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智体美劳”一个都不能少

 吴越尽说 2020-03-30
作者:冯秋月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不能回避的是,目前仍然有不少人重“德智”而轻“体美劳”,认为劳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在每天满满当当的课程安排中,学生在校劳动时间很少,“体育课被文化课占用”时常成为网友调侃的例子。此外,有些父母总认为“孩子还小”,舍不得让孩子劳动。久而久之,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孩子都不愿意劳动、不会劳动,甚至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德智教育固然重要,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德智体美劳”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一个都不能少。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这门课程设下了“硬指标”。

    意见提出,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

    意见还对建立相应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等作出要求。但归根结底,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劳动,通过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

    笔者认为,劳动不分大小和贵贱。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并摆正态度积极参与其中。从学校角度出发,应当营造一个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当然,校园里的劳动教育不仅是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大扫除,它应当是多元化的。

    学校应尽快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着力解决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欠缺等问题,并通过举办一些形式丰富、生动有趣的劳动竞赛和展示活动等,全面客观地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家庭角度出发,家长首先要认清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必要性,有意识地安排孩子进行家务劳动,培养劳动习惯。笔者认为,不论家庭条件如何,都必须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做起,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由此养成的良好劳动习惯也将使孩子受益一生。

    2020-03-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