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三. 王建第 韩愈 刘禹锡

 半城湖之缘 2020-03-29

《唐诗三百首鉴赏》该书图文鉴赏本中所选诗歌都是唐诗中脍炙人口、妇孺能详之作,诗是好诗,赏析亦高雅成趣,同时书中还为每一首诗都配上了壮美幽深的水墨画,造成一种视觉和诗境上的通感,使唐诗之枝繁叶茂、波澜壮阔尽呈眼底,一览无余,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上的无限美感。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唐诗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三. 王建第 韩愈 刘禹锡

目录:

第76章 王建

第77章 韩愈(1)

第78章 韩愈(2)

第79章 刘禹锡(1)

第80章 刘禹锡(2)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三. 王建第 韩愈 刘禹锡

第76章 王建

诗人名片

王建(约766-?)

字号:字仲初

籍贯: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作品风格:凝炼精悍、激越有力

个人简介:大历十年(775)进士及第,历任渭南尉、昭应县丞、穆宗长庆年间,任秘书丞。文宗太和年间任陕州司马,故后世称其王司马。晚年辞官居咸阳原上。

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他和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他也写过宫词百首,成为后世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资料。还写过一些小词,别有特色。有《王建集》八卷,《全唐诗》编其诗六卷。

新嫁娘词三首(其二)

王建

三日入厨下①,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②,先遣小姑尝。

【注】

①三日:我国古代有这样的风俗,在婚后三天叫“过三朝”,新娘要下厨做菜。

②谙(ān):熟悉。姑:指婆婆。食性:吃饭的习性。

小姑尝

向来是新媳妇难当,刚到婆家,对什么都还很陌生,所以,言行举止都很小心谨慎,唯恐出丑让人笑话。这首诗就写的一位新媳妇三天后下厨做菜时小心谨慎的心理和行为,反映了这位新媳妇的聪慧机敏。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古代有个习俗,女子出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要下厨房做菜。“三日”,点出了题目中“新嫁娘”。“洗手作羹汤”,“洗手”,反映新媳妇干净、整洁,也透露了新媳妇态度认真,郑重其事。但是,毕竟刚刚过门,婆婆喜爱吃什么样的饭菜,她还不知道。如果是粗心的媳妇,她也许就凭自己口味迷迷糊糊地做菜了,结果也许婆婆并不喜欢吃。但文中这个新媳妇,心思细腻、聪明机灵,他做完菜后,不是莽撞地就端上去,而是先叫来小姑替她尝一尝,因为小姑是婆婆抚养长大的,自然食习应当和婆婆相似,从小姑的习惯,可以推测出婆婆喜欢什么口味。这个细微的举动,却充分反映了新媳妇的聪慧,我们不禁要对这位媳妇称赞一番。通过新媳妇的举动,我们不禁联想到小姑天真品尝的形象和婆婆正襟危坐的严肃形象,饶有趣味。

这首五绝诗,通过白描的手法,委婉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形象,充满生活情趣。

后人点评

明人邢昉:绝句中有调高逼古,出六朝上者,此种是也。(《唐风定》卷二十)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①,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②?

【注】

①中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映照地面的样子。

②秋思:秋天里的情思,这里指思念人的情思。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朗照在庭院中,照得地面上好像生了一层霜;乌鸦的叫声渐渐停止,静静地栖息在浓密的树荫中。“地白”二字,写月光映照的颜色,给人一种清明素洁之感,意境清宁优美。“树栖鸦”,景色在夜晚,加上树荫浓密,所以很难看到树上的乌鸦,故此认为,乌鸦栖息是诗人通过听觉感受到的景象。这三个字简洁、凝练地描绘了乌鸦栖息的情形,也渲染了宁静氛围。

“冷露无声湿桂花”,写在深夜里,秋天的霜露打湿了院中的桂花。这是暗写诗人望月,紧扣诗题。诗人在宁静的深夜里,仰望明月,凝神思考,浮想联翩,丝丝寒意袭,不觉使诗人想到,月上的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定然也沾湿了桂花树。这句话使全诗的意境就显得更加悠长深远,耐人寻味。“无声”二字,细腻地表现了霜露的轻盈晶透,不着痕迹,也表明露水滋润桂花很久。这不禁又让人想起月中的吴刚、玉兔、嫦娥……

明月当空,不仅仅是诗人在独自凝望浮想,普天之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像诗人那样赏月、凝思。于是,诗文自然引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在这里点出了望月,并且由自己想到其他人,将望月者的范围扩大到了普天之下。同是望月,但怀秋之感,各不相同。诗人最后委婉地询问:“那绵绵的秋思会落到谁家呢?”,此诗本就是写诗人怀念家乡的心情,诗人此时怀念的心情应该是最深沉的,但诗人却用问句结束,意味深长,使怀念之情,蕴藉深沉。一个“落”字,用得巧妙那无形的思念,变得具体可感了,仿佛能看着秋思飞入千家万户。

这首诗七言绝句,意境幽美,想象丰富,语言形象生动。思念之情如人和月亮的距离一样悠长,感情真挚,委婉动人。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三. 王建第 韩愈 刘禹锡

第77章 韩愈(1)

诗人名片

韩愈(768—824)

字号:字退之

籍贯: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作品风格:奇崛雄浑

个人简介:三岁丧父,由兄抚养长大。贞元八年(792)进士及第,曾当过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后又任监察御史,不久,被贬为阳山县令。元和元年(806)召为国子博士,历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因随裴度征淮西平叛有功,升迁为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因谏迎佛骨,险些被宪宗处死,在大臣们的挽救下,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穆宗即位后,被召回朝中,历任国子监祭酒、京兆尹、吏部侍郎等职。长庆四年(824)病逝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反对骈文,提倡散文,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诗歌创作上力求独创,气势宏伟,风格独特。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和《外集》传于世。《全唐诗》编其诗十卷。

韩愈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①

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②,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③。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④,蛟龙出没猩鼯号⑤。

十生九死到官所⑥,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⑦。

昨者州前捶大鼓⑧,嗣皇继圣登夔皋⑨。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⑩。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11,坎轲只得移荆蛮○12。

判司卑官不堪说○13,未免捶楚尘埃间○14。

同时流辈多上道○15,天路幽险难追攀○16。”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17: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18,

有酒不饮奈明何!”

