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深处,一灯如豆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3-30

                记忆深处,一灯如豆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

这是一首从古代穿越而来的儿谣,流传甚广。小时候曾经听奶奶唱过。

现在的孩子们一定觉得很奇怪:灯台是什么?老鼠为什么要爬上灯台?

父亲今年七十七岁,由于家境贫寒,青少年时期的父亲历经坎坷吃尽了苦头。但父亲作为家族的长子长孙,小时候的父亲并不缺宠爱。

曾经听父亲讲过他小时候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至今印象深刻。

那是一年二月二,是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当时的父亲只有三四岁,晚上的时候和家人坐在一起吃豆子。

二月二吃豆子在老家是千年传统,主要是炒过的黄豆和玉米豆。男孩子还会跑到村边的庄稼地里,甩刷子骨朵。刷子骨朵冒着红红的火光,在空中画出一个个美丽的圆环,随着风声呜呜作响。

晚饭刚刚吃过,一家老小在莹莹弱弱的灯光下吃豆子,灯光是从灯台里发出的。

曾祖父当年是一家之主,大当家的,虽然是过节,但他还是和往常一样,站起来就把灯吹灭了。

灯台里点的是香油,和吃的香油是一模一样的,想一想那多珍贵呀,能省则省。不是必须,宁肯摸黑也不会亮着灯的。

年幼的父亲不干了,开始哭闹,不让吹灭灯。结果遭到曾祖父的一顿斥责:“吃你的吧,吃不到鼻子窟窿眼儿里去”。

小孩子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黑灯瞎火之下,父亲仿佛受到了某种暗示,真的拿玉米豆往鼻孔里塞。开始可能只是觉得好玩,结果越捣越深,真的抠不出来了。

这个时候,父亲是真的害怕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你们不是说吃不到鼻子窟窿眼儿里吗?这可咋办啊?”。

一家人这下子都慌了神。再点亮灯自不必说,大人也无法把玉米豆取出来了。

再后来,听父亲说,是连夜去找的隔壁村子的先生(医生的别称),才终于把卡在鼻孔里的玉米豆取了出来。

本来是为了省油,结果不但没省成,还闹出一场虚惊。

我小时候,曾经见到过家里的这只灯台,不过那时已经废弃不用了,也没有使用香油点灯的亲身经历。

七八十年代家里用的是煤油灯,玻璃瓶子的那种,放在泥巴墙的壁龛里。那时的煤油是舶来品,叫“洋油”,火柴叫“洋火”。洋油和洋火,家家户户都离不了。

八十年代初,我开始上初中。教室里悬挂着日光灯,小的教室挂4个,大的教室挂6个。

父亲讲,五十年代他们上学的时候,教室里挂着的是两盏马灯,论亮度肯定远比不上现在的教室。奇怪的是,那时的学生们却没有几个近视眼。

八十年代,村子里普遍都在点煤油灯,因此这些日光灯显得非常高大上。在日光灯下读书是一件非常幸福和自豪的事情。

灯管一米见长,上有镇流器下有起辉器。当灯管不亮时,会有高个子的男同学自告奋勇,站在课桌上摆弄那个起辉器。

虽然有日光灯,但电不常有,晚自习的时候教室停电是家常便饭。因此每个同学都需要自备灯具,有蜡烛,有煤油灯。

煤油灯多数是自制的,形状、大小各异。下面是玻璃瓶,上有灯撵。灯光不够亮的时候,还需要用针把灯撵往上挑一挑。

蜡烛很费钱,每个同学都会备有一个煤油灯。不用的时候,林林总总的煤油灯就摆在教室的窗台上,自成一道风景。

那时的煤油,质量也不怎么好。停电的时候,一节晚自习下来,两个鼻子窟窿眼里都被熏黑了,不过也没有人把它当回事。

上初中的时候,正是家里经济最困难的时期。用煤油灯虽然比点蜡烛节省,但煤油也是要花钱买的,这点钱我也舍不得花。

乡里有个油站,离学校不算远。所谓的油站,就是一个大院子,院内有两个大储油罐躺在地上。里面装的是煤油,有一个出油嘴,平时是带锁的。工作人员定期从出油嘴取油,拿到前面的供销社里出售。

我和Y同学很快就发现了一个秘密。

油罐的入口在顶上,出油口在侧下面,对着油嘴的位置是一个用砖砌的方方正正的池子,工作人员来取油时,就把盛具放在池子底部,用来接罐子里流出来的油。无论工作人员怎样小心,取油的过程中都不免会遗洒一些煤油滴落在池子里。

平时的时候,遗洒的油由于量很小,滴落在池子的地上根本捡不起来。然而有一个下雨天,我和Y同学经过此地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天大的好事。池子里由于积有雨水,遗洒的煤油漂起来了!水的上面漂着一层厚厚的油!

我和Y同学的眼睛顿时亮了。我俩找来一个大玻璃瓶,用纸折叠成盛具,小心地把浮在水面的煤油舀起来倒在瓶子里,一下,两下……。

我俩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像做贼一样,生怕被别人发现。又像非洲大草原的掠食动物刚刚捕获了一只得之不易的猎物,欣喜中带着一丝不安。

我和Y同学把取到的混有油的水,经过多次沉淀和过滤,提取出来的煤油就可以点灯用了。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俩都没有把这个秘密告诉别人。

天上下雨的时候,我俩的心中会暗自窃喜。免费的煤油,我俩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样的煤油,质量自然比不上供销社出售的煤油。由于含水量高,跳跃的灯光会啪啪地响,然而它一样可以照亮我的课桌,照亮一个少年的前程!

时代在永不停歇地向前发展。“小老鼠上灯台”的儿谣已经渐行渐远,用香油和煤油点灯的历史,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照明的灯具,从电灯泡过渡到日光灯、节能灯、LED灯,越来越漂亮,越来越节能环保,应有尽有,五彩缤纷,琳琅满目。

然而在记忆深处,总有那么如豆的一盏灯光,照亮人生未来之路,不曾褪色,不会改变!

作者简介:刘尚钞,男,46岁,河南省社旗县大冯营乡人。现居北京,在一家科研机构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喜欢用文字记录点滴生活,擅长散文随笔、古体诗词。乡土赊旗公众号特约撰稿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