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死营养学的生活饮食模式

 长沙7喜 2020-03-29

(图片来自于网络)

今天话题的主角是我的奶奶。我奶奶八十多了,BMI 32.5(身高体重保个密),已经严重超过了健康体重的标准。除了超标的体重外,我奶奶还特别爱喝饮料,吃零食,不爱运动,最大的爱好就是躺在床上看评戏。以上种种全是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的高危因素。但是,我奶奶一项也没有。

相信人人身边可能都会有我奶奶这样的“健康大神”,他们吃香喝辣却不长肉;无肉不欢却没有高血脂,冠心病;抽烟不见得会得肺癌。他们的存在就是对科学最大的挑战,真可谓是气死营养学的生活饮食模式。

当然科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也不是无法撼动的权威,科学正是因为不断地被挑战才得以发展。我们欢迎这样的“特例”,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我们离真理又近了一步。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为什么对于大多数人的疾病危险因素,对于这些“健康大神”来说不值一提呢?基因可能是解开谜底的第一把钥匙。比如:参与胆固醇转运的载脂蛋白ApoE,其基因多态性就导致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氏病和2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当然,除了先天因素,我们的后天的行为和环境也会对基因进行“篡改”。酒精对基因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而叶酸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基因的甲基化水平,达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作用。

忽略了“量”的问题

我奶奶虽然爱吃零食,爱吃喝饮料,但是她有个原则:无论吃什么都不让自己吃撑。如果吃了零食,正餐就会少吃一点儿,不会让自己超“量”。

营养学和毒理学都是研究“各种物质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再“好”的东西如果摄入太多,对人体也是有害的;再“坏”的物质,如果过达不到有效剂量,对健康也不会构成威胁。

营养学家们在制定膳食营养素摄入量时,会设置“推荐摄入量”和“可耐受最高剂量”。缺乏或摄入过多某些营养可能会得营养相关疾病,如果缺钙和维生素D可能会得佝偻病,骨质疏松症;而能量,脂肪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所以“别拿营养素不当药物,吃了可以治病,吃多了也可以致病”

还有一些营养素,需要和基因环境共同作用,可能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比如:对于存在胆固醇敏感基因的人,可能摄入过多的胆固醇就会引起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维生素D虽然人群普遍缺乏,但是其与癌症、心血管疾病、痴呆等疾病的因果关系尚无明确研究结论;还有很多植物化学物质,比如多酚类、皂甙类、有机硫化物等,与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衰老存在联系。

在未得出明确因果结论之前,科学家们只能通过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总结出适宜大多数人群的“健康饮食”,再针对其中营养物质可能起到的作用进行逐一破解。

在基因检测尚未普及,营养理论尚未完善的时代我们很难解释你和“健康大神”存在的差异。只能将对于“大多数人”有效的营养建议推荐给你,以求让你离健康更进一步。所以,不要看着“健康大神”们眼红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并争取健康,才是最实际的做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