【注】

①张功曹:即张署,河间(今属河北),德宗贞元十九年(803),韩愈和张署同时因进谏触怒德宗,同时被贬到南荒之地,二十一年,顺宗即位大赦,二人到郴州(今属湖南)待命,后因湖南观察使杨凭从中作梗,未能反京,二人被移到江陵(今属湖北),韩愈为法曹参军,张署为功曹参军。

②纤:纤细,轻薄。天无河:指不见银河。波:指月光。

③相属(zhǔ):相互劝酒。君:对张署的尊称。当歌:请张功曹颂诗。

④洞庭连天:洞庭湖水和天连相连,强调洞庭湖之大。九疑:即九疑山,又称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境。

⑤蛟龙:传说一种能发洪水的龙。猩:猩猩。鼯(wú):鼯鼠,形似松鼠,夜间活动。

⑥官所:指张署贬谪的临武。

⑦海气:瘴气,古时南方热带山林中因湿热产生的一种有害气体。湿蛰:潮湿。

⑧州前:官府门前。

⑨嗣(sì):继承人。登夔皋(kuíyáo):任用贤能官员。夔皋,是传说中的尧、舜时期两名贤臣的名字。

⑩大辟:古时被判了死刑的罪犯。

○11州家:州官府。申名:上报朝廷被赦人员名单。使家:观察使,是朝廷派到地方巡查的官员。

○12荆蛮:指荆州官府所在地江陵,此地曾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地域,楚国曾被称为荆蛮。

○13判司:曹参军的统称。

○14捶楚尘埃间:这里指曹参军职位卑微,有过失,就会受惩罚,甚至有时趴在地上挨鞭打。

○15同时流辈:一同被贬的人。上道:返回京城。

○16天路:进身朝廷之路。

○17殊科:不一样。

○18他:其他。他古音“佗”。

贞元十九年(803),天下大旱,百姓贫苦,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和张署,劝谏减免徭赋,触怒德宗,两人同时被贬南蛮。至宪宗即位,大赦天下,他们仍不能回京,被改调江陵(今属湖北)作曹参军。此诗便是,韩愈听到此消息后,心情复杂,借中秋和张署对饮赋诗之际所写,一抒情怀,并赠给张署。

本诗可以分为三部分来赏析。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八月十五日夜两人对饮的环境。天高云疏,明月当空,凉风习习,万籁俱寂,在这样清冷寂静的月夜,诗人和张署两人举杯痛饮,心中是何等的凄凉。为了打破沉寂,韩愈邀张署诵诗。“一杯相属君当歌”句,引出了张署的悲歌。

第二部分(从“君歌声酸辞且苦”到“天路幽险难追攀”),写张署诵歌。首先总体评价了张署的歌声酸辞苦,使人“不能终听”就“泪如雨”。表明两人的心情是一样的酸楚。

张署的歌,首先写被贬南迁时遭受的痛苦,跋山涉水,山高水阔,路途遥远,蛟龙出没,野兽哀号,环境荒凉险恶,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贬所。而贬所环境也同样恶劣,整日“幽居默默”好像是个逃犯。下床畏毒蛇,下床都这么困难,更不用说远行了。食怕中毒,空气中弥漫着湿蛰腥臊的气味。这段叙述表明两人的生存条件极为恶劣,语言悲伤。

接着笔锋一转,写到让人激动欢欣的大赦消息。宣布赦书那天,鼓声隆隆,“赦书一日行万里”的场面热烈,节奏欢快,体现出张署兴奋的心情。听到大赦令宣布:“罪从大辟皆除死”,“迁者追回流者还”,这使两人感到前途突然出现了光明,回京有望了。但是,诗情又一转折,虽然大赦令写得清清楚楚,但“使家”阻挠,他们还是不能回京。最后“移荆蛮”,“只得”,表现了两人心中不满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转移“荆蛮”,职“判司”小官,位卑人轻到受长官鞭打的境地。面对这样的处境,张署感叹道:“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这部分是诗文的主题,文势波澜起伏,震荡人心。

第二部分虽然诗人借张署的歌,抒发了自己愤懑不平之情。接着,第三部分(从“君歌且休听我歌”到“有酒不饮奈明何”)写诗人的议论。“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二句,自然转到诗人的议论。今夜明月最好,人生命运天注定,我们不能左右,值此良宵还是开怀畅饮吧。可见诗人已经看透宦海沉浮,难以掌握自己命运,于是,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天,自我排解,用酒消愁,暂时忘记烦恼。这三句话中深藏的苦楚,溢于言表,结尾看似旷放,也是深含无奈。“一年明月今宵多”照应题目的“八月十五”。

这首七古,以主客唱和结构全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倾诉,别有特色。语言沉郁雄浑,感情酸楚悲伤,情节波澜起伏,结构完整,意境悲凉,意蕴深远。

后人点评

明人陆时雍:没读昌黎七言古诗,觉有飞舞翔翥之势。(《唐诗镜》卷三十九)

调张籍①

韩愈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②,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③,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④,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⑤。

想当施手时⑥,巨刃磨天扬。

垠崖划崩豁⑦,乾坤摆雷硠⑧。

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⑨。

仙官敕六丁⑩,雷电下取将○11。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12。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13。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14。

剌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不着织女襄○15。

顾语地上友○16:经营无太忙!

