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名精

 青青草颜 2020-03-30


中药大辞典》:天名精

《中药大辞典》在线阅读

【出处】《本经》

【拼音名】Tiān Mínɡ Jīnɡ

【别名】天门精、玉门精,杜牛膝土牛膝野烟、山烟、挖耳草

【来源】为菊种植物天名精的根及茎叶

本植物的果实鹤虱)亦供药用,

【性味】辛,寒。

①《本经》:"味甘,寒。"

②《别录》:"味辛,无毒。"

⑧《开宝本草》:"味咸。"

④《纲目》:"微辛甘,有小毒。"

【归经】入肝、肺经。

①《本草再新》:"入肺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阳明、厥阴经。"

【功能主治】祛痰清热破血止血解毒杀虫。治乳蛾喉痹疟疾急性肝炎,急慢惊风虫积,血瘕,衄血血淋疔肿疮毒皮肤痒疹

①《本经》:"主瘀血、血瘕。下血止血利小便。"

②《别录》:"除小虫,去痹,除胸中结热,止烦渴逐水,大下。"

③《药性论》:"治,止血及鼻衄不止。"

④《唐本草》:"主破血生肌,止渴,利小便杀三虫。除诸毒肿疔疮,瘘痔,金疮内射。身痒瘾疹不止者,揩之立已。"

⑤《开宝本草》:"主金疮,止血,解恶虫蛇螫毒,按以敷之。"

⑥《纲目》:"痰止疟。治牙痛口紧,喉痹。"

⑦《本草备要》:"治乳蛾喉痹,砂淋血淋。"

⑧《野生药植图说》:"嫩叶捣烂治脚癣。"

⑨《杭州药植志》:"强力杀虫药,可以杀蛔虫绦虫,并治失力黄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①《本草经集注》:"垣衣为之使。"

②《蜀本草》:"地黄为使。"

③《本草经疏》:"脾寒薄,性不喜食冷,易泄无渴者勿服。"

【附方】①治咽喉肿塞,痰涎壅滞,喉肿水不可下者:地菘捣汁。鹅翎扫入,去痰最妙。(《伤寒蕴要》)

②治缠喉风:蚵蚾草,细研,用生蜜和丸弹子大,噙化一、二丸。如无新者,只用干者为末,以生蜜为丸,不必成弹子,但如弹子大一块。(《经效济世良方》救生丸

③治吐血疾:皱面草,不以多少,为细末。每服一,二钱,用茅花泡汤调服,不以时候。(《履巉岩本草》)

④治产后口渴气喘,面赤有斑,大便泄,小便闭,用行血利水药不效:天名精根叶,浓煎膏饮。下血,小便通而愈。(《本草从新》)

⑤治疔疮肿毒:鹤虱草叶、浮酒糟。同捣敷。(《孙天仁集效方》)

⑥治瘰疬,赤肿痛硬:地菘一斤。捣如泥,敷瘰疬上,干即易之,以差为度。(《圣惠方》)

⑦治发背初起:地菘,杵汁一升,日再服,瘥乃止。(《伤寒类要》)

⑧治恶疮:捣地菘汁服之,每日两三服。(孟诜《必效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急性黄疸传染性肝炎

取新鲜天名精(包括根枝叶)4两,生姜2片(约1钱),加水1000毫升,煎至300毫升,上下午空腹时分服。服药期间,忌食酸,辣、肥肉。

②治疗急性肾炎

取鲜草2~3两洗净捣烂,加少许红糖食盐拌匀,外敷脐部,上覆油纸以防药气外溢。每天更换1次,4~7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可连敷二个疗程。治疗期间须卧床休息,进低盐饮食。

③用于皮肤消毒

用100%鲜野烟煎液作术前洗手和术野皮肤消毒,先后成功地进行了胆囊造瘘术、腹部探查术、疝修补术、脂肪瘤切除以及割脂、埋线等中、

④治疗慢性下肢溃疡

取50%野烟煎液100毫升,加温浸洗患处,每次10~30分钟,每日3次。

《中华本草》:天名精

【性味】味苦;辛;性寒

【归经】归肚;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解毒杀虫破瘀;止血。主乳蛾、喉痹、急慢惊牙痛疔疮肿毒痔瘘、皮肤痒疹毒蛇咬伤虫积;血瘕;吐血血;血淋;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3-6g;或捣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及含漱。

【注意】1.《本草经集注》:垣衣为之使。

2.《本草经疏》:脾胃寒薄,性不喜食冷,易泄无渴者勿服。

【各家论述】1.《纲目》:天名精,并根苗而言也,地菘言其苗叶也,鹤虱言其子也。具功大抵只是吐痰,止血,杀虫解毒,故擂汁服之,能止痰疟,漱之止牙疼,挼之敷蛇咬,亦治猪瘟病也。

2.《本草经疏》:天名精,辛能散结,寒能除热,故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小便不利,由于内热,除热则小便自利也。辛寒能散湿祛热,则小虫自除也。除痹者,去湿之功也。除胸中结热,止烦渴,祛热散结,益阴之功也。逐水者,湿热散,则水自消矣。其主破血,生肌利小便杀三虫,除诸毒肿,疔疮痿痔,金内射,身痒瘾疹不止者,揩之立已,凉血除热散结之力也。

3.《本草述》:天名精,似以能除胸中结热为主。盖痰乃热之所聚,毒乃痰热之所壅,风乃痰聚热壅之所化,病此数者,皆病平血,且凝或溢之不一,投此味得其能行能止而胥益也。

4.《本草正义》:天名精,其性寒凉,能滑利下行,据古籍则破血利水之力极大,《本经》、《别录》所载主治是也。后人则惟用以解毒降火,《唐本草》以下诸书,所载主治是也。今则以治喉风肿塞,甚至腐烂危险之候,取茎叶捣汁灌之。冬令草枯,无从取汁,则于夏秋之间预收茎叶捣汁,澄定,俟其将干凝结之时,作为丸子,阴干密贮,临用以清水化开,灌之亦效,甚者屡进之,探吐稠痰,大可转危为安,微贱药中之极有灵验者。盖消痰解毒,清热降火,开结利窍,合数者之功用,兼而有之,宜其投之辄效。其余诸证之应用此物者,大旨亦不外此十二字之作用矣。

5.《本经》:主瘀血、血瘕。下血、止血,利小便。

6.《别录》:除小虫,去痹,除胸中结热,止烦渴,逐水,大吐下。

7.《药性论》:治疮,止血及鼻衄不止。

8.《唐本草》:主破血,生肌,止渴,利小便,杀三虫。除诸毒肿疮,瘘痔,金疮内射。身痒瘾疹不止者,揩之立己。

9.《开宝本草》:主金疮,止血,解恶虫蛇螫毒,挼以敷之。

10.《纲目》:吐痰止疟。治牙痛口紧,喉痹。

11.《本草备要》:治乳蛾喉痹,砂淋血淋。

12.《野生植物图说》:嫩叶捣烂治脚癣

13.《杭州药植志》:强力杀虫药,可以杀蛔虫绦虫,并治失力黄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