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际哥德风格、北方哥德式与后期哥德式的艺术

 塑跑 2020-03-29

国际哥德风格

在十四世纪末年,一些当时很著名的艺术家游走在意大利和法国之间,甚至英国、德国、奥地利和波西米亚等地区,因此将意大利和北欧的艺术风格融合在一起而发展出一种所谓的国际哥德风格﹝International Gothic style﹞。这种风格以描写华丽的宫廷生活趣味细节为特征,风行了大约四分之一的世纪,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当推林堡兄弟﹝Limbourg brothers﹞所绘制的《最美时祷书》﹝Les tres riches heures du Duc de Berry﹞。

《最美時禱書﹝二月月令圖﹞》

1412 ~ 1416 年,法國康帝博物館

圖中顯示農家的冬天,大家聚在室內烤火取暖。背景顯示砍柴,牽牛等日常生活依然照常。

當國際風格在歐洲各地大行其道之時,義大利也受了法國的影響,佛羅倫斯的吉伯第﹝Lorenzo Ghiberti﹞便是代表此種影響的最佳人物。他在 1401 年以《以撒的祭祀》﹝Sacrifice of Isaac﹞為創作主題的鍍金銅雕比賽中,打敗競爭對手布魯涅內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贏得佛羅倫斯洗禮堂大門設計競賽的冠軍以及北門的製作權。

吉伯第《以撒的祭祀》

1401~1402 年,鍍金銅雕,高 54 cm

義大利巴吉羅博物館

這件作品為吉伯第贏得 1401 年佛羅倫斯洗禮堂大門設計競賽的冠軍。吉伯第運用科學透視法讓作品裡呈現了空間的深度,感覺到其中的人物能夠自由活動。

布魯涅內斯基《以撒的祭祀》

1401~1402 年,鍍金銅雕,高 54 公分

義大利巴吉羅博物館

布魯涅內斯基以這個作品參加 1401 年佛羅倫斯洗禮堂大門設計競賽,不幸敗給了吉伯第。這項比賽結果導致他後來獨自去羅馬研究建築,並且成為文藝復興建築樣式的開創者。

吉伯第從 1403 年開始創作北門的浮雕,直到 1424 年才完成。整座門上面有 28 塊四葉飾嵌板,刻畫了基督、四福音作者和教會神學家的生平事蹟。

北方哥德式藝術

十五世纪时,国际哥德式往南、北两个方向发展。往南发展到意大利佛罗伦萨,演变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往北则发展到现今的法国、德国、英国、比利时等地区成为北方哥德式风格,进而演变成为北方文艺复兴运动。

北方哥德式绘画的代表是扬.范.艾克﹝Jan van Eyck﹞。他改变了国际哥德式的装饰主义,在西洋绘画史中第一个把各种事物以及人物置于真实环境的光影当中,而成为法兰德斯画派的创始人。

扬.范.艾克的优点在于能耐心地观察变化无穷的世界,并将之表现出来。和当时意大利画家不同的地方是,他既没有数理透视法的知识,也不懂得解剖学,但是却能够透过对光线投射的深刻研究,使画面具有真实感与统一感。他所创造的空间,能够完全令人信服,主要是靠他丰富的视觉经验。对于外在美和物体本身的组织的感觉,以及对花、石头、珠宝、布料和金属的触感,他都能保持法兰德斯的特质。

扬.范.艾克最著名的画作包括《阿诺菲尼夫妇》﹝Portrait of Arnolfini and his Wife﹞ 这幅肖像画,是他在颠峰时期的作品之一。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幅画作变得那么重要?第一个原因是绘画本身的内容很有意义;第二个原因是他以一种独特的技法掌控了各种油质颜料的性质;第三个原因是基于这幅画的布局和结构。

《阿诺菲尼夫妇》

1434 年,英国国立肖像画廊

我們看到阿諾菲尼夫婦倆人一塊兒站在臥室中央,含情脈脈地執手相依偎,似乎流露一種終生相托的情感,以及彼此之間的忠貞不渝和患難與共。 事實上,我們還可以看到,揚‧范‧艾克對事物細節有不同尋常的精心處理。他對於衣著的皮毛、家俱的細部到房間的裝飾和最小的物件,無不刻劃入微;最後,我們還可以注意到,有一面映照著豐富影像的鏡子,那是一面聞名遐邇的凹鏡,這一面凹鏡的意義非凡,它描繪空間,並注入了清新而熱情的品質。

從畫面上我們可以看到,人物的腳底旁邊有一隻長毛狗,正用可愛的表情瞪著我們,牠代表著的忠貞;丈夫的木屐和妻子的土耳其平底鞋,強調出畫面的親切之情;床邊的木雕是婚姻的象徵;窗台上,放著一只蘋果,窗下靠背長椅上放著三只蘋果,這是多子多孫多福氣的象徵。

但是,真正支配這幅畫中的空間則是擁有這幅畫的主人。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鏡中反射的形象,可以看到阿諾菲尼夫婦的形象,和在凹鏡映照下顯得稍微歪曲的房中全部物品,以及從一扇半閉的房門中可以窺見穿藍衣的騎士,其身旁站了另一位長紅衣的騎士,這樣的佈局將現實環境的空間與鏡中虛幻的空間融合在一起。

後期哥德式藝術

後期哥德式已經進入十六世紀,波希﹝Hieronymus Bosch﹞是這時北方地區最著名的畫家,他的作品雖然還看得到一些哥德式的痕跡,不過經已受到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強烈影響。由此看出在十六世紀上半世紀時,哥德式與文藝復興風格在北歐是並存的。

波希是個很特別的畫家,他的畫與法蘭德斯畫派主流傳統大不相同,常用奇妙而恐怖的象徵手法反應當時社會與政治的不安。超現實主義者認為他是一種「先於文字」的佛洛伊德主義者。從他的畫作中經常看到人的罪惡和墮落、魔鬼的陷阱、地獄的折磨,這些意象來源可見於當時的諺語、民間傳說及中世紀晚期的講道集和充滿幻想的詩篇。

波希的《乾草戰車》﹝The Hay-Cart﹞這幅畫是三聯畫的中央部分。它充份表現了法蘭德斯的一句老諺語:「世界是一輛載滿乾草的四輪車,人人從中取草,能撈多少就撈多少」。

《乾草戰車》中部

1480 ~ 1512 年,西班牙普拉多美術館

波希把大堆乾草置於場景中央的四輪車上,由貪婪的鬼怪拉著。他在車子的周圍和上部,描繪了一系列的插曲,在這些插曲中,他用尖刻諷刺的手法,揭示出諺語的真實性。在車子的後面,教皇本人、皇帝和貴族們列隊循序漸進;而前排右邊,一批教徒已取得了他們應得的一份乾草;車子周圍的男男女女正激烈地爭奪,力圖用長柄又和耙鉤弄到車上的乾草。

在草堆上,有一對戀人和正在彈唱的三人小組﹝一個婦女,一個指著樂譜的歌手,以及一個手持弦琴坐在女人衣裙上的瀟灑年輕人﹞,他們對誘惑似乎無動於衷。另外,右邊一個長了翅膀的白色魔鬼,正用鼻子吹奏著笛子;左邊一個天使眼朝著天,正凝視著出現在雲霧中的基督;還有一個在樹後,臉被擋住一半的人,手持長棍,頂端繫著一只象徵淫蕩的罐子。三個象徵性的人物,與代表擺脫情慾和貪婪的五個人互相對稱。

這批人究竟意味著什麼?也許正說明了:人們即使用愛情或音樂來擺脫情慾的困擾,但惡魔的威脅依然存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