乞君飞霞佩○17,与我高颉颃○18。

【注】

①调:调侃。

②群儿:指批评谤伤李杜的人。

③蚍蜉(pífú):一种大蚂蚁。

④伊:发语词。

⑤“徒观”二句:指“李杜文章”就像是大禹治水的成就一样,后人虽能看其成果,但无法看到开辟的情景。

⑥施手:动手。

⑦垠(yín)崖:悬崖。划:劈开。

⑧雷硠(láng):山崩裂的声音。

⑨金薤(xiè):倒薤书,比喻文章的优美。

⑩敕(chì):命令。六丁:传说中的天神。

○11雷电:指传说中的天神。

○12毫芒:毫毛的细尖。比喻极为细微。

○13八荒:古人认为九州在四海之内,四海在八荒之内,所以它指最远之处。

○14“精诚”二句:指突然领悟到了“李杜文章”的妙处。

○15“刺手”四句:都是形容李杜诗文创造出来的意境。汗漫,广漠无边的地方。“不着“句:超越织女星运动范围。

○16地上友:这里指张籍。经营:构思。

○17乞:送给。

○18颉颃(xiéháng):上飞称颉,下飞称颃。

织女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在中唐,不被重视,甚至有人还妄加贬斥。韩愈写这首诗,热情地赞美了李、杜的诗文,表现出强烈的倾慕之情。

本诗可分为三部分进行赏析。前六句为第一部分。诗人开篇高度评价了李、杜诗文,谴责“群儿”谤伤前辈,讽刺他们自不量力。“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这两句也被后世人凝炼成了成语,广为传颂。“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二句,广为传颂,已经成为对两位诗人最准确的评论。

第二部分(从“伊我生其后”到“不着织女襄”),着重写韩愈对李、杜的钦佩和敬仰,高度赞美他们的诗歌成就。这部分可以分三层去理解。第一层(“伊我生其后”到“乾坤摆雷硠”),诗人感慨自己出生在李、杜之后,只好在梦中想见。尤其是读到李、杜光芒四溢的诗歌时,不由追想起他们酣畅淋漓,挥毫写诗的情景,那种气势雄浑,就像大禹治水时挥动着大斧,使山崖峭壁顿时崩劈,被阻隔的洪水瞬间倾泻而出,天地间回荡着山崖崩裂的巨响。第二层(“惟此两夫子”到“使看百鸟翔”),写李、杜二人坎坷生平。诗人认为是天帝要让他们不断地吟诵,于是,故意让他们经历苦难。他们就好像被剪断羽毛囚在笼中的鸟儿,悲伤地看着笼外百鸟自由飞翔。这里用了比喻,形象描绘了两人坎坷一生。第三层(“平生千万篇”到“太山一毫芒”)六句,写李白和杜甫一生成就非常,著作等身,写下了千万篇如金玉一样优美的诗歌,但大多散佚,令诗人惋惜。诗人想那些诗篇大概多被天神派神兵取走了,流下人间的,只不过是泰山的毫末之微。这部分写得波澜起伏,诗人赞美、感慨、惋惜等等情感也在回环曲折的行文中融成了一体。

第三段(从“我愿生两翅”到最后),分两层分析,第一层(从“我愿生两翅”到“不着织女襄”),写诗人追随李、杜。他希望自己能生出两翅,飞向及远的八荒之地追寻李、杜诗歌的精神。诗人终于能和前辈诗人精诚感通,于是,各种各样的意境便进入心里:反手拔出鲸鱼的利齿,高举大瓢,畅饮天宫中的美酒,腾身遨游于广袤的天宇中,自由自在,甚至连织女制的天衣都不用去穿了。诗人在这部分用奇幻的想象,把李、杜诗歌意境写得出神入化,让人眼花缭乱。诗人想到去“八荒”寻找,表现他对两人的追慕之情,甚至到了狂热的地步。

第二层是最后四句。诗人诚恳地劝朋友张籍,不要总是钻在书堆中寻章摘句,构思经营,还是一起向李、杜学习,自由飞翔在诗歌的广阔天地间吧。他不仅点出了题目。

这首五古,诗人用奇幻瑰丽的想象,使读者仿佛置身奇幻世界探究冒险的感觉。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奇伟壮阔。同时,诗文也成功运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

后人点评

朱彝尊《批韩诗》说:“议论诗,是又别一调,以苍老胜,他人无此胆。”

山石①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②,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③,芭蕉叶大支子肥④。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⑤。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⑦,出入高下穷烟霏⑧。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⑨。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革几)⑩?

嗟哉吾党二三子○11,安得至老不更归!

【注】

①山石:这是取诗的首句开头三字为题,是旧诗标题的常见用法,与诗的内容无关。

②荦(luò)确:险峻不平的样子。微:狭窄。

③升堂坐阶:登上寺中厅堂,坐在厅堂台阶上。新雨:刚刚下过的雨。

④支子:即栀子,常绿灌木,夏季开白花,香气浓郁。

⑤稀:指模糊,看不清楚。

⑥疏粝(lì):糙米饭。这里指简单的饭菜。

⑦无道路:指因晨雾很浓,使人看不清道路。

⑧出入高下:指上山下谷,穿梭于山谷之间。穷烟霏:指走尽了云雾缭绕的山径。

⑨枥(lì):同“栎”,落叶乔木。围:两手合抱一周为一围。

⑩(革几)(jī):马缰绳。这里用作动词,控制的意思。

○11吾党二三子:和自己志趣相投的几个朋友。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三. 王建第 韩愈 刘禹锡

第78章 韩愈(2)

山石

这是韩愈在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农历七月二十二日,从徐州到洛阳的途中,留宿洛阳北面的惠林寺时,写下的一篇游记诗。该诗按照行程顺序,写了从“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时的见闻和感受。

