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红木家具的榫卯与部件结构,史上最全!

 平面居士 2020-03-31
无榫卯,不红木 /
书画-鉴赏 03-31 07:02 

红木家具在一开始就把家具结构定位为纯木质结构,弃用其他任何非木质材料,能工巧匠们利用各种木联结来解决拼接、定向、移动、旋转等结构。

其巧妙的力学原理运用和结构学知识的驾驭令人惊叹。

明清时期,是红木家具的鼎盛期,研究这一时期的家具,最容易揭开中国古典家具的结构面纱。

明式家具的结构,是在宋代家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结构合理、线条流畅、加工细腻。

明式家具以苏式为主,注重线条的使用,比例适度,整体性强,讲求一致性,“一木作联、上下贯通”。

中国古典家具独特的美,除了造型之外,就是结构的科学性。

只有完全了解中国古代家具最基本的制作方法,才能真正体会到榫卯结构的精妙之处。


(一)榫卯结构的特点

1、榫卯结构比用铁钉连接的家具结实耐用。

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的扭动。

而铁钉连接会产生转动或使矩形变为平行四边形,金属容易氧化锈蚀,如果用铁钉组合,由于连接的金属锈蚀、疲劳、老化而使家具散架,而榫卯结构却可以使家具保存上千年。

2、榫卯结构的家具便于运输。

红木家具是拆装运输的,非常方便,如果用铁钉连接家具,就做不到这一点。


3、榫卯结构的家具便于维修。

无论什么家具,久了都会出现问题,都需要维修,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拆卸更换就不如榫卯结构家具容易。

4、由于红木木质坚硬,如果用钉子极易造成木材劈裂。

5、使用榫卯连接红木家具,能够大大提升红木家具的内在品质。



(二)古典家具榫卯结构的发展

中国传统家具有别于西方家具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采用榫卯结构将家具的各部件巧妙地连接在一起,成为结实牢固的一个整体。

西方家具的部件则靠金属构件组合连接。

中国榫卯结构的优点就在于:


榫本身即是家具部件的联体,材质一致,不会像西方家具那样,金属配件氧化锈蚀,部件自然损坏而使家具结构松动。

金属配件与家具材质不同,结合以后,软硬不一,易磨损,易移动,易散架,修缮也很困难。

中国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到明代达到高峰。

海外性坚质细的硬木因郑和下西洋而不断进入中国。


使匠师们对于硬木操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复杂而巧妙的榫卯结构按照他们的意图制造出来,构件之间,完全不用金属钉子,鱼鳔粘合也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全凭榫卯就可以做到上下、左右合理连接,面面俱到,其工艺之精确,扣合之严密,几乎是天衣无缝。

硬质材料对榫卯要求特别高,这是硬质材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它不像其他软木那样有耐受性。


硬质木材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硬”字,大凡硬木都坚而脆,无伸缩性。


榫卯必须做得松紧得宜、科学合理,如果榫大眼小,装榫时用力过大则易开裂,榫小眼大则易脱落。

而软木榫眼,一般榫大眼小,用力装榫,打入眼中,眼不裂而榫则压缩变小不会损坏。


必须做到硬木榫用锤子轻轻敲打可以装入眼中,即不裂开,也不脱落,再用粘合剂使其紧合永不脱落。

胶粘剂是一种用来加固结合的辅助手段。

古代用黄鱼鳔,蒸煮、碾碎、敲打而成,其特点是便于使用也容易回修。


如果材料需拆换,只要在火上烘一烘,经过加热即可溶开,拆开调换修理。

缺点是容易变质,特点是在雨季易霉变发臭,不卫生且粘度不够。

如果用变质的鳔胶粘合榫卯,即可以看到一条明显的黑线,影响美观。

现在发明了专供硬木家具使用的化学粘合剂,其优点是使用方便、粘性强、能耐强、卫生美观,却难以拆开修理。


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由古建筑结构转变而成,从现存的传统家具可以看到三种形式。


