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仪,表达礼时的方法,两者合起来,称为礼仪,这是本人理解,不一定合乎规范。 礼,是个人行为,比如,敬礼、跪礼、拱手礼等,礼上升为仪,就成集体行为。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感受到自然的威力,认为世界是无所不能的神创造的,之后由不同的神掌管相应领域,比如太阳神、风神、雷神等。 有神就有鬼,祖先去世,鬼魂游荡在看不见的地方,也能影响现世子孙的祸福,也需要敬拜。 遇事需向神鬼祈求,目的达到要还愿,祈求、还愿需要一定的方式,单个人祈求、还愿称为礼,如果群体参与,则成礼仪。 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能力越来越强,神在人们心里的地位越来越弱,总有强人横空出世,或通过发明创造造福人类,或们通过管理,提高群体的战胜自然的能力,再后来,干脆通过武力,迫使人们屈服,成为首领。 这时,首领代替了神灵,向神鬼祈福致谢的礼仪,转化为向首领祈福致谢的礼仪。 鬼神是虚的,首领是实的,鬼神降祸致福虚幻飘渺,而首领的权力实实在在,首领喜怒决定人们祸福,为讨首领喜悦,致谢祈福的礼仪越来越复杂。 礼仪经夏、商、周三代发展,已形成完备的体系。体系分为四类,一类是祭祀鬼神天地,第二类是是敬拜天子,第三类祭祀宗族,第四类是尊敬尊长。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只顾着征战,将这些繁琐的礼仪给忘了,孔子不由得对天哀叹:“礼崩乐坏,礼崩乐坏” 3 秦始皇统一六国,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权势尊荣创下新高,但他没享受几天就死了,没多久,天下大乱,刘邦异军突起,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礼仪开始恢复。 刘邦在山东定陶继位,大臣们没个样子,与刘邦喝酒时,大呼小叫,有人还拿剑砍殿上柱子,让刘邦很不爽。 刘邦心想,我都当了皇帝,成为天下老一,你们这帮人仍胡乱闹,这皇帝当着有什么意思?叔孙通这个马屁精上场了,他对刘邦说:“需要一套制度来约束大臣、显示皇威,这任务就交给我好了” 叔孙通聚拢了一群儒生,参考夏商周三代礼仪,加以创新,终于形成一套完整的上朝礼仪。 公元前200年,长乐宫建成,上朝礼仪就在长乐宫前操练,仪式声势浩大细节繁琐耗费巨大,文武大臣分列二边,山呼万岁,之后皇帝乘车从后面出来,接受众人朝拜。 刘邦大喜,说了一句大大的实话:“今天我才感受到皇帝的尊荣”。之后叔孙通又整出了几套礼仪,深受刘邦喜欢,叔孙通升官发财,他手下的儒生也跟着鸡犬升天。 刘邦这句话,揭示了礼仪的实质。所谓礼仪,就是为尊者量身定做的仪式,主观上是让尊者享受到应有的尊荣,客观上起到规整人们行为规范的作用。 按说,尊者享受尊荣也没什么,但是,人的欲望无穷,享受到此种尊荣,过段时间就厌烦,怎么办?自有马屁精出主意,再创新的礼仪让尊者高兴,因此礼仪越来越繁琐,越来越花钱,有时达到烧钱的程度。 帝制时代延续两千多年,为了尊者的尊荣,浪费多少民脂民膏,只有天知道。 4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庙堂之下的各类尊者,也得享受相应的尊荣,于是衍生出更多繁琐的礼仪。比如,结婚礼仪、儿子满月礼仪等,办的是儿子的婚礼、满月礼,长的父辈的面子。 至于说礼,就更多了。大臣见皇帝,要八拜九叩,晚辈见了长辈,要行跪拜礼,下级见了上级,也要跪拜等。 我的感觉是,在中国,所谓的礼,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的效忠方式。所谓的礼仪,特别是大型的礼仪,则是尊者的尊严、威仪的外在表现,除此,我还真没发现,那些繁琐的礼仪有其它重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