全诗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八句。主要写诗人安寝之前的见闻和感受。“山石荦确行径微”一句,写去寺庙的路上情景,行路艰难,沿路山石险峻,山路狭窄,这都随着诗人的前进而不断转换的景象。“黄昏到寺蝙蝠飞”,写诗人“黄昏到寺”时看到的情景。“黄昏”,是一个抽象的名词,需要其他景象来反映这个时间名词,诗人于是巧妙地选择“蝙蝠”,蝙蝠本来就是夜间活动的动物,蝙蝠飞就让我们联想到暮色朦胧的黄昏景象。天色已经是黄昏,就要先找僧人安排食宿,于是,诗人便“升堂”。诗人游兴正浓,顺势就坐在台阶上欣赏寺中风景,刚刚下过雨,只见雨后“芭蕉叶大栀子肥”,因为上边写到“新雨足”,所以,用“大”和“肥”形容芭蕉叶和栀子花就非常形象鲜明。那鲜绿的大叶子,肥美的栀子花,格外抢眼,让人赏心悦目。随着时间的推移,芭蕉叶和栀子花笼罩在夜色中,看不清楚了。这时,僧人便热情和他攀谈,寺僧夸赞寺中的“佛画好”,并拿来火把,带客人去看,壁上的画依稀可见。这时,床铺收拾好了,席子擦得很干净,斋饭也已经摆上。可见,形象地表现寺僧的殷勤周到,可见,主客感情融洽。“疏粝亦足饱我饥”,这大概是主人对僧人的话,既表明诗人走了一天,很饿,也暗露自己闲散不拘束的性格。

第二部分(“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写夜宿情景。夜深了,诗人静静躺在床上,四周一片寂静,甚至于连虫鸣的声音都没有,“绝”字突出了这种安静的氛围。我们不禁联想到,大概在深夜之前,百虫鸣声不断吧。在宁静的夜里,各种鸣声交织在一起,自当别有情趣。夜深,虫鸣声没有了,而“清月出岭光入扉”的画面接踵而至,于是,诗人又赏起月来,月色清明,静静照着,恬静优美。写夜宿虽然只用了两句话,但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第三部分(从“天明独去无道路”到“水声激激风吹衣”),写天明离寺后的情景。天明离开时,“无道路”,表明天刚破晓,雾气很浓,看不清道路,所以,诗人行走时说“出入高下穷烟霏”。诗人行走时,四周都是厚厚的“烟霏”,便摸索着前进,一会儿出现在高处,一会儿隐没于低处,时高时低,时低时高,若隐若现。此情此景,趣味盎然,充满诗情画意。朝阳逐渐升起,烟雾渐渐散尽,“山红涧碧纷烂漫”的亮丽景色便闯入诗人的眼帘。接着诗人发现“时见松枥皆十围”,这既丰富了诗人眼前的景色,也暗示诗人在继续前行。诗人穿梭在高大的松栎树丛中,清风拂衣,流水淙淙。接着诗人脱鞋赤脚,涉过山涧,双脚浸润在清凉的涧水中,整个身心都陶醉在这美丽的山景中了。下山的画面一个一个展现给读者,画面不断更换,读者也被这美丽的画面深深吸引住了。

第四部分是结尾四句,总结全诗。“人生如此”四字,概括了这次出游寺的整个经历,然后用“自可乐”肯定出游的经历很美。后面的三句,以仕途生活作反衬,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

这首七言古诗,诗人选择画面非常精当,通过描写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中的典型景色,使整个行程的画面完整丰富。

后人点评

清人何焯:直书即目,无意求工,而文自至,一变谢家模范之迹,如画家之有荆关也。(《义门读书记》卷三十)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①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②,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③,绝胜烟柳满皇都④。

【注】

①呈:指恭敬地送上去。张十八员外:指张籍,因其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又曾任水部员外郎,故有此称。

②天街:京城的街道。酥:乳汁,这里形容春雨滋润。

③最是:正是。

④绝胜:绝胜。皇都:皇都。

从题目中可知,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诗中写了雨中长安清新的早春景色。

“天街小雨润如酥”,写长安下起了春雨,纤细的小雨静静地落在街道上,蒙蒙春雨滋润如酥,这就给春景蒙上了一层轻烟笼罩的朦胧美。这为春景铺设了一个典型的背景。

那么,小雨之后的春景,该是怎样什么样呢?是这样的:“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写得绝妙传神,试想早春的北方,天气还有些寒冷,万物还是一片萧条,全无春色,。但是一场小雨过后,春草的最先预告春天的到来,早早冒出嫩芽儿,远远望去,朦朦胧胧,好像有一层极淡的青翠色,但如果走近寻找春色,却只能见到稀疏纤细的小芽,看不到一点颜色。这就是早春草色的特点。诗人描写得非常准确精当,从远近不同角度,将春草的特点写得丰富传神,使人仿佛能看到那片片及淡的青黄草色,焕发勃勃生机,昭示着春天的到来,顿时让人心旷神怡。这句话写草色别具一格,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佳句。

诗人看着清新美丽的景色,不禁感叹:“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说完这句话还感觉无法表达对早春的赞美之情,于是又在最后加了一个对比,用“烟柳满皇都”和早春之景对比。诗人认为早春草色要比满城处处烟柳春色的不知要好过多少倍。因为,青青春草色,娇柔细嫩,饱含水分,它预示春回大地,充满勃勃生机,非常珍贵。而满城都是烟柳,已经是寻常景色,到处色彩绚烂,反倒不那么让人喜爱了。

这首七绝诗没有浓墨重彩地渲染春景,仅写春草,用及简朴的语言,却把早春特殊的清新之气,写得传神,妙趣横生。可见诗人观察之细腻,视角之独特。

后人点评

黄叔灿:写照工甚,正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唐诗笺注》)

雉带箭①

韩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②,盘马弯弓惜不发③。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余尺④,红翎白镞随倾斜⑤。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⑥。

