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

 杏坛归客 2020-03-30

从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两百年这一段时期,特别是公元前五百年左右,是全球圣贤井喷期,人类文明文化进入了一个璀璨的时期。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奠基人雅斯贝尔斯给这个时期起了个名字叫“轴心时代”。

数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该用什么态度来对待第一轴心时代给我们留下来的文明文化资产呢?我们采用的是辩证法,既不全盘接受,也不全盘否定。接受其中的精华,抛弃其中的糟粕。如何去粗取精呢?我给出的比例大体上是3:3:4。即第一轴心时代留下来的文明文化,其中有三成可以直接保留继承下来。这三成文明文化是非常完美的,既不要添砖加瓦,也不要画蛇添足,只要完整地继承就可以了。另外三成是要有选择性地继承,是要改造后再继承,既不能全部抛弃,又不能原样照搬,而是要经过改造、过滤、淘汰之后再继承,也就是去粗取精之后再继承。最后的四成是垃圾、糟粕,是可有可无的部分,这部分内容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了,我们要果断地抛弃掉。

当我们把第一轴心时代文明文化中的糟粕抛弃后,以般若的创造力,一定会有更好的新生文明来取代它。“般若”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道”。“道”和“般若”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生发力。我们要对“道”和“般若”有足够的信任——要相信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要勇敢地抛弃旧的。因为只有抛弃旧的,更好的新生文明才能到来。

我们不能抱残守缺。几年前,我刚从印度回国时就一再强调:“国学家比谁都先进,国学家差不多等于未来学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国学家比谁都有前瞻性、预知性、超前性,只有这样的人才配称为“国学家”。

弘扬国学的人不是一群老腐朽。不要认为学国学的人就是老腐朽,就是思想陈旧,就是开历史的倒车。这与我的国学观是完全相反的。我认为,一个不具有前瞻性的国学家不配称为国学家,一个不与时俱进的国学家不配称为国学家。真正的国学家是不会把人们往后引的。


并非开历史的倒车就叫传承文明,传承文明恰好相反。真正的传承文明就是让该死去的早点死去,让该活着的痛快活着。传承文明首先就要有“杀伐之力”,不然何以有再生之能?这里的“杀伐之力”指的是:该砍掉的糟粕要毫不客气地砍掉。
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内容过于教条化、仪式化,一些理念、形式、生活方式都已经过时,这些都是历史的拖累。针对这一部分内容,我们要毫不客气地加速淘汰。只有把前行的道路清理干净,才能够让有价值的东西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真正的国学家是要成为加速淘汰的推手。因为只有把这些绊脚石去掉,历史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否则,我们前进的道路上都是绊脚石,历史的车轮如何滚滚向前呢?如果不把这些绊脚石去掉,我们每走一步都会很艰难,我们会陷入历史的泥沼之中。只有把路修直了,把路上的杂草和石头都清理干净了,历史的车轮才能一马平川地奔驰前进。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但为什么在很多所谓的国学家、国学学者那里就那么难理解呢? 
传承文明、继承圣学不等于开历史的倒车——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具有前瞻性的人,才能知道哪些该完整地保留继承,哪些该果断地抛弃。没有经过长期前瞻性训练的人,不知道哪些需要保留,哪些需要去除。一个人前瞻性的强度等于他去粗取精的能力。
去粗取精的能力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的。什么是粗?什么是精?垃圾为什么是垃圾?精华为什么是精华?这些都要能说得出个所以然来。不能你认为是垃圾,它就是垃圾?他认为是精华,它就是精华?不是谁都能任意地判别“粗”与“精”。如果要判别,你就要说出能让大家都信服的理由。这就需要你具备一种能力——判别垃圾与精华的能力。这种能力如何训练?除了其他方式综合训练之外,其中有一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就是长期的前瞻性训练。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前瞻性训练,你是不具备去粗取精的能力的。前瞻性与去粗取精之能力是因果关系,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有了这个能力,才能把第一轴心时代文明文化中的四成垃圾淘汰掉。 

我们不得不承认,文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泥沙俱下,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垃圾。即使在当时不是垃圾,但到了今天也变质成了垃圾。不要以为它在当时不是垃圾,在今天就不是垃圾。比如有一些人说,某个东西在唐朝有多么多么好。我完全承认这个东西在唐朝很好,但在今天看来它就是垃圾,就是阻碍历史前进的绊脚石,我们就应该忍痛割爱。如果不忍痛割爱,我们的文明就不能获得新生,我们就会被这些垃圾包裹着、纠缠着,我们的文明文化、历史的发展就会寸步难行。

所以说,一个真心弘扬文明精粹的人,一定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具备去粗取精能力的人,一定是一个敢于把垃圾砍掉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普通人只会和稀泥,真真假假都甩给你,塞到你怀里来。比如现在社会上有一些所谓的“女德班”,其传播的一些内容纯粹就是精神垃圾,但有的人居然将其当作宝贝。这样的东西不消失,国学就永远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能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我们这一代,一定要有辨别精粗,辨别是垃圾还是精华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勇气跟一切腐朽落后的东西作殊死搏斗。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代表着落后腐朽的力量,这些都是所谓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是不愿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

一些在当时不是陈旧陈腐,后来却陈旧陈腐的东西,当它们腐朽的时候,必须要有新的东西来取代它们。这个时候,一些人又不愿意它们轻易被取代。怎么办?那就要斗争,就要革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总是隔一段时间就要革命的原因。斗争就是你死我活。不斗争不行,不斗争我们永远难以有新天地的到来,永远会被这些腐朽的东西把持着。

第一轴心时代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泥沙俱下。说实在的,有好多东西,我们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人看了都觉得悲哀。我经常看书,看着看着就连连叹息:悲哀啊!颠倒混乱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打开古书就扑面而来,而且儒佛道三家都有。

只要深入儒佛道三家里面去,我们就会发现,封闭的、肤浅的、有着时代局限性的思想文化特别多。历史时代相隔太远的先不说,就说距离我们比较近的宋明理学。打开宋明理学的书籍看看,里面腐朽陈旧的思想多得是,有的甚至满篇都是——当然宋明理学里面也有很好的内容。不仅儒家有腐朽陈旧的思想,佛家、道家也有。现在的佛家、道家里面还大量存留着巫术之类的东西。

如果我们下决心要砍掉这些神秘化、庸俗化的东西,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即善非全善,恶非全恶。这就要求我们要辩证对待,这就是我提出要按照3:3:4的比例去粗取精的原因。把一些不好的内容砍掉,好的内容继承。

一个文化上的勇士,一个真正热爱时代、热爱世人、热爱文明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勇气的人。而且有多少热爱,就会滋生出多少勇气去与腐朽的、神秘的、被淘汰的、落后的事物作殊死斗争——这才是真正地爱众生;这才能给众生营造一个向上的、乐观的、光明的、进步的文化;这才是一个文人该完成的历史使命。

不要以为历史传下来的东西都是宝,事实上历史传下来的东西只有一部分是宝,好多部分是垃圾。其中,很多垃圾思想带着“国学”的面具,打着“国学”的旗号,穿着“国学”的外衣,在社会上公然四处横行。可以说,这些垃圾百害而无一利。如果不将这些思想文化垃圾从地球上去除,人类文明就不能前进,我们就不能走向健康光明的明天,我们的文明就难有复兴的那一天,就难有焕发出新生命的那一天。


                        文化大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