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文帝曹丕形象何以被后人丑化

 东方文捷 2020-03-30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魏文帝曹丕形象何以被后人丑化 

魏文帝曹丕,算得上曹操诸子中最为出色的一个。无论文治武功,还是谋划韬略,曹丕都颇有其父曹操之风。尽管和曹操这位雄主比较起来,曹丕略显逊色,但这并非是后人"褒植贬丕"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曹丕的历史形象颇为正派,但经过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渲染,其形象却屡遭贬损,甚至趋向于"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可历史需要客观性和严谨性,因此曹丕也需要一个公正对待。


曹丕,字子桓,人。曹丕自幼聪颖,少时习得文武双全,并对政治有着独到见解。凭借自身综合实力,曹丕顺利在夺嫡之争中胜出,成为曹操亲手制定的接班人。曹丕在位时间不长,但在政绩上颇有贡献。

在内政方面,他设立九品中正制度,打破世族垄断,使不少寒族有了晋升之路。在外交方面,曹丕又专注对北方用兵,不仅彻底平复东北边患,还击败鲜卑、匈奴等胡人部落,并恢复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建置。

一、曹丕是个全能型人才

曹丕处事圆滑,擅长交际,这对他的帝王之路,有着很大臂助。正因如此,曹丕还是世子时,如司马懿、、这般大才之士,都甘愿为其所驱使。曹丕建立曹魏政权后,自身统治也是固若金汤。

种种迹象都表明,曹丕政治手段一流,要远超其他几位兄弟。毕竟曹植虽然文采斐然,但不通谋略与军事;而曹彰虽然勇猛善战,却也只是匹夫之勇。而反观曹丕,即便是弟弟们擅长的文治武功方面,他亦有不俗表现。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以三曹、七子、蔡文姬为主体。三曹,即为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曹操横槊赋诗、曹植七步成诗,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历史典故。但曹丕的文学素养,却鲜有人了解。但事实上,曹丕却是邺下文人集团的精神代言人。其诗歌作品《燕歌行》,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七言诗,首开后世七言之风。

但出于历史原因,后世诗评家只是将曹丕的诗歌作品列为中等。直到明末,思想家王夫之才为曹丕翻案,"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现代学者叶嘉莹先生也赞同这种观点,认为其诗歌作品"以感与韵胜"。

不仅如此,曹丕还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的观点,并对建安七子进行了一定的点评。因此这部作品,还开创了文学批评之风,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另外,曹丕的散文、赋等文学作品,皆在文学史中占据一定地位。

曹丕文学素养很高,但他的武艺也没落下。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当属其过人剑术。曹丕剑术师从史阿,后者是东汉第一剑客王越弟子。有此名师指点,曹丕自然是"具得其法,学之精熟"。

裴松之为《三国志·文帝纪》作注时,便曾引《典论》曹丕自叙:"尝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谓言将军法非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因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芊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

汉魏年间,朝廷并没有放弃军功爵制,绝大多数武将都是凭借军功升迁的。而奋威将军邓展,即使他是个杂号将军,那也是身经百战之辈。尽管如此,曹丕还是在剑术比拼中轻易击败邓展,可见其剑法之高强。大图模式

由此可见,曹丕的确是一个全能型人才。但凡是出色之人,内心总有几分高傲。在笔者看来,曹丕在取得皇位后,他以一个胜利者姿态,也不屑于对自己的亲弟弟曹丕下手。

二、曹丕与曹植的关系究竟如何?

暂且不提曹植七步成诗,其典故是否有真凭实据。但曹丕即位之后所做的一些举措,也的确让世人怀疑,他有故意打压曹植的动机。首先,是曹丕即位后不久,便诛杀了丁仪。《资治通鉴》提到:"王贬植为安乡侯,诛右刺奸掾沛国丁仪及弟黄门侍郎并其男口,皆植之党也。"丁仪,出身名门丁氏,一直是世人公认的曹植麾下第一心腹,他的被杀,自然会让曹丕背负上迫害兄弟的嫌疑。

但抛开曹植来谈,笔者却认为曹丕与丁仪之间存在私人恩怨。从曹丕个人性格来看,他睚眦必报,平生最爱秋后算账,且是个记仇之人。曹操堂弟曹洪,家财巨亿,但为人吝啬。曹丕还是世子时,囊中羞涩,欲问曹洪借钱,遭后者拒绝。

