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论文明

 Tomsp360lib 2020-03-31

听文章

传统文化论文明 来自国学是活的By雅欣 24:31

文 | 曹雅欣    琴 | 杨青

传统文化论文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第三个价值目标,是文明。

1

文明形态  

“文明”的释义有很多版本,综合来讲,我们平时谈及“文明”这个词时,主要意指两层概念:

第一层是广义上的文明,指一个社会集团中的综合文化特征,包括民族意识、价值观念、礼仪习俗、宗教思想、科学程度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等,比如说到思想体系上的中华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或者说到生产方式上的工业文明、农业文明,或者说到创造成果上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些都是宏观意义上的文明概念;

第二层概念是狭义的文明,是指某个对象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思想素质、道德水准、教育水平,比如说某某人是个文明人,某某国是个文明的国家。

我们先来看广义上的文明

对于中国而言,中华文明,很长时间以来都是令国人百感交集的一个词汇。从近代史开篇,我们的自有文明在世界面前就从未彰显出优越性,相反,似乎处处都显示出落后于人的伤心对比:

工业文明击垮了农业文明西方文明压倒了东方文明,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明除了拥有漫长的历史和辉煌的过往,便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处于下风。中华文明曾以仁义礼智信辐射过周边国家、曾以温良恭俭让礼敬出大国风范、曾以诗书礼乐打造了崇高的价值观念,却在19世纪世界大变革的浪潮中被称作“东亚病夫”曾经的雄风不再,这一头东方雄狮似乎是恹恹病倒了。

鸦片战争震动了中华文明,中国人看着原有世界秩序被打破,难以理解眼前这个时代,文明的标尺变成了什么:一国的黄金白银不再是从自家的矿山挖掘而出,而是由横冲直撞的坚船利炮从他国强行带回;一国的疆域不再仅是自有的土地岛屿,还可以从黑皮肤、黄皮肤民族的生存空间里硬性划定;一国的财富积累不再是专心生产和贸易,而是磨刀霍霍阴谋布局、转借战争暴敛横财。中国的原有文明对此感到束手无策,在当时的文明形态下,不再有中华文明的传统位置。

从发展方式上看,自工业革命的大浪潮开始、人类社会进入到现代化进程中以来,可以将世界上的文明形态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是占据主动态势、侵略型的文明形态,是以海盗文明为思维模式、对世界各国物质资源和意识形态进行扩张与占领的国家,可称之为海盗式文明

另一种是呈现出被动跟随态势、殖民地型的文明形态,是以顺从侵略者、趋从强国脚步为国家意志而发展起来的民族,可以称之为奴役式文明

而介乎于这两种文明形态之间的,就是中国的文明态势,是一种自新型、中和型的文明,既没有对弱国进行过压迫和掠夺,也没有对强国一味顺从和屈服,纵然经历过深重苦难与沉痛伤害,依然渴望着和平崛起、依然坚持着中国道路、依然保持着不卑不亢,称之为中和式文明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生存至今、始终未曾中断的古文明,在世界潮流的涌动中曾一时落后于人,实在属于历史的常态,那是由旧制度转型到新世界的秩序调整过程是一个泱泱大国自我更新的必要积累过程。大船的转向难免会显得缓慢,但当它一旦调整好方向、发动足内劲,将重新领衔于世界前端。

而中国在探索现代化的征程中,看过了海盗式文明国家争霸世界的傲慢看过了奴役式文明国家唯唯诺诺的附和,此时更显示出了中华文明自身不同于人的中正、平和,以及在未来发展中具有长力的特征

可以说,未来的世界文明,不欢迎世界警察的霸道,也不鼓励傀儡小弟的媚态,而将迎来中和式文明标榜于世界文明模范的时代。

中国的文明和平发展、后劲无穷,这将有力地证明:在现代社会,除了海盗式的发家和奴役式的被发展,还有一种稳步行进的文明叫做中和式文明,是靠着崇尚和谐、爱好和平、中正仁和自我日新的智慧发展到今天、强大于明天,它说明着中华文明的值得自豪——不是靠食肉动物的攻击强悍而发达不是靠食草动物的驯服温顺而存活,而是作为一种虽是表现平和但更为自信、虽曾暂时落后但更为自强、虽将走向富强但绝不称霸、秉持和谐精神又坚持自我道路的人类文明而生存发展。

