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首诗,看李鸿章的书生豪气,为何是“一生风雨裱糊匠”?

 兰博2000 2020-03-31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

这是梁启超写《李鸿章传》的开篇一句,大义是:天下人,只有庸庸碌碌之辈,才没有功过是非的众说纷纭

接着梁启超又说,天下人都痛恨的,是奸雄!天下人都喜欢的,为豪杰。然而豪杰与奸雄,都是万里挑一之人,用天下“常人”的眼光,去看这些“非常人”,不免会有偏差。中国人又讲究盖棺定论,然而盖棺之后,数十年数百年还没有定论的人,也大有人在,所以还是别急着下结论的好。他还说看一个人,看他办的事,要考虑他在的时代,以及他所在的位置。知道了这样的道理,才可以翻开他的《李鸿章传》阅读了!

六首诗,看李鸿章的书生豪气,为何是“一生风雨裱糊匠”?

梁启超不愧为近代鸿儒,写文是才华卓绝,给人写传亦是如椽巨笔。他的这个开篇,立马让大家,以理性、客观、冷静的眼光,来看李鸿章了!所以,这也是我文章开头放上这段话的原因!

关于李鸿章,有太多的众说纷纭,关于他的书籍也是车载斗量。在这里,我不想按照编年体的方式写他。我想从他一生的诗作入手,让大家看一下充满了书生豪气的李鸿章。

一:先声夺人: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最能代表李鸿章年轻时候的诗句,我认为是《入都-其一》 的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这句。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此首诗,李鸿章大有天下英雄,舍我其谁?晚清历史,唯我来写之意。

李鸿章,出生在1823年,死于1901年。安徽合肥人,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排行第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六首诗,看李鸿章的书生豪气,为何是“一生风雨裱糊匠”?

李二先生出生时,正是世界风云变幻,中国盛极之后开始衰落,民生凋敝,贪官污吏横行的时候。当他17岁,中国又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所以年轻的李鸿章,是怀着一腔的抱负和理想,要大展宏图,拯救黎民苍生的,所以他才如此的指点江山,激昂文字!

也可能是,在国家的多事之秋,他有太多的东西要表达了。这进京的诗,一写就是10首。因为写到意气风发,豪气万丈,立马开始在京城风靡。

由此也可以看出,二十岁的李鸿章已经懂得了,怎样先声夺人。

二,初入京师: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李鸿章初出茅庐,进入京师的那些年,也可以用他第二首《入都》诗中一句来概括,那就是“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频年伏枥困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

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即此可求文字益,胡为抑郁老吾身!

这首诗,叙述其入都之目的:为出群,为图新。怎样出群和图新呢?下面就说,要多结交海内知名人士,要遍访有道之人

诗言志,李鸿章在这里,已经没有了第一首《入都》的蔑视天下,睥睨古今气势,开始变成了一个虚心低调的语气,想通过别人影响自己,以此让自己变成更丰富更卓越的人。

年轻人有这样的态度和思想,前辈们大抵是不会讨厌的。所以从1843年进入京城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遍访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了他们的器重。很快也得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曾国藩的赏识。马上,他开始与曾国藩吃住在一起,接受其补习教导。

六首诗,看李鸿章的书生豪气,为何是“一生风雨裱糊匠”?

同时,由于科场顺利,使他得以有广泛的交游和开阔的心情和眼界。1844年,与他同榜的举人、进士两科中,可谓是人才济济。不少人日后都是晚清的重臣。李鸿章与这些同年,一直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

同年,又与周氏完婚。这时候的李鸿章,才21岁,可以说,已经是家庭事业双丰收了!然而这对于李鸿章风雨幻海路来说,才刚刚开始。

此时的曾国藩,因为患肺病,暂居在城南的报国寺,与经学家刘传莹等谈经论道。面对内忧外患,强烈的想改变国家的意识,使曾国藩遵从桐城派姚鼐所提出的,义理、辞章、考据三条传统治学标准外,又增加了“经济”,亦即经世致用之学一条。这种治学思想,也强烈影响到了李鸿章。

李鸿章不仅与曾国藩“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还受命按新的治学宗旨,编校《经史百家杂钞》,所以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并把他和门下同时中进士的郭嵩焘、陈鼐、帅远铎等一起,称为“丁未四君子”。

由此可以看出,李鸿章在初入京师的那几年,大力的“遍交海内知名士”,也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波人脉积累。

三,湘军幕僚: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虽然李鸿章已经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了,但一向理想远大的李鸿章,是“出山志在登鳌顶”的,究竟“何日身才入凤池”啊?