【注】

①雉:野鸡。

②伏:通“服”,信服。

③盘马:骑马盘旋不进。

④决:突然,疾。

⑤翎、镞(zú):箭羽和箭头。

⑥五色:雉的羽毛

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韩愈任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的节度推官。本诗写的就是韩愈随从张建封射猎的情景。

首句写猎场环境。原野上猎火熊熊燃烧,四周一片静悄悄。“静”字,烘托了猎前肃穆气氛,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此时猎人正屏气凝神,全神贯注地寻找猎物的情态。猎前的静态景和之后狩猎时的动态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第二句里,猎物—雉鸡出现了。猎火烧着了草木丛,雉鸡从草木丛中跑了出来,忽然又见到猎鹰,又吓得连忙躲藏起来。“出复没”三字,惟妙惟肖地再现了雉鸡惊惶逃窜的荒乱情景。前两句概写了猎射前的景象。语言简洁精炼,结构衔接紧密。

三、四句开始写射猎情景。“将军欲以巧伏人”,这句话说明将军射猎不单纯是为了野味,还有显示自己武功技术的用意。所以,他骑马盘旋不进,拉满弓而不轻易发箭。这“盘马弯弓”的画面,突显了将军沉稳、自信的神态,“巧”字不仅指将军的技术巧,还赞誉了将军的智谋。而将军的“惜不发”呼应了前面雉鸡“出复没”。此时,一位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将军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用笔节奏和谐顿挫,用意精深。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写雉鸡隐没的地方,越来越狭窄,形势窘迫,观猎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来观赏将军猎射。这个环境描写,烘托了蓄势待发的氛围,此时,正是将军一显身手的大好时机。正当雉鸡惊惶飞起一瞬间,将军从容拉满弓,接着,“嗖”地一声,强有力的箭,直中雉鸡。一“惊”一“满”一“劲”一“加”,节奏紧凑,用语简炼干脆,把将军的“巧”射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到此,好像射猎过程就此结束。但紧接着,诗文突起波澜,那只受伤的雉鸡带箭“冲人决起百余尺”,“百余尺”,表明这只雉鸡强壮勇猛,这也反衬了将军射技的高超。雉鸡不断挣扎,最后“红翎白镞随倾斜”。射猎至此终于结束,诗人在描写射猎情景时,一波三折,气氛紧张,画面丰富传神,充满情趣。

最后两句写众人祝贺和将军回营。“仰笑”二字,传神地表现了将军自信豪迈的性格,“军吏贺”照应了前面的“伏人”。最后“一只美丽的雉鸡,毛羽凌乱地堕在将军马前。使结尾韵味无穷,耐人寻味。

在这首七古诗中,充分展现了诗人捕捉典型场景和动作的本领。

后人点评

清人朱彝尊《批韩诗》评云:“句句实境,写来绝妙,是昌黎极得意诗,亦正是

昌黎本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①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②,夕贬潮州路八千③。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奏岭家何在④?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⑤,好收吾骨瘴江边⑥。

【注】

①左迁: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蓝田县南。侄孙湘:侄孙韩湘,字北渚,穆宗长庆三年(823)进士及第,任大理丞。

②一封:指韩愈的《谏迎佛骨表》。封,指谏书。九重(chóng)天:这里代指皇帝。

③潮州:又名潮阳郡,州治所在今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县。

④秦岭:西起甘肃南部,经过陕西南部直伸到河南西部,是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⑤应有意:应明白我此去潮州凶多吉少这一情况。

⑥瘴(zhàng)江边:充满瘴气的江边,这里指潮州。

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韩愈因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当韩愈到达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来和他同行,此时,韩愈心中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开篇直写自己被贬原因。他说“罪”是自己招来的。“一封书”之罪,使自己“朝奏”而“夕贬”。这一贬就是八千里。“朝”和“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言变化之快。而“八千里”这一夸张说法,极言获罪之重。行文纵横跌宕,气势雄浑,表达感情激愤,也表现诗人立场坚定,毫不后悔。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写自己是上书是为了“除弊事”,表明自己是因忠获罪,没有罪过取遭远谪,情绪激愤,慷慨激昂。虽然招来大祸,他仍然说“肯将衰朽惜残年”,表现了他刚正不阿的态度。

“云横奏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诗人寄情于景,情感悲壮激烈。这两句的意思是,过了秦岭之后,自己的家又在哪里呢?立马蓝关,联想到前途的艰险,悲由心生。其中一“横”一“拥”写得劲拔有力。韩愈曾作一首《去岁自刑部郎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蒙恩还朝过其墓题驿梁》,哀悼自己的女儿。可见,他的贬谪,也给家庭带来了灾难,他心中抑郁难平,悲壮凄哀,对前途充满了渺茫。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最后两句,写得沉痛庄重。韩愈用《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蹇叔哭师中:“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句,向韩湘从容交代后事。进一步表现了诗人情感的激愤悲苦。

这首七律沉郁雄浑,感情深沉抑郁,笔势纵横动荡。整首诗大气磅礴,波澜壮阔,震撼人心。同时,叙事、写景和抒情完美融合在一起,诗味浓郁,意蕴深沉。

后人点评

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三. 王建第 韩愈 刘禹锡

第79章 刘禹锡(1)

诗人名片

刘禹锡(772-842)

字号:字梦得

籍贯:洛阳(今属河南)人。

作品风格:沉稳凝重

个人简介:贞元九年(793),和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当年又中博学宏词科,官监察御史。永贞年间,参与王叔文革新运动,被贬连州刺史,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受裴推荐,晚年任太子宾客,故后世称“刘宾客”。

刘禹锡诗才卓越,刘禹锡誉其为“诗豪”。内容多反映时事和民生疾苦,诗文继承前人优秀文学遗产,又吸取民间文学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②,二十三年弃置身③。

怀旧空吟闻笛赋④,到乡翻似烂柯人⑤。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⑥,暂凭杯酒长精神⑦。

