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柴胡汤治好了小朋友的反复发热

 中医知识圈 2020-03-30
         一次出差期间,我家7岁的小朋友因为和小伙伴疯玩大汗淋漓着凉后没有及时添衣服,第二天开始额头后背发烫发烧、咳嗽。按往常经验,吃点布洛芬混悬液(一种小儿常用解热剂),多喝水一般第二天就会缓解,但这次第二天症状完全没有缓解,吃药就体温降,3、4个小时后就又恢复了,还伴有咽喉痛。第二天下午到儿童医院门诊治疗,血象检查白细胞升高,门诊处方增加了头孢克圬颗粒(一种常用抗菌剂),嘱咐布洛芬混悬液、头孢克圬颗粒继续服用,多喝水。按时服药1天后症状仍没有缓解,反而出现小孩精神萎靡不振,不想吃饭。
晚饭后家里给我打电话说起这小孩的事情,我了解了情况后让家人按小柴胡加石膏方在社区药房抓了一剂中药,熬出来大约晚上8点左右吞服一顿。第二天一早家里人打电话来说孩子额头、后背都不烫了,体温计一查真的退烧了!
         通过这个案例,想和大家分享关于在感冒发烧的治疗上中医和西医的治疗特点。因为中医汤药处理的不方便,感冒发烧这个常见病大多由西医门诊和中西成药给解决了。他的法宝有两个,一是布洛芬、氨基比林这一类解热发汗类的药物,再一个就是消炎抗菌类的注射剂,那我们从中医伤寒论的治疗角度来分析下这两个治疗方法。
          第一个法宝——解热发汗剂。类似于中医治疗表证,通过汗法把表邪祛除,即太阳证,中风和伤寒,即太阳表实和表虚证,这两类在治疗上,中医对应的是解表类的,麻黄类的发汗剂。
         第二个法宝——抗菌素,大多数人觉得感冒发烧证轻症随便吃点口服药就解决了,比较厉害的才会去通过输液治疗。这里的输液解决了两个问题,1,抗菌类药物属于苦寒类,清热解毒,2,输液补充了大量的水分即解决了伤阴液的问题。这正是中医里大便秘结,神昏谵语高热惊厥阳明里热证的治疗方案。
        那么在西医的两大法宝之外还有一类病症,就是我家小朋友碰到的这一类情况:服用解热发汗药物(布洛芬)汗出热稍退,后又反复,合用清里热药物(头孢克肟颗粒)热仍未退,仍然有口苦唇干,不思饮食的症状。在六经辩证里排除太阳(在表)、阳明(在里),就是半表半里的少阳证了,“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条)”,因为有口唇干枯的气分热证所以合上石膏,小柴胡汤正是治疗这一类少阳证的基础方。以上就是我通过一个小案例对中西医治疗常见感冒发热证的方法和用药的理解,希望和所有像我这样的中医爱好者在学习中有所碰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