《入都- 其六》

一枕邯郸梦醒迟,蓬瀛虽远系人思。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诗酒未除名士习,公卿须趁少年时。

碧鸡金马寻常事,总要生来福分宜。

他如何才能把自己的平生所学付诸实践呢?“古之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李鸿章想从指点江山的热血青年,变成老成持重的晚清重臣,是必需要经历一番历练的。李鸿章的历练场,就在铁马秋风的军营中。

六首诗,看李鸿章的书生豪气,为何是“一生风雨裱糊匠”?

1851年,洪秀全等开始在江西金田村发起太平天国起义,马上就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为了镇压天平天国,各地的团练开始兴起。1854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也与李鸿章一起回乡办团练。李鸿章以书生带兵,既有“专以浪战为能”的记录,也有“翰林变作绿林”的恶名。数年的团练生涯,使他逐步懂得了为将之道,不在一时胜败,不逞匹夫之勇。

这一练就是五年,后来他父亲去世,丁忧之中,才结束了团练生涯。不过,在1859年,进入曾国藩幕府。这又是一个对李鸿章来说非常重要的时期,曾国藩为了历练他,使用了各种办法。先是让李元度、左宗棠等能言善辩之士,挫其锐气。又躬行自身,以身作则,改掉李鸿章的各种毛病。

如李爱睡懒觉,他则每日清晨,必等幕僚到齐后方肯用餐,逼李每日早起。李又好讲虚夸大言以哗众取宠,曾多次正言相诫:待人惟一个“诚”字。每当遇到困难河挫折,曾则大谈“挺”经。如此谆谆教诲,使李鸿章的思想、性格乃至生活习惯,都深受曾国藩的潜移默化。

李鸿章自称:“我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又说“从前历佐诸帅,茫无指归,至此如识指南针,获益匪浅。”曾国藩生性“懦缓”,而李的作风则明快果断;曾国藩每有大计常犹豫再三,往往得李在旁数言而决。

所以说,曾国藩和李鸿章这时也犹如一对良师益友,互相影响。马上,李鸿章也获得了如下人生功业。

1, 组建淮军;

2, 稳固上海;

3,与湘军剿灭太平天国;

4,平定捻军。

经过这一番历练,李鸿章也有当年的只会空谈的热血青年,变成了大清的重臣,这越来越接近他那“出山志在登鳌顶”目标了。

六首诗,看李鸿章的书生豪气,为何是“一生风雨裱糊匠”?

四,洋务重臣和建立北洋水师:此地尽能开眼界,远行半为好山川。

因为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国家终于获得暂时的安静。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们,认为大清必需要有所改变,必需要改革,必需要创新。所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国家发展战略。

因为已经掌握了话语权,所以这段时间,李鸿章进入到了他的春风得意时期,这段时期他的心境又与他的《入都-其八》一诗中的心境是吻合的。他在洋务运动这块地上,能“此地尽能开眼界”,他若进行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一定让祖国的大好河山焕然一新,也不负他“远行半为好山川”的人生理想。

黄河泰岱势连天,俯看中州一点烟。

此地尽能开眼界,远行半为好山川。

陆机入洛才名振,苏辙来游壮志坚。

多谢咿唔穷卷士,残年兀坐守遗篇。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一开始,就大显身手。先后创立“江南制造局”、“ 金陵机器局” 、“津机器局”。此时,中国军工企业只有四个,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这真是风头无俩,无人争锋的,李鸿章一跃成为了洋务重臣。

他又进一步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他对当时中国的认识,已经非常深化,早已不是当年的书生意气。

也在这时,李鸿章也意识到,新时期的国家之争,已经不是陆上之争了,英法等国的远涉重洋影响东方,海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们就积极的开始建设海军。1874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

中法战争后,鉴于福建船政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清政府决定筹办“北洋水师”。成军后的北洋海军,拥有舰艇25艘,官兵4千余人,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与此同时,李鸿章加紧旅顺、大沽、威海等海军基地的建设,以加强海防。

这时候,李鸿章的人生到了他的巅峰时期。

六首诗,看李鸿章的书生豪气,为何是“一生风雨裱糊匠”?