【注】

①酬:答谢,这里指以诗相答。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②巴山楚水:泛指诗人贬谪之地的四川、湖北、湖南一带。

③二十三年:诗人被贬外地长达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人自指。

④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逝世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⑤翻似:反而像。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传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看完下棋,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过了一百年。诗人借这个故事表达暮年返乡,人事全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⑥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这首诗。

⑦长(zhǎng):增长,振作。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辞和州刺史职返回洛阳,恰好在扬州遇到从苏州回洛阳白居易。白居易在筵席上写诗赠刘禹锡,刘禹锡便写下这首诗酬答他。

白诗这样写的:“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称赞刘禹锡的才华,也感慨他的不幸遭遇。刘禹锡紧接白诗写到:“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说自己居住在荒凉的巴山楚水之地,已经二十三年了。两人一来一往,推心置腹,亲切自然。

接着,诗人感叹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现在回来,许多老朋友已经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这次回来恍如隔世,人事都不是以前的情景。诗人恰当地引用王质入山典故,既表明自己被贬时间长,又表现了世事变迁和回来后倍感陌生而引起的怅然若失的心情,内涵丰富。

白居易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意思是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还在荒凉的地方虚度时光,寂寞生活。为刘禹锡抱不平。而刘禹锡回答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沉船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蒙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但没有流露忧伤抱怨之色,二十多年来,他看清了宦海沉浮、人生荣辱,所以,已经宠辱不惊,反倒在安慰起白居易不必太介怀仕途的失意。表现刘禹锡的豁达胸襟。

“沉舟”一联使两人不再感伤,诗人最后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意思是今天听了你的诗歌,心中感慨万千,暂且用酒来振奋精神吧!表示了要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表现刘禹锡不屈不挠的意志。这两句也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这首七律诗,语言深沉豪迈,感情起伏跌宕。

后人点评

《诗境浅说》:“梦得此诗,虽秋士多悲,而悟彻菀枯。能知此旨,终身无不平之鸣矣。”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三. 王建第 韩愈 刘禹锡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①,日斜征虏亭②。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③。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④,幽怨不堪听。

【注】

①冶城:东吴当年冶铸之地。

②征虏亭:亭名。在今江苏省江宁县东。太安中,征虏将军谢安立于此亭,因而得名。

③幕府:指幕府山。东晋丞相王导曾在此山建立幕府而得名。在今南京市西北的长江边上。

④《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作。是公认的亡国之音。

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由和州回洛阳,途经金陵,次年春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开篇两句分别写晨景和晚景。诗人想要寻访曾经的冶城,于是来到江边,正赶上早潮,水势上涨,水面平阔,指听到江涛拍岸声,江边一片荒凉。滔滔江水好像在告诉人们,曾经的冶城和吴国的丰功伟业,早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傍晚时,征虏亭静静地矗立在夕阳的余晖中,呈现一片寂寥和荒凉之景。东晋贵族王谢曾经在这里饯别的热闹场景,也早已销声匿迹。诗人在开头由眼前景色,联想到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事情,巧妙地进行古今对比。使诗歌紧扣“怀古”,景中的吊古伤今之情,自然流露出来。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颔联仍然写景,但这两句中的景色明丽、雄壮。虽然,时令还是初春,天气尚寒,但蔡洲却已经长出嫩绿的新草;幕府山雄踞大江,山上依旧青烟袅袅。面对滔滔江水,诗人不禁想起东晋苏峻曾攻破金陵,企图在此据险要地形,建立霸业。后来,陶侃、温峤起兵伐叛苏峻,激战多日,打败苏峻,使晋室转危为安。他又想起王导曾在幕府山上建幕府驻兵于此,所以才得名。但历史沧桑变化,东晋仍然被刘宋代替,幕府山后来也成为了刘义季的饯别之地。世事变化,而景色依旧,古今之事和眼前的景色融为了一体。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发表议论。曾经的六朝繁华现在已经消失,曾经的权贵也已经不在,而山形依旧,可见,国家的兴亡由人事决定,占据险要地势也不能保障长治久安。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最后诗人以《玉树后庭花》依然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统治者依仗关中山川之险,纵情享乐,正步六朝亡国之后尘,后果不堪设想。

这首五律诗,将眼前的景和历史相连,使历史、景物、情感交融在一起,含蓄地劝讽当朝统治者谨记前车之鉴。最后以音乐结尾,意蕴深沉,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后人点评

胡震亨称:“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华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唐音癸签》)

秋词二首

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①,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②。

【注】

①排:推开。

②嗾(sǒu):指使人,教唆。

这两首诗都是咏秋之作,一改悲秋传统,表达情感高昂,充满昂扬斗志。

第一首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人开篇就抒写自己对秋天的不同感受。意思说,自古以来,失意之人每逢秋季萧条景色,就勾起他们失志之悲,心中无限寂寥。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消极悲观的情感。诗人偏说秋季景象要比万物复苏,勃勃生机的春天好。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两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秋天的理解。秋天并非萧条无生气,在秋高气爽的日子,有白鹤振翅而飞,奋发有为,排云之上,矫健有力。诗中用“一鹤”表明,这只鹤是孤独的也是独特的。就是它顽强高翔,打破了秋天死寂氛围,给大自然留下了一抹亮丽的风景。令伤感的志士,为之振奋。这只鹤是充满昂扬不屈的奋斗精神,是不屈志士的化身。人有了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寞,于是诗人便吟诵诗歌,歌声直穿透碧霄。“诗情”,指用诗抒发感情,这里指用诗歌抒发胸中志向。

第二首赏析,“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写秋天景色,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别有特色的秋景,山水清净,夜里还会下霜,树叶有红有黄,在山间错落点染。景色清丽闲雅。如一位彬彬有礼的君子,让人肃然起敬。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后两句紧承前两句写道,如果你要是不相信秋景这样清雅美丽,可试上高楼一望,顿时会让你感到彻骨的清澈,心境澄静,心情肃然深沉,怎会象繁华浓艳的春天那样让人轻狂。诗人巧妙地暗用拟人手法,将秋天和春天比拟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用春季的轻浮反衬了秋季的端庄素雅。表现了秋之高洁和沉稳,反映了诗人高尚的情操。表现积极高昂的精神面貌。