曹丕即位后,虽然加封曹洪为骠骑将军,但还是记着这个仇。没过多久,曹丕便随意找个借口,将曹洪下狱并没收其全部家财。好在卞太后、郭皇后以及众多大臣为曹洪求情,曹丕这才不情愿的释放出曹洪,但后者官职仍被曹丕给褫夺了。曹丕对待自己的堂叔尚且如此,更别提其他人了。诸如于禁、张绣等人,都曾得罪过曹丕,被其明里暗里打压排挤,最终抑郁而终。由此可见,曹丕的确爱斤斤计较,甚至有些刻薄。大图模式

从这种角度考虑,曹丕诛杀丁仪,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原因无他,丁仪也不是什么好人,他与曹丕之间的恩怨其实由来已久。曹操在世时,很看好丁仪,还打算把女儿嫁给他。但曹丕觉得丁仪有眼疾,便自作主张将公主许配给夏侯尚。由此,丁仪便对曹丕心生记恨:"时仪亦恨不得尚公主,而与临淄侯亲善,数称其奇才。太祖既有意欲立植,而仪又共赞之。"为了打击曹丕,丁仪委身于曹植麾下,成为攻讦曹丕一党的先锋力量。

丁仪之父,曾是曹操至交好友。丁仪本人仗着曹操对自己的恩宠,便肆意攀咬曹丕一党。不少朝中重臣,都遭到过丁仪的污蔑。《三国志·徐奕传》注引《傅子》提到:"崔琰、徐奕,一时清贤,皆以忠信显於魏朝;丁仪间之,徐奕失位而崔琰被诛。"《三国志·何夔传》注引《魏书》记载:"时丁仪兄弟方进宠,仪与夔不合。尚书傅巽谓夔曰:'仪不相好已甚,子友毛玠,玠等仪已害之矣。子宜少下之!'"大图模式

崔琰、徐奕、毛玠等人,都是一时之贤臣,而丁仪为一己私利,便胡乱攀咬污蔑,致使这几位国之重臣惨遭株连。曹丕身为一个"小气"的帝王,为国家为个人,他也有理由将丁仪除去。另外,曹植党羽中的贾逵、王凌等人,却仍旧得到曹丕重用。由此可见,曹丕诛杀丁仪,多为私人恩怨。

曹丕对曹植究竟如何?平心而论,曹丕站在帝王之位上,对待曹植真心不错。曹植被外放出京都后,心态一度崩溃,甚至写诗暗讽朝廷。当时朝中有人以此做文章,罗织罪名往曹植身上套。即便曹植曾挟持过朝廷使臣,但曹丕也只是将曹植召进宫中喝斥一番,并无实质性的惩罚。而反观其他宗亲,一旦出现类似曹植的错误,便只有罢黜、流放、诛杀的结局。这么一对比,便显得曹丕对胞弟曹植的纵容之情了。


三、曹丕民间形象何以屡遭贬损?

尽管如此,曹丕的民间形象却屡遭贬损。在不少百姓看来,曹丕刻薄多变、又心狠手辣;他不尊重父母,对兄弟手足也多加残害,还是一位色中饿鬼。这般形象,其实都源自于一本历史小说——南朝刘义庆编纂的《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着重对魏晋风流人物的描写,在千百年间受到无数读者喜爱,明朝学者胡应麟赞其为"古今绝唱也",鲁迅先生也称其为"名士底教科书",可见该书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书中关于曹丕之语,多是负面形象,甚至高达十余则。诸如"七步成诗"、"枣杀曹彰"等故事,其实都是世人捕风捉影之说,根本经不起推敲。那么刘义庆与曹丕有何恩怨,才会对其这般抹黑呢?

一来,在南北朝时期,坊间逐渐流传出"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刘义庆出身刘宋皇室,乃是宋武帝之侄,常年以汉室后裔身份自居,因此他对曹魏篡权一事多有不满。而在《世说新语》当中,曹氏一族的形象也都偏向于负面。

第二,刘义庆与曹植身世相同,又受后者诗歌感召,自然对失败者曹植生出同病相怜之感。而作为成功者的曹丕,自然会被刘义庆塑造成一个"反派"。大图模式

不可否认的是,曹丕在夺嫡之争中,的确用过一些阴谋手段。因此刘义庆在编纂小说时,便自然会将这一点放大化,使得曹丕形象逐渐丑化。虽说"艺术起源于生活",但《世说新语》对曹丕个人形象的全盘否定,也是值得商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