五:背锅之路开启:半局残棋存战舰,八年恨事付寒潮

盛极必衰,是所有事物和人,永远都迈不过去的一个坎。

因为北洋水师的正常运转需要巨大的耗资,当时国家又进入太平期,所以很多大臣又认为没必要了,再加上户部当时是被李鸿章的政敌翁同龢掌握着的,常常刁难北洋水师,也经常不拨款购买船炮,导致北洋水师几乎变成了空架子。

在1894年,当日本战舰来袭的时候,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造成了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

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北洋水师的最高统领,当然是难辞其咎的。他也到日本的东京,签下《马关条约》,也是从这之后,李鸿章的人生开始转变,一下子从中兴功臣,变成了汉奸。

这时候用他的一首《登小姑山感怀》抒怀里的一句,“半局残棋存战舰,八年恨事付寒潮”,最能代表他的状态。

东南归路莽萧条,皖口千峰若为招。

半局残棋存战舰,八年恨事付寒潮。

灵风下水征帆疾,落日中原汗马骄。

孤客不堪回首望,苍茫一片劫灰烧。

甲午一战,让洋务运动的成绩瞬间随风逝去,也让近代海军的建设戛然而止,也把李鸿章的一生功业化为乌有。什么叫功亏一篑,就是李鸿章的此时此刻!

所以他登上小姑山后,不免怅然若失。然而《马关条约》只是他怅然若失的开始。中国的封建专制,导致君主们是永远没错,错的只是大臣,所以李鸿章也开始了他的背锅之路。

1895年11月8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林董在北京签订了《中日辽南条约》。

1896年6月3日,李鸿章与俄国代表罗拔诺夫﹑维特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约》。

1898年3月6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翁同龢与德国驻中国公使海靖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德胶澳租借条约》。

1898年6月9日,李鸿章与英国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1901年9月7日,清廷代表奕劻、李鸿章在北京与十一国公使,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很多人看到这里,也该说了,汉奸就是汉奸,有什么好洗白的。不过这里我想说,李鸿章当时签的所有条约都是获得了慈禧和光绪的允许的啊!还有签这些条约的时候,不是城下之盟,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战败之国,哪里有资本与人论短长?

六首诗,看李鸿章的书生豪气,为何是“一生风雨裱糊匠”?

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晚清腐败腐朽的日积月累,要是都归于李鸿章一人身上,那是大不公平的。

六:临终不甘: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甲午之战后,李鸿章也再没有实权。虽然带着慈禧的期许,去周游世界列国,看各国的政治体制以及国家战略,但是他也不过就是看看而已,回来后给慈禧说说,也是当作一点稀奇事而已,老佛爷连权都舍不得放,怎么会允许国家进行大刀阔斧的立宪改革。

终于在1901年,也就是他边吐血边前晚《辛丑条约》的那一年,他也满心不甘和满腹担心的闭上了自己的眼睛。在临终时候,他也不忘写了一首《临终诗》。一句“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满是烈士暮年的壮志未酬,所以他又悲壮的吟出了,“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无奈和慨叹。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担心归担心,不甘归不甘。然而李鸿章,他也算是完成了他辈之人的家国使命了。一生外交可圈可点,办洋务,办水师,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努力影响晚清政治体制改革,在他的位置上,算是尽力了!

这让我想到,在《走进共和》中,当北京沦陷,梁启超找到他,给他出上中下三策。面对“推翻帝制,一统天下”的第一二上策,李鸿章只是选了,进京卑躬屈节当卖国贼的下策,最后又无奈感慨的说出:“一代人只能办一代人的事”的忠心肺腑之语。

所以说,李鸿章一生即使是搞洋务也好,即使是卖国也罢,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是一种“忠君爱国”的思想在支撑,所以他打心眼看不上袁世凯,所以他受到了天大的屈辱,也要把它们咽到肚子里,谁让他所忠的是“慈禧”啊?

六首诗,看李鸿章的书生豪气,为何是“一生风雨裱糊匠”?

小结:一生风雨裱糊匠。

李鸿章的功过是非,经历一百多年,还是没有办法盖棺定论,我也感觉有人看到这篇文章,一定会侧目不屑。李鸿章也正如梁启超先生说的,是那种几十年几百年后也没办法下定论的人。

也许他这种复杂的人生,根本不需要什么定论。不过他自己对自己的一句概括,倒是与今天我们再细看中发现的他,是相当吻合的,那就是:“一生风雨裱糊匠”!

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所以说,只要放下得失心,冷静的审视自己,自己终究还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李鸿章所在的晚清,就是一间破败的屋子,大梁和框架都腐朽的不能再腐朽了,要想这间大屋由内到外光鲜亮丽,已经根本不可能。但李鸿章生在其时,受恩于其时,推掉破屋,与自己的道德操守相违背,所以只有做些裱糊的这种表面工作了,大屋倾塌,是早晚的事。

六首诗,看李鸿章的书生豪气,为何是“一生风雨裱糊匠”?

所以说,这个“裱糊匠”的称呼,大概真的可以作为李鸿章的定论结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