这两首七绝诗。通过鲜明的意象发表议论,表达独到的观点,意蕴深厚,有哲理意味,意境优美,立意高远,耐人寻味。

后人点评

清人翁方钢评说:“刘禹锡诗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石洲诗话》卷二)

石头城①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②。

【注】

①石头城:在今南京石头山后,这里曾是战国时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建宫殿。

②女墙:城墙上的矮墙。

这是一首金陵怀古诗。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这里经历了六朝繁华,而今山城依旧,城中的繁华和人早却已经消失,没有留下一丝痕迹。潮水拍打着城郭,拍击在冰冷岩石上,仿佛也感到凄凉,又默默地退去。

在这凄凉寂寞的空城中,诗人看到“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只有当年从秦淮河升起的明月,在深夜里,依旧多情地翻过城垛,照映破败的古城。充满落寂凄凉的感伤之情。诗中选用“旧时月”这个意象,表达的意境和李白《把酒问月》中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句很相似。“旧时月”曾见证了秦淮河上六朝王公贵族们骄奢腐化的生活,曾经这里有彻夜歌舞,热闹喧哗。然而繁华易逝,现在的明月下,只剩下一片凄凉。“还”字,有物是人非,一去不返的意味。

这首七绝诗,全诗虽然没有正面写怀古之情,但是诗人将这种感情通过故城景象和夜月朗照这些具体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出来。旧时月还照故的画面,使诗意境深厚、悠远,

后人点评

白居易读了《石头城》一诗,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

蜀先主庙①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②。

得相能开国③,生儿不象贤④。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⑤。

【注】

①蜀先主庙:指刘备庙。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

②五铢钱:汉武帝时通行的货币,王莽掌权后废止。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兴复汉室,恢复五铢钱。

③相:指蜀国开国贤相诸葛亮。

④儿:指刘备之子刘禅。不象贤:不像先主那样贤能。

⑤“凄凉”二句:典出《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公元264年,刘禅降魏,被命为安乐县公。一天,魏太尉司马昭在宴会中让原来蜀国女乐歌舞,旁人见了都为刘禅感慨,而只有刘禅喜笑颜开,全然没有一点伤感之色。

蜀先主庙

此诗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游先主庙而作。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唐朝已经开始衰落,皇帝昏庸,贤才不能被用,诗人借古讽今,感慨现在没有贤主,表达盛衰兴亡的感慨。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开篇两句,“天下”、“千秋”四字,纵横空间和时间,气势雄劲壮阔。“千秋”两字贯串古今,极言“英雄气”流传千秋万代、万古长存。显示出诗人包容万象、俯仰古今的胸怀。“尚凛然”三字,表现了诗人在先主塑像前,肃然起敬。“尚”字,写得极为神妙,庙堂还庄重肃穆,先主塑像生动逼真。身处其中,诗人隐隐能感觉到先主生前叱咤风云,威震八方的英雄之气。

颔联紧承“英雄气”,引出先主刘备英雄业绩:“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刘备起自布衣,在汉末乱世中,征战南北,历尽艰难曲折,才终于形成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诗人用汉光武帝兴复汉室,恢复“五铢钱”事迹,暗喻刘备建蜀后,又励精图治,想统一中国。这进一步表现了刘备的英雄远志。构思巧妙,浑成天成。

颈联进一步写刘备功业最终没有继承下来,令人叹惜。“得相能开国”,说的是刘备三顾茅庐,受诸葛亮辅佐,建立蜀国的事情;“生儿不象贤”,则说的是后主刘禅不能继承先人的贤德,愚懦猥琐,致使国家灭亡。刘备能选贤任能,却没有教好自己的儿子,两相对比鲜明,含义深刻,让人叹惋。

尾联感叹后主的不肖。这里一联写一件事情,即有名的乐不思蜀的故事,具体表现刘禅的不肖。这件事情鲜明地表现出刘禅愚顽不灵、麻木不仁的品性,由此可见,亡国绝非偶然。这样凄凉结局与刘备建立功业的盛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叹惋痛惜之情表露无疑。

这首五律,通过对刘备功业建立到灭亡的追忆,抒发出历史兴亡之叹。诗人对当时唐王朝盛衰之忧,尽在其中。整首诗语言劲拔,格调沉着豪迈,感情蕴藉,引人深思。

后人点评

清人纪昀:句句精拔。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后四句沉着之至,不病其直。(《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八)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三. 王建第 韩愈 刘禹锡

第80章 刘禹锡(2)

乌衣巷①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②,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③,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

①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原为东吴石头城士兵军营,将士身着乌衣,故得名。自东晋到唐,乌衣巷一直是王、谢两大世家居所。

②朱雀桥:指秦淮河上的浮桥,在今南京正南朱雀门外。

③王谢:指王导、谢安两大世家。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诗人开篇没有写乌衣巷,而是先写“朱雀桥”,为什么呢?其一,朱雀桥横跨金陵秦淮河,是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其二,旧时桥上装饰的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曾经住在乌衣巷的豪门谢安建造的。所以,朱雀桥不仅在地理上和乌衣巷有着紧密的联系,它还联系着乌衣巷的历史,看到此桥,不禁使我们想到曾经住在乌衣巷的王导、谢安这些豪门贵族不知曾多少次走过这座桥,谢安建朱雀重楼的热闹场景还历历在目。然而今非昔比,如今句中朱雀桥边已是杂草丛生,野花蔓延。“野草花”三字,既点出了季节,又渲染了一种荒凉之色。