2

中华文明  

拿破仑曾形容“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还曾说过:“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世界都知道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一旦醒来就将不凡,但不知道它将在何时醒来、醒来后将形成对世界文明的守护还是威胁。这就需要来了解,中华文明的特征,到底是什么样。

前文说过,中国的文明态势,是一种自新型、中和型的文明。

中国是自新型的文明,这源自儒家经典中的论述。《大学》开篇就“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亲民”就是“新民”,是使人自新的意思,不断成就一个新我,改过向新、除旧布新,这就是学习的目的。对人如此,对国家、对民族、对一种文明而言,更是如此。中华文明历史虽久,却并非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提出了“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提出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是在强调,国家虽古老,却不忘自我更新、推陈出新,每一天都能如新生一般吐故纳新。所以中国的文明,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坚守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始终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着,这才成就了源远流长的强大生命力,这也是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鲜活至今的古文明的重要原因所在。

中国更是中和型的文明,《中庸》讲“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对“和”的追求,在中国既是道德观念也是哲学理念,既是艺术准则也是生存方式的要求。一些西方国家由于海洋文明形成的海盗意识,构成了他们踏上新大陆后对当地国民的掠夺行径、侵占历史,海盗式文明,以夺取他方资源为生存本能。而中国的农耕文明却是以自给自足、自食其力为生存模式和思维方式,并且在土地上形成了团结紧密的家族意识,为了耕种,世代之家企求的都是稳定与和平,厌恶战争和变数。农耕民族的子孙需要按照祖辈固有经验来种植和收获,最怕由乱生变、影响收成。中国人这种热土观念,转而升华为一种广泛的教化,就是《大学》中说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中国人坚信,财富生于自己的土壤,而非掠他人的土地。甚至,连财富也只是末节和结果,道德才是首要和根本。而最为根本的道德,就是“致中和”,达到中庸和谐。中道,就是正中正好、不偏不倚、恰当其分、符合常理的道路,用中是手段、和谐是目的,这就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要确保天地各在其位、万物健康生存——各在其位、健康生存,就喻示着各安其土、彼此尊重,中正仁和、和平共处。

所以些国家对中国“国强必霸”的判定、认为中国这头雄狮万万不可醒来的担忧,是站在西方文明的行为立场上、顺延西方固有意识形态的一种以己度人的思维,而非将中国还原到中华文明历史洪流中、能够承前启后一脉传承的“致中和”思维方式。

西方文明的意识主导下,还产生过一种深入人心的论断,就是亨廷顿先生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他认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来自文化差异,而且主要是在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三者之间构成“文明的冲突”。这种论调不无道理,加之20世纪90年代以来局部战争的爆发、恐怖事件的上升,让人们更加信奉“文明冲突论”。

然而,亨廷顿先生强调的是不同文明形态之间差异的部分,他所侧重的是不同民族之间对立的情绪,却忽略了各种文明之所以形成,正是基于人类共性上的那些价值追求和道德理念,比如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公平正义的肯定……共同的美好诉求,是各地区文明不约而同生成存在的共通性基础。文明,就是为区别野蛮而存在的,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所以在文明之间,必然是共性大于差异。

何况,任何一种健康文明都不是凝固的、僵化的,而是流动的、发展的。仅以静止形态看文明,每种文明都可以是对立性的独自存在;若以运动形态看文明,文明之间便必然是相互交融的、渗透的、影响的态势,差异不阻隔对话,分歧也不阻碍交流。

