)时期的进士王季友,清人徐松《科记考》卷14在“元十四年进士”条下第八人为王季友,并录存张仲素、吕温、王季友三人同年应试的文章和诗歌。@此外,《文苑英华》卷180 “省试一”条下还有王季友的《皇帝移晦日为中和节诗》,皇帝移晦日中和节之事,发生在德宗贞元五年正月十一日@,由此可知贞元时期确有一个王季友。那么,上述三个时期的“王季友”是不是同一个人呢?我们假设这三个时期的行为是同一人所为,就会出现下面不可解释的反常现象。

第一、从第一期到第二期,由隐而仕,符合常情身从第二期到第三期,山已仕转而初试进士(非制科),则是古来无有的逆向行为。 

第二、从年龄上也说不过去。据《河岳》外天宝十二载(753年)前的王季友已是白首老人,若活到贞元十四年(799年)中进士,应是百岁老人,岂有可能?

第三、《河岳》、《箧中》所录王季友诗稔重老成,淡泊自如,而贞元之王季友仅有顷圣和应制诗,空泛浮浅,一派新科少年口吻。 由此可证假设不能成立。此可以断定,三个时期的王季友决非一人,前两期为一人,第三期为另一人。换言之,《河岳》、《箧中》所记之王季友是玄宗至代宗时期诗人,主要活在盛唐身而《登科记考》中之王季友则是贞元时期新科进士,为中唐诗人,二者不可合一。

         上述引用分析我认为不对:(1)“清人徐松《科记考》卷14在“元十四年进士”条下第八人为王季友,并录存张仲素、吕温、王季友三人同年应试的文章和诗。你们就认为元十四年进士就是贞元(公元798)?说是百岁老人不可能,因而断定是另一王季友。

(2)皇帝移晦日为中和节之事,发生在德宗贞元五年正月十一日,也就是公元公元789年,是德宗皇帝李适年间事,你说的另一王季友是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进士,还未入士可能吗?所以说你们搞错了。

(3)我们50世祖王季友公生于开元二年(714),开元二十四(736)登进士首第,贞元十年(公元794年)甲戍十二月十八日殁,享年八十有一。此时正是王季友公与德宗李适皇帝过中和节,题《皇帝移晦日为中和节诗》合情合理。此时季友公年龄已75岁了,说明此时还在京城皇宫。不久可能就回到丰城老家了。

       王季友公享年81岁,于贞元十年(公元794年)甲戍十二月十八日殁,葬株山南、龙泽坑、智度寺后。 王季友公逝世后,下旨诰勅文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诗礼成身、嶽降篤生於明哲,蝉联世硕材茂显於家邦。冀司耳目之科宜嗣钧衡,之任德符元运道合中和。金紫光禄大夫、御史臺御史大夫,兼太子賓客。王季友忠勤王事孚洽民心先政后刑。中外咸沽於清化尊贤乐义,措置不越於旧章激濁扬清。赐予褒崇之重铭,彝食鼎寵膺眷顾之隆。讞议卓比於皋陶,宣佈實侔於公奭。钦哉,彝典宜易故,封諡豫章伯,余并如故。贞元十一年(公元795)三月 日御筆之寶。”上文御旨是当朝皇帝的封赐。

        季友公逝世后太子宾客陆贽祭文:“真元十一年(公元795)三月十五日太子宾客陆贽,谨以牲帛奉祭於唐故金紫光禄大夫,御史中丞豫章伯,王季友之神前而言曰:众人皆污下行藏,先生独振举纲常。众人皆委靡肝肠,先生独持论刚方,噫!孔孟亡,吾道荒,先生起,吾道复光。伊周亡,治道讧,先生起,治道复将。伟哉贤良,景星凤凰。卓哉名秀,翰简青章。天地无疆,谁其颉颃。吾兹有取於先生,敬慰先生於渺茫。奠祭一觞冀来格来饗。"

         刘珈珈在“《盛唐诗人王季友生平考辨》一文,引用了《江西通志》卷21及卷134云;“南唐时,丰城有王氏三兄弟(子邳、子邙、子邦)为王季友四世孙,王子邳举南唐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后死于战乱”。这段记载正为王季友最终一居丰城一事提供了佐证,而不是如《唐才子传》说的先客居丰城而后引佐洪州幕府。”