1、出头榫


在较早的明代家具中可见,还保留着做大木梁架的特征。

2、明榫


在明代家具中多见,也称过榫,即眼打穿,榫从眼中穿出来与外边平,在外侧面可明显见到榫头,榫头中间还可见到木销的痕迹,其优点是榫头较深,可在榫头中间加木销,即使木材收缩,榫也不会脱落,弥补了古代加工技术、加工工具和粘合剂的不足。


3、暗榫


也称半榫,明代后期及清代初期开始使用,直至近代几乎全用暗榫。


暗榫结构使得家具看上去比较美观,不影响木面木纹的整体效果,缺点是容易产生虚榫,即眼深而榫短,或眼大而榫小,用胶来填塞,影响结合牢度和耐固性。


(三)常见榫卯结构

1、攒边格角榫


除了床、架类以外,所有的家具都由框架和面板组成。

特别是框类与板组合成椅、台、桌、凳的面子在家具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最容易变形遭损的重要部位,是历代家具师都十分关注的结构,框榫结角与板面的结合形成攒边结角榫,木框料四根,两根长而出榫的叫“大边”,两较短而凿眼的叫“抹头”,这是长方形家具的面子。

传统家具都做明榫,长方形家具大都横向陈列,如长条桌、长条茶几、大供桌之类。

大边做榫,短边(抹头)凿眼,结合以后, 明榫则在侧面,不影响正面木纹的美观,榫与大边联为一体也很牢固,所以形成“大边”做榫的传统。

现在通行做半榫(暗榫)也都以“大边”做榫为准。

结角榫分单榫、双榫、来往榫和保角榫四种。

单榫在“大边”两头在厚度的中间各做一榫,相对的在“抹头”两端的中间各凿与榫规格相同的眼。

双榫则做两只榫,榫与榫之间留有相等的空隙,相对的抹头料两头则凿相同的两眼。

来往榫是在“大边”与“抹头”料两头分别各做一眼一榫,榫与眼紧靠。

中间无空隙,结合后,两榫相交成直角十字形,受力均等且平整,如果做联脚的明式家具,面框来往榫则将腿中间十字锁住,特别牢固耐久,而且不易拆开,需向四个方向拉开才行,比单榫、双榫都先进实用。

保角榫则是在单榫的基础上分别在“大边”开榫的尖端开一斜眼,在抹头开眼的尖端留一小榫,这样两料结合其功能又像来往榫,不同的是在同一平面上眼与榫分前后。

来往榫则在同一位置榫与眼分上下,该榫适用于宽面框的结合。使面框不易跷变。

单榫易于制作,双榫结合比单榫咬得紧,牢固平整,来往榫既紧又平整,工艺复杂,保角榫与来往榫作用一样,制作比较困难。

2、抱肩榫

高束腰抱肩榫

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和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一种结构。

有束腰的方桌、条桌、方几、长条几多采用,腿是在束腰的部位以下,切成45度斜角,并凿成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度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拍合。

斜肩上或留或后装上上窄下宽的燕尾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有些挂销可使牙条和束腰紧密地与腿足结合在一起。

挂销上口向内有一定倾斜,这样牙条装上去越拉越紧,反之则会离缝。既左右拉不开,又前后不脱离。

3、夹头榫

夹头榫

夹头榫是案形家具最常用的榫卯结构,四足在顶端出榫,与案面的底面卯眼结合。

腿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牙头,故其外观腿足高出在牙头之上。

这种结构四足把牙条夹住,连接成方框,上承案面,固定案面和腿足成一定角度,并能很好地把案面的重量均匀传递到四角上去,使家具保持稳定牢固。


4、插肩榫

扇形插肩榫

插肩榫变形

云型插肩榫(牙条、牙头分造)