而把世界的冲突归结“文明的冲突”,归根到底,是因为始终抱着“冲突”的眼光在看世界,认为世界不是这样冲突、就是那样冲突,而这,恰恰是一种典型的妄图主导他国、称霸世界的西方文明的惯性思维。而在中国的文明语境里,传达的却是“四海升平”、“天下大同”的理想,这也正是中国一直强调“和平崛起”的思想背景。如果剔除争霸之心,以平和心看待世界,就会意识到文明之间的相处模式,可以由彼此尊重的合作走向融合,而不是由你死我活的争霸走向断裂。

3

现代化文明  

当中国通过军事政治的强大改观了自己,又通过经济、文化的强大改善了自己,并坚持着自我文明中贯穿始终的中国精神,有朝一日将不难实现在现代化文明重新引领世界。真正成熟的引领心态,不是希冀一种文明的独占鳌头,而是欢迎多种文明的齐头并进。

中华文明的引领,不是依靠武霸的力量,相反,是凭靠和平的力量。这就涉及到“文明”的狭义概念:一个国家一个个人,怎样才是文明的尤其是,怎样才是符合现代文明的。

晚清势颓,屡战屡败,民族危亡。此时,严复先生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翻译到中国,次为国人介绍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这个来自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自此强烈撼动了国人的神经——原来落后就要挨打,弱小就被淘汰!

《天演论》的宣扬有其特殊时代背景,然而在今天:

将弱肉强食的理论照搬到现代文明,是不对的;

将自然规律完全视作人类社会法则,是错误的。

不要忘,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原点,是研究物种演化,而非社会伦理。人类文明,恰恰属于社会学说,而生物学说;人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类文明超越了动物天性。如果人类社会要抛弃自身本来优越于动物界的文明意识,而退回到以野兽本性对待同胞,那才真是物种的退化!何况达尔文进化论本身是否成立,也早已被质疑。

倘若“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理由在人类社会可以成立,那么就会给偏激的种族主义者、极端的宗教分子以强大借口,去肆无忌惮地迫害所谓“低人一等”“异端的族群。而人性的文明意义恰恰在于能够在坚持平等的大原则下去格外有意识地保护弱者,以此维持社会的公正。可以说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反应出文明的高度。

一个文明的国家,将以自身的言行告诉世界:

现代文明,不是丛林文明的延伸;

人类社会,不是动物世界的翻版!

对于国家,文明就是坚持正义、坚持和谐:国家强大,不恃强凌弱;国家弱小,不欺软怕硬;国家有错,不文过饰非。1860年英法联军从圆明园兽行而归,两国那先进的军备、优雅的文明棍,都修饰不出“文明”的轮廓,然而雨果的一篇正义抗议,痛斥自己的祖国是窃贼、是强盗,反而才让人们看到文明的力量犹存于法兰西。二战时期,德国一度铁蹄席卷、所向披靡,然而由希特勒亲自参与设计的“一定要帅”的军装,也裁剪不出“文明”的身形,相反,战败后德国两任总理真诚下跪忏悔法西斯历史罪责的身姿,却是地平线上一道真正的文明剪影。

对于个人,文明就是外在有礼、内在友善。《晏子春秋》说,“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孔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教化,是人类由文明性告别野性的转折点;礼仪风度,是君子为人立世的文明坐标。礼仪是外化友善是内心,这样的个体精神叠加组合成群体意识,才进而形成了国家民族的文明形态。《周易》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又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自然天幕上的纹饰,是日月星辰,而人类社会的纹饰,就是文明程度用文明来教化天下,才是人文情怀,才能社会昌盛。

所以你死我亡的较量,是动物法则,不是人间准则人类社会的文明,是和平发展的协同不是国强必霸的独大是互助友爱的关怀不是优胜劣汰的厮杀。

 

中国这艘航母已经调转船头、驶向现代化,中国这头雄狮已经苏醒振作、精神重抖擞。自新型的中华文明,承前启后、开拓创新,中和的中华文明,守中致和、中正仁和。

当中华文明经漫长历史航道里的一时低谷而稳健走向复兴,就意味着《周易》之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到来,意味着中国将迎来一个鼎新自我的全盛时代,一个全面参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中国式文明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