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中国年轻人甘愿成猫奴?

 温雅小筑 2020-03-30
文 | 黑麦
为什么不是狗?毫无疑问的是,在至少20年前,狗才是当之无愧的正牌宠物,它的品种、血统甚至毛发、步态都可以彰显主人的地位与品味,不过越来越多的小型犬与家猫逐渐改变了这一格局。
日本宠物食品协会曾有过这样一个统计,2012~2016年日本宠物犬数量从1153万只持续下降到987万只,同期的猫数量则从953万只增长到984万只。也就是说,日本的宠物猫饲养数自1994年开始调查以来首次超过宠物狗。这个变化不只发生在亚洲,美国的养猫家庭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猫咪的总数量近一亿只,为全球最高,平均每三个美国人拥有一只猫;在饲狗文化悠久的英国,宠物猫的数量也在几年前超过了家犬;即便在视猫如害畜的澳大利亚,也有五分之一的家庭养猫,很多刷朋友圈、微博、Instagram的人渐渐发现,他们可以接连看到来自社交媒体上不同用户晒出的猫照,却很少再见到狗的踪影了。

一个毫无争议的事实是,家猫较宠物狗更符合城市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作息。如果粗算一笔账,养狗需要耗费的财力和时间成本几乎是猫的数倍,在空间和互动上,狗需要更大的居住空间与规律的陪伴,因此在预算少、空间小、时间紧张的条件下,选择猫还是狗,就有了明显的答案。
猫经济气候最早成形于日本,招财猫的传说也并非空穴来风,江户时代,一只名叫小玉的猫咪住在没落的东京豪德寺内,无意中的一个举爪行为竟让几位东瀛武士躲过了雷雨。这个粗糙的历史脚本让猫在日本成为了一种祝福符号。“二战”后,庞大的691万的婴儿潮在成长期格外缺失关爱,他们不得不在荒芜的城市生活中寻找新的精神安慰,于是,很多作家、漫画家开始注意到与他们处境相似的流浪猫世界。

从1974年诞生的凯蒂猫(Hello Kitty)到之后的哆啦A梦、《甜甜私房猫》和《夏目友人账》中的猫咪老师;从《海边的卡夫卡》里听普契尼歌剧的咪咪,到由猫主演的电视剧《猫侍》,日本的猫形象从单纯的性格,发展到具有和人类一样丰富的情感。
在日本,提到“猫猫经济学”,很多人会想到关西和歌山县一只寄身在小车站杂货店的名为小玉的雌性三花猫。2006年,因为线路亏损,电铁公司社长借助“吉祥物文化”,封小玉为站长,这只猫随着广告的人气积累而走红,给当地带来了数十亿日元的旅游收益。随后,《岩合光昭的猫步走世界》热播,濑户内海便兴起了所谓猫奴巡礼圣地的六座“猫岛”和一座“猫町”,奠定了猫经济的不断上涨趋势。当然最荒谬的,也是令猫迷颇为兴奋的,是有一大批年轻猫迷希望可以把哆啦A梦或是凯蒂猫印在日本的钞票上,替代那些他们并不熟悉的人。
在日语中还衍生出一些和猫相关的有趣新俗语,例如“给猫放鲣鱼干”,比喻无法安心;“小猫的金币”是指送人所不了解的昂贵礼物是徒劳的;“想借猫的手”是在形容非常忙的样子;“像一只小猫”,是在比喻一个人总是不见人影;“谢绝鱼的猫”是在说假装拒绝喜欢的事物,内心窥视,表面拒绝,等等。
不过,日本并非猫的经济专属区,几乎任何一只猫都可以成为触发话题的“噬元兽”。在YouTube上,每年发布有近千万条有关猫的视频,它们的单个点击量大多过万,远高于新闻、创意视频等其他分类。根据CNN的统计,全球网络上流传着65万亿张以猫为主题的图片,多年前曾经流行一时的“不爽猫”Grumpy Cat,“钻纸盒猫”Maru至今仍经久不衰。杜莎夫人蜡像馆曾宣布为“不爽猫”制作蜡像,《纽约时报》也认为,猫文化才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内容。