       因而我将宗谱记载的子邳公撰写的谱序于后:“大中八年腊月三日,宗谱成,少长咸集,锓枫以永其传,述旧也,述旧何循,我高祖季友公意也。季友公恒以吾宗分异为虑也,虑其会遇之时,少长尊卑昭穆之或失其伦也。故用先人旧法哀而辑之,列家法於前,使足范方来。序宗图於后,使备知已往。而晋公以下言行勋绩,殁葬婚姻昭然在目。噫!晋公周灵王太子也,因谏忤父,贬为庶人。至子成败狄功高,赐以王姓也,厥后世居太原,历汉晋宋齐,以迄於隋。洪勋盛德,后先相映。至景肃公始家豫章之东湖,季友公始居丰城之云岭里皇恩山也。季友公登开元进士首第,历侍御史,输忠悃,因陈时务见务权奸,遂休於家。宗谱将告成焉,叙之者张公九龄也。厥后起为河西郡守.御史中丞,庶务重冗未遑复辑。凡庚午以来言行事迹,幸而得纪载於缉荣公之策。缉荣公吾祖也,噫!我祖宗之家云岭里,迄今百四十余年,钜公硕望盖彬彬矣。吾虽少勤经史,入选材官,然材非卓越,恒恐不能绍述前修。而忠君爱国之诚,盖至死有不二也。先人有言祖德厚矣,而孙子之盛而大显,而永者不卜可知。今宗谱复成,而太原豫章之少长,明尊祖敬宗之意者,因序以告於方来,又知百千万世之云仍,必有大於此者矣。大中八年(公元854)十二月十八日子邳谨书”。

        还有你们提到的王季友和戎昱同作的“《苦哉行五首》诗之事,宝应元年唐军收复河南, 戎昱从滑州、洛阳西行, 经过华阴、渭南等地, 遇到王季友, 两人以《苦哉行》为题, 描写唐朝借助回纥兵力平定内乱造成新的社会矛盾和人民苦难。安史乱平曾使众多诗人产生幻想, 认为太平盛世近在眼前, 实则大唐满目疮痍, 后患无穷。戎诗直面事实,沉痛真切,同一时期能够达到如此深度的诗歌极为少见。王季友的同题创作当属针砭时弊之作,惜已亡佚。”

