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氯喹的前生今世:从康熙大帝和“解热之树”谈起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0-03-31
作者:赵继军 (中山一院风湿免疫科)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亲自率军征讨葛尔丹,在交战期间染上寒热重症(疟疾),随行御医们均束手无策。容妃在路上遇到了两个法国传教士,他们把最新研究成功的治理寒热西药带到军营,容妃试服以后无碍,康熙服药后病情痊愈。

实际上,传教士献上的药物是金鸡纳霜,是金鸡纳树皮研磨成的粉末。其后,法国科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了一种有效的天然生物碱即奎宁,成为广泛应用的抗疟药物。金鸡纳霜和奎宁以及氯喹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1. 金鸡纳树:印第安人的“解热之树”

金鸡纳树皮的医用价值的真实起源目前并无实证。在16世纪的欧洲,发热疾病(疟疾)肆虐,导致很多人死亡。但是直到17世纪初,欧洲医生还没有找到真正有效的治愈方法。直到17世纪30年代,有人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的森林中发现了一种树,当地印第安人使用这种树的树皮泡水治疗发热,因此被称之为“解热之树”(the fever tree)。随后,这种树皮由西班牙传教士带到欧洲,并受到西班牙红衣主教胡安·德·卢戈(Juan de Lugo)的推荐,用来治疗疟疾。1742年,瑞典植物学家Carl Linnaeus将这种树正式命名为cinchona,即金鸡纳树。
1820 年,法国著名药学家Pierre Pelletier和Joseph Caventou 成功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其有效抗疟疾的药物成分——奎宁,属于喹啉类生物碱。

19世纪中期英国学者将金鸡纳树种子带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开始大面积种植。一方面,奎宁不能完全治愈疟疾,副作用也比较明显。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队占领了印度尼西亚,使世界失去了天然奎宁的供应。因此,各国科学家们便致力于开发更有效、更安全的抗疟药。
1934 年德国科学家Hans Andersag 合成了一种新的喹啉类抗疟药--氯喹。它相比奎宁更加安全有效,因此广泛用于防治疟疾。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氯喹导致部分疟原虫产生了耐药性,氯喹的抗疟疾疗效也急剧下降,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使用使得抗疟疾领域重燃希望。
2. 抗疟药老树发新枝:治疗风湿免疫病的“明星”
1894年,英国内科医生Payne偶然发现奎宁可以显著缓解盘状红斑狼疮。这使科学家意识到抗疟药有可能用于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随后,科学家在奎宁的基础上又合成氯喹等新的抗疟药,但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这些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严重的毒副作用。1944年科学家在氯喹的基础上用羟乙基替代乙基,开发了一种新型抗疟药——羟氯喹,治疗作用与氯喹相近,但毒副作用明显减少。
1955年,羟氯喹首次被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治疗,疗效明显。目前,羟氯喹被作为慢作用药广泛用于多种风湿免疫病的治疗,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抗磷脂综合征等,成为治疗风湿免疫病的“明星”。
3. 氯喹和羟氯喹治疗风湿免疫病的作用机制
研究证实氯喹和羟氯喹通过多种作用机制起作用,主要包括:
  • 抗炎作用:抑制磷脂酶、稳定溶酶体膜等,抑制炎症介质激活,减少促炎细胞因子如TNF-ɑ、IL-1和IL-6等的产生;

  • 抑制抗原加工和提呈、抑制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

  • 抑制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的产生; 

  • 调节血脂、抗凝等作用。
4. 羟氯喹治疗风湿免疫病的使用注意事项
  • 羟氯喹是一个慢作用药物:通常使用3个月以上才能充分达到疗效。因此,其作用温和,其疗效不足以完全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严重器官损害;

  • 长期使用羟氯喹的应注意监测其不良反应:包括眼毒性、胃肠道反应、皮肤损害(包括色素沉着)、药物诱发性的肌病、神经系统损害、心肌病、心律失常等;

  • 心脏骤停是致命性不良反应:与药物剂量和血药浓度有关;

  • 为减少毒副作用,建议羟氯喹最大剂量不超过400mg/d,长期使用不超过5 mg/kg.d,定期行眼科检查;

  • 对4-氨基喹啉化合物过敏、存在眼黄斑病变、6岁以下儿童等禁忌使用。


作者简介:赵继军
  • 中山一院风湿免疫科,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 近年来通讯作者或(并列)第一作者发表SCI论著7篇,其中有3篇在国际风湿病学顶级杂志Arthritis & Rheumatism和Arthritis & Rheumatology上发表,参与发表SCI论著10余篇。

  •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

  • 擅长诊治风湿免疫病及内科疑难疾病。

参考文献:

  • https://www.lib./bell/tradeproducts/cinchonabark

  • Permin H, Norn S, Kruse E, Kruse PR. On the history of Cinchona bark in the treatment of Malaria. Dan Medicinhist Arbog. 2016;44:9–30.

  • Krafts K, Hempelmann E, Skórska-Stania A. From methylene blue to chloroquine: a brief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 antimalarial therapy. Parasitol Res. 2012;111:1–6.

  • Kelley and Firestein's Textbook of Rheumatology, edited by Gary S. Firestein, Ralph C. Budd, Sherine E. Gabriel, Iain B. McInnes and James R.O'Dell (10th Edition) (凯利风湿病学,第10版).

文字:赵继军

图片:网络(侵删)

编辑:Dr. 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