插肩榫也是案形家具使用的榫卯,外观和夹头榫不同,但在结构上差别不大。

它在腿的顶端出榫和案面结合,上端也开口,嵌夹牙条,但腿足上端外皮削平出斜肩,牙条与腿足相交处剔出槽口,当牙条与腿足拍合时又将腿足的斜肩嵌夹起来,形成平齐的表面,这一点与夹头榫不同。

插肩榫的牙条在重量下压时,与腿足的斜肩咬合得更紧,这是与夹头榫有所不同的地方。


5、楔钉榫

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弧形部件的一种十分巧妙的榫卯,比如圈椅的扶手,圆形桌几的面和托泥。

楔钉榫基本上是两片榫头合掌式的交搭,但两片榫头上又各出小舌,小舌入槽后便使两片榫头紧贴在一起,控制它们不能上下移动。

在搭口中部凿长方孔,将一枚断面为长方形的头粗尾细的榫钉贯穿过去,使两片榫头在左右的方向上也不能拉开,于是两根弧形弯材便严密地接成一体了。


6、拼板龙凤榫

桌或台的面板很宽时需要两块或更多块薄板拼起来时,就要用“龙凤榫”拼接加穿带。

先把板的一个长边刨成燕尾形的长榫,再把与它相邻的那块板的长边开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办法把两块板拼拢,这种结构叫“龙凤榫”。