       此事我们是这样分析的:宝应元年戎昱两人同作的《苦哉行五首》,即(宝应中过滑州洛阳后同王季友作)诗全文如下:    其一、

彼鼠侵我厨,纵狸授粱肉。

鼠虽为君却,狸食自须足。

冀雪大国耻,翻是大国辱。

膻腥逼绮罗,砖瓦杂珠玉。

登楼非骋望,目笑是心哭。

何意天乐中,至今奏胡曲。

        其二 、

官军收洛阳,家住洛阳里。

夫婿与兄弟,目前见伤死。

吞声不许哭,还遣衣罗绮。

上马随匈奴,数秋黄尘里。

生为名家女,死作塞垣鬼。

乡国无还期,天津哭流水。

         其三、 

登楼望天衢,目极泪盈睫。

强笑无笑容,须妆旧花靥。

昔年买奴仆,奴仆来碎叶。

岂意未死间,自为匈奴妾。

一生忽至此,万事痛苦业。

得出塞垣飞,不如彼蜂蝶。

        其四 、

妾家清河边,七叶承貂蝉。

身为最小女,偏得浑家怜。

亲戚不相识,幽闺十五年。

有时最远出,只到中门前。

前年狂胡来,惧死翻生全。

今秋官军至,岂意遭戈鋋。

匈奴为先锋,长鼻黄发拳。

弯弓猎生人,百步牛羊膻。

脱身落虎口,不及归黄泉。

苦哉难重陈,暗哭苍苍天。

        其五 、

可汗奉亲诏,今月归燕山。

忽如乱刀剑,搅妾心肠间。

出户望北荒,迢迢玉门关。

生人为死别,有去无时还。

汉月割妾心,胡风凋妾颜。

去去断绝魂,叫天天不闻。

       《苦哉行五首》诗词解释:彼鼠(老鼠,指安史叛军)侵我厨,纵狸(放出狸猫)授粱肉(给肥肉)。鼠虽为君却(为您退却),狸食自须足。冀(希望)雪大国耻,翻是大国辱。膻腥(胡人)逼绮罗(女子),砖瓦杂珠玉。登楼非骋望,目笑是心哭。何意天乐(天子音乐)中,至今奏胡曲。官军收洛阳,家住洛阳里。夫婿(丈夫)与兄弟,目前见伤死。吞声不许哭,还遣衣罗绮。上马随匈奴,数秋黄尘里。生为名家女,死作塞垣鬼。乡国无还期,天津哭流水。登楼望天衢,目极(远望)泪盈睫。强笑无笑容,须妆旧花靥(涂料妆面)。昔年买奴仆,奴仆来碎叶(在西域的一城)。岂意未死间,自为匈奴妾。一生忽至此,万事痛苦业。得出塞垣飞,不如彼蜂蝶(蝴蝶能飞回汉家)。妾家清河边,七叶(七世)承貂蝉(朝庭官服)。身为最小女,偏得浑(全)家怜。亲戚不相识,幽闺十五年。有时最远出,只到中门前。前年狂胡来,惧死翻生全。今秋官军至,岂意遭戈鋋。匈奴为先锋,长鼻黄发拳(卷曲)。弯弓猎生人,百步牛羊膻(身上膻味大)。脱身落虎口,不及归黄泉。苦哉难重陈,暗哭苍苍天。可汗奉亲诏,今月归燕山。忽如乱刀剑,搅妾心肠间。出户望北荒,迢迢玉门关。生人为死别,有去无时还。汉月割妾心,胡风凋妾颜。去去断绝魂,叫天天不闻。 注:此诗创作于762年,指唐代宗向回紇借兵镇压安史叛军的事。用一位女子被掠夺的不幸遭遇,说明了借兵平叛如同前门驱狼后门来虎,仍然是耻辱。

        该诗副标题(宝应中过滑州洛阳后同王季友作),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1)戎昱作诗时只有18岁,年轻资历浅,想找老师指教。(2)此诗反映时局不稳给人民带来灾难,涉嫌对朝政不满。(3)想找一个忠厚正直、刚正不阿、资历深厚,又有名望的当朝做官又会作诗之人。王季友时年48岁,他于天宝十四(755)年,又重回京城任河西郡守、御史中丞等官,此时已是重上任的第7年了,已是有名望的清官,其才学被誉为孔孟之后一人而已。因而戎昱向他拜师求教理属当然。经季友公审核修改,作为两人同作也算是一件光榮的事,是这首诗有两作者之原因。

       经查证:戎昱(744年~800年),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一说登进士第。肃宗上元至代宗永泰(760—766)间,来往于长安、洛阳、齐、赵、泾州、陇西等地。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元年(766)入蜀,见岑参于成都。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783)年贬为辰州刺史。贞元七年(791)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

        上述内容及文谍足可说明王季友的一生。从开元二十四(公元736)年三月日。由右仆射检校吏部尚书臣严武,吏部侍郎臣韦庄,知写黄验封官臣陈升,检校滕录臣黄德康填写的皇谍,登进士首第起,季友公时年22岁经过科考入仕。当时奸臣当道,不到几年休官在家创办书院,得到李勉资助,为国培养了栋樑之才,这期间也到过各地与诗友题诗答对。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季友时年41岁,由时任左辅治书御史岑参,左拾遗工部臣杜甫,礼部尚书崔灏等人荐状重回京城任职,为御史中丞、金紫光禄大夫、河西郡守。到了晚年75岁,即德宗真元五年,与李适皇帝过中和节作诗,说明还在京城皇宫任职。后来回丰城老家怡养天年了。

        以上内容有理有据,我代表丰城市王氏子孙,感谢全国所有专家、学者、教授搜集整理王季友公生平论文,使我这个近八旬老翁能看到这么珍贵的资料,本人文化水平有限,抱着尊祖敬宗之心勉力而为之,写的拙作错误难免,望大家批评指正。

            季友公位下40代裔孙                                  王洪顺

                      2020年3月29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