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瓒山水画中的生命意识

 伯乐书香小屋 2020-03-31


倪瓒 容膝斋图

在倪瓒的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他对生命的看法。倪瓒的画作十分淡然,不懂得欣赏的过客匆匆一瞥,随后将其忘却,而了解门道的人却对此久久不能释怀。山水还是山水的样子,云飘在空中也并未变化,但是看画的人却从中收益良多。倪瓒对生命的态度如同我们在写作中常常用到的一种手法——反衬。倪瓒画出的枯枝落叶,看上去已然没有了任何生机,一潭水也是死一般的寂静,没有丝毫的波动,这样的画作太过沉寂,让人看了心生凄凉。但也就是在这样的画作中,倪瓒偏偏要在毫无生机的景物中,绘制一幅有着生命质感的图卷。古语常道“分久必合”“盛极必衰”万事万物到达了一个极限之后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倪瓒就是将这样想思想注入到了他的画中,他要在一个了无生机的图卷中展现生命的活力。

倪瓒  《渔庄秋霁图轴》

倪瓒山水画的笔墨特征则是墨色淡,笔意简,他的笔性是一种含糊不定的松弛而又柔软,干枯而又润,用虚实表现山石的韵味。倪瓒笔下的枯树,已经不再只是枯树了,他在暗示着郁郁葱葱的繁枝茂叶,他不画出绿色却偏要表现绿色;他画出了潭水,却已经不再只是潭水了,他在暗示着波澜起伏的汹涌波涛,他不画出波纹却偏要表现流动;他画出的空山,也已经不再只是空山了,他在暗示着喧扰吵闹的大街小巷,他不画出人物却却要表现生命。他创造出的寂寞、冷清又颓败的世界,不是在表现内心的颓靡,而是超脱了色相,构建着内心真正向往的地方。

倪瓒 六君子图

倪瓒构建出来的画面描绘的世界与我们常常见到的不同,他不再着意去赋予“世界”活力,而是让“世界”自己迸发出勃勃生机。这样的做法,有人认为是将化解的精神世界与创造的世界相剥离开了。可在我看来,这样的手法,却是将事物自身的外在形式简化,进而更加完美的塑造其“内在”,倪瓒放弃了华而不实的地方,找到了事物的生命意识!

我们平日里看到的大多数画作都是在表现“冷眼”观世界,这样的画多表现出来的是对存在的世界的认同态度,是将活着的事物,活着的一切搬入画卷再赋予其意义,一切都强调了画家的意识。这样的世界中“我”是主要的,而事物却是次要的。“我”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观点无一不在控制着手中的画笔。“我”的情感和态度凌驾于一切的事物之上,可以说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倪瓒 秋亭嘉树图

反观倪瓒,他则多是让创造出的世界、事物拥有了生命力。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事物已将脱离了画家对其的掌控,再没有了主从关系。事物的表现也不只是存在于外在和色相,更加侧重于表现其生命意识,倪瓒放弃了将自我的情感注入画卷这种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普遍使用的方式,独辟蹊径的创造出来自己的生命观。即便绘制出来的画或许会被人认为空洞乏味,但这又如何?他已经解脱了对生命的束缚,又何必执着于不相干的人的观念呢?正如他对待画中世界的态度,或许淡然、或许死寂,但这些都是有着自身生命力的事物,它们的“活”不体现在外物中,而是体现在心中。

倪瓒 紫芝山房图 台北故宫藏

中国画中的生命是落寞的,是空寂的,这是因为中国画的画家追求的是“无生”的智慧。如道家中的理念“生生者不生”,这是在追求超脱生死的存在。我认为,倪瓒这种观念恰如其分的融入到了自己的创作理念中。他的画作的基调基本都是空寂的,看上去没有丝毫的生机,但这种毫无生机却更加能够引人深思,让人跳脱色相去看最为真实的世界、最为真实的景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