其优点在于加大榫卯的胶合面,防止拼缝上下翘错,保证所拼板件不致被拉开。

薄板依次拼完后,为了增加强度,在板背面穿上一条木料,称之为“穿带”。

做法是在横贯拼板背面开一外大内小的槽口,穿嵌一面做成梯形长榫的木条,名叫“穿带”。

带口及带身的梯形长榫都一端窄,一端稍宽,长榫从宽处推向窄处,这样才能穿紧。穿带两端出头,留做榫头,再结合在面框上。

这种分大小的穿带扣榫称为燕尾榫,俗称“鱼尾扣”,因其形状而得名,这种扣榫由于燕尾将面板紧紧扣住,并且榫身的厚度比面板厚,因而牢固得多,板面不会波动和弯曲变形。


7、卡子榫

卡子榫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将四根面框料刃头都锯成45度,不留榫不打凿眼。

只要紧紧结合,然后在每只角的顶端锯成相同宽度和深度的槽,再取一块与槽同宽的木板锯成直角三角形,插入两角相接的槽中,直角吻合。

一面是木面相合,木纹美观,另一面则是木口与木面相合,木纹差异很大,不协调,但加工方便,不失为一种简便方法。

还有一种半圆形内卡,作法与三角外卡相反,适用于中小件圆形面框。

在每块拼板的接缝处,由内向外用圆形锯片锯出半圆形的槽口,然后取与槽弧度相同的厚度略薄的圆形木片嵌入槽中,胶粘结合而成。

再配上面板,这样圆形内卡在面板和面框中间,外面看不见,既美观又牢固。


8、霸王枨

桌子四足之间不用构件连接,而设法把腿足和桌面连接起来,使腿和面之间没有其它障碍,便用起来比较方便,又十分牢固。

这种结构叫“霸王枨”,霸王枨的上端托着桌面的穿带,用锁钉固定,下端撑在腿足的中部靠上的位置,使用扣榫。

清早期 黄花梨有束腰霸王枨画桌

桌子下端的榫头向上勾,做成鱼尾扣。腿足上的榫眼下大上小而且向下扣。

榫头从榫眼下部的大处插入,向上一推,牢固地结合在起。

下面的空隙再垫木塞,枨子就被卡住,可产生很大的支撑力。

9、走马销

不是就构件本身做成的榫头,而是用另外一块木板做成榫头栽到构件上去,它一般安装在可装可卸的两个部件之间。

其做法是榫销下大上小,榫眼的开口是半边大半边小。

榫销从榫眼开口大的半边插入,推向开口小的半边,就扣紧销牢了。

如要拆卸,还必须退回到开口大的半边才能拔出,它和霸王枨有相似处,只是不用垫塞木榫而已。

走马销一般用在暗处的夹缝中,明处看不见。罗汉床围子与围子之间及侧面围子与床身之间,多用走马销。

古代的木工技艺一直是中国古典家具中令人神往的一面,木工运用巧妙的构思创造出传奇般的榫卯结构。

中国工匠从基本的榫卯结构中天才地发展出千变万化的各种形式。

随着对中国古典家具的深入研究,新的榫卯结构仍不断地被发现中,而且往往使复原工作中的木工赞叹不已。


(三)榫卯结构的实用

1、方材结合

方材丁字结合(榫卯大进小出)

方材丁字形结合榫卯用大格肩

方材结合在家具的制造过程中很常见,方材的丁字形结合,一般用交圈的“格肩榫”。

它又有“大格肩”和“小格肩”之分,“大格肩”为“撺尖入卯”,“小格肩”则故意将格肩的尖端切去。

这样在竖材上做卯眼时可以少凿去些,以提高竖材的坚实程度。

同为“大格肩”又有带夹皮和不带夹皮两种造法。

格肩部分和长方形的阳榫帖实在一起,为不带夹皮的格肩榫,它也叫“实肩”。

格肩部分和阳榫之间还凿剔开口,为带夹皮的格肩榫,它也叫“虚肩”。

丁字形结合也有不用格肩的所谓“齐肩膀”的造法,又名“齐头碰”。

往往在横竖材一前一后并不交圈的情况下才使用。

如果横竖材均为方材,又是在一个平面上,那么只有粗糙的家具才不格肩,而用齐肩膀。

值得注意的大精致的明及清前期的椅子,多数四面全用格肩榫,较粗糙的则正面用格肩榫,侧面和背面用齐肩膀,更为粗糙的四面一律用齐肩膀。

由此可知在工匠心目中,齐肩膀是简便而不大受欢迎的一种造法。

丁字形结合的榫卯有“透榫”和“半榫”之别,透榫的榫头穿透榫眼,断面木纹外露。半榫的榫头不穿头榫眼,断面木纹不露。

透榫比较牢固,不如半榫整洁美观。展示古典家具的精妙,古典家具榫卯结构!

2、面与榫的连接

夹头榫是连结桌案的腿、牙边和角牙的一组榫卯结构。

把高桌的腿足造成有显著的侧脚来加强它的稳定性,又把柱头开口、中佳“绰幕”的造法运用到桌案的腿足上来。

制作时在案腿上端开口,嵌夹两段横木,将横木的两端或一端造成开口式样,继而将两断横木改成通长的一根,这样就成了夹头榫的牙条了,最后有在牙条之下加上了牙头。

其优点在于加大了案腿上端与案面的接触面,增强了刚性结点,使案面和案腿的角度不易变动,同时又能把案面的承重均匀地分布传逸至四条腿足上。较常见的有:

(1)牙子牙头为一联,常见于明代黄花梨家具,是典型的“苏作”工。

(2)牙子牙头分作,常见于“苏作”的油桌或小条案。

(3)牙子牙头交接出现45度割角线,是一种很地道的作法。

(4)夹头榫,常见于紫檀的宫廷家具。

(5)民国和现代伪制家具的夹头榫作法,也叫“偷手”。

一些善于应变的木工会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单独连结牙头。

有些是云形牙头用载榫嵌入牙条来固定;也有合掌榫结构,还有银锭形榫结构。

银锭形榫结构是指用一银锭形榫锁住整个榫的牙头,牙头的背面有一道浅槽固定住桌腿。

插肩榫的外形和夹头榫不同,大在结构上差别不大。

其腿足顶端出榫,和面子结合,上截也开口,以备嵌夹牙条,腿足上截外皮削出斜肩,牙条与腿足相交处,剔出槽口,当牙条与腿足拍合时,又将腿足的斜肩嵌夹起来,形成齐平的表面。

