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如何摘掉孩子“自私”的帽子? 李玫瑾教授: 可从这2个方面入手

 爱生活爱工作我 2020-03-30

每个孩子都曾经历过“自我”的一段时间,认为世界万物都围绕自己运行,但随着年龄增长,有的孩子开始懂得关爱他人,有的则愈加自私自利。著名经济学家恩斯特认为,孩子6岁左右应当逐渐学会平等观念和分享行为,在适当的年龄段适时引导,可以帮孩子告别自私。

摘掉孩子“自私”的帽子,要先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韦氏词典》认为,孩子自私背后有以下心理特征:

1、过分或只关心自己

关心自己是人类本性,婴儿时期,孩子会认为周围所有人和物都是以自己的意志为核心的,不必在意其他人的行为或感受。如果家长将这种极度的关爱延续到整个童年时期,孩子就会对自己的感受过度关注,将自己的情绪无限放大。

2、漠视甚至完全无视他人利益

伴随过度关心自己的心理特征,同时而来的必然是极少关心他人。有时候,孩子甚至并不是刻意忽视周围人的感受,而是根本“看不到”别人。这也会让人感到,自私的人通常缺乏同情心和同理心,没有换位思考的能力,对他人的诉求、情绪完全视而不见,也无法理解。

李玫瑾:有自私性格的人严重起来有多可怕?

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格外重视“自私”的性格纠正。她认为,小时候表现得有些自私,大人经常觉得孩子还小,轻易就放松了警惕。但是,自私性格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1、个性自大,对家人朋友十分冷漠

李玫瑾教授举例说,一个孩子从小习惯了父母替他完成所有事情,自己只需要专心学习,两耳不闻家中大小事务,最终考上大学时会认为这都是自己的功劳,父母什么都不会,帮不上忙。

2、不能接受任何人的批评和反对,对家人极端苛责

李玫瑾教授在谈及自私这一话题时,讲到了一个杀人嫌犯的故事,从小家人就围着他一个人转,父亲的四套房有三套都写了他的名字,但当父亲不支持他出去闯荡的想法时,他就认为父亲对不起他,直接动手杀了自己的父亲。

如何摘掉孩子“自私”的帽子?李玫瑾教授:可从这2个方面入手

一、吃饭时,长幼有序

在平时吃饭的环节,李玫瑾教授也格外注意“长幼有序”的原则。如果孩子还小,家中都是大人先吃、孩子后吃,和一般家庭中“先喂孩子”不同。李玫瑾认为,孩子饿一下没什么,“饿过才能理解别人让你先吃时的感受”,才会理解和体谅他人。

在很多家庭中,妈妈作为煮饭的人,常常最后一个上桌吃饭,孩子有时都已经吃完了,李玫瑾说,千万不要这样做。无论孩子多饿、饭菜可能会凉,也一定要等大家都入座才能开动,这是让孩子学会尊重、学会等待。

二、懂得分享,有家庭意识

学会分享,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一课。李玫瑾举过自己教育女儿的例子。吃橘子时,李玫瑾要求女儿将剥好的橘子首先分给长辈,亲手递到每一位长辈的手中,最后才轮到自己吃。李玫瑾说,要让孩子“看得到”家中其他人的存在,让她意识到家里还有长辈,好吃的应当先给长辈。

分享不但是分享食物,还有分享责任。李玫瑾不认可父母让孩子“专心读书”的行为,家庭中的工作应当由所有家庭成员共同承担,孩子在做家务、劳动的时候,感到很痛苦、很不舒适,才能理解父母的辛苦;发现父母也需要自己的照顾,才能逐渐形成对家庭的那份责任。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自私”,背后其实是父母因过度关爱而掠夺了孩子关爱他人的能力。把孩子当作普通的、平等的家庭成员,教会孩子分享,从分享中获得快乐,孩子会更宽容、更博爱。父母要适当地在孩子面前展现柔弱,让孩子学会照顾父母!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家人,而不是自己的用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