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模态二语写作在内容领域的融合框架研究

 shelly0214 2020-03-29

本期导读:唐辰老师

本期:

介 Brief Introduction

多模态研究一直以来是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多模态写作研究也进入迅速发展阶段。然而多模态研究的领域界限分明,语境特异性较强,关于二语学习者的多模态研究在内容和二语教学语境中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我们对二语学习者在提高二语水平的同时如何进行内容领域写作的理解。本文作者首先介绍了美国基础教育政策各项标准中所体现的写作集中化、多模态化及语言能力标准和内容标准的融合等特点,其次分别综述了影响内容教学及二语教学领域的主要理论及观点,随后对比了这两个领域在研究重心和分析方法上的不同及优缺点,强调了提出多模态二语写作在内容领域的融合框架的重要性,最终此融合框架应运而生。整篇文章短小精悍,结构清晰,观点新颖,紧扣热点,值得一读。

究问题 Research Questions 

1.     为什么融合框架的提出对理解在内容领域的多模态二语写作成为必要?

2.     如何提出多模态二语写作在内容领域的融合框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框架?

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本文是一篇理论研究,在综述前人研究和举例说明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建构。

理论成果:多模态二语写作在内容领域的融合框架

优势:

1. 融合框架的提出对于二语写作评估有了新的启迪,二语写作评估应在关注语言措辞、语法及内容的基础上,兼顾其它模态(如表格、图示等)所表现出来的知识内容,从而对二语学习者在内容领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

2. 呈现了多模态研究的一种组织原则——学科实践,有利于突破对语言熟练度的单一关注,尝试多语类写作,同时关注社会文化等因素对学生使用多模态写作的影响,但也要注意在不同内容领域中的规范。

不足:

1.  该框架并未明确指出身份发展和批判性语言意识等在多模态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因素。

2.  未指出二语学习者如何利用不同语言形式进行写作。

后感 Comment 

1.  本文对于内容教学和二语教学领域的多模态研究的综述部分令人印象深刻,统一的三段式介绍(概况-贡献-不足),内容丰富清晰,结构一目了然,对文献综述类研究有较大启示。

2.  本文是一篇理论研究,但并不像某些纯理论研究那般乏味,原因在于作者除了进行理论方面的阐述之外,还引用了空间科学课堂中一位英语学习者写作的例子,多模态的写作形式非常有趣,有关流星雨的话题科普性强,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