这种造法由于腿足开口嵌夹牙条,而牙条又剔槽嵌夹腿足,使牙条和腿足扣合的很紧,而且案面压下来的分量越大,牙条和腿足扣合得越紧,使他们早前后、左右的方向上都错动,形成稳固合理的结构。


插肩榫是案形结构的主要造法之一。
3、角结合

双榫粽角榫

传统粽角榫

带板粽角榫家具的每一个角用三根方材结合在一起,外形近似一只粽子的角,此结构被称为粽角榫。

粽角榫运用在桌子、书架、柜子等家具上,整个美观是它的特点,不过榫卯过分集中,若用料较小会影响坚实。


4、立柱与墩座的结合

方形家具腿足与方托泥的结合

凡是占平面面积不大,体高而又要求它站立不倒的家具或家具装饰品,多采用厚木作墩座,上面凿眼,前后或四面用站牙来抵夹的结构,如屏风、衣架、灯台等等。

明清安装立柱墩座常用的抱鼓,在站牙之外又有高起而且有重量的构件,挡住站牙,加强它的抵夹力量。


整体结构

原材料通过各种榫结构联结在一起,便形成了家具的整体,整体结构是各种榫联结的有机结合。家具的功能不同,各种榫结构的数量和分布也不同。

中式家具有其独到的整体结构和外形,几千年来,形成了独特的造型,各个部位也有着固定的叫法和名称。

(一)四开光坐墩

坐墩也叫“绣墩”,由于它上面多覆盖了一块丝绣座垫而得名。

坐墩的开光来自于古代藤墩造型,当时是用藤条盘圈做成的壤壁。

弦纹及上下周边的钮扣状装饰,象征绷在鼓面皮革边和帽钉。

其变化形式也非常多,各部位名称:

(图1-3-1)四开光坐墩

(二)无束腰罗锅枨加矮老管脚枨方凳

在无束腰的方凳中,直足直枨是最基本的形式。

枨子与凳面所用的短柱称为“矮老”,起加固作用。

枨子做成拱背形的,称为“罗锅枨”,腿足端所安装的枨子叫“管脚枨”。


各部位名称:

(图1-3-2)无束腰罗锅枨加矮老管脚枨方凳

(三)圆角柜

圆角柜柜顶三面长出柜体的部分称为“柜帽”,柜帽转角处多被削成圆角。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门扇不靠合页开启,而是在门上下设有门轴;这种柜式造型挺拔,侧脚显着。


各部位名称:

(图1-3-3)圆角柜

(四)圈椅

圈椅的叫法来自于清代北京工匠,明代时称作“圆椅”。

它的后背与扶手一顺而下,柔和美观,在坐靠时不仅肘部可以放在椅圈上很舒服,腋下也能得到支承,使人体可以全面放松。

各部位名称:

(图1-3-4)圈 椅

(五)夹头榫画案

画案的尺寸要大于方桌,与长条桌的区别就在于它的面较宽。

画梁与书案的区别在于前者不设抽屉而后者有抽屉。

这种夹头榫画案是明式家具中画案类的典型造型。


各部位名称:

(图1-3-5)夹头榫画案(六)一腿三牙罗锅枨加卡子花方桌

方桌在传世家具中最为多见,有大、中、小之别,俗称“八仙”“六仙”和“四仙”。

这种“一腿三牙罗锅枨”式方桌,是明代家具中最为标准的一种方桌形式,因每一条腿与三块牙子相交,下面又有罗锅枨因此而得名。


各部位名称:

(图1-3-6)一腿三牙罗锅枨加卡子花方桌

(七)三足圆香几

香几的功能是用来承托香炉,其中圆形多于方形。

香几一般都居中摆放,所以各个面都暴露在外,在设计和加工上,更加计究,腿足处理一般多弯曲夸张,姿态变化较为丰富。

各部位名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