在社交网络上,任何有关猫的表情包都是无国界流传的,在一轮接一轮的“造猫星运动”中,猫咪叫嚣,各国的年轻人也是彼此呼应。虽然没有像日本那样形成太多的文艺作品,但是从几年前,猫就开始占据着中国互联网上的流量。在微博和微信上,有关猫的话题阅读量高达几十亿,几乎是狗的十倍之多。
2017年10月14日,当一只名叫楼楼的网红猫病逝后,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庞大的“云哀悼”,数十万粉丝沉浸在悲痛,以及对猫主的谩骂指责中。如果你不知道这只猫是谁,不妨翻查一下手机微信中的“猫表情”,就是那只看起来圆滚滚,具有丰富的表情的中华田园黄虎斑。随着楼楼返回到它的喵星球,网络上的大量猫迷们也在生成一种严重的孤独感。
这不过是中国网络云养猫的一个缩影。很多人因为居住条件或是健康原因不能养猫,却常常抱着手机在平台、朋友圈里关注各种猫咪的生活动态,这种“在线撸猫”的行为被统称为“云吸猫”或“云养猫”。

在庞大的网红猫阵列中,“瓜皮”可以称得上是楼楼之外的鼻祖了。这只曾经的流浪猫自从被主人收养后,率先成名于豆瓣,后来主人特地为它开了微博,“瓜皮的ID酱”,以600万粉丝称霸微博。瓜皮的灵感其实来自日本的“猫叔”,猫叔是一只日本田园猫,头上常常顶着各种“装饰”,无论主人如何给它凹造型,猫叔都会眯着眼睛,摆出一副“叔辈”的安逸与慈祥;“会说话的刘二豆”来自抖音,它是一只白色折耳,扁扁的脸总是憨态可掬的萌状,眼神里偶尔流露出哀怨、委屈和一点忧伤;快手上还有一只名叫松子的小奶猫,每天直播吧唧嘴吃小鱼干,在小视频中,喵星人总是躺在沙发上前爪贪婪地握着食物,即便是这样雷同的视频,也会招来数十万的粉丝围观,甚至有人留言,打开视频只是为了得到听觉上的满足。

此外还冒出一大批网红猫主,在B站的动物圈频道,猫咪也几乎占据了绝对流量,一个名叫“花花与三猫”的up主,最近上传了一条名为“B站第一只吃帝王蟹的猫,人不如猫巅峰”的视频,获得了上百万的点击,对于人吃昂贵食材的视频,弹幕中往往会聚集着很多恶意的评论,而换作猫吃,反而会招来一片赞叹与羡慕。
从小视频开始流行时,“云养猫族”很快成为了互联网上最为普遍的群体分布。随着社会中“无孩”和“老龄”的逐渐蔓延,随着人们适应孤独的能力越来越强,随着实体社交的日渐式微,宠物生意几近母婴市场。这也推动着猫角色的转变,曾经的那句“你养猫了吗?”,也随之变成了“你有猫吗?”。

在一篇题为《中国猫奴撸猫简史》的文章中作者写道,除了金钱、房子和时间因素之外,年轻人热衷养猫还跟一整代的心态有关。至于为什么年轻人甘愿成为猫奴,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猫的行为特征符合青年人的自身价值追求——不打扰、不麻烦。
另一方面,年轻人还深信猫的情商中有我们所不能理解的情感区域,甚至常常认为猫一直在“控制”着我们的思想与表达。年轻人也相信他们的情感中枢比成年人更加复杂敏感,喜欢把人类的性格特点赋予其他生物,网络社交行为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给一切动物拟人化的倾向。总之,猫是我们情感的某种延伸。

(本文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28期,实习生程格格、王雯清、张佳婧对本专题亦有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