“乌衣巷口夕阳斜”,写荒凉破败的古桥对面,乌衣巷默立在斜阳的残光中。“夕阳”,点出了时间,也突出了日落西山时昏黄惨淡的情景。曾经喧闹的乌衣巷口,如今已经是一片荒凉寂静。

“旧时王谢堂前燕”,诗人转笔写到空中的飞燕,诗人循着燕子行迹写到,曾经住在王导、谢安庭院中的燕子,如今飞入普通百姓家了。其实,燕子依然住在原来庭院中,只是庭院的主人已经改变。因此,这燕子便成了历史的见证。其中沉浮变幻的苍凉之感,表露无遗。

这首七绝诗,最绝妙的地方,就是诗人精选了典型的景物,并今昔对比,将自己沧海桑田、兴衰变幻的感慨自然地寄寓其中,不着痕迹。语言浅显,而意蕴深沉,余味无穷,有一种独特的委婉蕴藉之美。

后人点评

清人施补华: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岘佣说诗》)

西塞山怀古①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③,一片降幡出石头④。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⑤,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

①西塞山:今湖北大冶县,黄石市西塞山区东,紧临长江。

②王濬:益州刺史。益州:今成都。晋武帝伐吴,命王濬造楼船,每船可容二千多人。

③寻:长度单位。古代以八尺为一寻。铁索:指东吴末帝孙皓命人拉起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

④石头:指石头城,在今南京石头山后,王濬率船队直捣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亲自举期到营门投降。

⑤四海为家日:天下统一时。

西塞山怀古

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这首诗是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所写。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水军,讨伐东吴。诗人以这件史事为题开篇,写“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王濬高船顺流而下,气势显赫,而金陵城的帝王气势黯然消失。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颈联紧承上一联写战斗情况。东吴国君孙皓,在长江中暗放铁锥,并用千寻铁链锁住,以为万无一失,哪曾想王濬用大筏,冲走铁锥,用火烧毁铁链,然后,直取金陵。诗人用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概括这一历史事件。

在前四句中,诗人着重笔墨写东吴防御,但结果却还是兵败投降。前后对比色彩鲜明,败者的形貌和胜者的姿态历历在目。这表明了历史终究走向统一,任何想依靠地理优坐享其乐,都无法长存。

“人世几回伤往事”,简练地概括了历史兴亡。“山形依旧枕寒流”,意思是西塞山俯卧在长江边。诗人在这里才点出西塞山,而它与历史有什么联系呢?西塞山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而正是因为六朝的历史变化,才成就了西塞山。而诗人在前四句写概写六朝兴亡,为西塞山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使诗界大开。“依旧”二字,暗含人事变化,六朝短促,而江山依旧永恒之意。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现在四海为家,天下大统,而曾经六朝的军事堡垒,如今已经一片废墟,只有芦荻在秋风中摇曳。这片废墟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也成了分裂失败的象征,而这给唐朝割据势力当头一棒,六朝覆亡的教训值得唐朝统治者借鉴,这就是诗人的最终用意。

这首七律诗,笔力纵横、酣畅流利,寓意深刻,发人深思。

后人点评

清人屈复评这首诗说:“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唐诗成法》)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①,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②。

【注】

①紫:指草木。红:指灰土。

②刘郎:诗人自指。

贞元十一年(805),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朗州司马,元和十年(815),朝廷有人重新起用他和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他从朗州回到长安后写下这首七绝诗,辛辣地讽刺当权者,后来,他和柳宗元均被派到偏远地区当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

前两句“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写观花盛况。京城的道路,一路草木繁茂,尘土飞扬。烘托了一种热闹的气氛,我们可以联想到街道上,车马川流不息,看花人接踵摩肩的热闹场景。“无人”句子,写赏花回来的人。“无人不道”四字,反映了人们心满意足的心情和愉悦的神态。虽然没有一字提花,但从赏花人言谈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桃花开得美丽繁茂,写得非常巧妙。诗人表面上写赏花人,其实暗指那些攀附权贵、趋炎附势的人,他们为追得荣华富贵,忙碌奔走于权贵之间,就好像人们热闹看花一样。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写玄都观里如此众多的桃树,在十年前诗人在长安时还没有,都是诗人离开长安后栽下的。而这千树桃花,代表了十年来靠投机取巧走上仕途的新贵们。不想十年光景,攀附权贵的人多了,投机取巧的新贵也多了,这表露了诗人强烈的嘲讽。

后人点评

白居易尝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刘白唱和集解》)。

竹枝词二首(其一)①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③。

【注】

①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而来的,为刘禹锡首创。

②唱歌:一作“踏歌”,即一边唱歌,一边踏脚为节拍。

③晴:谐“情”声。谐声双关,是民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这是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所作,诗中描写一位恋爱中少女的情感。

“杨柳青青江水平”,首句描写了美丽的江南景色。江边杨柳青青;江中流水平缓。为整首诗提供了一个优美的背景。

“闻郎江上唱歌声”,写少女听到心上人的歌声。美丽的环境让人心情舒畅,此时,女子又听到那熟悉的歌声,怎么不让人情思萌动。

三、四句描写了少女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少女心中早已对这个小伙子思慕已久,但小伙子还没有表现出什么。今天,他唱起歌来,少女心中在想他好像对自己有些意思但又很模糊。所以,她想这个人,好像变化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东边还太阳高照,真让人捉摸不透啊。“道是无晴还有晴”,意思是“道是无情还有情”。诗人用谐声的双关语把少女或迷惘、不安或眷恋或等待刻画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淳朴自然。仿佛那个在江边徘徊沉思,时而双眉紧蹙,时而眉开眼笑的少女就在眼前。

这首七言绝句,细腻地刻画了少女微妙的心理变化,语言活泼。

后人点评

苏轼誉为“奔轶绝尘,不可追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三. 王建第 韩愈 刘禹锡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三. 王建第 韩愈 刘禹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